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1775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化学7+4测试题.docx

高中化学7+4测试题

化学7+4测试

(考试时间:

5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Al27S32Ca40Cu64Zn65

一、选择题:

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共42分,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下列古诗词中所涉及化学物质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烃分子中所含碳氢键数目一定为偶数

B.塑料、橡胶和纤维都属于合成高分子材料

C.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相同

D.淀粉、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9.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混合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气体共8.96L,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时消耗氧气的分子数为0.2NA

B.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时,若溶液的pH值变为1时,则电极上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

C.32.5g锌与一定量浓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分子数为0.5NA

D.反应3H2(g)+N2(g)

2NH3(g) ΔH=-92kJ·mol-1,当放出热量9.2kJ时转移电子0.6NA

10.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和X同族。

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W与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的3倍,是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

W-<X+

B.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C.化合物XZW4具有强还原性

D.W与Y只能形成10电子化合物

11.实验室以苯甲醛为原料制备间溴苯甲醛(实验装置如图)。

其实验步骤为:

步骤1:

将三颈烧瓶中的一定配比的无水AlCl3、1,2二氯乙烷和苯甲醛充分混合后,升温至60℃,缓慢滴加经浓硫酸干燥过的液溴,保温反应一段时间,冷却。

步骤2:

将反应混合物缓慢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

搅拌、静置、分液。

有机相用10%NaHCO3溶液洗涤。

步骤3:

经洗涤的有机相加入适量无水MgSO4固体。

放置一段时间后过滤。

步骤4:

减压蒸馏有机相,收集相应馏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同学认为步骤1中使用1,2二氯乙烷的目的是作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B.乙同学认为可在该实验装置的冷凝管后加接一只装有无水MgSO4的干燥管,实验效果可能会更好

C.丙同学认为步骤2中有机相使用10%NaHCO3溶液洗涤可除去大部分未反应完的Br2

D.丁同学认为步骤4中减压蒸馏有机相是因为间溴苯甲醛高温下容易氧化或分解

12.“太阳水”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由三个电极组成,其中a为TiO2电极,b为Pt电极,c为WO3电极,电解质溶液为pH=3的Li2SO4-H2SO4溶液。

锂离子交换膜将电池分为A、B两个区,A区与大气相通,B区为封闭体系并有N2保护。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用导线连接a、c,则a为负极,该电极附近pH减小

B.若用导线连接a、c,则c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xWO3-xe-=WO3+xH+

C.若用导线先连接a、c,再连接b、c,可实现太阳能向电能转化

D.若用导线连接b、c,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13.下图是0.01mol/L甲溶液滴定0.01mol/L乙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其中曲线③是盐酸滴定NaAc溶液,其他曲线是醋酸滴定NaOH溶液或者NaOH溶液滴定盐酸。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条件相同时导电能力:

盐酸>NaAc

B.曲线①是NaOH溶液滴定盐酸导电能力变化曲线

C.随着甲溶液体积增大,曲线①仍然保持最高导电能力

D.a点是反应终点

二、非选择题:

共58分,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5~3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43分。

26.(14分)碲(52Te)被誉为“国防与尖端技术的维生素”。

工业上常用铜阳极泥(主要成分是Cu2Te、含Ag、Au等杂质)为原料提取碲并回收金属,其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TeO2微溶于水,易与较浓的强酸、强碱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Te为VIA族元素,TeO2被浓NaOH溶液溶解,所生成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酸浸2”时温度过高会使Te的浸出率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酸浸1”过程中,控制溶液的酸度使Cu2Te转化为Te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还原”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也可用电解法从铜阳极泥中提取碲,方法是:

将铜阳极泥在空气中焙烧使碲转化为TeO2,再用NaOH溶液碱浸,以石墨为电极电解所得溶液获得Te。

电解过程中阴极上发生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阳极区溶液中检验出有TeO42-存在,生成TeO4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温下,向lmol·L-1Na2TeO3溶液中滴加盐酸,当溶液pH=5时,c(TeO32-):

c(H2TeO3)=__________。

(已知:

