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02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0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课堂提问(请同学回答):

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不仅是票价,还包括你呆在剧院的时间的价值。

又如:

购买一辆轿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回答:

可能是一趟去美国的长途旅行。

故事类比:

东食西宿的故事。

(3)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

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

边际变动:

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举例:

客车多载一个客人的收入,企业多生产一个产品的成本增量。

设问:

理性人是怎么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的?

当某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会选择该行为。

(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例如:

当一个大学生考虑是否要多上一年学时,他会比较学费加上损失的工资和多上一年学所增加的额外收入;

当一个经理在考虑是否要增加产出时,她会在增加的劳动力与原材料的成本和额外的收益之间进行比较。

应用:

航空公司对起飞前的飞机上的空位的定价,或许小于平均成本,但只要大于边际成本,航空公司就是理性的。

解释水和钻石的价格悖论:

水对人很重要,钻石不重要,为什么水的价格低,钻石的价格高?

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边际收益,而边际收益又取决于一个人拥有多少这种物品。

水是不可缺少的,但增加一杯水的边际收益很少,钻石太少,增加一个单位钻石的边际收益很大。

(4)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激励的含义:

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胡萝卜加大棒)

激励的经济学本质:

激励改变了行动者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理性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当汽油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更多的购买混合动力汽车,更少购买耗油的越野车;

当烟草税上升时,青少年吸烟人数会下降。

提问(请同学回答):

既然理性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而激烈的本质就是改变行动者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好激励手段呢?

当希望某行为发生时,就增大该行为的边际收益,或减少它的成本;

反之亦然。

如上面的两个实例,又如:

某些公司为了鼓励员工扶起跌倒的老人,承诺给员工撑腰。

2.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原理五: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设想一个很糟糕的情况:

每个人都自己亲自种粮食,自己做衣服,盖自己住的房子。

为什么很糟糕:

因为这样的话,劳动生产率会相当低,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每个领域的知识,花了很大部分的时间来学习知识,而这些知识只用了一次,知识没有重复利用,没有“规模经济”。

如何避免这种糟糕的局面?

回答是:

分工和贸易。

人们可以专门生产一种物品或劳务并用来交换其他物品或劳务,而不必自给自足。

贸易的本质是什么?

贸易不是你死我活的负和博弈,不是足球比赛,更不是两败俱伤的战争。

而是双赢甚至多赢的正和博弈。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斯密对分工好处的论述)

当今世界的贸易战是不理性的。

(6)原理六: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什么是市场?

大量的买者与卖者(不必要在同一个地点)构成的统一体。

什么是组织经济活动?

组织经济活动意味着需要决定:

▪生产什么

▪怎么生产

▪生产多少

▪谁将得到它们

转折语:

经济活动的组织都是通过什么机制来进行的?

是通过所谓的市场经济来实施的。

市场经济的含义:

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经济。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经典描述:

每个人都在力图运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的说,他并不企图增进社会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社会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他追求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其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看不见的手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体系来发挥作用:

▪买者与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市场价格。

▪每个价格即反映了物品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反映了生产物品的成本。

▪一般情况下,价格引导自利的家庭与企业做出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决策。

(7)原理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既然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为什么还需要政府?

原因:

▪产权保护(通过警察,法庭):

如果人们的财产存在很大的被侵犯的风险,那么他们便不愿意工作,生产,投资或者购买物品,而是持枪抢劫。

▪增进效率,促进公平。

市场失灵一方面会导致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会导致分配不公平。

为什么会产生效率低下?

▪外部性:

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

污染)。

▪市场势力:

单个买者或卖者有能显著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比如,垄断)。

政府效率增进的作为:

▪外部性的解决:

污染许可权交易(科斯定理),对污染征税。

价格管制(电力价格,火车票)。

为什么会产生不公平?

