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979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docx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说明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实训室

2016.11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3.学会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4.由实验数据及关联式Nu=ARemPr0.4计算出Nu、Nu0,求出强化比Nu/Nu0,加深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内容:

1.测定5-6组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2.测定5-6组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3.对

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数值。

4.通过关联式Nu=ARemPr0.4计算出Nu、Nu0,并确定传热强化比Nu/Nu0。

三、实验原理:

1.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测定及准数关联式的确定:

(1)对流传热系数

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

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通过实验来测定。

因为

<<

所以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

K,K(W/m2·℃)为热冷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且

所以:

(1)

式中:

—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2·℃);

Qi—管内传热速率,W;

Si—管内换热面积,m2;

—管内平均温度差,℃。

平均温度差由下式确定:

(2)

式中:

—冷流体的入口、出口平均温度,℃;tw—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w来表示,由于管外使用蒸汽,所以tw近似等于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管内换热面积:

(3)

式中:

di—内管管内径,m;

Li—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由热量衡算式:

(4)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5)

式中:

Vi—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h;

cpi—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kg·℃);

ρi—冷流体的密度,kg/m3。

cpi和ρi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ti1,ti2,tw,Vi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2)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6)

其中:

物性数据λi、cpi、ρi、μi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

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Pri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

(7)

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Rei与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A和m的值。

2.强化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及强化比的测定:

强化传热技术,可以使初设计的传热面积减小,从而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了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

同时换热器能够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减少了换热器工作阻力,以减少动力消耗,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采用了多种强化方式,具体见下表。

其中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一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3mm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

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

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

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源。

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H与管内径d的比值以及管壁粗糙度(

)为主要技术参数,且长径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

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形式为

的经验公式,其中A和m的值因强化方式不同而不同。

在本实验中,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i与

,用线性回归方法可确定B和m的值。

单纯研究强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准则,它的形式是:

,其中Nu是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Nu0是普通管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化比

>1,而且它的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评判强化方式的真正效果和经济效益,则必须考虑阻力因素,阻力系数随着换热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换热性能的降低和能耗的增加,只有强化比较高,且阻力系数较小的强化方式,才是最佳的强化方法。

四、实验装置的基本情况:

1.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如图二所示):

图二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

1-光滑管空气进口阀;2-光滑管空气进口温度;3-光滑管蒸汽出口;4-光滑套管换热器;5-光滑管空气出口温度;6-强化管空气进口阀;7-强化管空气进口温度;8-强化管蒸汽出口;9-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10-光滑套管蒸汽进口阀;12-孔板流量计;13-强化套管蒸汽进口阀;14-空气旁路调节阀;15-旋涡气泵;16-储水罐17-液位计;18-蒸汽发生器;19-排水阀;20-散热器;其中2,5,7,11,12为测试点

2.实验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如表一所示):

表一实验装置结构参数

实验内管内径di(mm)

20.00

实验内管外径do(mm)

22.0

实验外管内径Di(mm)

50

实验外管外径Do(mm)

57.0

测量段(紫铜内管)长度L(m)

1.20

强化内管内插物

丝径h(mm)

1

(螺旋线圈)尺寸

节距H(mm)

40

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及孔径

c0=0.65、d0=0.017m

旋涡气泵

XGB─12型

加热釜

操作电压

≤200伏

操作电流

≤10安

3.实验装置面板图(如图三所示):

图三传热过程综合实验面板图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实验前的检查准备

①向水箱16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

②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14是否全开(应全开)。

③检查蒸气管支路各控制阀10、13和空气支路控制阀1、6是否已打开(应保证有一路是开启状态),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畅通。

④合上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

加热系统处于完好状态。

2.开始实验 

①合上电源总开关。

打开加热开关,设定加热电压(不得大于200V),直至有水蒸气冒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换热器蒸汽放空口3或8处有水蒸气冒出,经过风冷散热器20将水蒸气冷凝下来,并流回到水箱17中循环使用。

加热电压的设定:

按一下加热电压控制仪表的

键,在仪表的SV显示窗中右下方出现一闪烁的小点,每按一次

键,小点便向左移动一位,小点在哪个位子上就可以利用

键调节相应位子的数值,调好后在不按动仪表上任何按键的情况下30秒后仪表自动确认,并按所设定的数值应用。

②合上面板上风机开关启动风机并用旁路调节阀14来调节空气的流量,在一定的流量下稳定3—5分钟后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的温度,由温度巡检仪测量(1-光滑管空气入口温度;2-光滑管空气出口温度;3-粗糙管空气入口温度;4-粗糙管空气出口温度),换热器内管壁面的温度由温度巡检仪(上-光滑管壁面温度;下-粗糙管壁面温度)测得。

