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86719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docx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docx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真题精选

  [填空题]1病例摘要:

杜某,女,59岁,已婚,退休,于2013年3月21日就诊。

  患者于2年前与家人争吵后出现间断性头痛,伴头晕,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当时测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经休息症状好转。

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最高血压195/110mmHg,多次测量血压均高于正常值,遂口服心痛定降压治疗,症状缓解,但头痛、头晕仍时有发作。

3天前患者因生气而出现头痛、头晕加重。

现症见:

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口苦面红,夜寐差,多梦易惊,精神可,无发热,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饮食尚可,大便干,小便调。

既往无结核、肝炎、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父亲有高血压病,死于脑出血。

查体:

T36.4℃,P74/min,R19/min,BP185/110mmHg。

一般情况可,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头颅五官无异常,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4/min,心律齐,心音无增强或减弱,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血、尿、粪常规正常,BUN6.2mmol/L,Scr90.2μmol/L,空腹血糖

  4.8mmol/L,心电图V1~V6,T波低平。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参考答案:

基本资料:

杜某,女,59岁,已婚,退休,于2013年3月21日就诊。

  主诉:

间断性头痛2年,加重3天。

  现病史:

患者于2年前与家人争吵后出现间断性头痛,伴头晕,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当时测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经休息症状好转。

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最高血压195/110mmHg,多次测量血压均高于正常值,遂口服心痛定降压治疗,症状缓解,但头痛、头晕仍时有发作。

3天前患者因生气而出现头痛、头晕加重。

现症见:

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口苦面红,夜寐差,多梦易惊,精神可,无发热,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饮食尚可,大便干,小便调。

  既往史:

既往无结核、肝炎、肾病病史。

  过敏史: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

其父亲有高血压病,死于脑出血。

  体格检查:

T36.4℃,P74/min,R19/min,BP185/110mmHg。

  一般情况: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查体合作。

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

皮肤黏膜淋巴结:

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头颈部:

无异常。

  胸腹部:

无异常。

  脊柱四肢:

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

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血、尿、粪常规正常,BUN6.2mmol/L,Scr90.2μmol/L,空腹血糖

  4.8mmol/L,心电图V1~V6,T波低平。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根据患者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口苦面红,夜寐不宁,可诊断为头痛。

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辨为头痛,肝阳上亢证。

病因病机分析: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空,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亢盛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间断性头痛3年,加重10天。

  2.查体:

心率74/min,律齐,BP185/110mmHg。

  3.血、尿、粪常规正常,BUN6.2mmol/L,Scr90.2μmol/L,空腹血糖

  4.8mmol/L,心电图V1~V6,T波低平。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鉴别。

此患者无泌尿系统病症或肾功能损害,可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

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可见阵发性血压升高伴心动过速、头痛、面色苍白,超声、CT、磁共振可以确诊,亦不难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

头痛(肝阳上亢)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治法:

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2g,生石决明18g,牛膝12g,桑寄生12g,杜仲10g,栀子10g,黄芩10g,珍珠母20g。

  服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

调畅情志,饮食宜清淡,忌油腻,戒烟酒,注意休息。

  西医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物治疗硝苯地平5mg,每日3次,口服;卡托普利25mg,每日3次,口服。

  [填空题]2病例摘要:

陈某,男,60岁,已婚,于2011年11月16日急诊入院。

  患者主因反复发作劳累后心悸、气急、水肿20年,加重2月入院。

患者20年前常宿营野外,常常发热、咽痛,此后常感四肢大关节游走性酸痛,但无红肿及活动障碍。

5年前,晨起发觉双眼睑水肿,午后及傍晚下肢水肿。

2年前,于快步行走后感胸闷、心悸,休息片刻即能缓解。

近2月劳累后感心悸、气急,多次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吐泡沫痰,被迫坐起1小时左右渐缓解,腹胀,下肢水肿,尿少。

曾于5年前在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T37.8℃.P92/min,R24/min,BP130/70mmHg。

