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575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

怀柔三小缐亚平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实施建议:

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2.《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建构主义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正确理解把握教材。

《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共安排了四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

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

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2)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既有经验进行分析,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1.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学生善于想象,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

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但表现欲较弱,上课气氛不够活跃。

3.学生对于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

4.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

学前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于节奏感强,富于音律,读来朗朗上口,大多数小学生喜爱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的已知已能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篇、介绍、渗透、拓展古诗文的相关知识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1.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入手,辅以对古诗写作方法的引导理解,以古诗的朗读、背诵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古诗的学习方法。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引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主体,以学定教的原则。

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诗意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体会古诗天、地、水、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感悟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3.以“读”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学习知识,感悟内容,激发情感。

4.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古诗。

5.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准确表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

《高山流水》

2热身活动:

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

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

——“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二)、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指名读

②齐读

[设计意图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

读准音,断好句。

[设计意图:

先个体后整体,六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

不放松是要让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

2、个性读题

①题目共有七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

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之”是什么意思?

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

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

]

③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设计意图:

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

3、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

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

名是著名的名。

(手指课题)在名楼:

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

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

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

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

有必要时,老师范读。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

[设计意图:

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

题目为文眼,“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

(三)、读诗文,求正确

读过《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都读过了。

会背的请举手。

(学生几乎会背了。

要真正学会一首诗,会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谁来读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

学生会背但不一定读得正确,而读正确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随时随地培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

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

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

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

4名家师范读,再读。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

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

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设计意图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

(五)、多元感悟,升华感情

1.多元解读

●是什么样的三月?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

☆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阳光明媚的三月。

☆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设计意图: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孤帆

当时的长江是水上交通要道,江上是“百舸争流千帆竞”,而李白却“过尽千帆皆不是”,因为他心中只有孟浩然,眼中只有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碧空尽

水天相接的地方,天连水来水连天。

李白一直望到船消失在天的尽头。

●唯见

此时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春光无限。

☆他不见春风又绿——江南岸;

☆他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

☆他不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他不见沙鸥点点,帆船片片……

☆所有的一切,他都看不见。

只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际流

李白望着船,望着船消失的方向,望着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李白大概望了多长时间?

请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他可能会站在什么地方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

☆可能会站在江边望,想多呆一会儿,多说一些话。

☆可能会站在楼的最高层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

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

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

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

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

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

]

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范读,生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见长江天际流。

(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音乐停)

(六)、回首题目,融会贯通。

1.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设计意图:

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

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

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

2.精彩回顾,深情吟诵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

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全班配乐诵读。

(七)、创写诗文,传达友情(读写结合)

1、写诗文,赠友人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人常将诗词书画赠与友人,以示友谊。

请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下来,送给好朋友。

我国古代文人还常常写诗赠答,可是老师找了好多书也没找到孟浩然回赠给李白的诗,备感遗憾,你能否当一回大诗人孟浩然,写诗回赠李白。

你还可以自由创作诗歌,话不在多,有情则诚。

出示:

2、交流诗文,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

(八)、小结

(音乐:

《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

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三首古诗,表达的将是不同的离别情。

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自主选择个性化评价内容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评价形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评价内容来完成记忆古诗的教学目标。

(二)评价

根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自己画张笑脸或哭脸,给同学画张笑脸或哭脸。

作为对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评价。

设计意图: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

在《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凉州词》《泊船瓜洲》这四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一触三,以一带三。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元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3、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4、注重氛围的创设,(导语、媒体设计运用)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达欲望。

5、注重读写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必须将写挤进课堂。

附: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