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376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docx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1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

I.后备母猪和公猪的营养和管理

NutrientRequirementsandmanagementoftheBreedingHerd

I.nUTRITIONANDmanagementOFDEVELOPINGGILTSANDBOARS.

DonH.Bushman博士

 

SW1-04

种猪群的营养需求和管理

II.后备母猪和公猪的营养和管理

DonH.Bushman博士

宁春译

 

概述

许多生产者会设定一个在最低生产成本下每周断奶优良仔猪数作为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配种母猪数量就成为影响每周断奶仔猪数的一个最重要因素(相对重要性达到60%)。

所以,它比其它任何因素(产仔率、窝产活仔数、活仔死亡率)加起来都要重要——如果母猪配不上种,那么其它因素基本上就没有意义了。

繁殖性能最大化是确保达到每周断奶仔猪数目标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

在繁殖性能最大化的过程中,营养和管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许多繁殖性能指标都受到营养的影响:

1.断奶后7天内再发情的母猪比例:

a.初产母猪>85%、经产母猪>90%为非常好;

b.可分别达到90%和95%的目标。

2.每头母猪每年产窝数:

a.>2.2窝为非常好;

b.可达到2.4窝的目标。

3.受胎率

a.小母猪>80%、母猪>90%为非常好;

b.可分别达到90%和95%的目标。

4.仔猪的断奶体重

a.21天断奶:

i.>5.5公斤为非常好;

ii.可达到6.4公斤的目标。

b.28天断奶:

i.>7.3公斤为非常好

ii.可达到8.2公斤的目标

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也受到营养的影响,但以上所列出的几项是最易见的。

例如,这里并没有包括淘汰率,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淘汰的目的是否是对遗传品种进行改良。

如果品种改良是工作重点,那么淘汰率应该在40%或更高。

但是如果母猪的死亡率高和/或瘫痪母猪数量多,又或者在限定的一个时间段内母猪没有发情而淘汰,那么营养就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请注意,以上有几项指标都按小母猪和母猪分别给出了数据。

其它的一些指标,如小母猪达到初情的年龄、可供配种的母猪数量、受胎率和窝仔数在很大程度上同时受管理和营养因素的影响。

然而,母猪的空怀(非生产)天数恐怕是决定猪场总体繁殖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

大部分的养猪生产者都过高估计了自己猪场内的繁殖效率,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母猪的空怀天数。

比如,如果猪场内85%的母猪都在断奶后7天内发情,人们通常都会把它看成猪场的平均水平。

但剩下的15%呢?

假设其中10%的母猪在10-20天内发情、5%的母猪在20-30天内发情、2%的母猪因为30-50天都不发情而淘汰,那么猪场内实际的平均数应接近10天,而不是普遍认为的7天。

许多养猪生产者知道把仔猪的断奶日龄提前7天,如从35天提前到28天或从28天提前到21天,可以使每头母猪每年多生产1头小猪。

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母猪的空怀天数每增加3-4天就会使每头母猪每年少生产0.5头小猪。

例如,一个500头母猪的猪场,如果仔猪断奶日龄提前7天每年可多生产500头猪。

同样,把母猪的平均空怀天数缩短3天也可以每年多生产近250头猪。

仔猪的断奶日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猪场设备条件、保育舍的管理和营养水平,断奶日龄未必可以轻易改变。

另一方面,母猪的空怀天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哺乳期间的营养和配种管理。

可能最准确评估一个繁殖方案的指标是每个产仔栏每年断奶窝数和断奶仔猪数。

这一衡量指标反映了配种效率,连同平均断奶体重一起对猪场的生产方案给了一个更加准确的评估。

1.每个产仔栏每年产窝数:

a21天断奶:

i.10窝为非常好

ii.可达到12.6窝的目标

b28天断奶:

i.8.2窝为非常好;

ii.可达到10窝的目标。

2.每个产仔栏每年断奶仔猪数:

a21天断奶:

i.92头为非常好;

ii.可达到125头的目标。

b28天断奶:

i.75头为非常好;

ii.可达到100头的目标。

随着猪场产仔舍和保育舍越来越多地使用全进全出(AIAO)来减少疾病问题,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为填满产仔栏而每周需要配种的母猪数量,这一数量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比如某猪场每周可使用20个产仔栏,那么在11月和12月受胎率为90%时,就需要配22-23头母猪/小母猪以确保在第二年3-4月产仔时每周有20头母猪可填满这些产仔栏。