神清,半卧位。

舌暗淡,苔白滑,脉细促。

双眼睑无水肿,结膜轻度充血。

口唇轻度发绀,无疱疹。

咽后壁轻度充血。

颈软,颈静脉怒张。

双侧呼吸动度增强,呼吸音粗糙,双肩胛下区闻及少许细湿啰音。

心尖搏动位于左腋前线第6肋间,搏动范围弥散,心前区与心尖部均有抬举性冲动,心尖部并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以向左下扩大为主。

心率120/min,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粗糙4/6级吹风性杂音,向左腋下传导,也可闻及局限性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

全腹膨隆,可见腹壁静脉显露,腹式呼吸消失,未见肠型及蠕动波。

腹壁轻度水肿,肝肋下10cm,剑突下13cm,质偏硬,边钝,表面光滑,轻触痛。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肝区有轻度叩击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下肢无静脉曲张及溃疡。

肱二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正常存在。

巴氏征阴性,凯尔尼格征阴性。

血常规:

白细胞

  13.5×109/L,中性83%,淋巴17%,红细胞4×1012/L,血红蛋白108g/L。

X线胸片:

心影普遍增大肺内有明显肺瘀血征象,肺动脉圆锥突出,右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左膈肌被心影遮盖。

心电图:

快速心房纤颤,右室肥厚,STT改变。

心脏、肝脏彩超:

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全心增大,心源性肝硬化。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参考答案:

基本资料:

陈某,男,60岁,个体,已婚,于2011年11月16日就诊。

  主诉:

反复发作劳累后心悸、气急、水肿20年,加重2月。

  现病史:

患者20年前常宿营野外,常常发热、咽痛,此后常感四肢大关节游走性酸痛,但无红肿及活动障碍。

5年前,晨起发觉双眼睑水肿,午后及傍晚下肢水肿。

  2年前,于快步行走后感胸闷、心悸,休息片刻即能缓解。

近2月劳累后感心悸、气急,多次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吐泡沫痰,被迫坐起1小时左右渐缓解。

  腹胀,下肢水肿,尿少。

  既往史:

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

  过敏史:

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

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

T37.8℃,P92/min,R24/min,BP130/70mmHg。

  一般情况:

神清,半卧位。

  皮肤黏膜淋巴结:

无异常。

  头颈部:

双眼睑无水肿,结膜轻度充血。

口唇轻度发绀,无疱疹。

咽后壁轻度充血,颈软,颈静脉怒张。

  胸腹部:

双侧呼吸动度增强,呼吸音粗糙,双肩胛下区闻及少许细湿啰音。

心尖搏动位于左腋前线第6肋间,搏动范围弥散,心前区与心尖部均有抬举性冲动,心尖部并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以向左下扩大为主。

  心率120/min,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闻及全收缩期粗糙4/6级吹风性杂音,向左腋下传导,也可闻及局限性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

全腹膨隆,可见腹壁静脉显露,腹式呼吸消失,未见肠型及蠕动波。

腹壁轻度水肿,肝肋下10cm,剑突下13cm,质偏硬,边钝,表面光滑,轻触痛。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肝区有轻度叩击痛。

  脊柱四肢: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神经系统:

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

  13.5×109/L,中性83%,淋巴17%,红细胞4×1012/L,血红蛋白108g/L;X线胸片:

心影普遍增大肺内有明显肺瘀血征象,肺动脉圆锥突出,右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左膈肌被心影遮盖;心电图:

快速心房纤颤,右室肥厚,ST-T改变;心脏、肝脏彩超:

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全心增大,心源性肝硬化。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根据患者心悸气短或不得平卧,咳吐泡沫痰,面浮肢肿尿少腹胀,舌暗淡,苔白滑,脉细促。

中医诊断为心悸,辨为阳虚水泛证。

  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年迈久病体虚,日久导致心阳不振,气血运行失畅,心脉因之瘀滞,心失营运,加之反复发作劳累,耗损阴阳,致使阴阳并损,出现心衰,累及肾阳亏虚,阳虚水泛,上凌心肺,故心悸、气短,咳吐泡沫痰;阳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故尿少,腹胀,腹水;舌暗淡,苔白滑,脉细促均为阳虚水泛之候。

