潮汕民俗文化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7713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doc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汕民俗文化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doc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

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

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

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

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

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

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

”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

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

“牝羊颔下须。

”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

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

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

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

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特色潮语:

奴仔——小孩,走仔——女儿,老公——曾祖父,老妈——曾祖母

安——丈夫,亩——妻子,生调——长青春痘,厝——房屋,箸——筷子,

做公德——为死者超度,跋杯——卜吉凶,墨斗——乌贼,木仔——番石榴

红花——石榴花,头家——老板、经理,泵风——打气,走——跑

买咸——买菜,粿条——河粉,月娘——月亮,年脚——春节前夕

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是四个声调,

潮汕方言却有:

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声调。

如:

分,粉,奋,忽,云,混,份,佛。

潮汕话声调绕口令:

帝的弟弟抵池的低地滴帝的碟

潮语十五音:

柳边求去地颇他贞入时英文语出喜

它有十八个声母,七十九个韵母。

据统计,连同口语在内,潮州话有二千一百六十四个音节。

3.七样羹

“七样羹”是指:

“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发(蒜)大财(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蓝)”

七样羹”即由7个不同品种的蔬菜煮成一锅吃,作为潮汕地区民间食俗,由来己久。

相传,宋朝有一京官遭到奸臣陷害,被贬江南。

正月初七这天,他来到榕江边一个偏僻荒野,顿觉头晕眼花,饥饿难忍,只好就地采摘了几样野菜,煮成杂菜汤聊以充饥,刚吃完,顿觉眼睛明亮,浑身有了力气,后来该官员复职高升,忆起当年在江南尝过的救命野菜共有七种,于是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务必随便取七样不同的蔬菜,煮成“七样羹”而食。

 

食“七样羹”,以其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祈望,首先,在蔬菜品种的选取上,要能寓意吉祥如意,事业兴旺发达的,例如:

“大菜”(即芥菜,寓意吉祥,事业兴旺,家人健康平安;“春菜”寓意春风得意;“厚合菜”寓意做事合人,希望得到贵人的提携栽培;“菲菜”寓意仕途发达……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七样羹”煮法十分随便,各种蔬菜取适量,生菜落锅,热火煮熟,便成了原汁原汤的“七样羹”。

4.烧塔

中秋深夜,潮汕有“烧塔”习俗。

富有经验的大人把众人从早晨开始拾来的瓦片,砖头按“品”字型垒起来成为一座空心塔,高1~3丈,里面塞满了柴火,下面还留出塔门。

燃至夜半,火势渐旺,瓦壁几近通红。

人们还不时往塔里撒食盐,以辟哩啪啦的响声为乐。

也有的撒硫磺,使瓦塔发出蓝色的火焰,煞是好看。

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

      中秋“烧塔”民俗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广泛流传,但近年这习俗却越来越少。

传说元朝汉人抗击统治者胡人的残暴统治,中秋之夜以“烧塔”为信号而纷纷起义。

清顺治吴颖的《潮州府志》载:

“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

儿童烧塔为乐。

”同时,潮汕人中秋还用“芋头”祭祖,因为潮汕话里“胡人”的“胡”与“芋”发音一致。

此外,在汕头金平区莲塘村,每家每户中秋都“烧瓦塔”,当地人叫“烧瓦”,潮汕话的“瓦”和“蚁”发音一致,当地的村民说,如果中秋“烧瓦”那么家里一整年都没蚂蚁。

总结报告

潮汕民俗:

是潮汕方言文化、信仰文化、氏族文化、生活习惯、饮食文化、节庆礼仪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寄托着潮汕人极为深厚的情感,也是维系人与人、族与族、甚至人与大自然的良好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青少年应该积极去了解潮汕民俗,弘扬潮汕民俗文化,以潮汕民俗为傲,做个优秀的潮汕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