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675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x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12-13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地质作用的正确叙述是()

A.地质作用的能量都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B.地质作用因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C.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D.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既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

2.如果下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为岩浆岩B.b为变质岩C.c为沉积岩D.d为岩浆

3.沉积岩的两个主要特征是()

①含有古生物化石②一般是由变质作用而形成③具有层理构造④是由岩浆沉积冷却凝结而成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读下面一组地貌景观图,分析判断4~5题。

4.由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是()

A.甲、丙B.甲、乙C.乙、丙D.乙、丁

5.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的是()

A.丙、丁B.甲、丙C.乙、丙D.甲、丁

6.下列应用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红海是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而产生

B.台湾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安第斯山是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成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读城市风示意图,回答7~8题。

7.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高、气压高

8.下列措施中,属于合理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A.加快重工业的发展B.加大城市土地硬化面积

C.在市中心大力植树种草D.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9.下列天气现象,哪些与冷锋有关()

①长江流域的梅雨②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③东南沿海的台风④冬季爆发的寒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了()

A.夏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

B.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东岸,往往形成季风

C.冬季,陆地气压比海洋低

D.沿海地区的盛夏,往往会形成“海陆风”

11.北纬30°~40°(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特征最主要的差异在于()

A.气温的年较差不同B.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

C.年平均气温不同D.降水集中的季节不同

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PM10可来自烟囱与汽车尾气等排放,也可由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互相作用形成或外来气流携带。

下图为沿海某城市24小时内PM10浓度变化曲线及相应日期的天气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12~13题。

12.引起上海13日出现重度污染的颗粒物最主要来自()

A.龙卷风扬起的道路粉尘B.偏北风携带的粉尘

C.交通工具和家用燃气排放D.东部海面飘来的大雾

13.导致14日PM10浓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冷锋经过促其扩散B.降水冲洗PM10颗粒

C.海风驱散PM10颗粒D.太阳辐射较弱减少PM10合成

14.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反气旋的是()

15.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水的三态变化B.大气运动C.重力能D.太阳能

16.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B.北大西洋暖流

C.西风漂流D.北赤道暖流

17.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的渔场是()

A.纽芬兰渔场B.北海道渔场C.北海渔场D.秘鲁渔场

18.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流向的是()

读“某国家轮廓图”,回答19~20题。

19.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A.TB.QC.RD.S

20.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A.TB.QC.RD.S

21.“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描述,反映了下述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现象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2.南半球缺少的自然带是()

①亚寒带针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苔原带④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古诗云: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完成23~25题。

23.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诗中描述的景观差异,反映了()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B.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

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24.造成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

25.下列地区,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是()

A.华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

C.西双版纳D.塔里木盆地

二、读图分析题(每个得分点1分,共50分)

26.(8分)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若用a代表地转偏向力,b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c代表摩擦力,请在图中另三个箭头旁正确标注出来。

(2)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_________于等压线,并指向________压。

(3)地转偏向力只能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__________。

(4)图示地区位于______半球。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大,则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就越________(填大或小)。

27.(8分)读“北京至乌兰巴托之间冬、春季节某日锋面活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冷、暖空气的活动情况判断,目前位于中蒙边境附近的锋面属_________(填冷或暖)锋。

(2)如果图中所示为该日北京时间12点整的锋面活动状况,而锋面移动速度为40千米/小时,则锋面将于次日_______时到达北京。

(3)该锋面到达北京时,北京气温会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还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天气。

(4)当锋面过境后,北京的气压会________,气温和湿度___________。

(5)如果该锋面形成于夏季,且移动速度很快,则会出现__________天气。

28.(10分)读“亚洲冬、夏季季风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北半球的季季风活动情况;乙图表示北半球的季季风活动情况。

(2)甲图中,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的是(高或低)气压中心。

乙图中,低气压中心位于半岛北部。

(3)乙图中,B地吹季风;受季风影响,此季节的气候特征是?

甲图中,D地吹

季风;受季风影响,此季节的气候特征为?

(4)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气候显著,形成季风的原因包括:

①;

②。

29.(1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岩层的弯曲状态看,图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中属于向斜构造的是________处。

(2)在地貌上,乙地是________,甲、乙两地在地貌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区发现有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等资源,则在甲处能开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B、C分别为海底的不同地形,其中代表大陆架的是_______。

(5)图中D所示箭头表示水循环中的______________环节。

(6)列举三个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0.(6分)读“某地各自然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

①地形,②,③,④,⑤土壤。

(2)如果④是黄河,①为黄土高原,当①地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土壤:

河流:

其它生物:

31.(8分)读“我国沿40°N自然带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

B______,

C_____。

(2)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地带分异的特征,这种地带分异规律的产生受

________条件影响较大。

从全球来看,这种地带性特征在(填高、中、低)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3)自然带C所在省(区)以农业为主。

(4)A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

①地中海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陕师大附中高一地理12-13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C

【解析】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因此A、B项错误。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使地质产生形变,即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外力的作用只能改变地表的面貌,地形的塑造才是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因此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项。

2.B

【解析】岩浆通过岩浆活动和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通过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通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而岩浆岩又可以通过变质作用直接形成变质岩。

所以通过观察示意图,得出b为变质岩。

3.D

【解析】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沉积岩具有两大显著特征:

一是具有层理构造,即由于岩石颜色,成分,结构在垂直于沉积表面上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构造,是沉积岩所特有的构造。

二是在沉积岩中常可见古生物的遗骸和活动痕迹,即化石,常沿层理面平行排列分布,根据化石的种类可以确定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年代。

4.A

【解析】从这组地貌景观图可以看出,甲图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峡谷,乙图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丙图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风蚀蘑菇,丁图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沙丘。

所以答案选A。

5.A

【解析】从这组地貌景观图可以看出,甲图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峡谷,乙图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丙图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风蚀蘑菇,丁图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沙丘,风蚀蘑菇和沙丘都分布在干旱地区,所以答案选A。

6.B

【解析】红海是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而形成,台湾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形成,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所以答案选B。

7.A

【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郊区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风从郊区流向市区,高空风的流向相反。

所以答案选A。

8.D

【解析】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化石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中的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所以答案选D。

9.D

【解析】长江流域的梅雨是由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的,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东南沿海的台风是由气旋天气系统控制形成的,冬季爆发的寒潮是由冷锋影响形成的。

答案选D。

10.B

【解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了夏季海洋气温比陆地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东岸,往往形成季风;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气压比海洋高;沿海地区的盛夏,往往会形成盛行风。

答案选B。

11.D

【解析】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夏季盛,行从海洋来的偏南风,所以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

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而冬季西风来自温暖的海洋,上面提到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亚欧大陆东宽西窄,而且大西洋没有太平洋大,所以西岸差异没有东岸大,所以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征是: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所以答案选D。

12.B

【解析】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由于13日上海的天气晴朗,刮西北风,所以当日出现重度污染的颗粒物最主要来自偏北风携带的粉尘。

答案选B。

13.C

【解析】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由于14日上海的天气为多云转阴,刮较大的源自海洋的东北风,海风驱散PM10颗粒,所以当日PM10浓度较低。

答案选C。

14.B

【解析】反气旋的气流从中心向四方流出,高层的空气就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北半球反气旋呈现顺时针方向转动。

答案选B。

15.D

【解析】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和水的重力作用,大气则是水循环的关键。

所以答案选D。

16.B

【解析】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叫做暖流。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答案选B。

17.A

【解析】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的渔场是纽芬兰渔场。

答案选A。

18.C

【解析】回忆课本当中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是以北纬30°为中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呈现顺时针方向运动,所以答案选C。

19.C

【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该国家是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其东部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所以答案选C。

20.B

【解析】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其中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所以澳大利亚西南沿海为地中海气候区。

答案选B。

21.D

【解析】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答案选D。

22.C

【解析】因为南半球同纬度的地区陆地很少,几乎全是海洋,属于非地带性缺失,所以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答案选C。

23.B

【解析】从诗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塞北属于高纬度地区,江南属于低纬度地区,所以诗中描述的景观差异反映了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

答案选B。

24.A

【解析】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所以答案选A。

25.A

【解析】华北平原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雨林带,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荒漠带。

答案选A。

二、读图分析题(每个得分点1分,共50分)

26.

(1)见下图(3分)

(2)垂直低(3)大小(速度)(4)北大

【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但是,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近地面的风,还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大,则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就越大。

27.

(1)冷

(2)6(3)下降大风降雨(或降雪)(4)升高下降(5)狂风暴雨

【解析】第

(1)题,读剖面图可以得出目前位于中蒙边境附近的锋面属冷锋,因为根据冷锋的定义来看,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

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

(2)题,从剖面图可以看出,图示的锋面活动位于480千米处,北京位于1200千米处,锋面移动速度为40千米/小时,图示为该日北京时间12点整,所以锋面将于次日6时到达北京。

第(3)题,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第(4)题,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第(5)题,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

28.

(1)冬夏

(2)高印度(3)东南高温多雨东北低温少雨

(4)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解析】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因素。

29.

(1)乙

(2)谷地内力作用(3)石油天然气(4)A(5)水汽输送

(6)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

【解析】第

(1)、

(2)题,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

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形成山岭,高于海平面,乙地形成谷地,低于海平面,所以在甲地能开采出石油、天然气,在乙地能开采出地下水。

第(4)题,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

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所以A为大陆架。

第(5)题,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

水汽被气流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所以图中D所示箭头表示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环节。

第(6)题,修建水库、塘坝,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两个环节产生影响,影响流量、流速、落差、局部侵蚀基准面、局部水资源量,进而影响沉积、侵蚀等地质作用和局部气象气候。

跨流域调水,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产生影响,影响径流量、流速、区域水资源量,进而影响沉积、侵蚀等地质作用和局部气象气候。

植树造林可以调节局部气候,增加降水,增加下渗。

30.

(1)②生物③大气④水文

(2)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含沙量加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失去食物及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第

(1)题,从示意图可以看出,②为生物,③为大气,④为水文。

(2)题,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河流:

径流量变化加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动物:

栖息地被破坏,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可能减少(多样性减少);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土壤:

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31.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干湿度(经度)水分中(3)灌溉(4)④

【解析】第

(1)题,A、B、C三个地区分别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自然带分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2)题,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第(3)题,自然带C所在省(区)为新疆,属于温带荒漠带,气候干旱,降雨稀少。

第(4)题,A所在地区为我国的东北地区,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特点的温带季风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