H2TeO3的Ka1=1.0×10-3Ka2=2.0×10-8)

27.(15分)全球碳计划组织(GCP,TheGlobalCarbonProject)报告称,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约371亿吨,达到历史新高。

(1)中科院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复合催化剂,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高辛烷值汽油,其过程如图1所示。

①已知:

CO2(g)+H2(g)=CO(g)+H2O(g)△H=+41kJ·mol-1

2CO2(g)+6H2(g)=4H2O(g)+CH2=CH2(g)△H=-128kJ·mol-1

则上述过程中CO和H2转化为CH2=CH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②下列有关CO2转化为汽油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A.该过程中,CO2转化为汽油的转化率高达78%

B.中间产物Fe5C2的生成是实现CO2转化为汽油的关键

C.在Na-Fe3O4上发生的反应为CO2+H2=CO+H2O

D.催化剂HZSM-5可以提高汽油中芳香烃的平衡产率

③若在一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2和H2,加入催化剂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只生成C5以上的烷烃类物质和水。

则起始时CO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低于_________。

(2)研究表明,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甲醇。

反应方程式为CO2(g)+3H2(g)

CH3OH(g)+H2O(g)△H<0。

一定条件下,往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CO2和3.0mol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__________(填“高温”“低温”或“任意温度”)

②催化效果最佳的催化剂是__________(填“A”“B”或“C”);b点时,

________

(填“>”“<”或“=”)。

③若容器容积保持不变,则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c(CO2)与c(H2)的比值保持不变

b.v(CO2)正=v(H2O)逆

c.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e.有lmolCO2生成的同时有断开3mol的H-H键

f.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④已知容器内的起始压强为100kPa,若图2中c点已达到平衡状态,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____________(只列出计算式,不要求化简,K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28.(14分)工业制得的氮化铝(AlN)产品中常含有少量Al4C3、Al2O3、C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分别测定氮化铝(AlN)样品中AlN和Al4C3的质量分数(忽略NH3在强碱性溶液中的溶解).

(1)实验原理

①Al4C3与硫酸反应可生成CH4,

②AlN溶于强酸产生铵盐,溶于强碱生成氨气,请写出AlN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实验过程

①连接实验装置,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称得D装置的质量为yg,滴定管的读数为amL。

②称取xgAlN样品置于装置B瓶中;塞好胶塞,关闭活塞,打开活塞,通过分液漏斗加入稀硫酸,与装置B瓶内物质充分反应.

③待反应进行完全后,关闭活塞,打开活塞,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过量(填化学式),与装置B瓶内物质充分反应。

④(填入该步应进行的操作)。

⑤记录滴定管的读数为bmL,称得D装置的质量为zg。

(4)数据分析(已知:

该实验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VmL•mol﹣1)

①Al4C3的质量分数为。

②若读取滴定管中气体的体积时,液面左高右低,则所测气体的体积(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AlN的质量分数为。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2道化学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5.[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Cu的单质和合金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

(1)Cu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

(2)金属铜单独与氨水或单独与过氧化氢都不能反应,但可与氨水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反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配离子Cu(CN)32-中,中心离子的杂化类型是___________,该配离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CN-中配位原子是___________(填名称)。

(4)CaCux合金可看作由如图所示的(a)、(b)两种原子层交替堆积排列而成。

(a)是由Cu和Ca共同组成的层,层中Cu—Cu之间由实线相连;(b)是完全由Cu原子组成的层,Cu—Cu之间也由实线相连。

图中虚线构建的六边形,表示由这两种层平行堆积时垂直于层的相对位置;(c)是由(a)和(b)两种原子层交替堆积成CaCux合金的晶体结构图。

在这种结构中,同一层的Ca—Cu距离为294pm,相邻两层的Ca—Cu距离为327pm。

①该晶胞中Ca有___________个Cu原子配位(不一定要等距最近)。

②同一层中,Ca原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___pm,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CaCu晶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g/cm3(用含m、n的式子表示)。

