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460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 练习 新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训练练习新人教版

高三语文第十次课时作业(传记阅读)

一、(09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

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

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

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

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

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

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

“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

”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

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

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

便欣然去了。

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

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

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

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

他主张:

“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

”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

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

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

“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

两者须同时并进。

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

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

”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

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

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

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

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

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

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

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

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

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

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

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

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

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

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

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

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情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师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

请简要概括。

(6分)

 

(4)文中说: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二、(07宁夏海南卷)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25分)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

“这儿多了些什么?

这儿少了些什么?

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

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

“原来是怎么想的?

到底想清楚了没有?

为什么表达不出来?

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

”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

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

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

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

“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

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

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

“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

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

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

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

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6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

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

请简要分析。

(6分)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

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

请简要论述。

(8分)

 

高三语文第十次课时作业答题卡(传记阅读)

一、(09宁夏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情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师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

请简要概括。

(6分)

 

(4)、文中说: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二、(07宁夏海南卷)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

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

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6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

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

请简要分析。

(6分)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

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

请简要论述。

(8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阅读

一、(09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5分)

寂静钱钟书

周灿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圆日墓旁,烛光隐隐。

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

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

“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

“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

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

“如此寂静。

”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

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悉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

《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

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

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

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

“文革”时他被送去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

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

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

“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

“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

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

杨绛先生说:

“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

“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

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2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

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

“这是谁?

他一声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

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

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

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

“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

”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20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

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

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列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

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13.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4分)

 

14.文章的结尾说:

“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请结合全文,深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6分)

 

二、(09江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

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

命大,父母寄予厚望。

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

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

好一个黄永厚,

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

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

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

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

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

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

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

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

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

他说:

“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

”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

一次范曾对他说:

“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

”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

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

”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

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

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

非议。

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

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⒖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⒗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6分)

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6分)

 

答案

一、(09宁夏卷)(25分)

(1)(5分)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①冷静思考的结果:

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贫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苦状况,加深了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

(3)(6分)考查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①乡村教育的“甘”:

游览青山绿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的“苦”:

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

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

(4)(8分)考查探究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

观点一:

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是实干精神值得学习。

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

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

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值得学习。

①、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提高人民群体的文化水平;②、要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应有求真务实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二、(07海南)

15、答:

AC

解析:

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一句可知;C项“《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学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

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

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6分)

答:

第一问

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

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

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解析:

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

第二问: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

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解析:

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

这儿少了些什么?

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

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

到底想清楚了没有?

为什么表达不出来?

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

”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

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第一问:

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

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解析:

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第二问: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

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

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解析:

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词句,就可以概括出来了。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

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

请简要论述。

(8分)

提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

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

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09福建卷)

12.AD

13.答案示例:

钱钟书的“格调”是“静”。

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14.探究要点:

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三、(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