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4119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docx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语文试题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

本试卷答题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辽金元夏时代的文化交流与风俗融合

江涛

辽金元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阶段,北方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都城的转移,其文化中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同时,北方地区的民族构成也变得更加复杂,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众多少数民族开始杂居并通婚,由于汉族文化处于先进地位,很多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而日益汉化,其语言、风俗及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与汉族趋同。

书面文化发展迅速,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由于资料的散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学作品很少流传下来。

但从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寻到一些印记。

如元代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中收录了一首《醉义歌》,原诗用契丹文写成,共有120句,是仅存的辽代长篇诗歌。

《醉义歌》原作现已不存,但从汉译文中也可以看出,原诗中多用典故,艺术成就颇高,可见契丹的语言和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此诗亦为少数民族与汉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

蒙古族人民在创建书面文字之前,有大量的口头文化作品。

在创建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之后,书面文化在反映蒙古人民的时代和生活上被运用得越来越多,著名的历史文学长卷《蒙古秘史》便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在辽金元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三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自然与文化环境,二是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三是不同民族的价值选择,其中以自然与文化环境最为关键。

生态环境(包括自然与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形成的初期,一个民族对文化内涵的选择很难超越自然环境的范围,这种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环境对族群的原始文化特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反过来积淀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在南下并与汉民族进行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四朝的生产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其都城建制也改变了过去的流动风格,开始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辽代实行“五京制”,其都城设施与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特色,带有逐水草而居的特点,与汉民族都城高大、巍峨和庄严的风格截然不同。

然而,在与北宋达成“和议”的一百多年间,辽代的都城文化开始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相对固定的都城治所,即上京。

同时,辽的都城仍然保留着契丹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将都城固定于上京的同时,还保留了另外的“四京”作为陪都。

后来建立金朝、西夏和元朝的女真人、党项人和蒙古人,同样在都城文化的发展中体现出与辽代相似的特点,即对农耕地域占据范围越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接受就越深,其都城文化也更为固定,同时也开始注重都城的庄严气势和神圣权威。

此外,在建筑纹饰、都城格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他们大多还保留着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交融趋势。

(选自《人民论坛》,2017年7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民族大融合时期,众多少数民族出现日益汉化现象的原因是,汉文化在这一阶段处于先进

地位。

B.辽金元夏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和汉

族一样了。

C.在辽金元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三种,以自然与文化环境

最为关键。

D.在与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辽金元夏完全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使得其都城建制改变过去的

流动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交代辽金元夏时代文化交流和风俗融合的背景和原因,然后逐层分析少数民族和汉

民族交流、融合的表现。

B.文章着重从语言、都城、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论证了辽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流和风俗融合。

C.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醉义歌》《蒙古秘史》来论证了契丹、女真和蒙古

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D.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运用了先立论后论证的议论方法,论据是辽金元夏的都城建制呈现出明

显的民族文化交融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很多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交流的过程中,其主流是文化交流与风俗

的融合。

B.书面文化发展迅速,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但他们的文学作品很

少能够流传保存下来。

C.辽代长篇诗歌《醉义歌》艺术成就很高,诗中多用典故,由此可见此时契丹的文化达到一定

的高度。

D.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辽金元夏都城文化更稳定,都城的庄严气势、神圣权威和格局等更加

被重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才梦

张爱玲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

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

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

我母亲批评说:

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

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

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

快乐村人是一个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

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

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

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

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虽然缺少这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

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像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

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辉煌,壮丽),“melancholy”(忧郁),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

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

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暌违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

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

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

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

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

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

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

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

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

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顶的绿叶。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写第二部爱情悲剧小说,在设置情节时不顾及生活逻辑,虽然被指出纰漏仍然固执不

接受,在这里“我”性格上的乖僻已经显露端倪。

B.“我”的课外读物只有《西游记》和少量童话,但“我”却知道苗族、赋税、自治权、部落

时代等这些概念,这看似不合理的叙述,恰见“我”天赋之高。

C.“我”在色彩、音符、文字上都有异秉,可却最终选择做钢琴家而非画家,流露出“我”世

俗的一面,这也是“我”喜看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的内在原因。

D.本文虽然基本上按着时间平铺,从“我”三岁写起,到十八岁而止,却没有机械板滞的弊端,

这得益于作者精心创设的大量的传神的细节描写。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5分)

6.文中的“我”有不少缺点,作者对这些缺点持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我国是诗歌大国,不仅有悠久的诗歌文化,而且有极为成熟系统的诗教思想与诗教传统。

在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是一种什么认识?

