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599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docx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

江苏方言分布地图

安徽方言分布图

 

南通地区方言

 

江苏方言就本省而论,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

江淮方言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

吴方言语区又分苏州片,常州片;

北方方言又分徐州片、赣榆片。

把本省方言分为四区,与本书对照,第一区江淮方言区,第二区吴方言区,第三区通泰片,第四区北方方言区,依《中国语言地图集》把第三区并入第一区,作为一个方言片,是符合方言性质的。

本省方言的分布,三大区在地域上是集中的,但都不是完整的,而是大方言区的一部分,分属官话大区和吴方言区,而且都偏在一方,因此方言间的边界交错,有很长的边界线。

边界线上的方言交互影响,语言现象多种多样,这就增加了本省方言的复杂性。

溧水、金坛两县原本都在吴方言区,但是半个世纪以来,江淮方言逐步渗入,现今县城已普遍说江淮方言,公共交际已不再说吴方言,老年人之间和农村还有吴方言的存在,但已日见衰微了。

不管在城镇还是在农村都有双语现象,其间有各种过渡词语和说法,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类此情况,一县之内在语音上有等级差别,泗洪具的入声字,自南向北逐步减少,最南部入声基本齐全,最北部入声已不存在,中部则相当混乱,老年人和青年人大不相同;通州市的浊辅音,自西向东逐步增多,“通东活”是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过渡区。

此外,省内许多地方有外来移民,他们聚居成片,说着原籍的方言,形成大小不等的方言岛,这种方言岛和周边方言同样是处于边界线上,所不同的是方言岛人数少,在被包围之中,岛内的人不得不实行双语制,岛内外的话都会说。

全省有方言岛数十处,主要分布在黄海沿岸响水、滨海、大丰地区和苏南丘岭地带宜兴、溧阳、丹阳、句容地区。

目前关于江苏方言边界上和方言岛的方言调查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但是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25个在本地区是中心城市,语言影响较大的重点方言是:

苏州、吴江、常熟、无锡、常州、海门、丹阳、高淳、南通、如皋、泰州、盐城、阜宁、镇江、扬州、宝应、盱眙、淮阴、泗洪、连云港、东海、南京、赣榆、邳州、徐州。

其中7个方言片可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方言点,作为全省方言的代表点,即苏州、常州、南京、扬州、泰州、徐州、赣榆。

在方言区的边缘地带,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如丹阳、高淳、东海、泗洪、赣榆等。

本省三大方言区分布如下:

江淮方言区。

分布于南京、扬州、镇江、淮阴、盐城市和南通、连云港两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3600余万。

本区分扬淮、南京、通泰三片。

响水、滨海两县沿海地区有山东移民。

大丰县有吴语区移民。

洪泽县有徐州移民。

句容市有河南、湖北移民。

吴方言区。

分布于苏州、无锡、常州市和南通、镇江、南京三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1800余万。

本区分苏州、常州两片。

宜兴有浙江、福建、河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移民。

丹阳、溧阳有河南、湖北移民,数量多较集中。

昆山有江淮方言岛。

北方方言区。

分布于徐州市和连云港、淮阴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900余万。

本区分徐州、赣榆两片。

赣榆、沛县有山东移民。

江苏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初探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在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更是地方文化认同最鲜活的体现。

研究方言的空间分布和地区差异,是文化地理学上重要的一个方面。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东濒南黄海。

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在全国是面积很小的几个省份之一,但是境跨吴方言、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三个方言区,在汉语地区算是方言复杂的省份。

吴、江淮、北三足鼎立,南北交汇,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犬牙交错,是江苏方言地理分布的主要特征。

 

1、江苏方言的分布现状

1.1概述

自西向东流经江苏的长江、淮河(今在洪泽湖以东为废黄河,其南数公里为苏北灌溉总渠)两条大河,把江苏省境大体分为三块,现在这三块正好各有一个自己的方言。

长江以南绝大多数是吴方言,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方言,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以外则是北方方言[4],但这只是大体的划分,因为这三大方言区都有一些渗过天堑的桥头堡,牢牢地进入对方的地盘[5]。

如吴方言和江淮方言基本上划江而治,然而长江天堑并没有把这两大方言截然分开,大体以扬中为中心,于东,吴方言越江至靖江、海门、启东;于西,江淮方言在江南伸展出很大一块地区,南京、镇江、句容、江宁、丹徒的方言皆与吴方言迥异。