  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劳累后心悸、气急、水肿20年,加重2月。

  2、临床症状累后感心悸、气急,多次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吐泡沫痰,被迫坐起1小时左右渐缓解,腹胀,下肢水肿,尿少。

  3、体征T37,8℃,P92/min,R24/min。

半卧位,结膜轻度充血。

口唇轻度发绀。

咽后壁轻度充血。

颈软,颈静脉怒张。

双侧呼吸动度增强,呼吸音粗糙,双肩胛下区闻及少许细湿啰音。

心尖搏动位于左腋前线第6肋间,搏动范围弥散,心前区与心尖部均有抬举性冲动,心尖部并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以向左下扩大为主。

心率120/min,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闻及全收缩期粗糙4/6级吹风性杂音,向左腋下传导及局限性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

全腹膨隆,可见腹壁静脉显露,腹壁轻度水肿,肝肋下10cm,剑突下13cm,质偏硬,边钝,表面光滑,轻触痛。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肝区有轻度叩击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13.5×109/L,中性83%,淋巴17%,红细胞4×1012/L,血红蛋白108g/L;X线胸片示:

心影普遍增大肺内有明显肺瘀血征象,肺动脉圆锥突出,右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左膈肌被心影遮盖。

心电图示,快速心房纤颤,右室肥厚,ST-T改变。

心脏、肝脏彩超:

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全心增大,心源性肝硬化。

  中医诊断:

心悸(阳虚水泛)西医诊断:

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心房纤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

  2、心源性肝硬化治法:

温阳利水。

  方药:

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茯苓30g,芍药10g,白术15g,生姜6g,炮附子6g,猪苓30g,泽泻15g,桂枝10g。

  服法:

水煎服,每日1剂。

  调护:

避风寒,防外感,限制钠盐的摄入。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肺炎鉴别。

各种肺炎因病原体不同而临床特点各异,但大都起病急,伴有发热、咳嗽,咳痰明显;胸片表现密度较淡且较均匀的片状或斑片状阴影;抗菌治疗体温迅速下降,1~2周阴影明显吸收。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盐摄入量,控制感染。

  2、吸氧持续氧气吸入,心电血压监测。

  3、利尿剂呋塞米(速尿)20mg,每日1次,口服;氯化钾缓释片

  0.5g,每日3次,口服。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

  6.25mg,每日3次,口服。

  5、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5mg,每日1次,静脉点滴。

  6、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

  1.25mg,每日1次,口服。

  [填空题]3病例摘要:

李某,女,50岁,已婚,公务员,于2013年2月18日初诊。

  患者于5年前开始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纳差,失眠健忘,面色无华。

常服朱砂安神丸,艾司唑伦(舒乐安定)等药(具体用量不详)。

平时精神欠佳,倦怠乏力。

近1周来患者工作劳累上述症状加重伴头晕目眩。

查体:

T36.5℃,P85/min,R20/min,BP120/80mmHg。

心界不大,心率85/min,律不齐,可闻及早搏,6~8/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曾多次查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室性早搏。

其他均未见异常。

  答题要求: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参考答案:

基本资料:

李某,女,50岁,已婚,公务员,于2013年2月18日初诊。

  主诉:

心悸、气短5年,加重伴头晕目眩1周。

  现病史:

患者于5年前开始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纳差,失眠健忘,面色无华。

常服朱砂安神丸,舒乐安定等药(具体用量不详)。

平时精神欠佳,倦怠乏力。

近1周来患者工作劳累上述症状加重伴头晕目眩。

  现症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纳差。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

  过敏史: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

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

T36.5℃,P85/min,R20/min,BP120/80mmHg。

  一般情况:

神清,面色无华。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皮肤黏膜淋巴结:

无异常。

头颈部:

无异常。

  胸腹部:

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5/min,律不齐,可闻及早搏,6~8/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无异常。

  脊柱四肢:

无异常。

神经系统:

