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专业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82585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专业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儿科专业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儿科专业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儿科专业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儿科专业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专业真题精选.docx

《儿科专业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专业真题精选.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专业真题精选.docx

儿科专业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3岁小儿,身高100cm,体重32kg,应考虑()

  A.体重低下

  B.生长迟缓

  C.体格正常

  D.肥胖

  E.瘦弱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这是一组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小儿体格发育的评价、营养不良的分型和分度以及肥胖的诊断标准的理解和记忆。

第13题错选率较高,错选项

  B、C或D均有入选。

第14题错选率低。

小儿体格发育的评价是儿科学基础,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对于小儿体格发育的评价的认识,有些学生容易进入误区。

一些学生认为很简单,只要记住几个公式就可以;一些学生则觉得太难、似乎没有标准,而无所适从。

因此,碰到这类问题不是按公式计算,就是胡乱作出选择。

事实上,小儿生长发育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儿体格发育的正确评价,包括横向和纵向方面。

题目给出的选择只要求横向,因此要有合适的人群参考值或相应的生长曲线。

但本题目中没有提供人群参考值,只能按公式计算标准值,然后根据营养不良分型和分度的定义,以及肥胖的诊断标准来作出判断。

对于营养不良来说,体重低下是指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1个标准差;生长迟缓指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1个标准差;消瘦则指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1个标准差。

对于肥胖症,指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均值的20%以上。

理解上述这几个概念的定义后,就可以着手进行分析。

第13题,先估计7个月小儿的标准身长和体重:

出生时平均身长50cm,前3个月生长高速,约增长11~12cm,与后9个月增长量相当,因此7个月小儿,按标准估算,身长=50+(11~12)+(11~12)÷9×(3~7)=(66~67)cm;出生时平均体重3kg,7个月小儿,按标准公式估算,体重=6(kg)+7×

  0.25(kg)=

  7.75(kg)。

题干中给出的7个月小儿,身长65cm,与7个月标准身长(66~67cm)相近,因此可排除B项生长迟缓;体重

  4.5kg,则与标准体重

  7.75kg相差

  2.25kg(29%,2个标准差以上),因此可以肯定有体重低下,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同时可排除C和D。

第14题,也先估计3岁小儿的标准身长和体重:

身长=年龄×7+70(cm)=3×7+70(cm)=91(cm),体重=年龄×2+8(kg)=3×2+8(kg)=14(kg)。

  由于题目给出的3岁小儿身长100cm,较标准值(91cm)高出9cm(约10%),因此不能直接将其体重32kg与标准值14kg比较,造成体重高于标准值18kg(约130%)而作出极度肥胖的诊断。

应先计算100cm身长相当于哪个年龄的标准值,从身长公式很容易计算出此年龄约

  4.5岁。

再计算出

  4.5岁的标准体重17kg,再将给出患儿的体重32kg与17kg比较,高出15kg(88%),而作出极度肥胖的正确诊断,而以D作为正确选项。

  [单项选择题]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A.维生素D缺乏

  B.肾α羟化酶缺乏

  C.肾小管重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

  D.近端肾小管转运功能障碍

  E.远端肾小管排泌氢离子功能障碍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这是一组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原因,以及与其他病因所致佝偻病的鉴别要点的掌握。

第12题基本无错选,第13题错选率较高,

  B、C、D项均有。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最常见的一种佝偻病,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维生素D缺乏,当佝偻病按一般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处理而无明显效果时,必须考虑其他病因所致的佝偻病,即鉴别诊断问题,包括家族性低磷血症、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Ⅰ型和Ⅱ型)以及肾性佝偻病等。

掌握此几种佝偻病的发病原因,除了理解之外,还要靠记忆。

家族性低磷血症为遗传性疾病,原发缺陷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和25(OH)2D3羟化过程障碍;从病名中含"低磷"两个字,也可帮助记忆其病因。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是由于远曲小管泌氢不足,从尿中丢失大量钙,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因此,第13题的正确选项为E。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Ⅰ型和Ⅱ型)均为遗传病,分别为肾脏α羟化酶缺乏和靶器官1,25(OH)2D3受体缺陷,前者致活性维生素D缺乏,后者即维生素D抵抗。

