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7875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国人通过花鸟画,形象地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C【解析】“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于文无据。

文本中并没有讨论“花鸟画的本质特征”这一话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花鸟比作人,用花鸟寄托情感,以及中国笔墨的独特性,使花鸟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B.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葫芦等题材,因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已程式化,因而受到人们喜爱。

C.正是借助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有了“多子多福”、葫芦有“福禄”的吉祥寓意。

D.花鸟画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和追求,这使它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B【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

见文章第三段末尾,文章说的是文化寓意“不断被程式化和反复出现”,且与“石榴、葫芦、蝙蝠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

B.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寄托在了花鸟画中,因而,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才有了产生情感共鸣、发生联想的可能。

C.《宜和画谱》的描述表明花鸟画的许多题材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但这种意蕴在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D.中国人在小花鸟中发现了生活大境界,发现了天地万物中蕴含的雅意,表明中国人能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A推论不成立。

由“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与“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一只羊的冬季

纪东方

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

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

暴风雪把路封了,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

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

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

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

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

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

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

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决心地扔掉手里的烟,说:

“不行,我带一班下山。

背也得背给养上来。

司务长红了眼圈:

“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

一班长腾地站起来:

“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

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

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

一个小战士阅进来,报告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

“连长,连……长,后院,后院。

“有情况!

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仲手去撲墙架上的冲锋枪。

小战士更急了。

“不是,不是,敌人,是……”

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囤得水泄不通。

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

羊是吃草的,羊吃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

昨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

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

“嗨,一只羊。

一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

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

对呀,一只羊!

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雪都照亮了。

一只羊啊。

一只无主的羊。

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长,一班长又看看连长。

连长说:

“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

连部继续开会。

战士们也在开会。

话题自然离不开羊。

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

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

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

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

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

不要假积极。

双方争得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

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

怕犯纪律的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

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

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着连里仅存的细莱半棵瘦白莱,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

据说,连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起的菜刀。

半棵白菜也是连长特批的。

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食”。

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

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

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

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

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呆:

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

麻袋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内地大白菜。

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

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

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阿拉嘎哨所的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时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思想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

B.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

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

5.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①作者借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最终善待了那只无主羊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身处困境但纪律严明、精神高尚的边防军人的赞颂(3分)②正是因为这样,军人们受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着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2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①交代了这只羊在连队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

②连队一直养着那只羊,等着人们来认领,表现了军人们美好的精神境界,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③最后一句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学大师饶宗颐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

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

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

曾有人问及他对王国维的评价,他说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未能真正超脱。

“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

”他认为,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挽歌,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已有所超越。

(摘编自历史研习社《悼念饶宗颐》)

相关链接:

①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摘编自饶宗颐语录)

②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

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摘编自中国评论通讯社《先生走好》)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饶宗颐传统文化底子扎实,精通六国语言,熟知诸多古文字,能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皆得益于自学能力。

B.移居香港的饶宗颐多年在大学任教,醉心学术,为了深入研究,放眼世界,四处奔走,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C.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派,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D.饶宗颐画作技法炉火纯青、风格清逸飘洒,自成一体,而且入了他的性情与人生观,这使其画作成为了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CC项强加因果,学术派别上的难以界定不构成学者称赞他“业精六学、才备九能”的原因,原因是其广博的学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饶宗顾感觉学校教育不适合自己,当其他孩子步入学堂时,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后来饶宗颐成长为享誉中外的汉学大师。

B.饶宗颐大器晚成,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多岁开始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

C.和王国维、陈寅恪相比,饶宗顾和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

D.在学术成就上饶宗颐高度肯定王国维,但在生死观上,他认为王国维未能真正超脱,而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已有所超越。

E.饶宗颐对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巧用守株待兔的典故,表明“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心想事成,称自己的学术成就不过是“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D、E(A项张冠李戴,“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错,从原文看,这是饶宗颐自己的行为;

B项无中生有,“大器晚成”原文无据;

C项“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理解有误,原文“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仅指其艺术成就不及饶宗颐)

9.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①开阔的视野:

治学上学贯中西,研究视野开阔,善于发现问题接受新的东西;

艺术上涉猎极广,成就卓著,古琴、诗赋、书画无不擅长。

②博大的胸襟:

淡泊名利,低调谦逊;

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

有捍卫中华文化尊严的责任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

授修撰。

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

日本陷朝鲜,石星惑沈惟敬言,力主封贡。

国祚面诘星:

“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

"

星不能用。

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

湖广税监陈奉横甚。

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

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撒去。

尚书余继登卒,国祚摄部事。

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

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

国祚抗疏言:

“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

一失其序,名分大乖。

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

”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

陕西狄道山崩,其南涌小山五,国祚请修省。

社稷坛枯树生烟,复陈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滥狱四事。

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

寻转左侍郎,改吏部。

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光宗即位,以囯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

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

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

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

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

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

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

明年卒。

赠太傅,谥文恪。

(节选自《明史·

朱国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B.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C.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D.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婚,指行加冠、结婚礼。

加冠是古代成人的标志,表明可以结婚成家。

B.外威,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如其父母、兄弟,与皇族宗亲相对。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用以代指国家。