但是在6月到8月配种、9月到12月产仔的那批母猪中,受胎率可能只有70%,那么猪场每周就需要配近30头母猪以确保产仔时能填满20个产仔栏。

配种母猪的具体数量应该由各猪场利用自己的生产记录计算一年中每个月的受胎率来决定。

可供配种的母猪数量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可供配种的断奶母猪数;2)应淘汰机会母猪数;3)可供配种的小母猪数。

断奶母猪数很明显取决于生产者在母猪配种时预测受胎率的准确与否和计划淘汰率。

原本应淘汰的母猪也可用于配种,但她们的繁殖性能(窝仔数)可能会比希望的差一些。

另外在上一个配种周期没有发情的母猪也可用于下一个周期的配种。

这要取决于生产者在母猪淘汰前可接受的空怀天数。

同时如果生产者实行一周断奶两次,那么在可供配种的迟发情母猪数量方面灵活性更大一些(这会在《配种管理》一文中进行讨论)。

在可供配种的母猪数量上出现不足必须从后备母猪群中来补充(见本文“后备母猪群中应有多少头小母猪?

”一节)。

另外,头胎母猪在猪场内各胎次母猪中占的比例最大,平均达到20%(范围15-30%),继而头胎母猪产仔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对整个猪群产生极大的影响。

所以从饲养足够数量并保持良好体况(P2背膘)的可繁育小母猪开始对于维持种猪群的繁殖寿命是极其重要的,否则猪场内的头胎母猪数量会增加并进一步降低种群的繁殖性能,并且/或者在产仔舍内出现空的产仔栏。

种猪的生长发育期

对那些挑选进入种猪群的猪只在生长发育期给予正确的营养水平和管理将对它们一生的繁殖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整个生长发育期确保满足它们所有的营养需求是关键。

种猪的生长发育期的营养和管理开始于断奶仔猪阶段,终止于小母猪第一个哺乳期结束和公猪进入配种群。

对小母猪和公猪准备进入种猪群的管理也必须在他们进入种猪群之前就开始。

通常人们都会对母猪——小母猪和经产母猪——给予较多的关注,而对公猪的关注很少。

然而,由于公猪的生长速度快,它们的营养需求比后备小母猪更高。

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后备小母猪和后备公猪的营养需求分别进行表述。

成年公猪的营养需求和后备公猪放在一起表述。

小母猪生长发育期

如果想要获得高繁殖效率,我们需要对小母猪设定生长目标或标准。

下面的这些要点被认为是后备小母猪最低的生长标准:

•一定年龄的体重(最低标准):

•145日龄达到95公斤——150日龄达到150公斤;

•95-100公斤时P2背膘12-14毫米。

•初情年龄:

•166-171日龄(进入后备母猪群到初情的最长时间为3个星期)

•配种时年龄和体况:

•体重125-135公斤;

•125-135公斤体重时P2背膘16-18毫米;

•190-230日龄。

一定年龄的体重:

母猪整个生命周期的繁殖效率(经济效益)始于出生后不久,并受保育期营养和管理的极大影响。

现今的瘦肉型小母猪应该在145日龄达到至少95公斤或在150日龄达到100公斤,有许多品种还具有生长更快的遗传潜力,这也就意味着她们从出生到15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要达到660克。

然而,小母猪在保育期的生长速度对其在生长—发育期的生长速度有巨大的影响。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小母猪在60日龄离开保育舍时体重只有20公斤,那么如果要在145-150日龄达到目标体重,后期的平均日增重必须达到900克。

尽管要达到这样的生长速度并非不可能,但这就意味着在后期不限料,并饲喂一种高能、营养平衡的日粮(玉米—豆粕型,不含麸皮)。

但是如果小母猪在保育结束时能达到30公斤体重,那么她在后期的平均日增重只需要约780克。

 