肾性佝偻病则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而血磷高;甲状旁腺继发功能亢进使骨质普遍脱钙,导致佝偻病改变。

正确回答此道题,必须对广义佝偻病的各种病因加以理解和记忆。

  [单项选择题]

  3、新生儿硬肿症多见的是()

  A.体温低

  B.哭声响亮

  C.吃奶好

  D.黄疸,肝脾肿大

  E.肢体肌张力增高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这两道题是理解记忆题。

第18题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常有反应差,体温改变(升高或降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多有黄疸并伴肝脾肿大,如新生儿早期出现黄疸并肝脾肿大,排除溶血病时首先考虑感染,所以应首选D。

错选"A"者较多,是只考虑了体温低,但败血症患儿出现低体温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儿体温可正常或升高。

此外,其他如硬肿症也有体温低,故不是首要症状;"B"和"C"的哭声响亮,吃奶好均与感染时反应差,拒奶不符,可予排除;错选"E"者考虑肌张力增高是具该表现时可能见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题中未给出相应颅内感染的条件如前囟隆起,双眼凝视,抽搐等。

肌张力增高可见于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故不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多见症状体征。

第19题新生儿硬肿症,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低体温,皮肤及皮下组织硬肿,严重者出现反应差,不吃不哭,甚至多器官损害,故正确答案为

  A:

低体温。

本题错选者较少,硬肿症状患儿反应低下,不可能是B,哭声响亮或C,吃奶好;重度硬肿症状可有多器官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所致的休克、DIC、急性肾衰竭和肺出血等,极少见严重肝损害并致黄疸,肝脾肿大或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肢体肌张力增高,而且题目要求是"多见",故D和E也不作为首选项目。

  [单项选择题]

  4、先天性愚型可表现为()

  A.特殊外貌,智力低下,关节过伸,第5指单褶

  B.特殊外貌,智力低下,四肢短,皮肤粗厚而冷

  C.特殊外貌,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肝脾肿大

  D.特殊外貌,智力低下,反复抽搐,尿有霉臭味

  E.表情呆滞,智力迟滞,面色蜡黄,头和舌震颤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这是一组记忆应用题,考核对几种常见的可致智能损害的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的鉴别诊断,错选率约18%。

本组题虽属记忆题,各病的共同特征都是智能低下,但如我们从理解角度,了解不同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就不难鉴别。

智能发育有赖于大脑有足够数量分化完好的神经元以及良好的髓鞘发育,前者在6个月之内是关键时期。

多种.先天性疾病,因其缺乏促进脑细胞分化的重要物质或是有害代谢产物影响而可致智能低下。

此外,由于缺陷的物质不一,除脑受损外,还会有器官特异性损害,而表现出不同病的其他特征而作为临床鉴别的依据。

题目所给条件中,A至D均有特殊外貌和智能低下,但并未具体给出其外貌的特征,而是给以了外貌以外的特异改变的条件。

  26、27题是临床最常见的两种可致智能低下的先天性疾病,第28题,苯丙酮尿症虽少见,但早期诊断和处理可避免智能低下,故也有其重要性。

克汀病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旧称,而先天性愚型是唐氏体综合征的旧称。

我们从三种病的基本缺陷出发,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是各种原因所致甲状腺素合成不足。

甲状腺素除对脑分化起重要作用之外,是骨骼生长必需,它促进骨生长和成熟。

因此,缺乏时可致生长迟缓,其中其主要影响在长骨,因而表现为四肢短小。

唐氏综合征虽四肢也短,但其皮肤不粗糙而可鉴别。

皮温低下与甲状腺不足所致代谢低下有关。

甲低的各种临床表现基本缘于代谢低下,它无异常代谢产物堆积,故不会发生肝脾肿大或有异常代谢产物在体液中积聚并从尿、汗中排出所致的异味。

甲低时面色也苍黄,因"面色蜡黄",可能导致错选。

但是,甲低的症状都是"低下"的表现,虽脑发育异常,但从不发生任何形式的抽搐和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表现,所以E给以的"头和舌震颤"的条件,可以作为排除甲低的依据。

