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2144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docx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

从1949年1O月到1956年底,中国成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国50多年来,对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研究重点。

尽管各个时期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观点上也存在着差异,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几年。

为扩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建设新中国的需要,理论界展开了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高潮。

第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式下达,是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这时,以宣传和解释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主。

第三,从1958年起,全国出现研究毛泽东“革命阶段论、革命转变论与不断革命论”的高潮。

这时理论界忽视了对如何发展生产力等内容的研究,不认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

第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党的路线上,强调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

理论界对刘少奇在建国初期主张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进行严厉批判。

第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重新肯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提法后,理论界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理论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领,这为研究毛泽东的转变理论增添新的活力。

当人们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不能不联系与之有颇多相似之处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后来的发展变化。

第六,1992年党的十四大至今。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理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以后,1993年毛泽东诞辰lOO周年,1996年毛泽东逝世20周年,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都有大量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文章发表,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研究高潮。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再次重申社会主义改造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1979年《江西大学学报》第1期发表坚松的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文章,作者对过去长期“把搞新民主主义同搞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倾向提出质疑。

1980年《江西大学学报》、上海《社会科学》、山东《齐鲁学刊》等陆续发表文章呼吁“冲破禁区”,公正评价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历史地位。

此后,又有一大批颇有见地的文章问世。

总的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

1.建国初期我国社会性质

对这个问题,党史界认识不尽一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

因此,建国初期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不能从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硬要割裂出一个不同形态的另一个独立社会。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人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它的社会性质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渡性质,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才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在此之前,只能是过渡性质社会。

第三种观点认为,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因为,建国初期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这就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只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才能萌芽生长。

2.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毛泽东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密切相关。

然而,由于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和阶级关系错综复杂,党史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分歧较大,归纳起来有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这种观点以建国后国内的政治形势发展变化为背景,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只是在表述和时间起始上有所区别。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有学者指出: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时不提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完全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

但大部分党史工作者都认为这种说法不全面、不准确,同建国后党确定的战略方针和过渡时期的实际历史进程不完全相符。

(2)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的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胡绳和黄象品等研究者认为,建国后前七年的主要矛盾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前三年即恢复时期,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三大敌人之间的矛盾;后四年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它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虽然是对抗性矛盾,却不是敌我矛盾。

”我们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种观点主要依据是《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1952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草案)》上的批语和《决议》中的有关论断。

第二种观点认为,建国初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观点以建国后的经济现状为背景,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起始时间上也有一些分歧。

(1)从建国起,整个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马克思主义原理讲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指两个誓不两立的敌对阶级。

而我国建国后,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在政治上占有明显优势;在经济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因此,建国后前七年的主要矛盾是长时期的战争破坏同人民要求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2)1952年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与前一种说法相比,这种观点的时间起点不是1949年,而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初提出的1952年。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不确切的,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当时,党的工作重点是发展生产力。

从历史地位来说,民族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推动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

第三种观点认为,建国初期政治形势多变和五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特点,决定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共同构成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种观点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来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但落脚点又各有特色。

(1)过渡时期的矛盾特别复杂,主要矛盾具有双重性、交叉性和过渡性,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造同经济建设一起居于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位置上。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建国后的主要矛盾,不仅是阶级矛盾,而且还有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矛盾。

“这种双重性的矛盾,既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主要矛盾相交叉,又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主要矛盾相交叉。

(2)在建国头三年,人民大众与三大敌人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和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共同构成国内的主要矛盾。

后四年是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要同社会生产落后状况之间的矛盾。

建国头三年,全党和全国人民一手抓同三大敌人残余势力的斗争,一手抓经济恢复工作。

在取得对三大敌人残余势力斗争胜利的同时,又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工作的胜利。

而在过渡时期的后四年中,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阶级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但不是国内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因为这个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没有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第四种观点认为,这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同落后的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为了解决主要矛盾。

既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需要同落后的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第五种观点认为,建国初期的主要矛盾是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同落后的农业国现状之间的矛盾。

部分研究者认为,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以后,阻碍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而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这时资产阶级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大工业,以便创造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生产力水平。