然后,在改变流量稳定后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的温度,壁面温度后继续实验。

③实验结束后,依次关闭加热、风机和总电源。

一切复原。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将加热器内的水要加到指定位置,防止电热器干烧损坏电器。

特别是每次实验结束后,进行下次实验之前,一定检查水位,及时补充。

2.计算机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实验时应严格按照计算机使用规程操作计算机.采集数据和控制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3.开始加热时,加热电压控制在(160V)左右为宜。

4.加热约十分钟后,可提前启动鼓风机,保证实验开始时空气入口温度t1(℃)比较稳定,可节省实验时间。

5.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

即在给蒸汽加热釜电压之前,两蒸汽支路控制阀之一必须全开。

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门,再关闭另一侧阀门,且开启和关闭控制阀门时动作要缓慢,防止管线骤然截断使蒸汽压力过大而突然喷出。

6.保证空气管线畅通,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

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再开启或关闭控制阀。

7.注意电源线的相线、零线、地线不能接错。

七、实验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过程举例:

1.实验数据的计算过程简介(以光滑管第一组数据为例)。

孔板流量计压差

=0.9Kpa壁面温度Tw=99.4℃。

进口温度t1=14.4℃出口温度t2=63.5℃

①传热管内径di(mm)及流通断面积F(m2):

di=20.0(mm),=0.0200(m);

F=π(di2)/4=3.142×(0.0200)2/4=0.0003142(m2).

传热管有效长度L(m)及传热面积si(m2):

L=1.200(m)

si=πLdi=3.142×1.200×0.0200=0.075394(m2).

②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平均物性常数的确定.

先算出测量段上空气的定性温度

(℃)为简化计算,取t值为空气进口温度t1(℃)及出口温度t2(℃)的平均值:

=38.95(℃)

据此查得: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密度ρ=1.23(Kg/m3);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比热Cp=1005(J/Kg·K);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导热系数λ=0.0274(W/m·K);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粘度μ=1.91×(

);

③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普兰特准数的0.4次方为:

Pr0.4=0.86

④空气流过测量段上平均体积

(m3/h)的计算:

孔板流量计体积流量:

=0.65*3.14*0.0172*3600/4*

=13.97(m3/h)

传热管内平均体积流量

:

=15.16(m3/h)

⑤平均流速

:

=13.4(m/s)

⑥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Δtm(℃)的计算:

测得tw=99.4(℃)

(℃)

⑦其他项计算:

传热速率(W)

(W)

(W/m2·℃)

传热准数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流速:

(m/s)

雷诺准数

=15571

⑧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

中的系数。

⑨重复步骤

(1)-(8),处理强化管的实验数据。

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

中的系数。

表二、实验装置1数据记录及整理表(普通管换热器)

No.

1

2

3

4

5

6

7

流量(Kpa)

t1(℃)

ρt1(Kg/m3)

t2(℃)

Tw(℃)

tm(℃)

ρtm(kg/m3)

λtm×100

Cptm

μtm×100000

Δt(℃)

Δtm(℃)

Vt1(m3/h)

V(m3/h)

u(m/s)

qc(W)

аi(W/m2·℃)

Re

Nu

Nu/(Pr0.4)

表三、实验装置1数据记录及整理表(强化管换热器)

No.

1

2

3

4

5

6

7

流量(Kpa)

t1(℃)

ρt1(Kg/m3)

t2(℃)

Tw(℃)

tm(℃)

ρtm(kg/m3)

λtm×100

Cptm

μtm×100000

Δt(℃)

Δtm(℃)

Vt1(m3/h)

V(m3/h)

u(m/s)

qc(W)

аi(W/m2·℃)

Re

Nu

Nu/(Pr0.4)

图四传热实验装置实验准数关联图

表四、实验装置2数据记录及整理表(普通管换热器)

No.

1

2

3

4

5

6

7

流量(Kpa)

t1(℃)

ρt1(Kg/m3)

t2(℃)

Tw(℃)

tm(℃)

ρtm(kg/m3)

λtm×100

Cptm

μtm×100000

Δt(℃)

Δtm(℃)

Vt1(m3/h)

V(m3/h)

u(m/s)

qc(W)

аi(W/m2·℃)

Re

Nu

Nu/(Pr0.4)

 

表五、实验装置2数据记录及整理表(强化管换热器)

No.

1

2

3

4

5

6

7

流量(Kpa)

t1(℃)

ρt1(Kg/m3)

t2(℃)

Tw(℃)

tm(℃)

ρtm(kg/m3)

λtm×100

Cptm

μtm×100000

Δt(℃)

Δtm(℃)

Vt1(m3/h)

V(m3/h)

u(m/s)

qc(W)

аi(W/m2·℃)

Re

Nu

Nu/(Pr0.4)

图五传热实验装置实验准数关联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