苯丙酮尿症(PKU)是代谢缺陷病,因苯丙氨基酸羟化酶缺陷致高苯丙氨酸血症,成为生化缺陷和临床表现的核心。

它除致中枢发育障碍外,过高的苯丙氨酸需经旁路代谢清除和排出,旁路代谢形成的苯丙酮酸和苯乙酸有异味,当它从尿、汗中排出使相应体液具霉臭味,而成为PKU临床诊断的重要特殊线索。

唐氏体综合征是染色体畸变性疾病,多一条21号染色体使基因剂量不平衡而产生各种躯体异常。

患者除生长迟缓外,肌张力低下,关节松弛而致过伸是其突出表现之一,肌张力低下虽非特异性症状,如PKU的BH4缺乏型也会呈肌张力低下;但结合A项给以的另一条件-第5指单褶,则是唐氏综合征体所具,而PKU不出现。

综合以上,并延伸至临床鉴别诊断的这一类型题目,往往是同时给以相同表现,其次是相对特异,但在同时给以的其中二种病中会重叠,而最后一般总会给对某个病是相对特异的条件。

这也就是我们在临床鉴别诊断常应用的"树枝"状的思路。

  [单项选择题]

  5、青春期才达成人水平()

  A.IgG

  B.IgA

  C.IgM

  D.IgE

  E.SIgA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这是一组记忆题,考核学生对免疫球蛋白的概念以及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的认识。

31题错答较少;32题主要错答为A。

分泌型IgA(即SIgA)是黏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也是呼吸道黏膜分泌的主要免疫球蛋白。

IgG分为Ig-G1、IgG2、IgG3和IgG4四个亚类,达到成人水平的年龄为:

IgG1,5~6岁,IgG310岁左右,IgG2和IgG4约为14岁。

IgM在1~2岁已达成人水平。

IgE约为7岁达成人水平。

SIgA在2个月后达成人水平,IgA则于少年时期(即青春期)才达成人水平。

32题错答A者主要是不熟悉IgG四个亚型是分阶段成熟的。

  [单项选择题]

  6、猩红热发热与皮疹关系常见()

  A.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期热更高

  B.发热后半天至l天出疹

  C.高热3~5天,热退疹出

  D.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热更高

  E.发热,服药史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这是一组记忆应用题,考核学生对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包括麻疹、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此外有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等,错选率10%~15%。

发热伴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一般包括了病史中发热和出疹的关系以及皮疹的性质(形态,分布)和出疹时间顺序的特点;而对药疹则还要参考服药种类以及皮疹一发热一药物三者的关系。

本题只提供发热与皮疹关系,分析也只能从此着手。

麻疹在发热第3天左右出疹,出疹时热更高,持续3天后开始退热伴皮疹消退(也约历3天),故有称为

  3、3、3的病程(3天发热,3天出疹,3天退疹)。

风疹的皮疹与麻疹较相似,但它在发热第1天就出疹可资鉴别。

猩红热则发热1~2天时出疹,出疹时热处高峰期(是链球菌红斑毒素所致,故在病程的极期时皮疹显现)。

幼儿急疹多见于6~18个月小儿,一般情况好,发热3~5天后,在退热过程中或热退后出疹,故称之为"热退疹出",此病程是最有特征性的,不同于以上任一疾病。

肠道病毒除发热,皮疹外,多有腹泻,发热与皮疹关系不定,皮疹可于发热时,亦可在退热时出现。

  药物疹本身可伴发热,如原无发热,服药后见皮疹伴发热,但也可以原是发热性疾病,服药后再出疹,故药疹的诊断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而不能单以发热和皮疹的关系诊断。

综上分析A应是麻疹,C应是幼儿急疹,D应是猩红热,错选者主要是对以上常见病出疹与发热病程天数记忆不清。

如第37题错选D者,可能只记住麻疹是出疹时热更高,而未记住典型麻疹是需3天才出疹。

  [单项选择题]

  7、慢性胃炎主要症状()

