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回构造说.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413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多旋回构造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旋回构造说.docx

《多旋回构造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旋回构造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多旋回构造说.docx

多旋回构造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多旋回构造说多旋回构造说

【多旋回说】Theoryofpolycycle全称多旋回构造说、多旋回造山运动说(theoryoforogenicpolycycle)。

黄汲清(1945)提出,一个褶皱带(造山带)的形成往往经历了多旋回造山运动,即多旋回的发展。

后来发现这是地槽,特别是优地槽带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地槽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不仅构造运动是多旋回的,而且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也是多旋回的,此即地槽发展的多旋回观点。

一般说来,每一旋回先出现基性超基性岩,之后地槽部分褶皱并有花岗岩侵入,随后碱性或偏碱性岩浆出现,形成一个构造岩浆旋回。

这样的旋回可出现若干次,然后地槽系才全部褶皱封闭。

世界上许多地槽系都是多旋回发展的,典型实例有中国的秦岭地槽系和天山地槽系,澳大利亚的塔斯曼地槽系等。

之后,黄汲清于1979年结合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北美科迪勒拉地槽、西南日本地槽、南美安底斯地槽的研究,提出了地槽发展的多旋回板块构造模式,认为板块构造运动是长期的、多阶段发展的,也就是多旋回发展的。

它包括多旋回板块碰撞、多旋回板块俯冲、多旋回板块消失带、多旋回深海沟和多旋回优地槽向洋迁移、多旋回大陆向洋增长。

正是板块构造的多旋回运动导致了地槽的多旋回发展。

板块说和多旋回说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互相补充。

【主旋回】principalcycle结束地槽发展阶段的质变旋回。

研究和确定地槽发展的主旋回是划分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基础。

【次旋回】secondarycycle地槽发展过程中只是部分质变的其他的各个构造旋回。

【前期旋回】precedingcycle地槽转化为地台的主旋回之前,地槽阶段的其他各个构造旋回。

【后期旋回】succeedingcycle地槽转化为地台之后的各个构造旋回。

【阜平旋回】Fupingiancycle中国太古宙末的一个构造旋回。

以五台群与阜平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阜平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素年龄为26亿~25亿年,标准地点在山西五台山。

它是中国陆壳一个重要的形成时期,也是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鞍山式铁矿即产于这一构造阶段。

【五台旋回】Wutaiancycle我国元古代的第一个构造旋回。

以山西五台山区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五台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素年龄为24亿年左右,标准地点在山西五台山。

它是形成中国大陆地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中朝准地台大部分地区经此旋回后而固结。

【中条旋回】Zhongtiaoancycle又称为吕梁旋回。

中国元古代的第二个构造旋回。

以晋南中条山地区中条群(相当于滹沱群)与西阳河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中条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素年龄为19~18亿年。

经过中条旋回,中朝准地台最终形成。

【扬子旋回】Yangtzeiancycle元古宙晚期的一个造山旋回,标准地点在云南东部。

包括两次重要的造山运动,即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前者指昆阳群与澄江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同位素年龄约为8.5亿年;后者指澄江砂岩与南沱冰碛层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同位素年龄为7亿年左右。

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大部固结,澄江运动使扬子地台最终形成。

后查明澄江运动可能并非造山运动,而是一次伸展运动,因此有人将扬子旋回的上限划为8.5亿年左右的晋宁运动,故又称晋宁旋回。

塔里木地台也是经扬子旋回才最终形成的。

扬子旋回所形成的造山带在中国广泛分布,它已被证明是中国大地构造发展史上一次有划时代意义的构造旋回。

【兴凯旋回】Xingkaiancycle时限为震旦纪至中寒武世初,主褶皱幕发生在早、中寒武世之间,以兴凯湖东南为典型地区。

那里的震旦纪—早寒武世陆源—碳酸盐岩冒地槽型沉积被中寒武统的砂砾岩不整合。

这次运动在萨彦岭称萨拉伊尔运动。

考虑到扬子旋回后,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主要是北半球),地壳构造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震旦系实已为显生宙的第一个系,故将其作为古生代的第一个造山旋回。

