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Y中医期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441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6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HTY中医期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HTY中医期末.docx

《HTY中医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TY中医期末.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HTY中医期末.docx

HTY中医期末

中医简答

补充名解

1、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2、祛邪----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

3、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4、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5、神---广义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的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指人的神智、意识、思维活动。

6、藏象---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7、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①正邪盛衰;②阴阳失调;③精气血津液失常。

8、相生---滋生、促进、助长,木→火→土→金→水→木。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9、君药---是方剂中用于治疗主病或对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

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10、得神---正气充盈,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11、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12、相克---抑制、约束、削弱,木→土→水→火→金→木。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13、何谓辨证论治?

---证:

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辩证:

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14、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相近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加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

15、精----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和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6、寒证---感受寒邪,或阴寒内盛,或阳虚阴盛,或内伤久病耗伤阳气,失于温煦;机体机能代谢活动抑制或衰减,冷、凉特点的证候

17、热证----感受火热阳邪,阳热亢盛,阴虚阳亢,寒邪入里化热,情志内伤郁而化火,过食辛辣,蓄积为热;阴不制阳,机体机能代谢活动亢进,温、热特点的证候

18、假神---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多见于临终,即回光返照。

19、防治原则---①未病先防②既病防变③正治④反治⑤同病异治⑥异病同治

20、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反治”。

21、八纲辨证---八纲辨证:

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类别分阴阳,病位分表里。

病性分寒热,邪正盛衰分虚实。

22、四气五味---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

23、血---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之一。

24、脏腑辩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25、经络---指人体里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26、方剂---方剂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恰当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用药形式。

27、证候---指疾病某一阶段能反映病因,病位,病情和邪正盛衷趋势的病理概括。

2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从生理角度上简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形体结构整体性;②基本物质同一性;③功能活动统一性

2、试述阴阳失调的主要内容----①阴阳偏盛:

阴盛,实寒证;阴盛伤阳,兼阳虚。

阳盛,实热证;阳盛伤阴,兼阴虚②阴阳偏衰:

阴虚,虚热证;阳虚,虚寒证。

3、试述阴阳偏衰的基本病机及临床表现----①阳偏衰,概念——阳气虚损,阴气相对偏盛,病机特点多表现为虚寒证。

常见表现——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微弱可发于五脏六腑,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②阴偏衰,概念——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病机特点多表现为虚热证。

常见表现——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生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可发于五脏六腑,以肾阴亏虚最为重要。

第三章藏象

1、气与血的相互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简述卫气的生理功能-----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

①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②温煦全身;③调节控制肌腠开合。

3、解释“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②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

4、为什么说“气为血之帅”?

----①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③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

5、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哪些腑有关,并简述其功能----①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②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③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④大肠,传化糟粕。

⑤膀胱,贮尿和排尿。

6、元气的主要功能特点----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①推动和调节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②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7、脾如何影响水液代谢----脾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

多余的水→肺宣发到皮毛→汗;或多余的水→肾与膀胱→尿液。

生理:

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

水液内停→湿、痰、饮、→水肿

8、肝主疏泄的功能体现在?

----疏:

疏通、疏导;泄:

发散、宣泄。

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调畅气机、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

9、如何理解“脾主运化”的功能?

----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0、脾的生理功能?

----①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②脾气主升(升清,升提、固摄内脏)③脾统血

11、如何理解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并简述生理作用。

----①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②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③肺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2、气的功能有哪些----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

13、心主血脉的功能----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14、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①脾的功能:

主运化,主统血,升清②胃的功能:

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③

(1)表里关系:

足大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2)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升胃降不仅是水谷精微转输和食物残渣下行的动力,而且也是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3)燥湿相济:

脾燥胃润的特性相互为用、相互协调方能完成运化过程。

④生理:

脾与胃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以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⑤病理:

脾与胃相互影响,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通降,而见纳呆、呕恶、脘腹胀满;若饮食不节,食滞胃脘,浊气不降,亦可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而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15、心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①生理:

气和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若血无气的推动,则血凝而不行,成为瘀血;如气无血的运载则气无所附,涣散消亡。

因此心肺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②病理:

肺气虚弱可致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阳虚,致血行异常,也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出现咳嗽、气促等症。

第四章病因病机

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

长夏多湿病,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处潮湿环境或汗出衣里、受湿渐渍等亦易感受湿邪。

特点如下: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望诊中病色有哪几种?