  A.便秘

  B.呕吐

  C.腹痛

  D.呕血

  E.水肿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这是三道记忆理解题,分别考核学生对题干中所提到三种消化道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的掌握情况,具有相当的难度。

选项

  A、B、C、D所列的症状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主要症状。

选项E与上述疾病牛马不相干,一般学生均能予以排除,不具有干扰性。

第48题错答率最高,因为消化性溃疡确定可以出现腹痛、呕吐、呕血等表现,答题的关键在于注意到题干中的限定词"新生儿"。

  溃疡病在不同年龄段各有其特点。

年长儿主要表现反复腹痛,婴幼儿可表现为呕吐及腹痛,呕血则为各年龄段均可能有的表现。

新生儿溃疡病多为继发性,常继发于早产儿缺氧、窒息、败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少数可为原发性溃疡。

不论原发性或者是继发性,其共同点是急、重、即急性起病,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往往较为危重,并常易出现溃疡病的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和/或穿孔,常以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因此应选D为正确答案。

新生儿不会自诉腹痛,故错选C者未能理解儿科,尤其是新生儿科作为无明确自诉不适的"哑科"的专科特点。

错选B者可能将婴幼儿期的溃疡病表现错记为新生儿期,事实上,B也无特异性,并非是"主要"症状。

错选A者则根本未能掌握溃疡病的基本特征,便秘乃由于结肠或直肠病变所致,而溃疡病一般发生于上消化道(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故与便秘症状无直接关系。

第20题相对容易,但仍有答错为B或D者。

慢性胃炎最常见症状为反复发作、无规律性的腹痛,疼痛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错选B者未能抓住题干所问为"主要"症状,也可能是将急性胃炎的常见症状(食欲不振、腹痛、呕吐等)套于慢性胃炎上从而自我混淆。

慢性胃炎当伴有胃黏膜出血者可有呕血、黑便等症状,但并非常见,也非"

  主要",故D为错误答案。

第50题中,胃食管反流的症状乃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及因此损伤食管黏膜上皮细胞所致。

新生儿及婴幼儿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年长儿则以反酸、嗳气常见。

出现反流性食管炎时,可有胸部烧灼感、咽下疼痛、呕血等表现,但这在大多数胃食管反流患者中并非"主要"症状,故不选D。

错选

  A、C者乃由于不能理解该疾病病变位置所在,尤其错选A者,实属不该。

此外,根据B型题的选题特点,答第

  48、49题已正确选去

  D、C项,则该题易答对。

  [单项选择题]

  8、X线平片上见肺动脉段凹陷()

  A.动脉导管未闭

  B.肺动脉高压

  C.主动脉缩窄

  D.肺动脉狭窄

  E.右心室肥厚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不同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形态发育异常的特征及相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掌握。

错选率不高,水冲脉错选D或C,肺动脉段凹陷错选D为多。

第56题的水冲脉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当患者的前臂抬高过头的触诊脉搏时,可以感觉到脉搏像潮水一样起落,这是由于脉压增大引起的。

因此,当心血管结构异常可致舒张压下降时可产生水冲脉。

形象一些而言,其收缩压正常,但在心血搏出主动脉后却有一异常通路使主动脉内血流减少,致动脉压相应下降。

此种情况最突出的例子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漏),心脏收缩时,血流进入主动脉后,部分血流又经关闭不全的瓣膜回流入左室,使动脉压迅速下降,脉压增大。

我们回至题目,要找出能产生水冲脉的正确答案,必须要明确哪一种先心能具有使大动脉血流迅速减少的通路。

  纵观各选项,室缺和房缺是在心内左向右分流的,虽有体循环血流量减少,但血流从左室进入主动脉后无异常通路可使主动脉血流再次减少,脉压不会明显改变,故不可能是答案。

而D项肺动脉瓣狭窄则完全不可能是选项。

C项,法洛四联征虽有大动脉异常,但也没有可使主动脉血流在收缩期后减少的异常通路。

对A项动脉导管未闭而言,其动脉中的血流虽不会似"主漏"一样返回左心室,但是可发生同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为主动脉压力大于肺动脉,血流于收缩期进入主动脉后,便可经体一肺循环的心外异常通道-动脉导管,部分流出主动脉(进入肺动脉)而引起动脉压下降,脉压增宽而产生水冲脉。