36.[化学——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15分)

PVAc是一种具有热塑性的树脂,可合成重要高分子材料M,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R、Rˊ、Rˊˊ为H原子或烃基

I.R'CHO+R"CH2CHO

II.RCHO+

(1)标准状况下,4.48L气态烃A的质量是5.2g,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A→B为加成反应,则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B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反应②的反应试剂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E→F→G→H的转化过程中,乙二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M的链节中除苯环外,还含有六元环状结构,则M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7.【答案】A

【解析】A选项,铵根离子、锡离子都要水解,水解显酸性,故A错误;

B选项,蔗糖是二糖,即双糖,故B正确;

C选项,蚕丝主要成份是蛋白质,故C正确;

D选项,硫化汞在空气中受热会生成汞和二氧化硫,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8.【答案】A

【解析】A.烃分子中的氢原子个数一定为偶数,烃分子中所含碳氢键数目一定为偶数,A项正确;

B.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都是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而天然橡胶、天然纤维不是合成高分子材料,B项错误;C.烯烃使溴水褪色的原理是加成反应,苯使溴水褪色的原理是萃取,二者原理不同,C项错误;

D.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D项错误;答案选A。

【点睛】1、烯烃使溴水褪色的原理是加成反应;

2、苯在溴化铁的催化作用下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但溴更易溶于苯中,溴水与苯混合时,可发生萃取,苯的密度小于水,因此上层为溴的苯溶液,颜色为橙色,下层为水,颜色为无色,这是由于萃取使溴水褪色,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这是学生们的易错点,也是常考点。

9.【答案】B

【解析】A.氢气和一氧化碳气体的物质的量为8.96L÷22.4L·mol-1=0.4mol,根据2CO~O2,2H2~O2,可知共消耗O20.2mol,分子数为0.2NA,故A正确;

B.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时,2CuSO4+2H2O

2Cu+O2↑+2H2SO4,若溶液的pH值变为1时,没有提供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生成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故B错误;

C.32.5g锌的物质的量为0.5mol,完全反应变成锌离子失去1mol电子;与浓硫酸完全反应,无论生成二氧化硫还是生成氢气,每生成1个气体分子达到2个电子,所以转移1mol电子会生成0.5mol气体,生成气体分子数为0.5NA,故C正确;

D.反应3H2(g)+N2(g)

2NH3(g) ΔH=-92kJ·mol-1,当放出热量9.2kJ时,参加反应的氢气为0.3mol,转移电子0.6NA,故D正确;故选B。

10.【答案】C

【解析】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和X同族。

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W与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的3倍,Y最外层电子是6,W和X同族是IA,是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Z最外层电子是3。

W为H,X为Li,Y为O,Z为Al。

A.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离子半径:

H->Li+,故A错误;

B.Al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故B错误;

C.化合物LiAlH4中H是-1价,具有强还原性,故C正确;

D.W与Y能形成10电子化合物H2O,还能形成18电子的化合H2O2,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及其推断,解题关键:

W和X同族,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W与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的3倍,W和X同族只能是IA,易错点D,氢和氧可形成水和双氧水两种化合物。

11.【答案】A

【解析】将三颈烧瓶中一定配比的无水AlC13、1,2二氯乙烷和苯甲醛充分混合,无水AlCl3作催化剂,1,2二氯乙烷作溶剂,苯甲醛作反应物,A项错误;若在该实验装置的冷凝管后加接一只装有无水MgSO4的干燥管,则可以防止锥形瓶中的水蒸气进入冷凝管,实验效果可能会更好,B项正确;有机相中含有未反应完的Br2,使用10%NaHCO3溶液洗涤可除去大部分未反应完的Br2,C项正确;减压蒸馏,可降低沸点,避免温度过高,导致间溴苯甲醛被氧化或分解,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A.用导线连接a、c,a极发生氧化,为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4e-=4H++O2↑,a电极周围H+浓度增大,溶液pH减小,故A正确;