有什么临床意义?

----病色:

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的变化,包括五色善恶和变化。

五色各论:

五色、属性、机制、主证①青,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寒、痛、惊风、淤血②赤,火,火热内盛、鼓动气血、充盈脉络,热③黄,土,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湿、虚、黄疸④白,金,阳气盛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不荣,虚、寒、失血⑤黑,水,阳虚阴盛、水饮内泛、气血凝滞、经脉肌肤失养,肾虚、水饮、淤血

3、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

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热等先导,称为“六淫之首”。

特点如下: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为百病之长;④风性主动。

4、试述六淫的致病特点-----①外感性:

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外感六淫;②季节性;③地域性;④环境性;⑤相兼性;⑥转化性。

5、试述寒症和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

面色

口渴

痰涕

四肢

二便

舌脉

寒证

恶寒

喜暖

不渴

稀白

尿清

便溏

舌淡苔白脉迟

热证

发热

喜冷

渴喜

冷饮

黄稠

尿赤

便干

舌红苔黄脉数

6、试述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热):

温热病。

火多由内生。

特点如下: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扰心神;③火易耗气伤津;④火易生风动血;⑤火热易致肿疡

7、实证和虚症的鉴别要点----

精神

形体

声音

疼痛

实证

兴奋

壮实

高、粗

拒按

实、有力

虚证

萎糜

消瘦

低、弱

喜按

虚、无力

8、阴虚与阳虚鉴别要点----

寒热

面色

汗出

二便

舌脉

阴虚

五心烦热

潮红

盗汗

尿少便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

形寒肢冷

淡白

自汗

尿清长便溏

舌淡胖脉沉迟

第五章四诊

1、望神的内容及意义----①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思维。

②了解人体脏腑精气盛衰。

区别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第六章辨证

2、痰迷心窍与痰火扰心的临床鉴别----①均有痰阻和神志失常的表现②痰迷心窍多为元气本虚,属阴,主静,无热象,主要以气滞痰凝,神明被蒙为特点。

痰火扰心为实证,是郁火挟痰,属阳,主动,主要以燥热,痰盛为特点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1、正治反治的定义及内容----反治是逆其症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正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2、中医治疗的原则----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八章中药

1、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归经:

对人体的某部分选择性作用。

中药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第九章方剂

1、方剂中臣药的含义如何?

----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2、佐药的意义----①用作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②用作佐制药,即用于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③用作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3、方药的组成原则----一般君药宜少(不超过3味),臣药可多于君药(3~5味),佐药可多于臣药(3~5味),使药用一二味即可。

4、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1、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表里基本对应关系:

手——手;足——足;少阳——厥阴;太阳——少阴;阳明——太阴;——腑。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针刺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①过饥、过饱、酒醉、大惊、劳累过度等,一般不宜针刺。

②久病体虚,大出血,大出汗者,针刺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③怀孕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穴位禁针;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不宜针刺。

④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

3、经络的定义并简述其生理功能、意义----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脉络的总称。

生理功能:

①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②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③调节功能平衡;④感应传导作用。

4、腧穴的主治特点,如何分类----腧穴的主治规律:

①腧穴的近治作用:

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②腧穴的远治作用:

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器官的病症③特殊作用:

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以起到双向调整的作用。

5、何谓奇经八脉?

其生理功能如何?

----①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②主要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6、十二经脉----①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②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盛---衰(前—后—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感冒: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

外感咳嗽:

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

内伤咳嗽:

痰湿咳嗽、痰热壅肺、肝火犯肺、肺气虚弱、肺阴不足。

胃痛:

肝郁气滞,瘀血阻络,饮食积滞,脾胃虚寒,胃阴亏虚

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火炽盛,心血瘀阻,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

肺与大肠病的辨证:

肺气虚,肺阴虚,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大肠湿热,大肠津亏,大肠热结。

脾与胃病的辨证:

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火炽盛,食滞胃脘,胃阳虚,胃腑气滞。

肝与胆病的辨证: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血虚,肝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胆郁痰扰。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阳虚,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肾不纳气,肾精不足,肾阴虚,膀胱湿热。

脏腑兼病辨证:

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肺肾阴虚,

病例

感冒

定义:

因外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风寒、发热、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风寒感冒----①证候: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喉痒或咳嗽声重,吐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②辨证分析:

鼻塞流涕,咳嗽痰清稀——风寒外袭,肺气失宣;恶寒发热,无汗——风寒束表、邪正相争;头疼、身痛——寒性凝滞,阳气不通。

舌苔薄白,脉浮紧——风寒在表。

2、风热感冒----①证候:

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且胀,咳嗽咯痰黄稠,口干微渴,咽喉锨红作痛,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②恶风发热,有汗——风热袭表、邪正相争。

头痛且胀,咽喉锨红作痛——风热上扰。

咳嗽咯痰黄稠——风热犯表,肺气失宣。

口干微渴——热邪伤津阳气不通。

舌苔薄黄,脉浮数——风热犯表。

3、暑湿感冒----①证候:

身热微恶风,有汗不解,肢体酸重或疼痛,头重而晕,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②身热微恶风,汗出心烦——暑邪犯表、卫阳被遏,腠理开泄。

小便短赤,口渴——暑热伤津。

渴不多饮,身热有汗不解——暑湿相兼,缠绵难解。

咳嗽痰粘,鼻流浊涕——暑湿犯表,肺卫失宣,鼻窍不利。

肢体酸重或疼痛,头重而晕,胸闷泛恶——湿性重浊,清阳不升,阻滞气机。

舌苔薄腻,脉濡数——犯表暑湿

4、气虚感冒----①证候:

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舌淡苔白,脉浮——风寒袭表,肺气不宣。

热势不盛——气虚,邪正相争无力。

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肺气亏虚。

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气虚。

5、阴虚感冒----①证候:

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或头晕,心烦口渴,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②身热,微恶风寒——阴虚之体,感受外邪。

无汗或微汗——阴亏津少。

干咳少痰——肺阴不足。

头痛或头晕,心烦口渴,手足心热——阴虚内热。

舌红,脉细数——阴虚有热。

咳嗽

定义:

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

先辨外感、内伤,再辨寒热,分阴阳,定虚实。

肺系表现:

咳嗽、咳痰、咯血、胁肋部不适。

全身表现:

体力、食欲、对寒冷的耐受性,睡眠及二便情况。

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①证候:

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②风寒袭表,寒性凝滞,卫阳被郁——寒热、无汗、头身痛。

肺开窍于鼻,风寒束肺,肺气失宣——鼻塞流涕,喉痒声重。

风寒束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咳嗽,痰白清稀。

风寒在表——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咳嗽----①证候:

咳嗽痰黄稠,或兼咽痛,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②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炼津成痰——咳嗽,痰黄稠。

风热袭表,卫阳受遏,邪正相争——身热恶风。

风性开泄,风热犯表,皮毛腠理开泄——汗出。

风热上干头部,熏蒸咽喉——头痛、咽痛。

风热侵袭肺卫——舌苔薄黄,脉浮数。

3、燥热咳嗽----①证候: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咳,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②燥热伤津——鼻燥,咽干,干咳痰少无痰,或痰粘难咳。

燥热伤肺,络脉损伤——痰带血丝,咳引胸痛。

燥热伤津——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内伤咳嗽

1、痰湿咳嗽----①证候:

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②脾不化湿,湿聚成痰,上贮于肺——痰多而白粘。

痰湿内停,气机不畅——胸脘作闷,纳呆,身重易倦。

痰湿停积——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2、痰热壅肺----①证候:

咳嗽气粗,咯痰黄稠而粘或痰中带血,口渴,发热,胸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热邪壅肺,烁津为痰,肺失宣降——咳嗽气粗,咯痰黄稠而粘。

热伤血络——痰中带血,胸痛。

肺热炽盛,烁伤津液——发热,口渴,尿赤便秘。

痰热内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肝火犯肺----①证候:

气逆则咳,咳嗽阵作,面红咽干,痰粘难咯,咳引胸胁作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②肝火上升,肺失清肃——气逆于喉,咳嗽阵作。

肝火上逆,津液损伤——面红咽干,痰粘难咯。

肝经循行胸胁——咳则引痛。

肺热津亏,肝火偏旺——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4、肺气虚弱----①证候:

咳嗽咯痰清稀,面色恍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喜温畏寒,自汗,容易感冒,舌质淡嫩,脉虚弱。

②肺主气,肺气虚——面色恍白,气短懒言,音低。

肺虚宣降失职——咳嗽痰稀。

卫气不固——畏寒、自汗,易患感冒。

肺气虚弱——舌淡,脉虚弱。

5、肺阴不足----①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咯痰带血,咽干声嘶,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无力或细数。

②阴津不足,肺失濡润,宣降失常——干咳痰少而粘,咽干声嘶。

阴虚生内热——午后潮热,五心烦热。

热伤脉络——痰中带血。

阴虚火旺——舌红,脉细数。

胃痛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根据疼痛时间、性质和饮食关系,结合其他症状辨别虚、实、寒、热、气、血。

虚——久病不愈,病势缓,喜按,食后痛减。

实——病势急剧,拒按,食后加重。

寒——冷痛喜热。

热——灼热急痛。

气滞——胀痛或走窜疼痛。

血瘀——刺痛或固定不移

1、肝郁气滞----①证候:

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痛处游移不定,食后胀甚,按之稍舒,嗳气频繁,或有泛酸,舌苔薄白,脉弦。

②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痛处游移不定,嗳气频繁,或有泛酸——肝脉走两胁,肝郁气滞,横逆犯胃。

食后胀甚,按之稍舒——食阻则气滞甚,按之气稍散。

脉弦——肝郁气滞

2、瘀血阻络----①证候: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甚于胀,或只痛不胀,拒按,食后痛增,或伴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②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食后痛增——久痛入络,瘀血阻络,不通则痛。

呕血,黑便——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瘀血

3、饮食积滞----①证候: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较舒,不思饮食,大便不爽。

②胃脘胀痛拒按,呕吐,不思食——食滞中焦,脾胃运化失调。

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食积胃脘,浊气上逆。

大便不爽——腑气不畅。

舌苔厚腻,脉滑——饮食积滞

4、脾胃虚寒----①证候: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饿时痛增,得食痛减,呕吐清水,肢冷畏寒,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大便溏,舌质淡白,脉虚或细弱。

②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痛减——脾胃虚寒,胃失温煦,得食寒气稍散而痛减。

呕吐清水,大便溏——寒聚中焦,水湿不化。

肢冷畏寒,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脾胃虚寒,生化无源,阳气不达四肢。

舌质淡白,脉虚或细弱——脾胃虚寒。

5、胃阴亏虚----①证候:

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②胃阴枯槁,郁火内盛——胃脘灼痛,口燥咽干,烦渴思饮,饥不思食。

大便干——胃阴不足,肠道失润。

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阴虚内热。

外感风热分析

张某,男,30岁,干部。

因“反复咳嗽3天”就诊。

患者3天前出现咳嗽,咳痰粘稠色黄,伴口干、咽痛、鼻塞流涕、发热、咯血胸痛等。

舌尖稍红,舌苔薄黄干,脉浮数。

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未见异常。

要求写出:

中医诊断;中医证型;用脏腑辨证方法进行辩证分析。

病例五年前,反复咳嗽,时好时坏,近两个月咳嗽加重,咳痰量多,痰白粘稠,感胸闷气促,食量少,体形瘦弱,无发热咯血,舌苔白腻,脉滑

发热2日,痰白而粘稠,无咳嗽,伴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胃纳、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细数

(1)中医病名

(2)证型

(3)用脏腑辨证分析

主诉:

反复咳嗽5年,近2月加重

症状:

形体消瘦,无发热,舌苔白腻……

病史:

5年前开始咳嗽,反复发作,医生拟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并给予对症治疗。

近来加重。

……

用八纲辨证分析

肝胆湿热

肾脾阳虚

张某某,35岁,工人

主诉:

咳嗽两年,咯血丝痰3月

病史:

两年前出现咳嗽,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三月前咳嗽加剧,声音嘶哑,咯痰量少。

伴口燥咽干,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大便干结。

检查:

舌红苔少,脉细数。

写出中医病名、证型、辩证分析、治法。

胃脘胀痛,饭后加重,累及右胁,嗳气频作,脉弦数

问中医病名、证型、脏腑辨证、中医治法

病历题是脾胃虚寒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