可见,从正面和反面的分析,可产生水冲脉的只能是A。

错选者是未掌握水冲脉产生的机制,如错答D者便是未掌握肺动脉瓣狭窄完全不涉及水冲脉的发生机制。

少数选C,可能认为法洛四联征有主动脉骑跨,以为血流可经主肺动脉间骑跨处分流,事实上四联症的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是完整的,主动脉内的血不可能逆流。

第57题的X线上肺动脉段凹陷,提示肺动脉(包括了)右室流出道的狭窄,充分的理解也应从各种先心的病理生理和血流动力血改变出发。

  A、B、E三个选项都属左向右分流,肺血增多,有动力性肺高压,所以肺动脉段只可能膨隆而不可能狭窄。

余下只能从C和D中选择。

相当一部分考生顾名思义地选择了D,认为肺动脉瓣狭窄时其瓣环会狭窄,则会致肺动脉相应处也缩窄。

事实上正好相反,因瓣膜狭窄,血流从右心射出时因阻力增大而加速,瓣后的肺动脉主干根部长期受加速的血流湍流冲击而使扩大(狭窄后扩张)。

因此,在X线上呈现的是肺动脉段的膨隆,而非凹陷。

作为法洛四联征,狭窄的是以右室流出道(漏斗部)狭窄为多见,少数合并肺动脉瓣狭窄。

由于流出道狭窄,进入肺动脉的血流减少,肺动脉充盈不足,其管腔狭窄,与狭窄的流出道一起,构成了X线正位片上肺动脉段的凹陷的影像改变。

对合并有肺动脉瓣狭窄的个体而言,由于流出道的狭窄段长,因此其肺动脉的压力低,因而不能产生似单纯肺动脉瓣狭窄后扩张的解剖改变,因此选择了D是错误的。

A.动脉导管未闭。

  [单项选择题]

  9、股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下肢血压低于上肢,提示()

  A.动脉导管未闭

  B.肺动脉高压

  C.主动脉缩窄

  D.肺动脉狭窄

  E.有心室肥厚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本题也是一道综合应用,考核学生对上述临床表现发生机制的理解和掌握。

本题错选率也不高。

第24题少数错选

  C、B或D,第62题少数错选A。

抬举性搏动是提示心脏搏动增强的指标,常见的抬举性搏动有心尖部和心前区。

抬举性心前区搏动是右心室肥厚和搏动增强的表现;抬举性心尖部搏动则提示左室肥厚或搏动增强。

第61题错选C的原因是可能未分清楚二者的区别或者未看清题目。

主动脉缩窄可引起缩窄前主动脉的血压升高,左室负荷加重,左室肥厚,出现抬举性心尖搏动;但这并不是本题所指的心前区搏动。

选项B和D,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狭窄均导致右心负荷加重,进而可导致右室肥厚和搏动增强。

这可能是少数同学选择这两项的原因。

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缩窄早期并不一定伴有右室肥厚和明显的搏动增强;因此,最合适的答案应是选项E,右心室肥厚。

股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提示股动脉或以上的动脉供血不足或充盈不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是心脏的,如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瓣膜的,如主动脉瓣狭窄;或血管的,如主动脉缩窄致缩窄后的血管充盈不足。

动脉导管未闭由于主动脉异常分流,动脉充盈也不足;这可能是部分同学错选答案A的原因。

但是由于主动脉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压力均超过肺动脉,主动脉血流持续分流进入肺动脉,使主动脉的脉压增大。

因此外周血管的搏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增强。

而且动脉导管未闭并不会造成上下肢血压的不同。

而主动脉缩窄由于常发生在主动脉弓之后,上肢动脉接受主动脉弓血流的压力上升,下肢动脉接受主动脉之后血流的压力下降,因此可出现下肢血压低于上肢。

此外,心肌收缩功能减弱或主动脉瓣狭窄也不会造成上下肢血压不同。

  [单项选择题]

