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924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docx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一点通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专题(讲稿)

(一)古诗词基本知识(结合教材进行说明)

(1)我国古代诗歌的分类(以时代和体式为依据):

诗:

四言体(诗经体)——骚体诗(楚辞体)——乐府体(汉乐府、旧

题乐府、新乐府)——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七言歌行体)——

新体诗(永明体)——近体诗(格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

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排律)。

词:

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曲:

剧曲(杂剧、南戏中的唱词),

散曲:

小令、带过曲、套曲(散套、套数)。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

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

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

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

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的古体诗形似七律,千万要注意。

     例如,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粗心人会判该诗为近体诗。

仔细看看,题中一个“吟”,标明了这是古体诗。

“歌”、“行”、“吟”皆为古体诗的一种。

再从第二联两句开头两个“白”字,第三联“久不归”与“眼中稀”皆不对,也能断定不是近体诗而是古体诗。

(二)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可从两个方面思考:

1、什么叫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语言材料联系起来,通过比较来辨析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这种题型以前只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古诗词鉴赏引进比较阅读,突出了试题的综合性,加强了能力考查的力度。

将两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叫做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一种常用而又高雅的阅读方法,能锻炼读者敏锐的思维与发现的眼光。

进行比较阅读,要注意阅读对象的可比性,要尽可能多地比较它们相同的地方,或尽可能多地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比较的角度越是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是丰美。

进行古诗词比读,能让我们更加细腻更加深刻对诗词进行品味,“比读”就像一条线索,时时牵动着我们的阅读思绪。

《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有两项要求: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诗歌中的“形象”可理解为诗歌的“意象”。

“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具体指点面结合、烘托对比、白描勾画、伏笔照应、制造悬念、欲褒先贬、画龙点睛、意在言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时空结合等技巧。

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指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观,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等。

2、如何进行比较阅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内容上

①题材内容上的比较:

古诗词涉及内容很广,大致有:

山水诗、田园诗、咏史诗、讽喻诗、引存诗、际遇诗、边塞诗、相思诗、怀古诗、言情诗、节令诗(寒食、元宵、中秋、社日、七夕……)、送别诗、赠答诗、军旅诗、风情诗、思归诗、乡愁诗、闺怨、感怀诗、拜谒诗……

     一类诗有一类诗的共同特点,例如相思诗,往往写情感的阻、山水阻隔、礼教阻隔、时过境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往往写望眼欲穿(问君归期未有期);往往写意象寄托(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往往写悲切哀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

  写景诗:

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

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

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

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

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②主旨情感上的比较:

可以从作者的情感态度去赏析,可以从作品的思想内涵去赏析,如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团结、忧患意识、关心黎民百性、热爱自然、改造心路,等等。

所以从诗中的形象去赏析。

通过一首诗,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如充满爱国激情的,对朋友情真意切、真诚相待的,渴望与妻子团圆、对生活美好憧憬的,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怡然自得的,怀才不遇因而对世道不满的,等等。

     诗词中的情感大抵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失意、孤独、无奈、烦闷、恬淡、闲适、迷恋、欢乐、麻木、惜别、依恋、仰慕、激愤、干谒、热爱自然、坚守节操、忧国忧民、从戎报国、壮志未酬、思念亲友、盼望团圆、哀悼亡人、物是人非……

(2)形式上

1意象意境上的比较: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

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意境:

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2风格特色上的比较:

(包括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

《诗经》;代表作家:

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

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

《楚辞》;代表作家:

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

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

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艺术风格:

纤柔、明快、清新、浪漫、悲壮、平易、峻洁、清雅、清逸、简练、峻拔、沉郁、凄婉、轻艳、朴素、自然、隽永、犀利、顿挫、婉曲、旷达洒脱、雄浑刚健、豪放飘逸、热情奔放、大气磅礴、气势畅达、笔力雄健。

3表现手法上的比较: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

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或

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4抒情方式上的比较: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就直接抒发了诗人蔑视权贵、鄙弃世俗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有两种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因情设景,融情于景。

③情景交融

5写作角度的比较:

直接、间接、侧面、正面;所见、所闻、所感、所忆、所思、所念;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远景、近景、全景、特写;仰视、俯视、远望、近观;眼前与想象、想象与联想、用典,等等。

  

总之比较阅读,要注意以下四条:

     1. 紧扣原诗,

     2. 善于生发,

     3. 抓住一点

     4. 用语准确。

不同的诗人吟咏同一事物,常常会因其性格、经历、心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诗歌的主旨或意境会大相径庭。

例如同写梅花,

【例题一】

《山园小梅》隐逸诗人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显露出的是诗人“梅妻鹤子”的闲逸高洁;

《卜算子咏梅》爱国诗人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特征,喻词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襟怀开阔的伟人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的则是梅花无私奉献不居功,卓立合群的品质。

不同诗人写同一事物的现象并不罕见,如梅兰竹菊、松柳梧桐、春花秋月、江南边塞、酒剑琴棋等事物被描写的频率就较高,我们可对这些同一对象诗进行比较鉴赏。

【例题二】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一为喜悦、赞美,二为贬斥、嘲讽。

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前者由柳条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条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这类比较,主要是抓住意象的不同特点,去领悟诗歌的主旨或意境。

 

高三古诗词比较阅读专题练习卷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辽宁省高考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4分)

[解析]第

(1)题是“析同”。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从内容和字句上来看十分相似,地点都在江边,投宿处都是荒僻之地的“小店”(“野店”),而小店都是“无灯欲闭门”,所见都是“半死”之“枫”,人物所想所感的都是“去年痕”,情境萧瑟凄清。

诗中的“月黄昏”,实际上是这幅图画的大背景,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之下,更增添了迷朦和冷寂,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这样,第

(1)题就准确解答了。

其参考答案为: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题是“求异”,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

题材虽然相同,但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应有”是想象猜测,是一种探索寻找,透露无限惆怅;“犹有”是实景,旧痕犹在,人事已非,蕴涵不尽感慨;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

所以,从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方面来看,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会得到不同的体味。

因此此题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注意: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2、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词(刘禹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

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

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此题A选肢考查了两首诗歌作者生活的朝代,B、C选肢分别检测考生对关键词句的诠释理解,D选肢涉及两首诗歌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比较。

应该说只要识记牢固、理解正确,A、B、C三项的正误是不难以辨识的,D项稍难,它需要考生披文入情,由象及意,由这两篇咏秋之作所绘之景体悟所咏之情,当然抓住关键词句,如《秋词》的“胜春朝”,《天静沙·秋思》的“断肠人”等语,也有助于我们迅速作出判断:

一篇乐观豪迈,一篇落寞凄凉,因此答案选D。

4个选肢,除了B选肢单独考查《秋词》句意,其余三项都是综合两首诗歌出题,比较阅读的意味是很鲜明的。

3、自选角度,比较两首诗歌的相同与不同点,请分条陈述。

《过故人庄》孟浩然《游山西村》陆  游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两首诗的作者不同,前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后者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

·两首诗的体裁不同,前者是五律,后者是七律。

·两首诗的表达手法不同,前者以一个场景为中心,后者以一次游历为线索。

·两首诗写的季节不同,前者写的是夏秋之交,后者写的是春末。

·两首诗表现的活动不同,前者主要写饮酒交谈,后者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