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4354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docx

求是杂志文章精华申论必备生态篇

“低碳经济”的由来

“低碳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

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又发布《气候变化的经济学:

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主要措施有:

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

湖南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关键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带动全省科学跨越发展。

”2008年5月,在研究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顶层设计时,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明确提出,湖南要在“两型”试验上走出一条新路。

资源节约——从观念上突破,自细微处把关

土地,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

长株潭“两型”试验自起步之初,便着手制订土地总体规划,力求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向空中“要”地从城市“挤”地盘活农村土地

 环境友好——重拳治污还旧账,结构调整谋长远

“两型”理念——探索城市群模式,惠及百姓生活

探索适宜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是“两型”试验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湖南省制定的规划,在空间结构上,长株潭城市群将突出湖南山水生态特色,城市建设依山就水,山水洲城相融;城市之间通过森林、稻田、水面、湿地连接,疏密相间,显山露水。

在发展内涵上,围绕“两型”主题,积极推进能源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

同时,湖南在更大范围内布局,推进以长株潭为核心,通勤半径一个半小时,包括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座城市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

留住绿水青山,保持可持续发展。

随着“两型”试验的推进,这样的理念已经开始融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观中。

“两型”理念同样贯穿于试验区的规划编修过程中。

按照规划,长株潭核心区域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

湖南省要求,对规划中要求控制开发的区域必须严格保护,如有违反,“要公开曝光,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低碳经济发展之路难在哪里?

政府频频发出“低碳”强音

 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低碳”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短期内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又该怎么解决?

对我国而言,短期内难以摆脱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

另外,由于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必将面临诸多障碍。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能源资源大量消耗不可避免,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锁定效应”(“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能轻易废弃,这样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

)则是潜在风险。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但低碳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起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低碳这个结果,中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

 统筹协调指导至关重要

低碳经济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统筹协调和指导至关重要,我国政府已决定要发布实施全局性、指导性的政策文件。

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很快就会出台很多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政策。

发展低碳经济 践行科学发展

一、国际上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

国家层面战略推进,抢占低碳经济竞争优势。

政府主导规范市场,建立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能源、资源、环境性产品及服务的价格信号导向机制;

二是谁污染谁付费的责任延伸机制;

三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体系及第三方监测机制;

四是排放限值制度和排放权交易机制;

五是技术准入许可机制;

六是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专业化运营机制。

设置技术、标准壁垒,确保低碳国际竞争优势。

大型企业全球扩张,抢占全球低碳经济市场。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初显成效

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履行减排责任。

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郑重承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明显下降。

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承诺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非常积极的,将为全球的碳减排作出巨大贡献。

 政策法规不断出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产业基础条件成熟、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三、大力加快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

但也不容讳言,随着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体制与机制性的问题逐步显现,比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不明确,市场被跨国公司大量瓜分,中央与地方缺乏统一协调,产业集中度偏低,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缺乏,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综合施策,联合攻关,尽力抢占节能环保产业的高地

 制定以我为主的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化的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战略的重点是明确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核心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目标是确保中国企业抓住低碳经济的战略机遇,赢得发展优势。

在制定战略时,应突出“以我为主”,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建立中国特色的节能环保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大力培育国内市场,通过打造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可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

同时,以培育市场为核心,开展系统性的产业规划编制,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地区差别加以实施。

体制机制建设进程也应纳入规划的范畴,涉及节能环保项目的规划,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应衔接配套,统筹部署。

推进节能环保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并规范市场。

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是政策驱动型市场,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

特别是要重视和强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大力制订完善我国主导的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

建立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是提升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发展这一新兴产业的关键之一。

要抓住此次产业调整的机遇,通过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推动节能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帮助节能环保技术资源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间合理配置,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要建立行业准入许可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促使企业高起点投入,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培育大型专业化企业,扶持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

加快推进低碳经济下我国产业转型

从本质而言,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产业发展应该如何转型?

如何在积极转型过程中实现发展与减排的统一呢?

从当前情况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推进:

字号:

『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从本质而言,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人类的产业发展正从信息经济时代转向能源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与服务从关注劳动、技术要素投入下的劳动生产率,回归到关注自然资源投入下的资源生产率。

面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要求,中国政府极为负责地提出了明确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这一比例,对于中国而言并不容易。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增长,面临着诸多困难,最直接的就是要依据低碳经济的要求,推动和实现产业转型。

  中国的产业发展应该如何转型?

如何在积极转型过程中实现发展与减排的统一呢?

从当前情况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推进:

  一、积极推进高碳产业从高能源消耗向低能源消耗转型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快速跳过工业化阶段,大幅度减缩重化工业比重。

因此,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提高重化工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重化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是产业转型中的必然方向,也是中国减排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需要依托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

从部门结构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这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

要实现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就必须提倡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淘汰落后,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变,即淘汰落后技术和落后产能,以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通过生产的规模效应和产业的集聚效应来降低成本,发展生态型工业园。

二、加强企业“微笑曲线”两端的国际竞争力

据统计,我国大约23%的污染是在出口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这种高碳经济下的出口模式,使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基本处在价值低的制造环节,这种通过制造环节获取微薄利润的产业分工地位,直接造成我国在全球产业链格局下的产业竞争力的缺失。

由此可见,在推进低碳经济过程中,我国必须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

即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既是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国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四、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

通过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的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这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长期方向,也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争取主动。

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既促进节能减排,又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一致,与国家宏观政策吻合。