它是中亚—蒙古地槽中一次十分重要的构造旋回,佳木斯隆起和额尔古纳褶皱系都是这一构造旋回的产物。

【加里东旋回】Caledoniancycle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命名的早古生代造山旋回。

在中国及邻区主要有两期:

早加里东运动,发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晚加里东运动,发生在志留纪末,形成华南和祁连等加里东造山带。

【华力西旋回】Variscancycle又称海西旋回(Hercyniancycle)。

指晚古生代的造山运动,时限为泥盆纪至二叠纪。

此旋回分为三期:

早华力西运动,指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发生的运动;中华力西运动,指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发生的运动;晚华力西运动,指晚石炭世至中二叠世末发生的运动。

在此旋回中,阿巴拉契亚古亚洲洋封闭,冈瓦纳大陆板块与北美板块、俄罗斯板块、西伯利亚大陆板块碰撞,潘吉亚超大陆形成。

它是地质历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造山旋回。

【印支旋回】Indosiniancycle从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末期的地壳构造发展阶段,分两期:

早期时限为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末;晚期时限为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末。

印支运动不仅在东南亚,而且在东北亚地区以至环太平洋地区和特提斯构造域都很重要。

【燕山旋回】Yanshaniancycle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东亚地区的重要构造运动。

主要造山运动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此旋回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分两幕:

第一幕发生在中侏罗世九龙山组(或髫髻山组)沉积之前,约1.65亿年左右;第二幕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后城组(或土城子组)堆积期间,时限为1.55亿~1.40亿年之前,它们和古亚洲与北美的碰撞有关。

中期也分两幕,第一幕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后城组(或土城子组)沉积之后,早白垩世张家口组(或东岭台组)火山岩系之前,时限为距今1.40亿~1.35亿年,是中国东部构造由近东西走向彻底转变为东北—北北东走向的转折期;第二幕发生在含热河动物群的火山沉积岩系之后,松辽、衡阳等裂陷盆地形成之前,距今1.10亿年左右,是中国东部动力状况由挤压剪切为主转换为拉张或拉张剪切为主的转折期。

这两幕是西太平洋古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的结果。

晚期发生在晚白垩世,距今约8千万年。

燕山旋回为我国东部构造动力体制大转换、构造格局大改变的时期,也是东部内生金属矿床形成的时期。

【喜马拉雅旋回】Himalayancycle地质发展史上最新的一个造山旋回,因喜马拉雅山脉而得名。

它有三次重要的造山作用:

早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在始新世(约40百万年),特提斯海消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冈底斯磨拉石形成;中喜马拉雅运动发生于中新世(20~14百万年),是最重要的一幕,有强烈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MCT)、主边界断裂(MBT)均在这一时期形成;晚喜马拉雅运动从上新世晚期(3~4百万年)延续至今,青藏高原形成。

经此旋回最终形成中国现今构造地貌态势,对我国现代气候环境影响最大。

【超岩石圈断裂】translithosphericfault切穿岩石圈,并进入地幔深处的断裂。

它是地球构造圈中规模最大的第一级断裂,一般构成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分界。

这类深断裂带通常都具有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套,有的还伴有高压、低温和高温、低压成对出现的变质带以及混杂岩带等,例如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

现今正在活动的这类深断裂,一般都伴随有深源地震,例如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

【岩石圈断裂】lithosphericfault切穿岩石圈,但并不明显地进入软流圈的断裂。

其规模也相当大,一般都有超镁铁岩等深部物质沿断裂呈线状分布,但缺乏大规模的蛇绿岩套,如炉霍康定深断裂。

【壳断裂】crustalfault切割地壳但未明显进入上地幔的断裂。

可进一步分为硅铝层断裂及硅镁层断裂。

【硅镁层断裂】simaspherefault切穿整个地壳,但并未明显地进入上地幔的深断裂,往往伴随有玄武岩流的喷溢,例如沧州深断裂。

【硅铝层断裂】sialspherefault切穿硅铝层,但并未明显进入硅镁层的断裂。

一般无基性、超基性岩活动,但中、酸性岩浆活动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我国东南沿海的丽水—海丰深断裂。