图1.后备小母猪150日龄时达到目标体重所需要的平均日增重

许多生产者自己不生产后备母猪,而是从其它种猪场购买30-50公斤体重的后备母猪,因而他们无法控制后备母猪在保育期内的生长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了解在购买时后备母猪的年龄,然后来确定这些母猪在145-150日龄要达到目标体重和背膘厚度所需要的平均日增重。

生产者应该重视最低(和最高)水平的背膘厚度。

了解背膘厚度的唯一方法是用超声波设备进行测量。

在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的营养和管理两篇文章的讨论中可以更明显地了解其重要性。

如果猪场有100头以上母猪,那么超声波仪器和性能测试数据同时使用可以在2年内收回仪器的成本。

通常我们都用P2背膘(最后一根肋骨)作为参考数据,因为最后一根肋骨最容易找到。

对小母猪而言测量的位置应在脊骨中线侧面3-4厘米,而母猪则为4-6厘米。

现代西方猪种是为了瘦肉快速生长和低料肉比的目的而开发的。

改善料肉比的同时导致采食量下降,即现代瘦肉型猪自由采食时摄入的饲料少于以前较肥的同类猪种。

这有时也会带来问题,如许多生产者没有给后备母猪饲喂足够的饲料,她们在配种时体重太轻和/或太瘦。

总之,我们推荐后备母猪要自由采食玉米—豆粕型日粮(无麸皮)。

然而,在中国饲料原料的使用和日粮能量水平的范围很大,所以这里提出的需求量是以每天的数量来表述的。

假设小母猪60日龄离开保育舍时的体重约为25公斤,表1提供了生长发育期推荐的营养摄入量。

如果小母猪体重较轻,如≤20公斤,就有必要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以促进生长。

表格中的能量水平是以适宜温度条件(15-25℃)为基础。

如果温度较低时应该增加能量摄入量,但其它的营养素应已足够。

蛋白质、钙磷在日粮中占的百分比应根据采食量的增加而降低。

如果温度较高时采食量下降,那么要确保维持日粮中氨基酸和钙磷的摄入,如随着采食量的下降提高营养素在日粮中的百分比。

表1.母系后备小母猪的营养推荐量

体重,kg

20-35

35-60

60-85

85-105

预计DE摄入量,千卡/天a

5,090

6,940

8,480

10,025

推算每日摄入量,克

总赖氨酸

15.0

18.3

20.0

19.1

可消化赖氨酸

12.3

14.8

16.0

15.0

蛋氨酸

4.0

4.9

5.4

5.1

蛋+胱

8.2

10.1

12.0

11.4

苏氨酸

9.7

11.9

13.5

12.9

色氨酸

2.8

3.5

4.0

3.8

12.7

16.3

18.7

20.5

有效磷

7.3

9.1

10.0

10.6

玉米-豆粕型日粮估计采食量,公斤

1.57

2.14

2.61

3.08

a日粮中估算的消化能水平(千卡/公斤):