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消费者群体大小有极大的不同。

(歌星和面包商的消费者群体截然不同)。

解决措施:

征税,转移支付,改变经济“蛋糕”的分配方式。

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原理八: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现实:

各国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发达国家的平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收入的十倍以上。

▪今天美国的生活水平比100年以前大约增长了八倍。

生产率的不同。

决定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生产率,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及可用的技术。

其它因素(比如,工会组织,国外的竞争)对于生活水平的影响远远小于生产率。

(9)原理九: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事实:

德国,美国,中国国民党时期的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

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长期而言,通货膨胀总是由于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而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所引起的。

政府创造货币的速度越快,通胀率越高(实证支撑)。

(10)原理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困惑:

如果通货膨胀这么容易解释,为什么决策者有时却在使经济免受通货膨胀之苦上遇到麻烦呢?

一个原因是人们通常认为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即:

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为什么存在短期权衡取舍?

首先,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

其次,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最后,雇佣更多的个人意味着失业率的下降。

反之,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

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

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

因此,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完全的调整之前,货币量减少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上述权衡取舍关系的政策启示:

短期中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经济所经历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结合。

结论

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

▪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

▪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其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

▪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做出决策

▪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

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

▪贸易可以是互利的

▪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通过纠正市场失灵或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政府可以潜在地改善市场结果

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

▪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

▪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本章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学家的两种角色是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模型?

经济学家怎么使用它们?

▪循环流量图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流量图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有什么联系?

它还表示了什么其他概念?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什么不同?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呢?

经济学家扮演的两种角色:

▪科学家:

试图解释世界。

▪政策顾问:

尝试改善世界。

2.1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为什么是科学家?

因为科学就是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而经济学家就是运用经济模型来冷静地建立并检验经济世界如何运行的人,所以,经济学家是科学家。

(1)科学方法:

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经济学家是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

一般步骤是:

观察—---理论—--进一步观察

举例说明:

通货膨胀与货币量关系的事实与理论提炼。

说明:

经济学家提炼理论时,往往只能借助现实世界为他们提供的偶然数据,不可为了某个研究目的进行试验(尽管有时的确可以)

(2)假设的作用

让学生先看“打鸟”假设的笑话后,提问(学生回答):

如何认识刚才打鸟过程中的一系列假设?

类比:

经济学中为什么需要假设?

因为:

假设可以简化复杂的世界,使之更容易理解。

比如:

为了研究国际贸易,假设世界上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

尽管在实际中是不真实的,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的学习和理解现实世界。

又比如:

假设我们想研究当政府改变流通中的货币量时经济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这种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价格会作出什么反应。

经济中的许多价格并不经常变动;

例如,报摊上的杂志价格几年才变动一次。

了解了这一事实后,当我们研究政策变动在不同时间长短中的影响时就作出了不同的假设。

为了研究这种政策的短期效应,我们可以假设所有价格完全是固定的,但是,为了研究这种政策的长期效应,我们可以假设所有价格完全是有伸缩性的。

(3)经济模型。

经济学家也用模型来了解世界,但不是塑料模型,而通常包括了图形和方程式。

(4)我们的第一个模型:

循环流向图。

▪循环流量图:

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两类主体:

家庭,企业

▪两个市场:

物品与劳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些投入来生产物品和劳务,这些投入被称为生产要素)

(5)我们的第二个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

什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两种物品:

电脑与小麦

▪一种资源:

劳动力(以小时为单位来衡量)

▪每月经济有50,000个劳动小时可用于生产

▪生产一台电脑需要100个小时的劳动

▪生产一吨小麦需要10个小时的劳动

板书:

总劳动时间=50000小时;

一台电脑需要:

100小时;

一吨小麦需要:

10小时。

根据以上假设条件,容易画出时间----产量组合图。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

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这两个经济学的分支是密切相关的,也有所不同—--它们研究不同的问题。

2.2作为决策者的经济学家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作为科学家,经济学家试图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实证表述,实证表述能被证实或证伪。

作为政策顾问,经济学家试图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规范表述,规范表述不能被证实。

政府雇佣许多经济学家来提供政策建议。

比如美国总统有一个经济顾问委员会,本书的作者即是2003-2005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

提问(学生回答):

下列表述哪些属于实证表述,哪些属于规范表述?

