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7065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1.docx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1

论和声教学与合唱的紧密结合

摘要:

和声与合唱是两门不同却密切相关的音乐课程,而在和声教学中适当运用合唱进行教学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是目前合唱在和声教学中的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和声课中运用合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合唱:

2.编订合唱——和声分析教学用书;3.用合唱实践来创新和声课的练习及考试模式。

从而使和声与合唱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关键词:

合唱;和声教学

有关和声教学的文章已经写有很多了,但是却没有一篇是专门针对合唱在和声教学中的运用而作。

众所周知,理论源于实践也应回归到实践,也只有通过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解释和验证理论,而和声理论正是源于合唱的实践,因此和声需要与合唱紧密联系起来。

事实上,合唱一直是进行和声练习的好方法。

作曲家阿·珀·科克利科(A·P·Coclico)说:

“我的老师若斯坎(Josquin),从来没有讲过音乐课或写过理论著作,但是,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培养出全面的音乐家,因为他不是用冗长和无意义的指令来约束他的学生,而是通过在歌唱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并且仅用三言两语把法则教给他们。

如果他发现学生的头脑很机灵而且很有培养前途,他就会用寥寥数语教他们学会三声部,然后是四声部、五声部和六声部的写作原则,而且总是给他们提供模仿的样板。

”因此,合唱与和声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在和声的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合唱不仅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加强学生的声部训练和教学实践能力。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结合和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合唱在和卢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合唱在和声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已有的和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笔者归纳整理,提出的意见目前和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各理论学科脱节目前反映问题最大的是,各门理论课教师教授的知识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如和声课与即兴伴奏课上教师所讲的内容无法结合起来,和声老师讲IV四六和弦要慎用,但即兴伴奏老师却讲由于指法需要应多使用,类似这样的问题导致两门课程无法形成一致的观点,引起学生的迷惑。

2.教材老旧、良莠混杂

很多学校还是在使用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材或依据斯波索宾的和声体系编写的新教材,这一体系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着很多缺点。

也有近两年在很多院校使用的实验教材,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门课程融为一门“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但据目前的反映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还值得继续探讨。

3.教学内容不完善

首先,所讲述的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内容不够完整。

教学只讲到一级关系转调,学生无法理解作品中出现的那不勒斯和弦和远关系转调等音乐现象。

其次,缺乏近现代和卢知识的介绍。

再次,缺乏对声部进行的训练,使其在即兴伴奏等课程的学习中则会遇到很大困难。

4.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也是被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由于和声课教学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四部和声写作,因此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

当然近几年和声课的改革也卓见成效,大部分和声课都已摆脱原有的黑板粉笔的纯理论授课模式,开始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授课,利用Encore、Finale等作曲软件编写四部和声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及时地听到音响效果。

5.除了上述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和声课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

根据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将和声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甚至不会编排简单的四声部合唱或即兴伴奏。

因此如何与实践的结合是和声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和声课中需要适当的运用合唱,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合唱在和声教学中的重要性

和声与合唱是都是重要的音乐课程,一般的和声教学大多在写作时采用四部合唱记谱。

这不仅是因为这种形式简单,而且也是由于它来源于大小调和声的早期实践,早在巴赫的众赞歌写作中就是采用了这种形式,直到今天,在基督教赞美诗的音乐中,四部和声仍然还在使用。

因此在和声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合唱进行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和声课的教学效果。

当然,不同的专业也要有所区别。

例如,有些专业音乐院校的指挥专业开设有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声与合唱写作课》,但是对于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来说此门课程更多倾向于合唱写作而非和声。

以中国音乐学院开设的《和声与合唱写作课》为例,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巴赫众赞歌写作》、《键盘和声》与《合唱音乐编配》三部分,这种编制也不适合音乐学(师范类)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他们所需要的是良好的和声基础和灵活运用和声技法的能力.因此,并不一定要开设《和声与合唱写作课》,只需要在和声课中适当运用合唱应该是比较恰当的模式。

所以,不同的专业各取所需,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才足最终目标。

三、探索合唱在和声课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模式

首先要明确的是:

在和声课中适当的运用合唱不能等同于《和声与合唱写作》课程,要把握住和声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奠定扎实的和声理论知识基础。

下面笔者以选取作曲家创作以及编配的四十一首合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和弦运用、终止式以及民族化探索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和声方面的分析。

赵元任背景资料: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而作为业余作曲家的赵元任,不仅会作曲,而且会作词、指挥、弹钢琴等,他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比起专业作曲家亦是豪不逊色。