 发展低碳经济,确保能源安全,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根本途径,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综观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

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一是调整能源战略,改变消费依赖。

二是制定发展战略,建立配套体系。

 三是实行奖励办法,鼓励积极创新。

四是替代传统能源,推进清洁交通。

 五是倡导低碳生活,转变行为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思考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之一是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突出。

提高13亿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要求经济必须快速发展。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挑战之二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挑战也是机遇,经济转型时期和新技术应用初期,往往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

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两型社会”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各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结合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修编,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预留“低碳经济”发展空间,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战略指导。

  第二,出台新型产业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例如确定近期和长期的碳价格,制定支持低碳经济的新技术推广政策。

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分别从土地、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

以政策调节手段鼓励企业低碳排放,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一是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高度重视和鼓励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工作,并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支持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

二是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

三是要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

四是以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为重点,建立清洁能源的发展机制,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为今后全面、深入开展碳减排工作提供技术基础。

第四,抓好产业投资对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投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应优先投资一批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并通过对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生产手段的升级。

第五,搞好试点,以点带面,总结并推广经验。

一是选择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地方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二是在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选定典型企业进行试验、试点,取得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以典型引路,推进各地区的低碳经济稳定发展。

三是为重点领域和低碳经济发展区提供优惠政策,以支持这些领域和发展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低碳经济要与节能减排相衔接

在现阶段,节能减排应该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能源需求仍在急剧增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一时难以改变;同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工业产业结构中占很大比例,且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以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在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更要注重“产业降碳”,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以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

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借力于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发展。

但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随之日趋突出。

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这些地区能否找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尽快从“环境换取增长”的发展困局中“突围”,已经成为对地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冲动”产生的现实依据。

产业梯次转移是“冲动”膨胀的推力。

环保意识与发展激情没有自觉保持同步。

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

面对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欠发达地区必须矫正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找准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结合点,在发掘“金山银山”的同时,实现“碧水蓝天”。

一是以环保优先、科学发展理念为先导。

必须坚持把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发展速度、规划布局项目的首要前提,落实“增量一步到位,存量限期削减”要求,在资源开发中落实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着眼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着眼于实现增产减排、节能增效目标,坚持将环境容量作为开发和发展的大前提,把环境准入作为调节经济的硬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厉措施。

二是以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根本。

三是以减少污染排放量为切入点。

减少污染排放量,重点在存量,难点在减量。

 四是以严格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保障。

要健全和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增强环境执法和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健全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自觉守法的社会责任;健全和完善干部绩效评价机制,增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环境保护国策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是以唤起全民绿色意识、环保意识为基础。

广大群众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

各级政府要全面开通环保信息渠道,进一步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使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建设两型社会探索环保新路

一、把握实质、深化认识,将“两型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和形态

 三、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深入研究,积极创新,提升水平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体制

要积极推行绿色新政,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两型社会”建设全局中的主线地位和带动全局的作用,逐步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新体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通过市场机制完善和推行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要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

以国务院发布的规划环评条例为契机,率先积极推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

 

总结前期探索的经验,借鉴国内外城市群管理模式,我们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主要应该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为协调省直政府部门和各城市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城市群管理权的整合与管理的统筹优化,应建立高规格、有权威的城市群领导协调委员会,可由省长担任主任,常务副省长担任副主任,省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土厅、建设厅、环保厅、交通厅、科技厅及各城市的政府市长为主要成员;下设城市规划委员会、基础设施建设委员会、产业发展委员会、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设立“两型社会”建设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

二是整合统筹管理权责。

首先,整合省直部门的管理权责,近期主要抓好规划、城建、产业、环保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在新的管理体制下,省直相关厅局在领导协调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会同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共同行使管理权责。

其次,统筹省与市的管理权责。

试验区的管理体系,要以城市群为管理对象,从各城市分管转变为城市群统管,对相关的管理权责进行整合。

领导协调委员会要在“两型社会”的工作范围内,重点抓好规划、城建、产业、环保等方面的统筹管理,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措施,由各区负责本区域范围内的实施,有关问题的协调工作由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各市仍拥有本区域范围内的决策管理权限,但涉及“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政策与措施要报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审批或备案。

三是健全城市群管理机制。

要以领导协调委员会为核心进行管理,将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规划、政策、制度转化为地方性法规,提高权威性;要赋予领导协调委员会在区域规划与“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上的审批权和执行监督权,制定统一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准入制度和标准,负责城市群土地开发使用的规划与审批、“两型社会”建设财政资金的分配以及城市群范围内各市政府政绩的考核。

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节约型和服务型政府。

 

节能减排何处着力?

一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机制、体制。

二要调整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

 四要建设节能减排型工业园区与开发区。

五要加强宣传教育,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入人心。

 

六要建立循环经济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资金的投入。

 

加大节能减排的攻坚力度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既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长远的战略需要。

  一、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能减排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节能减排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治本之策。

第三,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四,节能减排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

  二、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首先,要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

能源消耗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目前,在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增长的拉动,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能耗行业比重大,特别是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

因此,解决节能减排问题,首先要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使之朝着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方向转变。

在巩固农业、做强工业的同时,要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要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

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其次,要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增长方式。

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我国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门槛”,逐步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增长方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需求结构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要素结构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

  再次,要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消费模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增加是可以预料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减少并避免浪费式消费,可以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这两年,我们倡导将夏天的空调温度调高到26度,作用就很明显。

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

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

  三、采取综合措施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