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2487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案

3测量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观念。

2.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吨”的轻重。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3.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再测量验证。

再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的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6课时: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1课时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分米的简单换算………………1课时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1课时

第4课时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及估测…………………………1课时

第5课时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1课时

第6课时解决问题………………………………………………1课时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硬币一枚、磁卡一张、学生尺。

【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进行新课】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

“从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了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

“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课堂作业】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22页“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课后作业】

1.练习五第1~2题。

2.教材24页做一做第5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中的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单位的互化。

在学习这一知识前学生已经对厘米以及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长度有了一定的概念,学生在有学习过同类型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应该有较好的促进。

同时,在这一课时中还应让学生回顾测量的方法。

在课堂中,所有的设计思路在课堂的实践时基本一致。

与教师原有的设想也差不多。

学生从开始测量到尺子的观察都非常的配合,由于有了动手的机会,课堂上学生比较活跃,能积极跟随教师学习毫米,认识该长度单位。

米姓的起源

姓氏:

【米】

拼音:

Mi

郡望:

京兆郡

名人:

米芾,米友仁,米万钟

胜迹:

文献:

城南米氏重修宗谱

历史:

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

但是,史书上已经没有类似的记载又据唐书所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

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

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

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米」氏。

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米”为姓。

米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分米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准备】

学生直尺。

【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谁来说一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米,厘米,毫米)

请大家比划比划,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呀?

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出示情境图。

我们学校马上要校庆了,学校很多东西都焕然一新,工人师傅打算把我们的课桌也换一换。

【进行新课】

1.出示情境图。

提问:

做好一张桌子工人需要知道桌子的什么?

生1:

桌子的长,

生2:

桌子的宽,

……

师:

你们能帮帮他吗?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来先测量出桌子的长。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同学们真聪明,虽然自己手里的尺子不够长,却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

你们可真会动脑筋。

2.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学习例2。

刚才有的同学以10厘米为一段来测量课桌的长,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

课件出示1分米的长。

再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3.游戏:

感受1分米的长度。

a、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并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

b、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量,比一比谁比划的比较准。

(汇报要求:

比1分米多几厘米或者少几厘米。

c、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总结: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接近1分米的物体。

4.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找几分米。

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2分米,3分米吗?

出示实物米尺。

(2)在尺子上找2分米,3分米,并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3)估计并测量桌子的宽。

思考:

1米等于多少分米?

5.厘米与毫米的换算,教学例3。

(1)量一下一枚硬币有多宽?

如果用毫米计算该是多少毫米?

解:

量得硬币宽2厘米,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想:

1厘米=10毫米,那么2厘米是2个10毫米。

10+10=20毫米

(2)量一下我们的课桌高多少厘米呢?

用毫米计算是多少呢?

量得课桌高80厘米,换成毫米是多少呢?

80×10=800毫米

【课堂作业】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闯关练习。

1.小试身手。

(填上合适的单位)

(1)杯子的高约为1()

(2)跳绳的长约2()

(3)尺子的厚度约1()

(4)小明的身高为134()

(5)旗杆高15()

(6)粉笔盒的高约1()

2.过关斩将。

a.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一条裤子长大约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爸爸走一步大约30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b.填空:

6米=()厘米4米=()分米

10米=()分米30厘米=()分米

70分米=()米

【课堂小结】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以及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课后作业】

1.挑战极限。

1米-2分米=()分米

1分米-3厘米=()厘米

37分米-17分米=()分米=()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2.实际应用。

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四根,用来做凳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

3.练习五第3、4、6~10题。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分米的简单换算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1.重视合作学习,互相促进。

教师组织了多次的同桌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不断地估计、验证,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达到同学之间取长补短的目的,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重视估计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活动:

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等,使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去。

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与积极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手、眼、脑协调合作,轻松而扎实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2.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情景导入】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

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的?

(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

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

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

(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

(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

(米)

师:

如果要测量天水到兰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

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天水到兰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

那用什么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

千米(板书课题:

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进行新课】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

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

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

1千米)

板书:

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

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

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

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

(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15分钟)。

板书:

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小结:

1千米=1000米

1千米=1000米

指导读:

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

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4.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下面请同学们自学28页第2、6题,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26页做一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

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堂作业】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

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

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课后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千米)

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厘米),踢腿高度都是

30。

(厘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

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3亿(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千米)

师:

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

2.练习六第1、3、8、9题。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

米千米

1米=100厘米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但是“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像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

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

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体验生成。

第4课时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及估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4.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转换。

【教学准备】

课件。

【情景导入】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1千米=()米3米=()分米

7分米=()厘米6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1000米=()千米

并让学生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

【进行新课】

1.学习例1。

(1)出示:

3千米=()米

6千米=()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

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

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6千米=()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

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高×进率低

(4)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

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2。

(1)出示:

5000米=()千米

4000米=()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

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说明:

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

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

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

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3.学习例3。

(1)师问:

1米有多长?

5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每100米要走多少步?

(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

从你家到学校是多少千米?

(小组讨论)

想:

每100米大约要走200步,你一共走了多少步呢?

先算出有多少米?

然后再转换成千米,就知道了。

(3)你估算出来你家离学校多远了吗?

【课堂作业】

1.填空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2.估计一下从学校到车站有多远?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今天我掌握了千米、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六第4、10、11、13、14、15题。

第4课时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及估测

1千米=1000米3千米=3000米

2000米=2千米5000米=5千米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平等的首席”。

教学中老师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活动分层,强化体验。

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进,如设计三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

活动一请学生谈谈你家离学校有多远,学生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活动二放课件请学生观察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

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认识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

第5课时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准备】

课件、道具。

【情景导入】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

这是什么意思?

它们能过桥吗?

该怎样过?

2.解释:

“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3.关于吨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

4.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

举出几个例子。

【进行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

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

吨的认识)。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

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

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初步认识吨

1.小组活动:

第一小组提水,第二小组提米,第三小组背一背。

师:

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的提水,第二小组的提米,第三小组的背一背。

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一袋米,一桶水,一个同学有多重。

2.汇报

3.师:

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

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

4.加深认识吨。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

一袋大米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

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

让学生感受:

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三、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

例7:

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结果: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讨论说方法。

【设计意图:

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作业】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2)1头猪重约120()

(3)1袋水泥重约50(),1拖拉机水泥约重2()。

2.课本72页“做一做”。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今天学习了用吨来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知道了1吨=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