【张性深断裂】tensiondeepfault力学性质为张性的深断裂,例如大陆裂谷深断裂带和大洋中脊深断裂带。

【压性深断裂】compressiondeepfault力学性质为压性的深断裂。

例如西太平洋中的岛弧深断裂、大多属于压性为主的深断裂。

【剪性深断裂】sheardeepfault力学性质为剪切性的深断裂,例如阿尔金深断裂、北美的圣安德烈斯深断裂以及大洋中脊附近的转换断层。

【古亚洲断裂体系】PalaoAsianfaultsystem古亚洲洋动力演化过程中,在古亚洲构造域形成的一系列缝合带和断裂带。

它包括西伯利亚地台之南、昆仑秦岭造山带及其以北的所有古生代断裂系统,为一中、新元古代—古生代的断裂体系,控制古亚洲构造域大地构造发展。

其中以额尔齐斯黑河缝合带、乌拉尔南天山缝合带、昆仑秦岭缝合带最为重要。

【特提斯断裂体系】Tethyanfaultsystem是特提斯海封闭和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会聚过程中,在特提斯构造域形成的一系列缝合带和断裂带,其中以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班公怒江缝合带、金沙江断裂带、阿尔金转换断层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等最为重要。

这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控制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历史。

【阿尔金转换断层带】Altuntransformfaultzone沿阿尔金山南缘展布,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一条转换断裂。

它将祁连与阿尔金造山带,东昆仑与西昆仑造山带转换连接。

在地质图、构造图、航磁图以及卫星照片上均十分清楚,全长1500千米,构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缘。

【龙门山断裂带】Longmenshanfaultzone位于扬子地台之西北边缘,西南起自泸定附近,向北东经汶川、灌县、北川、阳平关、勉县,进入秦岭,长600千米以上。

长期构成中国东西两部分的重要地质分界线,重力上也显示出一个极为清楚的梯级带。

中生代以来,各期构造运动显示较强烈,并造成一个宽度在30千米左右的鳞片状逆掩断裂带,形成今日雄伟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

【滨太平洋断裂系】MarginalPacificfaultsystem是古太平洋封闭和今太平洋形成过程中,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形成的断裂系统,包括从昆明—银川一线向东到西太平洋岛弧之间广大地域内的一系列缝合带和断裂系。

它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叠加在古亚洲断裂系和特提斯断裂系之上,控制中国东部环(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其中以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和郯庐断裂带最为重要。

【郯城庐江断裂带】TanchengLujiangfaultzone见872页“郯庐断裂带”。

【台湾大纵谷深断裂带】GreatlongitudinalvalleyofTaiwan见872页“台湾纵谷断裂带”。

【沧州断裂带】Cangzhoufaultzone隐伏于华北平原第四系之下一条张性大断裂带,南起大名,向北经临清、德州、沧州到天津附近,构成沧县隆起与黄骅坳陷分界线。

沿断裂分布大量新生代玄武岩。

断裂本身为一阶梯式向东倾斜之正断层,垂直落差近6000米。

断裂东侧古近纪沉积巨厚,西侧缺失古近系,新近系直接覆于古生代地层之上。

地震测深证明它已切穿莫霍面。

【吴川四会断裂带】WuchuanSihuifaultzone位于广东省西部从吴川到四会的一条硅铝层断裂带,长约320千米。

主要特点是:

沿断裂出现一条动力变质带和挤压带,使附近地层,无论是古生界还是侏罗系,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但无明显的岩浆岩带状分布,缺乏超基性岩,推测断裂带切穿深度可能不太大,或只切穿到硅铝层。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大断裂多属此类。

【槽台转化】geosynclineandplatformtransformation地槽与地台的相互转化。

地槽或活动带经剧烈构造运动以及伴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之后而形成地台或稳定区,称为僵化。

