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4106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x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

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总结版

题型:

选择:

10*2名词解释:

3*5论述:

1*15案例:

1*15简答:

3*10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论述)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广义的教育: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

2、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选择)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具基本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

人类生产劳动和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

人类教育两种形态。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已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

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如下变化:

(1)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

(2)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3)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4)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简单,论述,案例分析)

3、 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名词),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论述或简答)

l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l   强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l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普通中学不能深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l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大众化、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基础性的、应用性、工艺性的学校

1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4、 教育发展的历程

古代教育(选择)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Al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式。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痒、序、学、校”。

西周以后称“国学”与“乡学”。

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一直到光绪31年科举制度废除。

l     古代印度:

人分为四等,最高等级是僧侣祭司,其次是刹帝利,再次是吠舍种姓,最低是首陀罗种姓。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两大教派。

(教育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l    古代埃及:

宫廷学校,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l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教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其次是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

B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2)文艺复兴后欧洲教育:

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3)近代教育:

变化表现在:

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B、教育的世俗化

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D、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法律的明确规定)。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常考点:

现代教育特征,材料,论述题,结合当前教育趋势)(重点★)社会的现代特征逐渐在教育上也反映出来。

l        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l        教育的全民化:

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l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无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牟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l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l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教育手段,以及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选择,一年一题)

(1)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儒家的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孔子的《论语》、主张“有教无类”(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之知”,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认为,主要有:

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学记〉〉的教育思想:

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他的“产婆术”: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他认为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

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

1.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2.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3.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的他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但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和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著作《政治学》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扩展了教学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

(4)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学思想:

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法国的卢梭、《爱弥尔》。

裴斯泰洛齐、仁爱精神,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

2.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1)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遍教育学〉〉:

夸美纽斯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他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联合会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提出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道德教育就是强迫的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2)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

他强调教学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语活动的统一。

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3)教育学研究的实证化倾向:

(无)

3. 教育学的分化与多学科的出现:

l      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

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研究(从研究内容看)。

l      教育学科群逐渐形成: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从研究角度)。

4.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

(1)中国教育学科的形成

l 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科:

A、对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了解、引进,不是直接源于西方而是经由日本学习结果。

B、引进的内容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主,结合《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学》《内外教育史》等相应学科;C、引进的过程的特点是从直接翻译到编译,引进的主要用途是为教学服务。

l 在国外教育学介绍、研究的基础上开启本国的教育学研究

A从国别和文字看,引进已不在局限日本B从内容看,不在局限一家之言

C引进不再只是为教学服务,还为教学研究服务

l 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科书等著作

l 在探索理论的同时,开展了教育改革型的实验研究

(2)   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

l 学习前苏联,批判西方和新中国建立前的教育学思想及实践:

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

l 努力建设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教育学

l 对前17年的教育实行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是一个以破坏和走向极端为特征的时期)

l 在觉醒中重建教育学科体系:

舒尔茨等人提出“人力资本”,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都几大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

l 走向教育学研究的新繁荣:

 中共中内、国务院于1993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燕钢要》。

 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8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产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体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六大工程、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蒸汽机)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要求;第二次工业(电气)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级中等教育要求;第三次工业(电子)革命后提出普及高等中级教育要求。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纸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的重要条件)

(2)  教育再产科学技术

3. 人力资本理论

(1) 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

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它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是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具有关键性的因素。

补充:

“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认得资本的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2) 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强金钱和精神收益。

(3)  教育投资的效益:

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概念:

科学史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C、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3)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A、科学技术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B、科学技术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C、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2.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燕尾服的水平,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的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3. 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1)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不断深化,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基础性的变化和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着深刻的革命。

(2)  教育观念的转变

A、能力比知识更重要B、教学开式个别化C、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D、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育与文化

1. 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

(1) 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第一阶段,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依赖人们之间口耳相传而获得传递和保存

第二阶段,文字出现后,除了口耳相传,更依赖文字记载和系统教育

第三阶段,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传承文化

(2)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A、教育对文化的选择B、教育对文化的整理C、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2. 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

(1)对传统文化积极方面的吸纳

(2)传统价值观中消极因素对今天教育的影响

3. 校园文化

(1) 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2)  校园文化的价值:

 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与心理学联系密切)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重要,论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l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l     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l      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l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双生子爬梯的训练)。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对于人自身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

l     中国荀子是性本恶的代表人物。

l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l    外铄论另一个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概念

l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度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身高、体重)

l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生殖系统、神经系统)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大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下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机械记忆到意义和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同皮亚杰的观点),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阶段。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式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个体身心发展受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的概念 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成熟对个休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

人的个体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2)成熟的意义: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人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l     按环境的性质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l  按环境的范围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l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l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4.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重点)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

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注意:

案例分析题,先写功能,而且要展开,结合材料中的内容)

1.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1)人的价值的含义: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是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2. 教育对人潜能的发掘

(1) 人的潜能的意义:

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人培养为成熟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2)  教育怎样发挥人的潜力(无)

3. 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1) 人的力量的含义:

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

(2)  教育怎样发挥人的力量:

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和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4. 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1)个性的意义:

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2)教育怎样发展人的个性:

发展个性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四、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燕尾服的特殊任务

1.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2-15岁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