玉米—豆粕型≈3,250;不同麸皮含量5%≈3,200;10%≈3,150;15%≈3,100;20%≈3,050。

生产者需要先确定小母猪在各个生长阶段中采食量,然后根据表1中的每日营养需求量来推算出每种营养素在日粮中占的百分比。

如果日粮中使用麸皮,要记住采食量必须提高。

例如,一头60-85公斤的小母猪每天需要8,480千卡的消化能,那她每天应该采食约2.6公斤的玉米—豆粕型日粮。

但是如果日粮中含有10-15%的麸皮,那她的采食量必须分别达到2.7-2.75公斤/天。

我们制定了小母猪的平均日增重和背膘厚度的目标,如果小母猪的生长速度超过目标,那么可能需要稀释能量/限料来减缓长势。

但是,这种限制只能用于体重达到65以上的小母猪,并以实际体重和背膘厚度为基础——而不是估计。

如果实行限料饲喂,一定要确保只限制能量的摄入,而维持足够水平的氨基酸、钙、有效磷和维生素等。

要记住小母猪的营养方案是使瘦肉生长达到最佳水平并提供适当的背膘厚度以使她有足够的肌体储备。

当后备母猪达到150日龄100公斤时P2背膘应该至少达到12-14毫米。

对于种猪培育者而言,小母猪应自由采食直到95-100体重进行性能测试为止,以确保挑选那些从出生至育肥阶段都具有高瘦肉生长潜力的猪只(她们的后代)。

如果太早进行性能测试和选种,就有可能选择那些前期生长速度很快的猪,但这种生长速度在体重较大的时候却无法持续。

可能在饲喂后备母猪(公猪)时最大的失误之一是钙和有效磷的水平太低。

NRC中给出了钙磷水平只适用于生长速度和料肉比,不适用于最大的骨胳强度。

后备种猪钙和有效磷的需求量比肉猪至少高出0.1%,事实上,50-60公斤以上的小母猪/公猪要高出0.15%-0.2%。

如,NRC给出50-80公斤肉猪的钙和有效磷水平分别是0.5%和0.19%,而该体重的后备母猪应该分别达到0.63%和0.35%。

这些水平都是以自由采食为基础的,如果实行限料饲喂,百分比还应该相应提高。

可使用表1中的数据来确定营养素中日粮中的百分比。

小母猪用于增强骨胳强度的有效磷需求量要高得多。

如果种猪群饲料中没能满足这些较高水平的钙和有效磷,就很容易导致以后瘫痪母猪数量的增加。

许多猪育种公司对种猪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量也比商品猪要高。

表2给出了推荐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

各种维生素推荐水平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里给出的推荐量是根据主要的猪育种公司和领先的研究中心的推荐量。

表2.种猪群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推荐水平

生长/发育期小母猪和公猪的体重

配种

<30公斤

30-100公斤

母猪

公猪

维生素A,IU/kg

10,000

7,500

10,000

11,000

维生素D,IU/kg

1,750

1,650

1,750

1,750

维生素E,mg/kg

60

45

60

100

维生素K,mg/kg

5

4

4

4

胆碱,mg/kg

350

100

600

600

烟酸,mg/kg

50

30

50

50

维生素B2,mg/kg

10

6

10

10

d-泛酸,mg/kg

30

20

30

30

维生素B12,mcg/kg

35

30

35

35

叶酸,mcg/kg

1.5

1.5

2

2

d-生物素,mcg/kga

150

200

400-500

400-500

维生素B1,mg/kg

4

2

2

2

维生素B6,mg/kg

5

2

3

3

维生素C,mg/kgb

0-100

-

-

?

亚油酸c,%

1.0

锌,ppmd

150

100

150

150

铁,ppme

150

100

150

150

锰,ppm

40

20

40

40

铜,ppmf

200

15

15

15

碘,ppm

0.55

0.35

0.35

0.65

硒,ppmg

0.40

0.30

0.35

0.35

铬,ppmh

0-0.2

a在中国种猪群生物素推荐水平可能要更高些,因为有证据显示猪群中,特别是母猪的蹄裂现象可以通过饲喂1克/公斤的生物素来预防。

b维生素C通常被认为是猪不需要的。

有证据显示它或许可以改善断奶仔猪的体况和公猪的精液质量,尤其是在热应激情况下。

cNRC制订的亚油酸需要量仅为0.1%。

但是有的猪育种公司推荐公猪用量为1.0%,特别是使用人工授精情况下。

d在断奶仔猪料中以氧化锌的形式提供2000ppm锌可以帮助预防腹泻。

但是高锌只能饲喂大约21天的时间,否则会引起猪中毒。

e这里给出的铁的用量已经足够了。

有时候饲喂较高水平的铁可使粪便变黑,但对日增重或料肉比都没有提高。

事实上高铁可能会增加仔猪的神经紧张。

f从猪出生到生长—育肥阶段都饲喂高铜可使粪便变黑,但是对30公斤以上猪的日增重或料肉比都没有提高。

g在美国硒的允许添加量是0.3ppm。

提高用量,但最多不超过0.4ppm或许可以提高仔猪长势和种猪群的繁殖能力。

用量再大猪会中毒。

同时在使用高硒饲料之前要确保所处地域不属于高硒地区。

h已经有报道说以甲基吡啶铬的形式提供的铬可以提高窝仔数。

但是提高窝仔数的效益必须能抵销使用铬所增加的成本。

一旦小母猪体重达到95-100公斤就要进行“最终选种”,进入后备母猪群(正如下文所述,当小母猪达到初情时进行最终选种)。

选种应以以下几点为基础:

1.一定年龄的体重(前面已经讲述过);

2.体形:

a.肢蹄健壮:

是挑选种母猪和种公猪的一个必须条件(图2和3和附件A)。

b.下体轮廓:

如今高产母猪或许可以产活仔12头以上。

我们要确保小母猪有至少12个,最好是14个发育完整、均匀分布、功能完好的乳头(图4)。

乳头内翻是乳头异常现象中最需要注意的。

c.其它畸形:

要确保外生殖器大小和形状合适,不会防碍正常交配和随后的分娩。

同时要确保没有其它异常情况(如两性体、疝气等)。

d.脾性:

小母猪应该保持平静,不怕和人员接触。

图2.不符合要求的前后腿结构图3.符合要求的前后腿结构

(养猪工业手册)

我们这里要强调的重点是前腿(M)和后腿(N)所形成的角度。

有的猪只腿非常直(后腿),如图2。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骨胳结构角度(M和N)的原因它们站得非常直,臀部下垂,这样尾巴位置就太低了。

图3显示了一种符合要求的腿脚结构。

我们注意到臀部和后踝骨的角度小一些。

后腿关节的角度正好可使臀部(E)、后膝关节(F)和后踝关节(G)都吸收相等的压力。

图3中的骨(D)呈一个斜角,又比较长可以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这样脚趾可以平摊在地面上休息。

骨疲软是种猪群常见的另一个问题。

生产者必须检查猪只并确保它们的脚趾大小相同(有的猪的内脚趾长得比较小),蹄跖应平整地站在地面上。

想要了解有关猪肢蹄正常与否的详细图片,请参考附件A。

 

图4.有效和无效乳头的图例

后备母猪群的管理

在后备母猪群的管理中有三大因素非常重要:

1.知道后备母猪群之中需要多少头小母猪;

2.确保所有小母猪在适宜的年龄达到初情;

3.确保所有小母猪达到足够的增重,在配种时有合适的体况。

后备母猪群中应该有多少头小母猪?

当我们在小母猪145-150公斤选种时,了解到底需要多少头小母猪很重要。

选种的时间一般都在配种前50天。

需要的小母猪数量很明显取决于淘汰率、是否扩大猪群数量等因素,但是在配种时所实际需要的母猪数量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多保留一些小母猪,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小母猪都会在准确的时间内达到初情。

保留的小母猪数量受到季节(温度)的影响,在比较热的月份中如果想要在配种时有足够数量的成熟小母猪供使用的话,就需要留出更多的小母猪。

图5可用来作为所需要小母猪数量的一个指导原则。

在较凉爽的季节——10月至次年3月,你在配种时每实际需要1头母猪就需要在后备母猪群中留出1.25-1.3头小母猪,换句话说,比如在这段时间内你每周需要配20头小母猪,那么您就需要在后备母猪群中每周留25-26头小母猪(小母猪系数1.25×20=25)。

但是在6月至9月这段时间内小母猪能准时达到性成熟的比例会比其它月份低23—60%,6、7和8月间的小母猪系数可高达1.7。

所以那时你的后备母猪群每周就需要留出34头小母猪(1.7×20),或许还要更多。

图5.确定进入后备母猪群的小母猪数量的系数

所需要的小母猪数量还受小母猪在后备母猪群中保留的时间长短的影响(见下文)。

对于那些管理优秀的猪场通常是3个星期。

平均约75%的小母猪在150-170日龄和公猪接触后3个星期即可发情。

这就意味着小母猪系数约为1.3。

每个猪场应该检查他们自己过去几年的生产记录来确定各自猪场和不同气候的差异。

记住,配种母猪的数量在决定每周断奶仔猪数和每个产仔栏每年断奶仔猪数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来对于那些从种猪场购买后备母猪的生产者而言就带来了问题,因为这样会增加购买后备母猪的成本。