1.2三大方言的分布现状及内部分区

江苏省是吴方言、江淮方言的主要分布区。

吴方言,又称吴语或吴侬软语,使用人口约占全省的1/4,主要分布在镇江以东的江南以及江北南通的部分地区,其按内部差异又可分为苏州、常州、高淳三片(方言地理学上则分属更大范围的太湖、宣州两片)。

江淮方言,又称江淮语或下江官话,是本省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接近60%强,省会南京,历史文化名城扬州、镇江、淮安均属江淮方言。

江苏江淮方言内部因为地跨江南,江淮,淮北,差异十分明显,在本文中,笔者综合多方因素,将其分为南京、淮扬、通泰、海泗四个小片。

北方方言,即华北官话,在本省仅局限于以徐州为中心的淮北徐海地区,人口约占全省的17%。

2、吴方言

2.1吴方言在江苏的核心分布区是苏南太湖流域的苏锡常三市

在江南,吴语和江淮方言大体在丹阳分界。

丹阳以东,进入吴语太湖片,丹阳以西的镇江则是江淮方言淮扬片,吴语与江淮方言的分界线呈东北西南走向,位于临界线上的县区依次为丹阳、金坛----丹徒----句容--溧水,而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之间的重要分水岭茅山山脉也横亘于这几个县市之间,因此也可以说茅山是这两种方言的分界线。

茅山以西,虽然高淳也有吴语分布,但周围被江淮方言包围,吴语方言并不强势;茅山以东,常州、无锡、苏州三大吴语城市依次排开,连成一片,东南延伸至上海浙江。

而在江北,吴方言只零星的分布在南通以东的启海通州一带,以及与江阴隔江相望的靖江,影响十分有限。

因此,吴方言在江苏的核心分布区是苏南太湖流域的苏锡常三市。

2.2吴方言区域在江苏影响举足轻重

论人口,吴语区在江苏并不强势,远不如江淮方言,但是由于经济历史文化等原因,使得吴语区域在当代江苏的地位和影响都不同一般。

2.21历史上苏南吴语区作为江南鱼米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富庶昌盛之地

在唐宋以前,我国的经济中心长期停留在北方黄河流域,但是历史上的数次大规模民族融合,使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不断南移,再加上众多历史地理原因的促就,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越北方。

从唐代的“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中央财赋倚赖东南,近代工商业发展,以苏南为代表的江南吴语区的发展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本区历史上也是全国重要的文化、人才出产中心。

在文学、史学、艺术独领风骚的名人大家比比皆是。

此外本区状元、进士全国最多,尤其清代,全国114位状元中,苏州就占25人,苏州府和常州府共出产一甲进士64人,占全国的56.7%。

2江苏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初探

2.22当代江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区域基本上都在吴语区内

众所周知,江苏金三角“苏锡常”代表了江苏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

多年来,江苏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城市苏州、无锡均为吴语城市,而省会南京只屈居第三。

2003年,苏锡常三市的面积仅占全省的14.4%,人口占全省的19.3%,却创造出了占全省44.45%的地区生产总值,75%的外贸总额,42.0%的财政收入和50.1%的实际外商投资额。

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苏南吴语区的对外辐射能力也比较强,来自本省苏中苏北以及安徽江西的大量劳动力流入本区,经济和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无形中也增强了吴语的影响力。

2.23经典苏南模式的孕育和重生使吴语区声名远播

80,90年代,曾被已故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冠以“模式”称谓的苏南集体经济奇迹便是发轫于苏锡常通等吴语地区。

费先生所称之“苏南模式”,实际上是指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的农村经济现象,其大行其道的西界是常武地区,和吴语西界在江苏的分布完全吻合。

然而在90年代中期经典苏南模式却一度陷入了困境,及时地反省和调整,终于又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苏南吴语区先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富裕了农民,后因境外资本蜂涌而入刷新了城市,以苏州、昆山为代表的苏南明星城市外向型经济熠熠生辉,经典苏南模式的再造和重生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2.24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也是吴语方言区

在中国,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地位十分重要。

而在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经济的快速成长更是和作为龙头的上海密不可分。

苏锡常通和新时代吴文化代表城市的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他们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某种程度上也壮大了吴语区的影响。

综上,我们认为,吴语对江苏经济文化的影响巨大,包括苏南在内的苏沪浙吴语地区在全国也是极有影响,吴语的一些方言词汇已经进入汉语通语:

如垃圾、蹩脚、瘪三、尴尬等。

3江淮方言

3.1江淮方言以淮东运河为中心,依次向南北东西延伸

江淮方言在江苏的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但是内部差异很大,同在一个方言区的人们,彼此并不能很顺利的通话。

在本文中,笔者将其分为四个小片:

南京、淮扬、通泰、海泗。

3.1.1南京小片是指今通行在南京市六城区、五郊区,一郊县溧水(北部),以及邻近南京的句容、仪征西等地的方言,本片方言易懂,是最接近北方方言的江淮方言;

3.1.2淮扬小片是江淮方言的核心分布区,北起淮河附近的淮安、盐城,沿运河南下,达扬州、镇江(市区),本区方言的相似性较高,各地基本可以用方言交流,其中扬州方言为本小片的代表方言;

3.1.3通泰小片偏居江淮方言东南部,西起三泰,东达南通,由于本片成陆较晚,在古代又是交通闭塞之地,对外交往有限,不像南京、扬州等地作为通邑大都,战争频仍,语言变化较快,所以方言保留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12],在江淮方言中最接近吴语、也最为复杂难懂;

3.1.4海泗小片即取古代海州、泗洲的首字,海泗方言的分布区域和古代这两个行政单位大体吻合,具体说来,海泗小片东北起连云港,向西南绵延至东海、灌云灌南、沭阳、泗阳、泗洪,到达盱眙的淮河沿岸。

本区位于淮河以北,很多发音有些异化于一般的江淮方言,严格说来,是江淮方言向北方方言的过渡区。

3.2南北过渡的江淮方言

由上文可见,江淮方言在江苏绵延成片,地跨江南、江淮、淮北。

但是总体说来,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处于承南起北的位置,于是在很多地理现象上都体现出典型南北过渡性,下面举例说明。

3.21自然地理的南北过渡性

秦岭---淮河是我国自然地理上天然的南北分界线,而江苏江淮方言所处的区域恰好位于这条分界线的附近,最南方的南京南通大约在北纬32度,最北端的连云港北纬35度不到,处于中纬度南端。

气候上位于南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区,1月最低气温除了东北端的连云港以外,大都在0—2度之间,降水量由东南的1100毫米向西北的800毫米递减,6月下旬,除了淮北地区外,均有梅雨期。

3江苏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初探

地势上从大处说,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区,东南部为长江三角洲,西南部为宁镇丘陵,中部为坦荡的江淮水乡平原(包括里下河洼地和滨海地区),淮北为黄泛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3.22人文地理的南北过渡性

江淮方言区也是传统的稻作农业区,淮东的鱼米并不逊色于苏南,但是由于历史上黄河南犯,淮北海泗一带盐碱化严重,曾被迫改为旱作。

今日江淮方言区仍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除稻外,兼种麦,一年两熟,人们的主食除了东北角的连云港外,仍以稻米为主,辅以面食。

饮食文化上以扬州、淮安为代表的淮扬菜系,兼收南北特长,讲究原汁原味,是苏菜的代表。

比较特殊的是海沭泗一带,严格说来,并不属于淮扬菜的范围,但是由于地域的相连,淮盐两地的饮食风俗会或多或少的向其渗透,而淮盐北部县区依稀也能见到海沭泗饮食文化的影子,而这恰恰证明了南北过渡性。

在民系认同上,江淮民间有所谓“南蛮北侉”之说,说北方话的徐州人被称为“侉子”,而吴方言区的人则被称为“蛮子”。

江淮方言区的人们以己为中,南北两不认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文化的过渡性。

3.23经济上的南北过渡性

江淮方言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不如吴方言区,但大部分仍算较发达,而其内部更是层次分明,过渡明显,基本上发展水平由南向北递减。

南京镇江南通最为发达,扬泰次之,而淮北的宿迁和连云港则是全省发展的低谷,2003年,这两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分列倒数一二位,主要人均经济指标甚至低于全国水平。

3.3处于相对强势的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在江苏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除了人数众多外,还有其他几个因素。

3.31省会南京讲江淮方言

在长期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下,省会首府对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重大影响。

南京的特殊性还在于高教发达,就业前景较好。

大批外地人才来宁求学工作,生活于此,言语会潜移默化地受影响。

如今,江淮普通话已经成为全省交往的通用语言。

甚至在一些吴语地区,如金坛溧水,中心城镇通行江淮方言,只有在偏远农村才讲本地吴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吴语中的江淮方言岛。