B.用导线连接a、c,c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WO3+xH++xe-=HxWO3,故B错误;

C.用导线先连接a、c,再连接b、c,由光电池转化为原电池,实现太阳能向电能转化,故C正确;

D.用导线连接b、c,b电极为正极,电极表面是空气中的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故D正确;故答案为B。

13.【答案】C

【解析】A.由曲线③盐酸滴定NaAc溶液,导电能力升高,滴定到一定程度后导电能力迅速升高,说明条件相同时导电能力:

盐酸>NaAc,故A正确;

B.曲线②的最低点比曲线③还低,为醋酸滴定NaOH溶液的曲线,因此曲线①是NaOH溶液滴定盐酸导电能力变化曲线,故B正确;

C.由曲线①起始点最高,说明盐酸的导电能力最强,随着甲溶液体积增大,曲线①逐渐变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根据曲线②可知,氢氧化钠的导电能力不如盐酸,而随着甲溶液体积增大,曲线③的溶液逐渐变成盐酸为主的导电能力曲线,因此最高点曲线③,故C错误;

D.反应达到终点时会形成折点,因为导电物质发生了变化,即a点是反应终点,故D正确;故选C。

26.【答案】(14分,每空2分)

(1)Na2TeO3

(2)温度升高,浓盐酸易挥发,反应物浓度减小,导致浸出率降低

(3)Cu2Te+2O2+2H2SO4=2CuSO4+2H2O+TeO22SO2+Te4++4H2O=2SO42-+Te+8H+

(4)TeO32-+4e-+3H2O=Te+6OH-TeO32-在阳极直接被氧化,或阳极生成的氧气氧化TeO32-得到TeO42-

(5)0.2

【解析】

(1)TeO2被浓NaOH溶液溶解,根据SO2与碱反应得出所生成盐的化学式为Na2TeO3,故答案为:

Na2TeO3。

(2)“酸浸2”时温度过高会使Te的浸出率降低,原因是温度升高,浓盐酸易挥发,反应物浓度减小,导致浸出率降低,故答案为:

温度升高,浓盐酸易挥发,反应物浓度减小,导致浸出率降低。

(3)“酸浸1”过程中,控制溶液的酸度使Cu2Te转化为TeO2、Cu元素转化成Cu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Te+2O2+2H2SO4=2CuSO4+2H2O+TeO2;根据题给已知,TeO2溶于浓盐酸得到TeCl4,“还原”过程中二氧化硫将Te4+还原成Te,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SO2+Te4++4H2O=2SO42-+Te+8H+,故答案为:

Cu2Te+2O2+2H2SO4=2CuSO4+2H2O+TeO2;2SO2+Te4++4H2O=2SO42-+Te+8H+。

(4)将铜阳极泥在空气中焙烧使碲转化为TeO2,TeO2用NaOH溶液浸取时转化为Na2TeO3,电解过程实际是电解Na2TeO3溶液的过程,其阴极上发生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TeO32-+4e-+3H2O=Te+6OH-,在阳极区溶液中检验出有TeO42-存在,TeO32-化合价升高变为TeO42-,生成TeO42-的原因是可能为TeO32-在阳极直接被氧化,也可能为阳极生成的氧气氧化TeO32-得到TeO42-,故答案为:

TeO32-+4e-+3H2O=Te+6OH-;TeO32-在阳极直接被氧化,或阳极生成的氧气氧化TeO32-得到TeO42-。

(5)常温下,向lmol·L-1Na2TeO3溶液中滴加盐酸,将

,当溶液pH=5时,

,故答案为:

0.2。

27.【答案】(15分)

(1)①2CO(g)+4H2(g)=CH2=CH2(g)+2H2O(g)∆H=-210kJ∙mol-1(2分)②B(2分)③6:

19(2分)

(2)①低温(1分)②A(2分)>(2分)③ad(2分)④

(2分)

【解析】

根据已知热化学方程式运用盖斯定律书写新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图示反应历程分析反应的中间产物,判断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根据烷烃的通式及题干信息进行相关计算;根据熵变和焓变判断反应是否自发进行;根据平衡状态的特征分析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根据各物质的分压计算平衡常数。

(1)①已知:

ICO2(g)+H2(g)=CO(g)+H2O(g)△H=+41kJ·mol-1,II2CO2(g)+6H2(g)=4H2O(g)+CH2=CH2(g)△H=-128kJ·mol-1,根据盖斯定律II-I×2得:

2CO(g)+4H2(g)=CH2=CH2(g)+2H2O(g)△H=-128kJ·mol-1-(+41kJ·mol-1)×2=-210kJ∙mol-1,故热化学方程式为:

2CO(g)+4H2(g)=CH2=CH2(g)+2H2O(g)∆H=-210kJ∙mol-1;

②A.由图示分析78%并不是表示CO2转化为汽油的转化率,故A错误;

B.中间产物Fe5C2是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中间产物,是转化的关键,故B正确;

C.根据图1所示,在Na-Fe3O4上发生的反应应为CO2生成CO的反应,氢气未参加反应,故C错误;

D.催化剂HZSM-5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对平衡产率没有影响,故D错误;故答案为:

B;

③烷烃的通式为CnH(2n+2),假设只生成C6H14和水,则根据原子守恒知:

6molC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molC6H14和12molH2O需要的H2的物质的量为:

,所以CO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低于6mol:

19mol=6:

9,故答案为:

6:

9;

(2)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H<0,根据方程式知:

△S<0,根据ΔG=ΔH-TΔS,若ΔG<0则T较小,即低温时该反应自发进行,故答案为:

低温;

②如图所示相同时间内催化剂A的转化率较高,说明反应较快催化效果好;b点时,还未达到平衡,则说明

,故答案为:

A;>;

③a.c(CO2)与c(H2)初始时比值为1:

3,所以按照化学计量数1:

3反应后,比值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故a选;

b.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知:

v(CO2)正=v(H2O)正=v(H2O)逆,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说明已经达到平衡,故b不选;

c.该反应为气体减小的反应,所以当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选;

d.根据质量守恒原理知,反应前后总质量始终不变,且容器体积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所以气体密度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故d选;

e.断开3mol的H-H键时说明有3mol氢气消耗,则应该消耗1molCO2,则CO2的浓度保持不变,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e不选;

f.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质量保持不变,则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应增大,若不变,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f不选;故答案为:

ad;

④c点时CO2的转率为80%,则反应掉1mol×80%=0.8mol,

起始状态容器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mol+3mol=4mol,平衡时容器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2mol+0.6mol+0.8mol+0.8mol=2.4mol,容器体积不变,起始压强为100kPa,则平衡时总压强为:

100kPa×

=60kPa,根据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计算得:

,故答案为:

28.【答案】(14分)

(1)AlN+NaOH+H2O===NaAlO2+NH3↑(2分)

(3)②K2、K3(1分)K1(1分)③K1(1分)K3(1分)NaOH(1分)④打开K2,通入空气一段时间(2分)

(4)①

×100%(2分)②偏小(1分)③

×100%(2分)

【解析】从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上看,本实验的原理是用足量硫酸与样品中Al4C3完全反应,量取生成的甲烷气体,从而可测得Al4C3的百分含量;用足量NaOH溶液与样品中AlN完全反应,充分吸收生成的氨气,并称量其质量,从而求得AlN的质量分数;

(1)根据题目信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