无异常。

  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窒性早搏。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依据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面色无华,乏力,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为心悸,辨证为心血不足之证。

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平日工作紧张,劳倦太过,暗耗心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心血亏乏导致心神失养,搏动紊乱,发为心悸;心血虚,心失所养则气短,失眠健忘,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面色无华,食欲差;血虚,脑失所养,则头晕、目眩,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心血不足之证。

  西医诊断依据:

1.心悸、气短5年,否认其他病史。

  2.临床表现: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面色无华,乏力,纳差。

  3.体征:

心界不大,心率85/min,律不齐,可闻及早搏,6~8/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4.辅助检查:

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室性早搏。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房性早搏鉴别。

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电图出现提前发生的QRS波,宽大畸形,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常有完全代偿间歇。

房性早搏患者心电图出现提前发生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常有不完全代偿间歇,可以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

心悸(气血不足)西医诊断:

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

人参(单煎)6g,黄芪30g,白术10g,熟地10g,当归10g,龙眼肉10g,茯神10g,远志10g,酸枣仁10g,木香10g,生姜3片,大枣6枚,炙甘草10g。

服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

调畅情志,忌食辛辣。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解除患者顾虑,适当活动,忌烟,少饮咖啡、浓茶、避免劳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如有感染病灶、心力衰竭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可用于抑制室性期前收缩的药物有美西律、普罗帕酮等。

  [填空题]4病例摘要:

吴某,女,18岁,学生,于2011年11月25日就诊。

患者3岁时突发高热,失语伴右半侧肢体抽搐,在某医院诊断为"乙型脑膜炎",经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症状好转,出院后发作性意识丧失、活动中断、两眼凝视,持续十几秒钟自行缓解,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癫痫",给予卡马西平200mg,一天3次,症状未能控制,发作次数逐渐频繁,发则突然跌仆,目睛上视,口吐白沫,手足抽搐,喉间痰鸣,无胸闷气促、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

因药物控制无效,今日去某院,要求行手术治疗。

既往体健。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T36.4℃,P78/min,R18/min,BP112/72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舌质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双扁桃体无肿大。

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界不大,心率78/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软,肝脾未触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

血、尿常规:

无异常发现。

脑电图:

可见棘波、棘-慢、尖-慢波。

  答题要求: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参考答案:

基本资料:

某女,18岁,学生,于2011年11月25日就诊。

  主诉:

发作性意识丧失、活动中断、两眼凝视15年。

  现病史:

患者3岁时突发高热,失语伴右半侧肢体抽搐,在某医院诊断为"乙型脑膜炎"经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症状好转,出院后发作性意识丧失、活动中断、两眼凝视,持续十几秒钟自行缓解,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癫痫",给予卡马西平200mg,一天3次,症状未能控制,发作次数逐渐频繁,发则突然跌仆,目睛上视,口吐白沫,手足抽搐,喉间痰鸣。

  既往史:

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

  过敏史:

未发现。

其他情况:

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

T36.4℃,P78/min,R18/min,BP112/72mmHg。

  一般情况:

神志清,精神不振,舌质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皮肤黏膜、淋巴结:

无异常。

  头颈部:

无异常。

胸腹部:

无异常。

  脊柱四肢:

无异常。

  神经系统:

无异常。

  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

无异常发现;脑电图:

可见棘波、棘-慢、尖-慢波。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根据患者发作性突然跌仆,目睛上视,口吐白沫,手足抽搐,喉间痰鸣,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为痫病,风痰上扰证。

病因病机分析: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六淫之邪所干,脏腑受损,积痰内伏,气机逆乱,触动积痰,壅塞经络,闭塞心窍,上扰脑神,发为痫病。

患者突然跌仆,目睛上视,口吐白沫,手足抽搐,喉间痰鸣,为风痰上逆,气机不畅,肝风痰浊蒙神,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浊内盛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发作性意识丧失、活动中断、两眼凝视15年。

  2.脑电图可见棘波、棘-慢、尖-慢波。

西医鉴别诊断:

与晕厥鉴别,晕厥因全脑短暂缺血引起意识丧失和跌倒,但无抽搐,脑电图正常。

发病前常先有头晕、心悸、黑矇等症状。

可有见血、直立、排尿等诱因。

清醒后常有肢体发冷、乏力等,平卧后可逐渐恢复,但无抽搐,脑电图正常。

  诊断:

中医诊断:

痫病(风痰上扰)西医诊断:

癫痫治法:

涤痰息风,开窍定痫。

  方药:

定痫丸加减。

天麻10g,全蝎3g,僵蚕6g,钩藤10g,石决明10g,生龙牡各10g,贝母10g,胆南星10g,瓜蒌10g,竹茹10g,天竺黄10g,半夏10g,茯苓10g,橘皮10g,丹参10g,茯神10g,石菖蒲10g,远志10g,甘草10g。

服法:

水煎服,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

避风寒,慎起居,忌食辛辣。

  西医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1)药物控制:

卡马西平

  0.1g,每日3次,口服。

  

(2)癫痫发作:

地西泮(安定)为首选药物10mg,肌内注射。

  2.神经外科治疗术前经过严格细致分析诊断,排除手术禁忌证。

  [填空题]5病例摘要:

刘某,男,68岁,工人,已婚,于2013年5月8日初诊。

  患者于3天前,因与家人发生口角始感胸闷、憋气,经口服速效救心丸6粒后缓解,4小时前,突感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伴出虚汗,舌下含硝酸甘油后缓解不明显,仍胸闷、气短,来时测血压165/100mmHg,为进一步诊治,故来院。

现症见:

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胸闷、气短,伴出虚汗。

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170/105mmHg,平时服伲福达,20mg,2次/日,血压控制满意,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3℃,P82/min,R21/min,BP165/100mmHg。

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弦涩,心律齐。

心电图示:

Ⅱ、Ⅲ、aVF导联呈QS型,Q波深宽,ST段抬高,V1~V5T波倒置。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参考答案:

基本资料:

刘某,男,68岁,工人,已婚,于2013年5月8日初诊。

  主诉:

胸闷、发憋3天,伴胸痛4小时。

  现病史:

患者于3天前,因与家人发生口角始感胸闷、憋气,经口服速效救心丸6粒后缓解,4小时前突感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伴出虚汗,测血压165/100mmHg,舌下含硝酸甘油后缓解不明显,仍胸闷、气短,故急来就诊。

现症见:

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胸闷、气短,出虚汗。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170/105mmHg,平时服伲福达20mg,2次/日,血压控制满意。

  过敏史:

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

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

T36.3℃,P82/min,R21/min,BP165/100mmHg。

  一般情况:

神清合作,自动体位,急性病容。

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弦涩。

  皮肤黏膜淋巴结:

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头颈部:

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

  胸腹部:

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2/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脊柱四肢:

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示:

Ⅱ、Ⅲ、aVF导联呈QS型,Q波深宽,ST段抬高,V1~V5T波倒置。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根据患者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胸闷、气短,出虚汗,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弦涩等,诊断为胸痹,辨为心血瘀阻证。

  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年,易致血脉瘀滞,复因情志不舒,气滞而血瘀,络脉不通,心血瘀阻,故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胸闷、气短,出虚汗;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弦涩为瘀血阻滞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

  2、临床表现:

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胸闷、气短,出虚汗。

  3、体征:

急性病容,BP165/100mmHg,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2/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心电图示:

Ⅱ、Ⅲ、aVF导联呈QS型,Q波深宽,ST段抬高,V1~V5T波倒置。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心绞痛鉴别。

本病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可见气短;而心绞痛发作时间短,发作频繁,含服硝酸甘油症状显著缓解,心电图表现可予以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

胸痹(心血瘀阻)西医诊断:

1、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2、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川芎10g,生地12g,桃仁10g,红花12g,牛膝15g,柴胡6g,枳壳8g,桔梗10g,甘草6g。

  服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

  1、保持大便通畅。

  2、绝对卧床休息。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心电监护、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镇痛,纠正水、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