赵元任早在1913年就开始音乐创作,是中国第一代系统地探索并掌握西方作曲技法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歌曲无论在和弦运用、调式安排,还是伴奏写作、词曲结合等方面都无不体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然而赵元任并不满足于熟练掌握西方的作曲技法,而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西方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为和声的民族化发展立下了开天辟地的汗马功劳。

由赵元任的女儿赵如兰编写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全集包括创作歌曲、编配合唱、为民歌配伴奏、器乐小品四大部分共一百三十二首作品。

本文对由赵元任创作和编配的四十一首合唱作品进行了和声方面的分析,总结了他在和弦运用、终止式以及民族化探索等方面的特征。

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先生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最主要的创作在于声乐领域。

笔者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国内对其声乐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歌曲以及合唱曲《海韵》两个方面,而对其全部合唱作品的相关研究尚属空白。

所以本文选取作曲家创作以及编配的四十一首合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和弦运用、终止式以及民族化探索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和声方面的分析。

研究发现,作曲家娴熟的和声技巧、大胆的革新精神以及对中西作曲技法融合的探索使得他的合唱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是值得我们每一住音乐研习者去学习和借鉴的。

(一)和弦运用方面的特征

(1)副和弦的灵活运用

1.仿正格进行

在自然音体系范围内,副音级上构成的和弦不仅可以根据其功能属性独立使用、替代主干和弦、与主干和弦搭配进行同一功能组的延伸,而且可以仿照和声基本语汇的模式,构成仿正格进行或仿变格进行,这种灵活巧妙的和弦运用大大丰富了和声的色彩,增强了音乐发展的动力。

赵元任在其合唱作品中,对副和弦的使用大量存在,而其中不乏有副和弦之间以及副和弦与正和弦之间构成的仿正格进行。

例1:

在由赵元任自己作曲的三声部合唱《爱神与诗人》(例1)中,本调为C大调,而这里运用了IIl6一V16,根音构成了类似V—I的四度关系,感觉像是转调了,其实只是在根音关系上模仿正格进行的仿正格进行,是暗示调中心临时移位的一种和声手段。

类似的和声进行在《海韵》、《早安》等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2.复式正格进行

II级和弦在和声连接中常常替代IV级和弦,所以按照功能逻辑由IV—V—I构成的和卢进行常常变化为II—V—I的进行,而II—V与V-I的根音都是相距纯四度,像是不同主音的两次属一主进行,所以被称之为复式正格进行。

例2:

复式正格进行在赵元任的合唱作品中多有体现,当然,以用在终止部位为主。

例2取自赵元任著名合唱《海韵》第三首的结束部分,II56-V7-I的和声进行使低音构成二度、四度,正像是典型的IV-V-I的进行,而只是其中的IV级和弦附加了一个六度音。

这种复式正格进行在《海韵》第五首的两个间奏部分结束都有使用。

另外,在三部合唱《糊涂老》中有II2一V6一I以及II7一V—I等进行,《清华大学校歌》中有III46一V16一II的进行,是一种全部由副三和弦构成的复式正格进行。

(2)阻碍进行

属和弦进入下属和弦的和声进行称为阻碍进行,而V-IV的进行并不常用。

VI级和弦具有主与下属的双重功能,当VI级和弦用在属和弦之后以代替主和弦时,也称为阻碍进行。

这种阻碍进行既町用在结构内部也可用在终止处,用在终止称为阻碍终止。

这类阻碍进行在《海韵》、《韵母表歌》、《小先生歌》、《糊涂老》等众多作品中大量出现。

例3:

例3是赵元任的四部合唱作品《春天不是读书天》的开头两小节,和声进行为I—II2一VIl2/III—I,其中的VIl2/III-I类似于V—VI的阻碍进行,因此也叫做副属和弦的阻碍进行。

在三部合唱《Bella,Bella!

IrisNovaLensey’SCalling》的结尾有V7/IV—II7的阻碍进行,三部合唱《雨》中也有V/II-VIl6的阻碍进行。

(3)持续音的使用

持续音旱在12世纪的宗教圣咏里边就开始使用了,后来随着和声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持续音的形式与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赵元任合唱作品中的持续音运用颇为广泛,以主持续音为主,也有少量的属持续音和其它。

例4:

例4是三声部合唱《分四声》的开头四小节,作品运用了主持续音,和声上是主和弦中穿插着辅助的下属四六和弦。

在《海韵》第一首的宣叙调部分同样是采用了主持续音,中间穿插了辅助的下属四六和弦。

另外,三部合唱《儿童工歌》和《雨》的开头也都运用了主持续音。

可见,作者大量运用主持续爵除了因作品内容表达的需要外,用在作品的开头更是为了强调调性的呈示与和声的稳定。

例5:

例5所示的为二部合唱《听说》的一部分谱例,属持续音的使用开始是在高声部,后来转回主调后同样是属持续音,改在低声部呈示。

这种手法的运用除了强调属功能外,两个声部你动我静,你静我动,动静结合。

第一行的歌词“倒真不错”在两个声部交错出现,正如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的对话;而第二行好像一个人告诉对方自己听到了远处的奏乐声,两个人都静下来悄悄地聆听。

(二)终止式特征

赵元任对其合唱作品终止式的安排大多数都遵循下属一属一主的传统完全终止方式,但是也常常使用补充终止,或利用阻碍终止造成扩充。

运用不完满终止也是他的合唱作品的重要终止特征。

例6:

三部合唱《儿童工歌》(例6)在IV—K46一V7一I的完全终止之后,引入了v级和弦,构成正格的补充终止。

作品《海韵》在IVV7-I的完全终止之后,引入了Iv级和弦,形成变格的补充终止;三部合唱和四部合唱《中华,我中华》同样是在完全终止之后引入b5II7一b3IV,构成变格的补充终止。

例7:

三部合唱《小先生歌》(例7)倒数第3小节的V7,本该进行到主和弦,而这里运用了VI级,推迟了乐曲的结束,然后进行到V7一I,构成了完全的扩充终止;三部合唱《糊涂老》最后两小节的V7同样是进行到VI6,而后面直接进行到了I级,构成变格的扩充终止。

不完满终止由于稳定性不足,所以除了乐曲内容的特殊需要外,一般不放在全曲结束,而赵元任在他的合唱作品中多次将不完满终止运用于曲尾。

如《云南大学校歌》最后的主和弦出现在次强拍上,没有强烈的终止感;三部合唱《ABCDEFG》的结束由VII6进行到I级,而且主和弦采用三音旋律位置;三部合唱《雨》结束时由II,进行到I级,主和弦在次强拍上,且采用五音旋律位置;《早安》由VII级到I级;《拍拍鞠躬》主和弦采用三音旋律位置等。

(三)民族化的探索

我们知道,赵元任对音乐的爱好是业余的,但是他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学习是比较早也是比较深入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并没有像有些作曲家一。

样一味地追求西乐,而是将自己学习的西方作曲技法运用于中国的民族曲调之中,努力探索中西音乐的融合,而且大胆探索中国派的和声。

作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对歌曲题材的选择也是比较广泛的,对民族曲调的理解与把握也相当深刻。

因此,赵元任创作的歌曲看似洋气,其实民味十足,而民族特征却又以传统的西方作曲技法为依托。

赵无任合唱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族曲调与西洋旋法的巧妙融合

在赵元任的合唱作品中,虽以传统的西方和声为主,但旋律多采用民族风格的,或者在西洋曲调中穿插着民族因素。

如《海韵》的女郎独唱部分,除了第四首出现了一个经过性的偏音7以外,其它完全是中国的五声性调式,而合唱部分则是西方的曲调。

这种结合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足随着作品内容的发展,让我们觉得理所当然且恰到好处。

《声母表歌》、《分四声》的高声部用的完全是五声音阶。

《韵母表歌》、《儿童工歌》、《春天不是读书天》等大部分歌曲都是以民族曲调为主写成的,或将偏音作为和弦外音出现,或将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旋律置于外声部。

(2)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

赵元任在和声材料的运用方面并不拘泥于西方三度叠置的传统和弦结构形式,而是大胆进行创新,探索能够表现中国民族风味特征的和声。

1.附加音与替代音和弦

为了规避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赵元任在和弦运用上故意使用一些附加音或替代葺,以适合中国民歌的特点。

如《海韵》第28小节女郎独唱部分结束的倒数第二个和弦V,作曲家将三音7(首调)换成了6,这样就避免了偏音的出现,而且构成了中国五声调式中的大二度与纯四度叠置结构,也正符合了女郎五声旋律的演唱风格。

本作品第88小节同样是女郎独唱结束的倒数第二个和弦V7,三音7被换成了6;《清华大学校歌》第4小节的II级和弦,将三音4换成了5。

2.四六和弦的大量使用

四六和弦作为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应属于三度叠置和弦的范畴,在西方和声中是常常用到的,除终止四六和弦以外,大多数是作为经过性的或辅助性的和弦而用于两个相同和弦或原位和弦与其第一转位和弦之间的。

在赵元任及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如黄自、萧友梅等的作品中,四六和弦大量使用,而他们对四六和弦的青睐不应只是归于其经过性与辅助性特征。

在此将四六和弦划为非三度叠置和弦之列,正是因为四六和弦在当时追求和声民族化的作曲家笔下,呈现出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四度音程效果。