而地台或稳定区经构造运动亦可部分或大部分转化为地槽或活动地带,称再生。

地槽僵化为地台,地台再生为地槽,两者不断相互转化,地壳或岩石圈则不断演化。

【洋陆转化】continentandoceantransformation大陆与大洋的相互转化。

如古生代的古亚洲洋,经不同时期的俯冲碰撞转化成不同时期的造山带,最终造就了古亚洲大陆。

如南中国海、日本海和红海亚丁湾等,则是由大陆壳裂解转化成洋盆的典型实例。

【突变式转化】suddentransformation地槽或活动带经强烈构造变动,而未经历过渡状态直接转化为地台或稳定区的转化。

地槽或活动带转化为地台或稳定区一般为突变式。

表现在地槽型沉积与地台型沉积之间存在区域性不整合,两者不仅沉积型相差异明显,而且表现在强烈褶皱和大量岩浆活动,以及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等的差异。

如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地槽型沉积强烈褶皱和变质,并伴有大规模岩浆活动,而不整合盖于其上的泥盆系—石炭系,则为未变质的沉积盖层,两者界线明显,特性迥然不同,突变式转化极为清楚。

【渐变式转化】gradualtransformation地槽或活动带未经强烈构造变动而逐渐过渡为地台或稳定区的转化。

少数地槽或活动带未经强烈褶皱和变质,不伴随大量岩浆活动,而是缓慢上升,地槽型沉积逐步向地台型沉积转化,直至完全变成地台型沉积。

如天山地槽一般为突变式转化,但在博格达山却表现为渐变式转化:

下二叠统下芨芨槽群为硬砂岩、粉砂岩和火山岩,属地槽型沉积,上二叠统上芨芨槽群为含油页岩的陆相碎屑岩、凝灰砂岩、泥灰岩,属槽台转化的过渡层,整合其上的上二叠统上部和三叠系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已属地台型沉积。

由下二叠统至三叠系,显示由地槽型沉积向地台型沉积的过渡,槽台两个阶段之间无明显界线。

【手风琴式运动】accordionmovement黄汲清(1983)命名。

指地壳或岩石圈时开时合、此开彼合的构造运动。

其运动形式与演奏手风琴时的一张一合的形式相似,故名。

但这并不是在原地开开合合,而是开裂与拼合都有时、空的变化。

【硬碰撞】hardcollision巨型大陆间所发生的强烈碰撞。

依据:

E=12m·v2

式中:

m,质量;v,速度;E,动能。

由于大陆块的运动速度(v)一般只有几厘米/年,动能(E)就主要取决于陆块质量(m)的大小,陆块大动能亦大。

当巨型大陆发生碰撞时,由于动能巨大,碰撞造山作用亦十分强烈,影响地球圈层的深度大、范围广。

如古大西洋消失后,北美与俄罗斯两个巨型大陆之间的碰撞。

【软碰撞】softcollision微陆块之间的弱碰撞。

微陆块碰撞时,陆块小动能也小,微陆块之间的碰撞强度比巨型大陆间的碰撞强度弱得多。

东亚大陆是由众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

从全球范围看,组成东亚大陆的微陆块是冈瓦纳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

古生代阶段,这些微陆块大部分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部边缘;古亚洲洋消失后,中国及邻区的华力西碰撞造山作用,即是冈瓦纳与西伯利亚两个大陆的复杂大陆边缘间的软碰撞造山。