D.赠太傅,赠与前文的“进”“改”“加”,在封建时代都指授予在世的官员官职。

D(“赠”“进”“改”“加”都指授予官职,但具体用法有区别,“赠”指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这由“明年卒。

赠太傅”也可以得到印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国祚敢于直言。

对被沈惟敬的言论迷感力主封贡的石星,他当面诘责;

对干预朝政的外戚郑国泰,他上疏直言批评。

B.朱国祚关心国本。

针对皇长子储位未定,婚期过了期限,在担任尚书的近两年间,他上疏数十次,最终确定了储位。

C.朱国祚深受优待。

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

D.朱国祚顾全大局。

参与主持会试,对别人讽刺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

C(“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无此因果关系,从上下文看,此时的“帝”不是后文的光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广税监陈奉横甚。

(2)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

(1)译文:

湖广税监陈奉非常蛮横霸道,朱国祚送信给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揭发陈奉的罪行。

(5分,译出大意2分,“横甚”“贻”“发”译正确一处1分)

(2)译文:

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所驱逐,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申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

(5分,译出大意2分,“逐”“疏”“争”译正确一处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献仙音·

吊雪香亭梅①

周密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②春浅。

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

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共凄黯。

问东风、几番吹梦③,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

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

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

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注】①周密,南宋词人。

南宋灭亡后,他坚决不仕元朝。

这首词是宋亡后所作。

雪香亭:

南宋皇家园林中的一处景观。

衬舞台、浣妆池也属于其中的池台景观。

南宋亡后,园亭荒芜。

②椒:

梅花含苞,其状如椒。

③吹梦:

吹醒当年的繁华梦。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红破数椒春浅”描绘了梅花凌寒初放的形态,这些红色的花朵给词人带来了一丝春天的希望。

B.“衬舞台荒,浣妆池冷”与下阕的“翠屏金辇”形成对比,突出了因“市朝轻换”而产生的凄凉。

C.下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梅花几度梦回前朝,在今昔对照中,抒发了词人对江山兴废的哀叹。

D.本词结尾描写了西泠桥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笛声,述说着春怨,这一情景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E.全词以凭吊梅花为切入点,把梅与园亭、与人巧妙融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亡国之痛。

A、E(A.“给词人带来了一丝春天的希望”理解错误,词句没有表达“春天的希望”。

E.“托物言志”分析错误,本词没有使用托物言志)

15.“共凄黯”一句在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该句在全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凄黯”二字总结了上片“雪”“云”“台”“池”等景象凄凉荒败的特点,总括了词人面对江山兴废的凄苦黯淡之情。

统摄下片所写的“废绿平烟”“斜阳衰草”等景象,所抒发的愁苦悲怨之情。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面对群小诬陷、风气败坏的环境,在发出优愁苦闷、走投无路的慨叹后,仍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烟雾散去,皓月朗照下湖面波光粼粼明月倒映水中的景色。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句与感叹生命的短暂形成对照,引出了下文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描写。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羡长江之无穷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晚的长安街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人民大会堂里灯火辉煌,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200多位音乐家为观众奉献了一台高水准的音乐会。

②农民工在城里打工,扮演的是“外乡人”角色,因为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横亘在面前,只能仰望却无法跨越,取消户籍差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③在凡多姆宫的一个大厅里,灯光昏暗,明镜高悬,满屋子巴洛克怪诞气息,十来位衣饰簇新、着装优雅的女士和先生围坐在一个橡木大桶边上。

④尽管丝宝是知名品牌,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的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家商业部授予的荣誉,但梁亮胜精益求精,乐于接受消费者的吹毛求疵。

⑤某公司招工时收押金不给收据、解雇时押金不還还,经营失败便携款外逃,所拖欠的工资石沉大海,工人们生活无着,悲愤交集,欲哭无泪。

⑥两米以上的队员外围远投屡次在关键时刻改变战局,而小个队员如影随形的贴身防守使得比赛始终在高强度的对抗中进行,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②⑥D.③⑤⑥

D(①火树银花:

形容灿烂的灯火或烟火。

使用正确。

②壁垒森严。

比喻防守很严密或界限划得很分明。

③明镜高悬:

比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

选项望文生义。

④吹毛求疵:

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⑤石沉大海:

比喻没有消息。

选项对象误用。

⑥如影随形:

比喻两个人常在一起,十分亲密。

选项望文生义)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孝悌观念、故土情结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没有受到现代浪潮的冲击,而且融入当代社会,显示出反哺个人、软化社会的魅力。

B.以色列科学家不久前研发出能够缓和近视和远视状况的“纳米滴剂”该滴剂将在2018年底进行人体临床实验,未来人们也许不再需要眼镜。

C.中国选手武大靖在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顶住重压,打破世界纪录夺得冠军,改写了中国男子短道冬奥无金的历史。

D.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强,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要增强文化自信不可。

C(A项不合逻辑,把“而且”改为“反而”;

B项“缓和近视和远视状况”搭配不当,改为“改善”;

D项句式杂糅,是一般陈述句与“非……不可”的格式混用,可改为“非增强文化自信不可”或改成“一定要增强文化自信”)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