赵元任的合唱作品中,所有音级上的四六和弦都有用到,甚至加以强调运用。

其中IV级四六用得最多,我想此举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清角音在低音部的出现而影响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旋律吧。

后语

赵元任具有娴熟的和声技法、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热忱的爱国情怀,所以他创作的歌曲不仅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份瑰宝,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人探索“民族因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21世纪的作曲家、研习者,更应该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多元的艺术博览与积累、大胆的创新精神,不断突破传统,吸收与借鉴世界顶尖的技术手法,为继承与发展我们本民族的音乐事业而服务。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因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观点,希望通过适当的运用合唱来提高和声课教学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合唱通常和声课程的授课方式都是教师先讲和声法则,然后学生做题,但如果在讲法则之前先做含有相关和声法则的四部合唱分析,应该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学生先了解了实际的作品,有了结合点,因此更加容易记忆法则。

举例:

在讲到补充终止时,先给学生欣赏一首带有歌词的基督教赞美诗,欣赏完之后提示学生赞美诗最后结束的“阿门”即为补充终止,讲解并示范补充终止的四部和声例题并让学生分声部演唱该和声进行,最后指导学生写作这一和声进行并选择几名学生用钢琴弹奏自己的作业。

再如:

在为音乐学(师范类)专业学生讲解为旋律配和声时,可以选择一些中、小学音乐教材上的乐曲来分析、讲解并编配四部和声,在写完四声部和声后,由学生分声部演唱该乐曲,从而加强学生的声部训练和实践能力。

2.编订合唱——和声分析教学用书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还没有此类书籍。

目前一些音乐院校所用的大多以巴赫的(371首众赞歌》作为教材。

各专业可以结合各自的教学目的及学时,选择{371首众赞歌》并结合其他一些合唱曲,可以在合唱乐曲选择范围上广泛些,中外、古今深浅兼有,音乐学(师范类)专业还需特别注意增加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涉及的合唱曲。

在每首作品形式上可以采用合唱原作——合唱缩编(对应和声)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从实践作品中理解和声手法的运用特点。

3.用合唱实践创新和声课的练习及考试模式

传统的和声课练习及考试模式大多是以书面的四部和声为主,学生缺乏音响的感知和创作实践。

因此,建议在学生和声课练习时采用班级音乐会和结业音乐会的模式。

目前国内见到的此模式较少。

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曾举行过06级作曲系指挥系学生和声结业作品音乐会,即足每个学生用传统和卢的方式创作钢琴作品并演奏的和声结业作品音乐会,其和声教师姜之国十分注重和声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他说:

“我不希望我教的和声被大家认为是一种没用的技术,学习以后记住的只是一堆被定死的条条规规。

或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搞一些题海战术。

我希单我的和声课是灵活的。

实用的,对大家的创作有帮助,有影响。

如同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勋伯格,如果不是因为他对传统和声,传统音乐技术的了如指掌,怎么可能创造出十二音作曲体系呢?

我希望大家在若千年后会觉得现在所学的和声是有用的,更会深感现

在学习时打下的基础。

”当然专业音乐学院作曲系和指挥系的和声课教学较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和声课教学在教学目的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和声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此,各专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创新和声课的练习及考试模式。

再如,音乐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创作钢琴乐曲方面的能力普遍较之专业院校作曲专业的能力要弱,因此可以以创作简易的四声部合唱为主。

教师在每堂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先按照课堂所学习的和声手法创作出网部和声,然后以此为基础,创作出简易的四部合唱作品,并找四名同学来演唱不同声部,这需要学生在课下不仅要完成好作业,还要进行合唱练习。

然后,在下节课上课前由教师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举行课堂音乐会。

期中或期末考试时也采用此模式,但是对音乐会演出的作品要求要高,可以面向全院在音乐听众举办,当然这种形式耗费时问要多,不一定每堂和声课都进行,也可以采用周末和声作品音乐会或优秀和声的,但在和声作品形式的选择上也可以不仅局限于合唱,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来选择钢琴、弦乐四重奏等形式。

通过这样的独特的“音乐会”的形式,可以改变原有和声教学的枯燥模式,培养学生对的和声音响的感知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和声的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每个专业需要结合各自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当然,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学生能够喜爱和声并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赵如兰,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7.

【2】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乔维进.和声基础教程【M】.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王膏.“和声风格民族化”在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的萌芽

【5】《音乐研究》,1995年12月第四期.

【6】《牛津音乐理论支》I-2

【7】《没有涅磐,何来重生?

----记06级作曲系指挥系学生和声结业作

品音乐会》徐海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