中生代阶段,它们已大多位于特提斯洋之北,属西伯利亚大陆结构复杂的南部边缘。

【单旋回缝合】monocyclicsuturing两个巨型大陆之间往往只经历一次强碰撞作用、一个主要造山旋回即焊合为一体的缝合作用。

由于块体动能巨大,碰撞造山作用十分剧烈,影响地球圈层的深度大、范围广。

碰撞之后,两巨型陆块即焊合为一个整体,大区域甚至全球性的动力学体系发生重大改组或重建。

早古生代末,北美与俄罗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和焊合即属之。

碰撞之后,古大西洋动力学体系即消亡,两陆块焊合为一体,形成劳俄古陆。

【多旋回缝合】polycyclicsuturing微陆块间经历多旋回碰撞单旋回缝合与多旋回缝合对比简表

单旋回缝合多旋回缝合巨型陆块间之碰撞复杂大陆边缘微陆块之间的碰撞动能巨大,造山作用十分剧烈动能小,造山作用不剧烈影响地球圈层深度大,范围广影响地球圈层深度小,范围不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动力学体系和构造格局发生重大改组或重建〖〗区域性和全球性动力学体系和构造格局不发生重大改变或重建有大规模逆掩断层、推覆构造以及大规模壳源岩浆活动碰撞时并不立即出现,而是在最终焊合阶段才出现大规模的逆掩断层、推覆构造和壳源岩浆活动造山带各单元间形成复杂的交错关系,相互位置发生重大改变造山带各单元的相互位置无重大改变海水退出,山脉大幅度隆升,形成巨厚磨拉石沉积和前陆盆地〖〗海水不一定退出,山脉无大幅度隆起,缺乏重要磨拉石沉积和前陆盆地

碰撞后,两陆块在动力学上即焊合为一个整体碰撞后,微陆块长期处于联而不合状态,只有经多旋回叠覆造山之后,才能最终焊合为一体叠覆造山作用的焊合过程。

复杂大陆边缘微陆块间发生软碰撞时,由于动能不大,碰撞强度弱,影响地球圈层的深度和范围都较小。

这时,大区域或全球性动力学体系并不发生重大变化,大陆壳虽已彼此连接,但二者并未合而为一,还处于“联而不合”状态。

在以后的地质历史中,微陆块间再经多旋回的叠覆造山(大陆壳消减造山)和走滑挤压造山之后,大区域的或全球性的动力学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后,才能最终焊合为一体。

中国东部及邻区诸微陆块的碰撞、焊合过程属之。

多旋回缝合作用导致多旋回造山作用,此即多旋回造山运动之所以控制中国大地构造的根本原因。

【叠覆造山作用】superimposedorogeny陆陆碰撞后处于“联而不合”状态的微陆块间或古造山带间,在新的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下,再一次的挤压造山和地壳缩短作用。

这时处于低位的陆块(如三叠纪时期的扬子陆块,被海水淹没)可再次下插或俯冲到处于高位的另一陆块(如三叠纪时期的中朝陆块)之下,发生大陆壳的俯冲造山作用,导致一个大陆的边缘叠覆在另一个大陆的边缘之上,称为陆陆叠覆造山作用。

叠复造山作用是不同构造旋回、不同动力学体系作用的结果。

在叠覆造山中,同样可产生大陆地壳的多层次拆离,形成强烈褶皱、大规模逆掩断层和推覆构造,发生大规模岩浆作用(特别是花岗岩类侵入)、重要区域动热变质作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山体大幅度隆升,形成磨拉石沉积。

如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印支造山作用和燕山造山作用即属典型的叠覆造山作用。

碰撞造山、陆内造山和叠覆造山对比简表

碰撞造山陆内造山叠覆造山被洋盆分隔的两陆块在洋盆消失后,陆陆碰撞时发生的造山作用碰撞后,陆陆碰撞动力继续作用而产生的造山作用虽碰撞,但尚未焊合为一体的两陆块间再一次的造山作用紧接洋盆消失的俯冲造山作用之后,二者是同一动力作用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紧接碰撞造山之后发生,实际上是碰撞造山之继续,属同一动力学过程与碰撞造山不属同一构造旋回(或阶段),也不属同一动力作用过程,而是在新的构造阶段,新的动力学条件下,两陆块间再一次的挤压而产生的大陆壳消减造山作用

【多旋回复合造山带】polycycliccompositeorogenicbelt多旋回、多种造山机制复合的造山带。

中国乃至亚洲的大多数造山带并不是某一造山旋回的碰撞造山带,而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即为典型实例。

早古生代末秦岭大别山地区随着祁连北秦岭早古生代洋盆的封闭,志留纪晚期至泥盆纪初,中朝与扬子两个微陆块碰撞,形成北秦岭加里东碰撞造山带;之后再次裂陷,出现泥盆纪海盆。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随天山—兴安一带古亚洲洋的闭合,西伯利亚与冈瓦纳两个大陆的复杂大陆边缘碰撞,使秦岭大别地区发生叠覆和走滑挤压造山,形成中秦岭华力西造山带;再后又是新的裂陷,形成石炭—二叠纪海盆。

