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26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

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组教案,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4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较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案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多项教案内容。

通过课本剧的演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历史人物的风采;“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单元教案目标:

1.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案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36个,会写22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些故事。

教案措施与方法:

教案本组教材,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部要求学生同读原著,但可以查查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

位学生阅读名著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教案时间:

11课时

18.将相和2课时

19.草船借箭2课时

20.景阳冈1课时

21.猴王出世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五2课时

18.将相和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2.给三个故事列三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案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案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43)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

“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jīng”。

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

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

负,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

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

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

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②板书: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44)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

“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句话说得对吗?

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

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

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②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

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

板书:

爱国

四、鼓励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表演。

友情提示: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2.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可以适当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做一些表演。

3.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4.朗读表演的练习中,同组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读书

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

勇猛善战完璧归赵才智过人

知错能改渑池之会勇敢无畏

负荆请罪

保卫赵国(和好)

《将相和》教案反思(9)

教案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

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教案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

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

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案,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案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

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案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案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19.草船借箭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梗概,体会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案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案2课时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45)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

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

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

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

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

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

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

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

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

什么语气?

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

他将怎样做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46)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

(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

(板书:

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谁来读读。

 小结: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

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

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

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

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

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

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

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

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