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在沈阳师范大学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至少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一、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喜爱古典诗词,因为从总数看,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9%,想学习或非常想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4%,而且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几乎没有分别。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报刊发表的多是新诗,但表示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59%,高于喜欢新诗的33%的比例。

  二、尽管喜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很多,但了解诗词、能写诗词的学生并不多。

从阅读量来说,自认为量较大的只占4%,绝大多数学生自认为阅读量一般,占总人数的78%,甚至有许多学生几乎不读古典诗词,这些人比例高达18%。

而能够写作旧体诗词的学生,只有7%左右。

相信在这些自认为能写的学生中,多半未必精熟格律和技巧,只是爱好罢了。

因而,如何使青年学生更多地接触古典诗词,是很迫切的任务。

  三、从调查情况可知,理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爱好、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全面超过文科学生。

如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人的素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理科生占95%,文科生占93%;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理科生占92%,文科生只占87%;自认为阅读量较大和一般的,理科生占84%,文科生只占81%。

尤其是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理科生占13%,文科生只占2%,差距悬殊。

  四、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传统的文本传播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借助现代传媒如流行歌曲、朗诵会等的影响明显加大。

如学生最喜爱的诗人有苏轼,而最喜爱的作品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与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的传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有密切关系。

反之,尽管有端午节的习俗,学生们对屈原熟悉的却极少。

  调查显示,对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大可不必担心。

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当代青年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求知欲还不那么强烈。

如自认为根本没有课外阅读量的学生高达18%,关心开设相关课程的,也只占少数。

要真正使古典诗词引起多数大学生的热爱,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摘编自张永芳等《当代大学生:

古典诗词知多少》)

  材料二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

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学生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

这个时代的诱惑实在太多了,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其实仍然有限。

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

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剧场、电影院和音乐厅,尤其在边远小城镇,可能连这些设施都没有配备。

这是接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最艰巨的任务,唯有匹配较高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城市化才算得上成功。

(摘编自陶舜《诗词大会不要成为绝响》)

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学生最喜爱的诗人有苏轼……”和“学生们对屈原熟悉的却极少”,可知“传统的文本

传播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借助现代传媒如流行歌曲、朗通会等的影响明显加大”。

B.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喜爱古典诗词,且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几乎没有分别,所以

说“对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大可不必担心”。

C.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并非高居于庙

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D.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

化到日常生活中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想学习或非常想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占调查对象的84%,但能够写作旧体诗词的学生只占少数。

B.“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59%,高于喜欢新诗的33%的比例”,这是因为新诗远不如古典诗

词精彩。

C.调查者指出,在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未必精熟格律与技巧,他们只是

爱好罢了。

D.从调查情况可知,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文科生,所占比例要低于理科生;苏轼是学生

最喜爱的诗人之一。

E.“要真正使古典诗词引起多数大学生的热爱,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在

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9.材料一最后一段写道: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当代青年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求知

欲还不那么强烈。

”请从材料第二至五段中找出调查者这样说的理由。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

幼有异禀。

父授之书,日诵数千言。

不令作文,一日偶见所为《祀灶文》。

大异之。

举正统元年会试第一,殿试及第,授编修。

京城大水,应诏陈十事,言:

“号令宜出大公,裁以至正,不可苟且数易。

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

降人散处京畿者,宜渐移之南方。

郡县职以京朝官补,使迭相出入,内外无畸重。

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守令牧养为先务,毋徒取干办。

群臣遭丧,乞永罢起复以教孝。

僧尼蠹国当严绝。

富民输粟授官者,有犯宜追夺。

”疏入留中。

十三年,弟寅之与乡人相讦,辞连定之。

下狱,得白。

秩满,进侍讲。

景帝即位,复上言十事。

书奏,帝优诏答之。

三年迁洗马。

也先使者乞遣报使,帝坚不许。

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

久之,迁右庶子。

天顺改元,调通政司左参议,仍兼侍讲。

寻进翰林学士。

宪宗立,进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

成化二年十二月,以本官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

江西、湖广灾,有司方征民赋。

定之言国储充积,仓庾至不能容。

而此张口待哺之氓,乃责其租课,非圣主恤下意。

帝感其言,即命停征。

四年进礼部左侍郎。

万贵妃专宠,皇后希得见,储嗣未兆。

郕王女及笄未下嫁。

定之因久旱,并论及之。

且请经筵兼讲太祖御制诸书,斥异端邪教,勿令害政耗财。

帝留其疏不下。

五年卒官。

赠礼部尚书,谥文安。

定之谦恭质直,以文学名一时。

尝有中旨命制元宵诗,内使却立以俟。

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

又尝一日草九制,笔不停书。

有质宋人名字者,就列其世次,若谱系然,人服其敏博。

(节选自《明史·刘定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

孙/教以韬略/

B.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

孙/教以韬略/

C.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

孙/教以韬略/

D.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

孙/教以韬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

一名称为“会元”。

B.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汉代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中有“遂建许都,造我京畿,设

官兆祀,不失旧物”。

C.秩满,指古代官员服刑期满。

唐代诗人钱起有“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赠东邻郑少

府》)的诗句。

D.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

或兼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定之天赋极高,科考顺遂。

幼年读书,每天能通数千言,做文章让父亲感到惊异;参加会

试获第一名,殿试及第,被授予编修。

B.刘定之忧心国事,敢于谏言。

京城水灾他应诏陈事,从号令颁布、公卿侍从升降、归降之人

的处置、朝臣晋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C.刘定之体恤灾民,为民请命。

江西、湖广受灾,有关官员还在征收老百姓的赋税,刘定之向皇

帝提出减轻赋税的建议,被皇帝采纳。

D.刘定之敏捷博学,文采斐然。

他曾经一天起草九份诏书,笔不停地写;有人问他宋人的名字,

他就列出所问的人的世次,像谱系一样。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

(2)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①(其一)

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②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注】①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占领苏州,当时郑思肖正居于此处。

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时事,写了两首诗。

同年,南宋灭亡。

②《下泉》:

《诗经·曹风》中的一篇,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只能垂泪,写足了对朝延的失望、怨愤之情。

B.诗歌中间四句从社会方面揭示了自己逢人垂泪的原因,深沉凝重,引人深思。

C.《下泉》诗传唱千年,但曹国人民那样的痛苦却从未断绝,可见万古兴衰治乱是相似的。

D.“日”喻指皇帝,宋恭帝近在临安,犹可望见,而朝廷风雨飘摇,结局将如何呢?

天高难问。

E.尾联是说自己每天向着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汉朝的旌旗。

15.诗人的“中国梦”指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互

文的手法,以将士们的感受侧面描写了边地天气的苦寒。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在《劝学》

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3)在《离骚》中,屈原面对国君昏庸,奸侫当道,小人竞相取悦于人的社会现实以这一句

“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烦闷失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该党已经在强调,他们还会以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让bbc的广播电视节目涵盖苏格兰,由

英国央行决定其基本利率,在对付欧盟那些令人生厌的规定方面唯英国马首是瞻。

②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在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

要师心自用、终身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

③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④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已经使颈椎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否认科

技的进步,因此人们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来预防颈椎的过早退化。

⑤贵州高三学生抛书事件引起广泛争论,有人力主严惩,其实学生只是借此缓解压力,不足为训。

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学会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4月6日,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会晤,双方高度评价中美关系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同意在新

起点上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更大发展,更好惠及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B.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往往被视作思想净土和道德高地,同时也承载了教书育人

的重大责任,它对人们充满了深切期待。

C.通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准确实施10次轨道调整,使得之前发射异常的中星9A卫星成

功运行于预定的轨道。

D.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

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19.下列四副对联,各涉及了一个传统节日。

按节日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上联:

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下联:

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②上联:

话旧他乡曾作客下联:

登高佳节倍思亲

③上联:

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下联:

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

④上联: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下联: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A.③①④②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②③④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汉字是蛮有意思的一种文字,许多汉字都可以用拆字法来解释。

例如,“与日月合其明”中的“明”字,①,那是连孩子也知道的“日月为明”。

可是,《说文解字》却道:

“明,照也。

”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线,这是“明”的本义。

于是,人们纳闷了:

②,而不是日光呢?

太阳难道不比月光更明亮吗?

原来,这跟中国人的诗意情怀有关。

中国人习惯了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中国文人又对月光情有独钟。

所以,在艳阳高照的白天,他们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光线,③,人们才格外地感到月光跟人的关系。

21.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请参

考示例运用的归谬法,用一句话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5分)

【示例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

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