”七届二中全会所提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是这种观点的理论根据。

判断一种矛盾是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最根本的是,看它是不是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看它是不是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不是抓住了它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在研究建国初期社会主要矛盾时,我们必须联系中心任务来考察主要矛盾,这是重要的方法论。

过渡时期的复杂情况,决定了中心任务的双重性,既有经济建设,又有社会改造。

因此,说明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不仅要讲阶级斗争、社会改造,还必须讲生产斗争、经济建设。

二、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石仲泉指出:

“《新民主主义论》的伟大功绩在于,它不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而且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按照这个理论,“新中国成立,既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意味着要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

”早在80年代初,即有研究者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理论”的提法。

1988年“刘少奇研究学术讨论会”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个不同概念。

此后不少研究者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问题加以论述。

目前党史工作者普遍赞同这样一种观点:

作为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应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大部分。

那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不是一个独立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关系等,都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及其属性

一种观点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薄一波和大部分党史工作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本身就是过渡性质的”,不具备独立社会形态的条件。

部分学者依据《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有人则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可称为“半社会主义半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

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

有学者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

它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许京元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坐标正同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同一阶段。

它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进入社会主义之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东方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的关系

目前党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两种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扩大的常委会上说:

“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就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

以薄一波、胡绳等为代表持这种意见。

他们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两者相同。

然而,也有部分研究者不认同这种观点。

于光远就认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列宁说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是不相同的”。

有学者也提出,建国前后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同过渡时期,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两个不同的历史过程在时间上区分开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使党史工作者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并把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进行比较,表现出较大的现实意义。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比新民主主义已经前进了一步。

不可否认,它与新民主主义有极为密切的血缘关系。

这正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三、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发生了明显变化。

薄一波认为:

“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继续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

”毛主席后来的构思,“显然已不同于刚进城时他本人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设想了”。

龚育之也认为:

“总路线提出之前同总路线提出之后,党中央领导同志在观念上有一个重要发展”,由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转变为从现在起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总之,对于毛泽东在理论上发生变化这一点,是没有人否认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一变化。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毛泽东曾经说:

中央委员会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关于毛泽东对列宁的过渡时期学说和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学术界在研究中提出了以下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列宁1921年前的论述和斯大林过渡时期理论为依据,而没有依据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石仲泉指出:

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受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影响。

因为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有一个变化过程,所以“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际上是以列宁1921年前和斯大林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依据的。

《宣传提纲》在说明总路线时主要引述列宁和斯大林这一时期的言论。

”林蕴晖认为: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党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的理解不能不受到斯大林的影响。

”而斯大林又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作了片面的理解。

因此反映在《宣传提纲》中我党对列宁过渡时期学说的理解,是斯大林继承和发展的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中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思想,而不是列宁晚年的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思想。

第二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非仅仅依据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而且还充分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理论。

乔东光提到:

“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非仅仅依据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而且还充分借鉴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重新提出并得到充分发展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理论。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制定总路线时,确实参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侧重点是利用资本主义,而总路线的侧重点则是改造、限制资本主义。

因此,认为新经济政策也是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之一的论者,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所具备的历史条件

《决议》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要性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三是我国个体农民为避免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采用农业机械化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研究者以《决议》为基础,进一步阐明了各自的观点。

三条件说,即:

全国财经的统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四条件说,即:

第一,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第三,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农村中开展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第四,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侵略威胁,经济严密封锁,以及苏联巨大的榜样作用。

六条件说,即:

第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第二,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三,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四,积累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实行互助合作的经验;第五,共产党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第六,当时的世界环境。

就历史条件而言,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如何把握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客观规律,则是有待研究者做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3.过渡时期总路线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党史工作者争论较大,持有多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没有原则区别,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其中有的研究者进一步指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等同论”或“发展论”。

薄一波指出:

“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没有违背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精神。

”总路线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融为一体,结合进行。

“这是根据实践的要求对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新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转向“左”倾,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否定,两者“水火不容”,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理论上是一个失误。

可概括为“对立论”或“否定论”。

有学者认为:

过渡时期总路线“错误地把向社会主义过渡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对立起来,违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认的新中国成立后,在致力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先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尔后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论断。

第三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嬗变。

胡绳指出:

“由于形势的发展,新的经验的积累,以及对社会主义改造步骤有了新的认识,使原来的那种设想发生了部分的变化。

”有的学者认为,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开始转变他的认识,急于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只注重向社会主义这一必然趋势的迅速发展”,忽略了新民主主义的充分发展。

至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提出的时间、根本任务和根本作用都发生了嬗变。

第四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既有相互包容的部分,又有相互区别的部分。

石仲泉提出: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可以说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大体相同又有所不同的两种设想、两个方案”。

相同性在于:

过渡性是一致的;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转变的方法是一致的;转变的规划时间是一致的。

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也作了重要改变:

对主要矛盾和任务的认识变了;对待非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的态度和政策变了;转变或过渡的时间起点和实施步骤变了。

第五种观点认为,总路线的提出在理论上既有前进,又有失误。

把搞社会主义的步骤由一举完成改为逐步过渡,是前进;但取消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是失误。

如果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一致的,那么过渡时期总路线原定的十五年期限就已经是相当短促的了。

可是后来的实践,恰恰取消了建设阶段,“主体”远未实现,过渡时期就因“两翼”的提前完成而匆匆结束。

对此,燕凌指出:

“这既违背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也不符合过渡时期总路线。

究其原因,还在于贫穷落后。

4.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历程和阶段划分

薄一波指出: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鲁振祥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许永杰也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要经过“革命性质的转变”和“社会性质的转变”两个转变。

有的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0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开始阶段;从1950年6月到1952年底,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确立阶段;从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结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完成阶段。

然而,“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显然过于迅猛,这属于实际工作中的偏差。

5.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

对于毛泽东彻底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及其原因进行探析,也是近几年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关于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过程,一般认为它从1952年开始,1953年总路线的提出是其正式标志,1955年秋以后,这一理论最后终结。

毛泽东过早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是十分可惜的。

不可否认,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被放弃的过程中,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实施处于关键地位。

然而,党史工作者对两者的关系争论较大,持有多种观点。

无论是“发展论”,还是“否定论”,都使研究者处于一种矛盾境地:

一方面肯定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一项伟大创造,另一方面又努力论证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及时的。

因此,这些都是党史工作者继续研究毛泽东转变理论的重点和难点。

毛泽东之所以最终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学者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成熟以及毛泽东思想观念中对资产阶级的排斥”是其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根本原因;“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直接同列宁1921年以前的过渡时期理论相联系”,是其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以及苏联因素的影响,也是促使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受到列宁《两个策略》和俄国模式的深刻影响。

既然新民主主义只是一种策略,加上新中国追求“非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那么,放弃这一说法也就毫不奇怪了。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存在缺陷,而这种缺陷又成为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实际的根本原因,那么,这些缺陷和不足之处是什么?

石仲泉将其概括为四点:

两个革命阶段转变时间衔接的模糊性;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二元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不确定性;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短暂性。

6.毛泽东对“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批判

一般党史工作者都认为,毛泽东的批判是针对刘少奇“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的口号。

据孙钢考证,“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之说,出自1953年2月初周恩来、邓小平主持起草的一个文件。

如何认识当时毛泽东提出的批判呢?

一种观点是予以肯定。

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很难“确立”的。

薄一波和一批党史工作者持这种意见。

薄一波认为,毛泽东的批评“着眼点是在‘确立’二字上”,“并未否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法”。

对于毛泽东的批评,党内高层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大家都是心悦诚服接受的。

另一种观点持否定意见。

认为毛泽东的批判“是不符合实际的,是不正确的”。

鲁振祥指出:

民主革命胜利后先搞新民主主义,这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主张,“而是包括毛泽东本人在内的全党的共同的立国思想”。

黄象品也指出:

“把发展新民主主义同建设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对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错误批判,反映了毛泽东在过渡时期问题上开始滋长了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思想情绪”。

四、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总体评价

《决议》认为:

“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就《决议》的这个观点,学术界的争论较大,主要观点有:

第一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得正确,基本上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即“正确说”。

薄一波、胡绳和大部分党史工作者持这种观点。

薄一波认为: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我完全同意决议的观点。

”胡绳指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黄如桐也认为,总路线的提出,既是建国以后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阶级斗争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为国际、国内各方面条件所准备好了的,它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学者们并不否认“在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程中,工作是有缺点的”,但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