a.当政府增加货币数量时,物价上涨。

b.政府应该印刷更少的货币。

c.为刺激经济,政府应该减税。

d.墨西哥卷价格上涨会导致消费者录像租赁需求增加。

答案:

当政府增加货币数量时,物价上涨

a.实证表述—描述了一种关系,可以通过数据来证实或者证伪

b.政府应该印刷更少的货币

规范表述—这是一个价值判断,不能被证实或证伪

c.为刺激经济,政府应该减税

规范表述—另一个价值判断

d.墨西哥卷的价格上涨会导致消费者录像租赁需求增加

实证表述—描述一种关系

注:

实证表述并不一定需要是正确的

(2)华盛顿的经济学家

美国的经济学家对总统决策的影响极大,总统听经济学家的,而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

(3)为什么人们总是并不遵循经济学家的建议?

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在许多方面与经济学教科书上假设的理想化决策过程完全不同。

国家决策要思考经济学领域之外的东西,从经济学领域来看是正确的东西,从其他领域来看或许是错误的(两个例子:

第一,土地私有化的建议,经济学家从效率角度出发,建议土地应该私有化,但政治学家可能建议不能这样做,担心这样做会带来政治动荡。

第二,黄色产业的管制)。

退一步说,即使决策者想遵循经济学家的建议,也可能面临不知道应该遵循哪位经济学家的意见更好,毕竟,各个经济学家的意见有时候大相径庭。

2.3为什么经济学家意见分歧

经济学家经常提供相互矛盾的建议。

一百个经济学家有一百零一个观点,因为其中一个第二天起床后又改变他先天晚上的主张。

▪原因:

(1)科学判断的不同。

他们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对衡量经济变量如何相关的重要参数的大小有不同的直觉。

(对房子价格变化影响因素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货币发行,有人认为是政府地租太高,有人认为是投机商太猖獗了。

(2)价值观的不同。

他们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不能只从科学的角度判断政策是否需要。

例子(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给人征税?

是按照绝对量的多少,还是按照比率的大小?

(3)感觉与现实。

我们感觉经济学家应该是不能统一意见的,但在如下方面达成了一致:

▪租金上限降低了可得到的住房的数量和质量(93%)

▪关税和进口配额通常降低了总体经济福利(93%)

▪美国不应该限制雇主将工作外包给其他国家(90%)

▪美国应该取消农业补贴(85%)

▪如果现行的政策保持不变,在接下来的50年中社会保障基金与支出之间的缺口会持续扩大并超出承受能力(85%)

▪庞大的联邦预算赤字对经济有不利的影响(83%)

▪最低工资增加了年轻人和不熟练工人的失业(79%)

▪排污税和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作为控制污染的方法优于实行污染上限(78%)

内容提要

▪像所有科学家一样,经济学家做出适当的假设并建立模型,以便用来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

▪两个简单的模型是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做出的决策以及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作为政策顾问,经济学家提供增进世界福利的建议

本章课前提问:

(1)如何认识经济学家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事实?

(2)举例说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各举2例)。

(3)经济学家为什么可以称为科学家?

(4)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有什么联系?

第三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导入:

例举我们生活中相互贸易的众多实例,如穿衣服、喝牛奶。

然后,总结:

这里关系到“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问题。

3.1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简单介绍牧牛人和农民的分工贸易的故事。

介绍后,提出问题:

牧牛人和农民为什么应该选择相互贸易?

他们为什么可以获得好处?

3.1.1生产可能性

两个生产者:

农民和牧牛人

两种物品:

土豆和牛肉

一种资源:

劳动,用小时为单位衡量,每天工作8小时。

生产效率:

农民用15分钟生产1盎司土豆,60分钟生产1盎司牛肉。

牧牛人用10分钟生产1盎司土豆,20分钟生产1盎司牛肉。

我们分析农民和牧牛人将分别生产和消费多少物品?