3.32明清时江淮方言曾作为全国的官话通语

中国境内语言(方言)复杂,但从周代开始就形成一种主导语言即官场、文学或商用的通行语,并不断发展,历代统治者均加以推广之。

明初定都南京,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即以南京音为标准音系。

此后的几百年(明朝及满清前半期),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方言一直作为南方官话,处于主导地位,是通行全国的共同语。

3.33扬州等历史上极有影响的文化名城都讲江淮方言

除了南京,江淮方言区的扬州、淮安、镇江都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扬州,曾作为东南经济中心,“扬一益二”足可以说明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

而以扬州话为基础的扬州评话流传甚广,扬剧、淮剧等多彩的江淮曲艺在苏皖沪地区也颇有影响。

此外,明清众多出色的白话小说都和江淮方言有密切的关系。

如《西游记》就是用典型的江淮方言写成的。

4北方方言

4.1以东陇海线为轴分布的北方方言

在江苏,北方方言的范围相对局限,主要以东陇海线为轴(连云港除外),向南北扩散。

包括徐州以及所辖县区(新沂东部除外)、东北角的赣榆和东海中西部、宿迁市区以及和其交接的沭阳西部、泗阳西北,泗洪中北部等地。

通行人口约1230余万,仅占全省人口的17%。

4.2交通发达,经济欠发达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历代军事政治和经济重镇。

同时也是江苏最古老的城邑之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

而以徐州为中心形成了江苏长江以北最密集的交通区域,贯穿东西的陇海铁路线是本区的大动脉,此外还有京沪高速、徐连高速、徐宿高速等等。

虽有优越的外部交通区位条件,但本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且呈现离陇海线愈远,经济愈落后的态势。

除了徐州市区、铜山等个别县市外,其他县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错综复杂,犬牙交错

江苏方言特色丰富,其分布也是大致有序:

由南向北推移,又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从轻灵逐渐过渡到凝重,层次分明。

因此这就必然决定了江苏方言错综复杂、犬牙交错的另一特点。

5.1方言分界线复杂多变,一些地区的方言无法归类

江苏方言的分布,三大区在地域上是集中的,但都不是完整的,而是大方言的一部分,而且都偏在一方,因此方言间的边界交错,有很长的边界线,更为复杂的是,边界线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迁移还在变化中。

5.1.1镇江是吴、江淮的分界线,大致上以谏壁口运河和宁镇丘陵分水岭为界,大港以东,宝堰以南的语言明显出现了吴方言的特征。

但是两大方言交汇的临界地区,分界点实际上形成了一条过渡带,即丹阳中部、西部、西北部,丹徒东部、南部,句容东部,连成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带(长约65公里,宽约35公里,人口100余万),这里的方言复杂,无论是将其归入吴,还是江淮,都不合适。

5.1.2由于推普的影响,江苏方言的发展趋势是向北方共同语过渡。

而三大方言之间的界线也是动态变化的,拿江淮方言来说,一直在北退南下,一方面北部泗洪东海在向北方话转变;而江南,江淮方言在向东南扩张,吴语进一步南退。

5.2几大方言区内普遍存在方言岛

江苏省内许多地方有外来移民,他们聚居成片,说着原籍的方言,形成大小不等的方言岛。

例如,在吴语区的宜兴南部有大块浙南闽语分布;苏南丘陵地带的不少县市有河南、湖北的方言岛,且数量多较集中;吴语区的昆山有江淮方言岛;苏北沿海江淮方言的大丰、射阳等地亦有吴语方言岛分布。

5.3存在通行双语的地区

这一特点是由以上两特点决定的,边界线上的方言交互影响,而方言岛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多样性。

除了在前文已有叙述的溧水、金坛城镇流行江淮方言,乡村则较多说吴语外,江苏最典型的双语区分布在南通境内。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北岸。

南通地区的方言分布复杂程度在江苏首屈一指,在全国也比较突出,全市下辖2区6县市,至少有4种不同的方言,且每种方言之间大都不能互通。

即使在南通市区,开发区和城区相隔几公里,却说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方言。

南通最典型的是通州市,几乎集中了南通境内所有的方言。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两种方言同言界附近生活的人们,通常能操不同的口音,会说两种甚至更多的方言。

6长期地理、历史条件下形成

6.1自然环境的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地理现象,方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受到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我们认为江苏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自然地理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但是作为惯例,我们仍然将其列为第一条来分析。