二叠纪中期随着古亚洲洋最终封闭和古亚洲构造域的形成,秦岭再次发生叠覆和走滑挤压造山作用。

从晚二叠世开始,由于特提斯洋的打开,秦岭大别地区从古亚洲洋动力体系转入特提斯动力学体系的控制,沉积巨厚的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

晚三叠世—侏罗纪,随着特提斯向北俯冲和北美与亚洲剧烈碰撞,中朝与扬子两个陆块间经受强烈陆陆叠覆造山作用,即印支和燕山造山作用,才使中朝与扬子两个陆块最终焊合为一个整体,具有统一动力学系统。

【多旋回叠合盆地】polycyclicsuperimposedbasin不同构造旋回、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先后叠合在一起的沉积盆地。

与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相对应,中国及邻区的沉积盆地大多也是经多旋回演化而形成,如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等是华力西旋回以来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其中塔里木盆地的后华力西沉积,又叠合在震旦纪—古生代沉积盖层之上。

它们一般都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旋回,喜马拉雅造山作用造就了最新的构造面貌。

【古中国地台】Chineseprotoplatform前寒武晚期在中国形成的一个古大陆块。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地质学家就认识到东亚曾有过一个前寒武纪克拉通,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等陆块,当时都是连成一体的,称为中国地盾(谢音曼,1936)或中国地台(张文佑,1959;谢家荣,1962)。

在20世纪60年代及其以前,一般都认为它是经中条(吕梁)运动形成的。

到20世纪70年代初,黄汲清等(1974)发现在东亚元古代晚期还有一次重要的造山过程,即扬子造山旋回。

只有经过扬子旋回,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塔里木地块才连为一体,称为古中国地台,它可能为格林威尔造山后形成的罗迪尼亚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滨大陆边缘活化带】continentalperipheralreactivatedzone活动大陆边缘内侧原已稳定的大陆壳重新活化而产生的新活动带。

中国东部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是在印支和燕山造山旋回,古太平洋消失过程中,西太平洋古陆与亚洲大陆汇聚时,靠近古太平洋陆缘的稳定地区产生构造岩浆活化的地带;中国西部滨特提斯陆缘活化带是在喜马拉雅造山旋回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过程中,滨特提斯陆缘原已准平原化的古生代造山带又回春复活,再次产生逆掩叠覆构造,使地壳大规模缩短,山脉隆升。

中国西部现今的昆仑山、祁连山、天山以及秦岭等山脉均在此时形成。

【中国三大构造域】threetectonicdomainsofChina即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

黄汲清(1945)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型式,即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

指出西伯利亚地台及其古冠(前寒武纪)向南推进,于华力西时期在蒙古地槽内产生大蒙古弧;与此同时,由于塔里木地块和中朝地块之相互作用及这两个地块与中亚地槽之相互作用,而产生中亚褶皱带,并出现古亚洲大陆。

在中生代,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褶皱;同一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使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褶皱,构成世界最大最高的褶皱山脉。

1973年以来,黄汲清、任纪舜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在1945年论述的基础上从全球动力学角度把古生代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滨太平洋三个构造域。

指出正是此三大构造域的发生、发展、叠加、复合控制了古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

中国古生代构造主要受古亚洲构造域的控制,中、新生代构造主要受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的控制。

【古亚洲构造域】PalaoAsiantectonicdomain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域。

它是一个古生代构造域,控制中国古生代的大地构造发展和矿产分布规律。

包括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天山兴安造山系、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以及挟持于其间的塔里木准地台和中朝准地台等。

其动力学特征是以近南北向(按现位)的伸展和挤压作用为主,经历兴凯、加里东和华力西三个旋回的演化。

早寒武世末兴凯造山旋回,萨彦额尔古纳洋封闭,西伯利亚活动大陆边缘增生,而冈瓦纳被动陆缘一侧的古中国地台则裂解,使古亚洲洋向南扩展,形成斋桑南蒙古兴安、乌拉尔南天山以及天山北山、昆仑祁连秦岭等洋盆。

经加里东旋回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