如果两个人都选择自给自足。

如果两个人之间进行贸易。

从以上条件可得到两者的生产机会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农民和牧牛人的生产机会

生产一盎司所需要的时间(分钟)

8个小时的产量(盎司)

牛肉

土豆

农民

60

15

8

32

牧牛人

20

10

24

48

3.1.2专业化与贸易

3.2比较优势:

专业化的动力

牧牛人对贸易好处的解释虽然正确,但也引起了疑惑:

如果牧牛人在养牛和种土豆方面都更精通,农民怎么能专门从事他最擅长的工作呢?

农民做什么似乎都不是最擅长的。

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我们需要考察比较优势原理。

3.2.1绝对优势

回答生产土豆成本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比较两个生产者所需要的投人。

绝对优势:

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绝对优势。

3.2.2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还有另一种方法考察生产土豆的成本。

我们可以不比较所需要的投入,而比较机会成本。

牛肉和土豆的机会成本:

1盎司牛肉的

机会成本

1盎司土豆的

4盎司土豆

1/4盎司牛肉

2盎司土豆

1/2盎司牛肉

比较优势:

可以说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

要注意:

同一个人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

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较低。

3.2.3比较优势与贸易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差别引起了贸易的好处。

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而且,经济蛋糕规模的这种扩大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换句话说,只要两个人有不同的机会成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以低于自己生产时的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一种物品,而从贸易中获益。

分析如何使双方获益?

从农民的观点来考虑所建议的交易。

农民用15盎司土豆换到了3盎司牛肉。

换句话说,农民每买1盎司牛肉的价格是3盎司土豆。

这种牛肉的价格低于他生产牛肉的机会成本,即4盎司土豆。

因此,农民由于以优惠的价格得到牛肉而从交易中获益。

从牧牛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请同学回答)。

3.2.1贸易的价格

对在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本例中,牛肉的价格为3盎司土豆,他必定介于牧牛人的机会成本(每盎司牛肉2盎司土豆)和农民的机会成本(每盎司牛肉4盎司土豆)之间。

否则,不会达成交易。

最终价格的高低决定了贸易利益的分配,这是由谈判力来决定的(类比:

上街买衣服和老板的谈判)。

3.3比较优势的应用

3.3.1迈克尔·

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迈克尔·

乔丹修剪自己的草坪大概比其他任何人都快。

但是仅仅由于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请同学回答。

解释自己的观点)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

比如说乔丹能用2个小时修剪完草坪。

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他能拍一部运动鞋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1万美元。

与他相比,住在乔丹隔壁的小姑娘杰尼弗能用4个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

在这同样的4个小时中,他可以在麦当劳店工作并赚20美元。

在这个例子中,乔丹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而杰尼弗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

乔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绝对优势,因为他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干完这件活。

但杰尼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较优势,因为她的机会成本低。

启示:

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主男”不应该成为“煮男”,应该由老婆或者保姆去下厨房。

(请同学例举类似的事例)

典故:

诸葛亮事必亲躬,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会授权。

成功的管理者善于授权。

3.3.2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虽然美国可能比很多国家在很多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但还是应该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生产那些比较优势明显的产品(日本生产汽车,美国生产粮食)。

3.4结论

在一个只有两个人,例如牧牛人和农民的世界中,回答是简单的:

这两个人可以直接讨价还价,并在他们之间配置资源。

在有千百万人的现实世界中,回答就不那么显而易见了。

我们在下一章中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要说明,自由社会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通过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

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享用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劳务。

  ◎有两种方法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

一个可以用较少量投入生产物品的生产者被称为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某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其机会成本小被称为有比较优势。

贸易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状况更好,是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比较优势原理适用于国家与个人。

经济学家用比较优势原理支持各国间的自由贸易。

第三者(本章)的复习思考题:

1、既然贸易有如此的好处,那为什么有些国家还要设置贸易壁垒呢?

2、联系实际谈谈应如何发挥每个人或国家的比较优势?

第四章(下一章)预习的问题:

1、说明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的不同?

2、简要说明均衡的实现过程。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供给与需求这两个术语是指人们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的行为。

4.1市场与竞争

4.1.1什么是市场?

市场:

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通常情况下,市场并没有什么组织。

4.1.2什么是竞争?

竞争市场:

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