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859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docx

江苏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发送

2008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15分

1、下列有关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属于初创时期发生的时间是()

A、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B、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的成果,大大扩充其内容

C、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

D、计算机辅助教学(CAT)的研究与应用

2、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看来,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加涅学习阶层分类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

B、刺激—反映学习

C、连锁学习

D、辨别学习

4、“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斯洛

B、班杜拉

C、加涅

D、阿特金森

5、教育心理学中,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以把心理测量分为()

A、学业测验和成就测验

B、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C、知识测验和兴趣测验

D、心理测验和生理测验

6、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记忆技能

D、运动技能

7、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大多是一些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属于()

A、无结构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界定含糊问题

D、情景不清问题

8、根据道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个体道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信念

9、下列有关学习策略的特征描述中,错误的是()

A、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方案

B、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C、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D、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被动使用的

10、奥苏伯尔根据其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的独特解释是()

A、痕迹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11、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选看猫的图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观有关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从而消除对猫的恐惧反映。

这个案例中采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自我控制法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

D、强化法

12、布卢姆认为认知领域的教育学目标可以分为六个不同水平的层次,其中最高水平的认知教育学目标是()

A、应用

B、分析

C、评价

D、综合

13、在以下有关课堂管理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B、放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最佳

C、对于学生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可采取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

D、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师生情感纽带的力量越强,教学效果越好

14、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参照

15、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来说,新老师最关注的问题是

A、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B、自我生存有关的问题

C、学生发展有关的问题

D、自我实现有关的问题

二、填空题(1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_____________为中介。

18、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率、练习率和______________。

19、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_________金额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20、根据只是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只是学习可以分为___________、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1、发现教学,又称____________,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2、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_________三种类型。

23、教师自编测验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____________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24、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_____________效应,也有人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25、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_________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三、名称解释15分

26、学习准备

27、意义学习

28、学习迁移

29、创造性

30、课堂纪律

四、简答30分

3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2、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内容

33、简述教学目标的意义。

3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五、论述题

36、综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37、综合教学实例谈谈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主要方法。

38、综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2008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解析

1、单选题

1、A、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与1903年著的《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B、解析: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形式运算阶段(11~16)属于第四阶段,儿童在此阶段可以进行抽象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3、A、解析:

加涅根据学习活动的简单难易,将学习分为八类。

其中信号学习,是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反应的学习。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信号学习。

4、B、解析: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论,其主要观点有观察学习,自我调控,自我效能。

5、A、解析:

教育心理学中,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以把心理测量分为学业测验和成就测验。

6、D、解析: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而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的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运算、记忆。

7、B、解析:

研究者一般将问题分为两类:

有结构问题或界定清晰问题和无结构问题或界定含糊问题。

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问题。

8、A、解析:

道德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道德认识的个体道德的核心部分,它可以上升为道德信念,支配道德行为。

9、D、解析:

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为实现用于学习目标所需的,对学习活动及要素进行调控的,自觉主动使用的。

10、C、解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同化和改组。

遗忘就是同化机构的不协调。

11、B、解析:

“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12、C、解析:

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三类: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其中,认知目标分为六个层次:

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3、A、解析: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14、D、解析:

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填空题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学与教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_学习难度__为中介。

18、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率、练习率和准备律。

19、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20、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_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1、发现教学,又称探究法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2、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23、教师自编测验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24、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25、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三、名称解释

26、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里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7、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

28、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29、创造性

创造性也指创造力,是个体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适当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0、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指教师采取某些方法来防止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四、简答

31、解析: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2、解析: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其基本观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强调发现学习。

33、解析:

教学目标定义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其意义在于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

34、解析:

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分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来进行有计划的培养。

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

2、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3、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4、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5、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5、解析: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可以通过: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五、论述题

36、解析: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它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应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以下途径:

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新颖。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

5、适当地开展竞争。

37、解析:

知识直观是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知的加工过程。

直观是理解知识的起点,是学生有不知道到知道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

事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和模象直观。

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模型或事物进行的一种直接活动。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感知及语义的理解。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

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到。

直观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史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到:

观察前的明确目的,观察过程中的积极思维,观察后的分析总结。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让知识的学习有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提高。

38、解析:

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既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因此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1)外部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与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形成民主、信任、容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于发展。

2、社会风气。

社会上良好与不良好的风气都可能影响其态度与品德形成及道德信念的形成。

家长和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净化社会环境。

3、学校环境。

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4、强化是影响态度的重要因素。

强化学生的积极态度,使之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一种态度得到加强。

5、模仿性的观察学习。

学生通过模仿父母,老师,再后来是同伴及所崇拜的名人等,都对他们的态度与品德发生影响。

(2)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才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智力水平。

3、教育程度。

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随着年纪升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进步。

4、道德认知水平。

对学生传递社会认可的道德价值时,不能脱离儿童和青少年的接受能力,不能超越其道德发展的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