在交通、信息不便的古代,一条山脉或河流,往往便造就了人们的聚落,人们使用的语文便带上了方言的特色,这里的山川或者河流也就成了方言分区的界线。

具体到本省,茅山山脉既是太湖平原和宁镇丘陵的分界线,同时也成了吴方言和江淮方言在江南的分界线,巧合中也有必然。

自然环境影响方言,表现在语音上。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便指出: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钝。

”江苏的地形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既有水乡之旖旎,又有江海之壮阔,更有平原之雄浑,可谓兼具柔和深厚之美。

而江苏方言中,吴音的轻灵婉转、北音的酣纯凝重、二者汇合过渡之处的兼容流畅,应有尽有。

江淮官话,旧称下江官话、下江话。

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北方方言的一支次方言。

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之间及沿江以南部分地区。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洪巢片、黄孝片(存在争议)。

代表话为扬州话和南京话。

江淮官话

江苏省:

连云港市:

市区、东海县(西北部除外)、灌云县、灌南县,约304万。

盐城市:

市区、射阳县、滨海县、响水县、阜宁县、建湖县,约606.5万。

宿迁市:

沭阳县、泗洪县(西北部除外)、泗阳县,约343万。

淮安市:

市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约520万。

扬州市:

市区、宝应县、江都市、高邮市、仪征市,约453.5万。

南京市:

市区、溧水县,约530万。

镇江市:

市区、句容市、扬中市,约187万。

(总计2944万)

南通市:

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

安徽省:

淮南市:

市区

六安市:

市区、寿县、金寨县(西北部除外)、霍山县、舒城县,约499万。

合肥市:

市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约456.5万。

滁州市:

市区、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明光市、天长市,约433万。

巢湖市:

市区、和县、含山县、无为县、庐江县,约453万。

安庆市:

市区、枞阳县、桐城市,约231.5万。

马鞍山市:

市区、当涂县,约124万。

芜湖市:

市区、繁昌县、南陵县,约170.5万。

铜陵市:

市区、铜陵县,约75万。

池州市:

市区、青阳县,约91万。

(总计2672.5万)

江西省:

九江市:

市区、九江(北部)县,约142万。

以上共计5758.5万。

上海市境内方言分布地图

上海市全境的本地语言,属于:

语系:

汉藏语系

语族:

汉语族

语言:

吴语

语片:

太湖片

语小片:

苏沪嘉小片

计有七种主要方言:

1:

上海市区方言

2:

浦东方言

3:

松江方言

4:

嘉定方言

5:

崇明方言

6:

金山方言

7:

吴江方言

1:

上海市区方言

上海市区方言传统范围如下:

中心城区9区

闵行区江川街道

吴泾镇金山区石化街道

宝山区大华街道,吴淞街道

浦东新区沿中心城区地带

语言层次结构如下:

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市区方言

目前状况:

略懂人口:

6000万(苏沪嘉人口,杭绍甬大部,无锡常州大部,江北地区沿江大部)

听懂人口:

3000万(苏沪嘉人口,杭绍甬部分,无锡常州部分,江北地区沿江部分)

目前使用人口:

900万(沪籍14岁以上大部分人口,沪籍14岁以下极小部分人口,各地上海知青,港澳及海外沪人,极少外来人口)

熟练使用人口:

375万(沪籍30岁以上大部分人口,港澳及海外沪人)

上海方言精通人士或语言专家:

小于1万

目前方言态势:

语言呈急速退化中,14岁以下沪籍儿童几乎都不会说上海话

上海市境内各方言使用人口统计简表(万人)

注:

吴江方言仅统计在上海境内的人口

上海市区方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别于乡下话的正宗上海话,在上海的使用情况

上海总人口接近2000万其中上海户籍人口1379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上海,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外地人的数据由来

在上海户籍人口中,有1074万是市区户口。

按理说,这些人口都应该说上海市区方言事实上也有870万人口平常在说上海市区方言。

占人口总数的80%左右。

但是能够熟练使用上海话交流的,现在只有375万,只有总人口的三成半。

对于0~14岁儿童的统计,更是惊人,上海话退化的现象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

上海市区124.5万0~14岁的人口中,以上海市区方言为母语的不到5万,占该年龄段人口的4%,也就是说,每100个小孩中,只有4个小孩回到家里和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说上海话,其余96个小孩只会说普通话。

在这些儿童中,能熟练使用上海话的只有100人,也就是说,每10000个儿童中,只能挑出1个小孩的上海话可以说得和他的长辈一样好。

基于此,上海话将在当前这一代消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