  10、2岁患儿,食欲不好,喜吃粉笔,烦躁不安,皮肤黏膜苍白,肝脾淋巴结轻度大,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3×1012/L,首先应采取的诊断方法是()

  A.脑脊液常规

  B.脑电图检查

  C.查血清铁

  D.查骨髓象,测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

  E.查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

  参考答案:

E

  参考解析:

这两道均是应用题,考核婴幼儿常见的两类营养性贫血的病理机制和贫血诊断思路。

本题应分两步去分析,第一步:

确定贫血的性质,两道题所描述的病例均有中度贫血。

一般来说,血红蛋白值与红细胞数的比值约为30左右,根据此比值的变化可初步判断红细胞的形态是大细胞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按此,第68题属大细胞性,而第69题属小细胞低色性;第二步:

结合题目中提示的不同贫血的临床特征,题68的患儿是大细胞性贫血,同时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应首先考虑是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但该题错选率最高的是A,原因是被题中描述的神经系统症状所干扰,未考虑到维生素B缺乏也会引起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第69题的患儿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结合临床表现应首先考虑缺铁性贫血,但为确诊缺铁性贫血,应有目标地选择有意义的铁代谢检查项目,因此需明确不同铁代谢检查项目在缺铁性贫血中不同期中的诊断意义。

该儿已经是缺铁性贫血期,在题目中给以的

  C、E二项有关铁代谢检查,它们在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均已呈现异常。

因此,总体上,应该

  C、E都可以选择。

但因为血清铁的生理变异大,并易受其他疾病干扰,血清铁单项诊断缺铁,不是最佳选择。

而血清铁蛋白则敏感而稳定,受干扰少,同时题目再加上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它作为缺铁的敏感指标,与血清铁蛋白一起,则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特异性升高,因此E描述是正确的。

相当考生选择C是因为未考虑选择题中的"最佳"性。

  [单项选择题]

  11、8岁小儿重度贫血的诊断指标是()

  A.Hb>120g/L

  B.Hb<30g/L

  C.Hb90~120g/L

  D.Hb60~90g/L

  E.Hb30~60g/L

  参考答案:

E

  [单项选择题]

  12、生后8个月时应接种的疫苗是()

  A.乙肝疫苗

  B.流感疫苗

  C.麻疹疫苗

  D.脊髓灰质炎疫苗

  E.白百破疫苗

  参考答案:

C

  [单项选择题]

  13、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

  A.白细胞数5×106/L,淋巴细胞为主,蛋白

  0.3g/L,糖

  3.5mmol/L

  B.白细胞数50×106/L,淋巴细胞为主,蛋白

  1.0g/L,糖

  1.5mmol/L

  C.白细胞数2000×106/L,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

  1.0g/L,糖

  3.5mmol/L

  D.白细胞数50×106/L,淋巴细胞为主,蛋白

  0.8g/

  L.糖

  3.5mmol/L

  E.白细胞数5×106/L,淋巴细胞为主,蛋白

  0.3g/L,糖

  2.5mmol/L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中毒性脑病的脑脊液检查大致正常,压力可高或正常。

  [单项选择题]

  14、多继发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A.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B.轮状病毒性肠炎

  C.生理性腹泻

  D.细菌性痢疾

  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参考答案:

E

  参考解析:

轮状病毒肠炎,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

  [单项选择题]

  15、女孩,20天,皮肤毛发色素减少,有行为异常、多动或有肌痉挛、癫痫小发作,伴有湿疹。

此患婴的可能诊断为()

  A.Down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

  B.软骨发育不良

  C.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D.佝偻病

  E.苯丙酮尿症下列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参考答案:

E

  参考解析:

苯丙酮尿症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

以智能发育落后为主,可有行为异常、多动或有肌痉挛、癫痫小发作,甚至惊厥,少数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

  

(2)外观:

出生数月后因黑色素合成不足,毛发、皮肤和虹膜色泽变浅。

  皮肤干燥,常伴湿疹。

  (3)其他:

尿和汗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