但是那些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发情(未成熟)的小母猪可以卖掉(可能价格会略低一些),但这样做肯定可以增加每周断奶的仔猪数和每个产仔栏每年断奶仔猪数。

所以由此增加的销售额对于抵销先前增加的购买成本应该是绰绰有余。

初情年龄:

较早达到初情的小母猪远比那些晚成熟的小母猪多产(表3)。

同时有数据指出她们在种群中使用的时间也越长,从而在她们的生命周期中生产更多的小猪。

表3.早成熟的优势

早成熟

晚成熟

定期发情的比例

83

54

每头母猪每年产窝数

2.2

1.4

产活仔数

9.3

8.3

每头母猪第1年产活仔数

20.5

11.6

Nelson等,1990

初情诱导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公猪进行刺激(见“影响初情年龄的因素”一节)。

但是小母猪在和公猪接触之前应该至少达到140日龄和95公斤体重,最好达到160日龄和105公斤体重。

140日龄以下的小母猪和更大的小母猪相比,在初次接触公猪以后可能会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初情。

小母猪在后备母猪群中应该留多长时间?

我们推荐小母猪在后备母猪群里留的时间不要超过3个星期。

这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如果小母猪在后备母猪群里超过3个星期,1)较大的小母猪体重更大,可能会超过上市体重(在中国她们可能已经超过上市体重,但在有些可以接受体重较大的肉猪地区,或者一条龙生产的企业仍愿意接受因为小母猪比阉公猪更瘦);2)增加母猪的非生产天数;3)无法成功选择那些较早第一次发情的小母猪;4)增加饲料成本。

恐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在中国,是仅把小母猪留在后备母猪圈中3个星期可以帮助识别和挑选较早成熟的小母猪,即表3中所指的多产的小母猪。

如果猪场内每周都需要补充后备母猪,我们可以把后备母猪圈分成若干组,每组6个圈(6-8头小母猪/圈)以便于管理。

每周新进来的小母猪可以按周分别放在前面的3个圈中,每天用公猪检测发情,有发情表现的小母猪转移到另外3个圈中用来在下一个情期进行配种(如果是在第3个情期配种的话就需要再加3个圈)。

如果因为需要填满产仔栏而不得不在第一个情期配种,那么在配种后把小母猪转移到怀孕栏。

每个星期清空前面3个圈中的一个圈。

只有发情的小母猪才能被转移到后面的3个圈中。

在前面三个圈中三个星期内仍没有检测到发情的小母猪应该被淘汰。

由于知道了小母猪的发情和转圈的时间,所以可以在配种前进行催情补饲。

影响初情年龄的因素: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小母猪的初情年龄,其中包括:

1.遗传力:

遗传力相对较高(35-50%)。

我们不应选择那些母本初情较迟的小母猪作为后备母猪。

2.氨气水平:

有研究显示氨气浓度高(20-35ppm)会推迟发情,导致200日龄之内达到初情的小母猪数量下降30%。

3.温度:

29℃以上会影响到发情的表现,减少排卵率。

4.混圈和移动:

“运输现象”——有证据显示仅仅是简单地把小母猪从圈中赶出来,活动(移动)一下再放回到原来的圈舍或重新混圈可以帮助诱情。

5.日照时间:

日照时间的长短对诱情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日照时间少于10个小时会趋向于推迟发情。

但是每天日照时间长于12小时也会趋向于推迟发情,见图6。

6.和公猪接触:

刺激发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小母猪和一头性欲高、成熟的公猪进行身体接触(图7和图8)。

 

图6.日照长短以及和公猪接触对小母猪达到初情的影响

日照时间长(超过12小时)会趋使小母猪推迟发情,尤其是在没有公猪接触的情况下,平均只有16%的小母猪发情,相比之下,日照较短时的成熟小母猪达到40%。

然而在同样的条件下,当小母猪和公猪接触时,发情母猪的平均数达到约75%。

在秋末和冬天饲养的小母猪最好能每天提供额外的光照,使每天光照时间达到1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