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800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docx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点集锦

第一章绪论

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这里所说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物化形态—指凝固或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即粉笔、黑板等教育器材设施及相应的软件、教学内容等)的技术,也包括无形(智能形态—指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一功能形式作用于教学实践的科学知识。

即教学方法、策略、教学思想、理论等)的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的有视听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2.ACET’94的定义:

是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发布的。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4.电化教育: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

5.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人物、学说、观点):

(1)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华生(刺激-反应说)、桑代克(试误说)、斯金纳(操作条件说);基本观点: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柯勒(顿悟说)、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基本观点:

学习行为受意识支配;学习依靠主观的构造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主体主动的、有选择的获取刺激并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和内部条件,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的性质和活动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认知发展说)、维果茨基(内化学说);基本观点: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

(2)传播理论:

香农—韦弗模式(结合具体案例说明):

20世纪40年代提出。

将传播过程分为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反馈、干扰,该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信源)把要提供的信息经过编码,即制成某种符号(语言、文字、图画、手势等),通过空气、纸张、身体等传播媒体或手段传递给接受者(信宿),接受者收到信息后经过译码理解信息内容。

(3)媒体教学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内容、理论要点、指导意义):

是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在1946年的《视听教学法》中提出的。

内容:

金字塔底层—做的经验:

直接的有目的经验(它是直接地与真实事物接触,通过看、听、尝、摸、嗅,即通过完整的生活经历,去取得大量有意义的信息和观念。

)、设计的经验(对真实事物进行“模仿”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演戏的经验;金字塔中部—观察的经验:

观摩示范,见习旅行,参观展览,电视电影,广播、录音、照片、幻灯;金字塔顶部—抽象的经验:

视觉符号(主要指表格、标识、地图等)、语言符号(包括口头、书面、音乐、手势等语言)。

理论要点:

“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越趋于抽象;并不是说任何经验都要经过底层到底层;下层的经验并不是比上层的经验更有用,它只说明各种经验具体与抽象的程度;教育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教育不能满足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化发展,形成概念;学校中运用各种教学教育媒体可以使教学更为直观,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效果。

指导意义:

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和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

6.信息时代对教育人才的要求(论述师范生应具有何种教育技术能力):

具备新型的教育观念、充分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现代教学理论;学会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掌握和运用信息技能;把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各种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和本专业课程、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7.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主要内容: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四个方面:

每部分内容都涉及到意识与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知识和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应用与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知识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社会责任(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四个能力维度。

第二章现代教学媒体(声音、图形、图像、多媒体)

8.声音媒体(扩音教学媒体[话筒、扩音机和扬声器]和录放音教学媒体[录音机、录音笔、录音磁带、MP3播放器])

9.(扩音教学媒体)话筒:

分类:

按原理分为动圈式(动圈话筒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固有噪音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灵敏度较低、频率响应范围较窄)、电容式(频率响应较好、灵敏度高、失真小、音质好,但结构性相对复杂、成本高,多用于高质量的广播、录音、扩音工作)、电磁式、压电式等;按使用性能分为立体声话筒、有线话筒、无线话筒、驻极体话筒(体积小、性能优越、不需电池、使用方便)等;按接收方向分为心形、超心形、强指向、无方向等。

目前教学中多采用动圈式、电容式有线和无线话筒。

性能:

灵敏度(话筒拾取微小声音的能力。

一定强度的声音作用下输出电信号大,灵敏度就高,用分贝dB表示)、输出阻抗(输出电路中电容、电感、电阻对电信号的阻碍作用,用欧姆【低阻抗话筒】或千欧【高阻抗话筒】表示。

)、频率范围(话筒对不同声音的响应)和方向性(不同方向声音拾取的灵敏度)。

选择:

一般教学课堂选用低阻抗、单向性(抗干扰能力好。

还有双指向和全方位话筒)的动圈话筒;高质量的录音和播音,选频率范围宽,灵敏度高的电容话筒;环境嘈杂,选单向性。

灵敏度低的话筒。

位置:

在扩音时,话筒不要靠近或对准扬声器,否则会引起啸叫。

啸叫是由于扬声器的声音回授给话筒,使扩音机放大后音量过大而产生的。

为了避免啸叫,话筒要远离扬声器,放在扬声器的后面或侧面,同时扩音机的音量大小要适当。

另外,话筒要防止敲击或磕碰,不要用吹气或敲击的方式试验话筒。

10.图形媒体(投影器、视频展示台、数码照相机)

11.视频展示台:

工作原理:

视频展示台是通过CCD摄影机以光电转换技术为基础,将实物、文稿、图片、过程等信息转换为图像信号输出在投影机、监视器等显示设备上展示出来的一种演示设备。

构成和分类:

基本构成包括:

摄像头和演示平台(控制面板、辅助照明、视音频输入输出、计算机借口等)。

分类:

从结构上分为单灯照明式、双侧灯式、底板分离式、便携式等视频展示台;按输出信号分为模拟展示台数字展示台。

要先输入结合的展示台。

12.数码照相机:

利用CCD芯片和CMOS芯片感光,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进行模数转换后记录在存储器上,最后利用计算机或数码打印机将图片输出。

基本组成:

镜头、CCD芯片或CMOS芯片、光圈、快门、取景器、液晶显示器、A/D(模数转换器)、MPU(微处理器)、存储器、电池和输出接口。

镜头分类:

根据焦距是否可变化,分为变焦距镜头和定焦距镜头。

定焦距镜头根据焦距数值与感光芯片的对角线长度比较区分为标准镜头(相近)、广角镜头(短)、远摄镜头(长)。

曝光量=光圈x快门开启时间,镜头进光孔径=镜头焦距/光圈值

性能:

分辨率:

像素越多,分辨越高,同样输出质量下照片尺寸越大;分辨率与压缩比同时决定照片质量;色彩深度;相当感光度;白平衡调整。

使用:

准确聚焦、保持相机稳定、选择适当的分辨率、存储卡的维护,电池。

13.图像媒体:

(电视、录像机、摄像机、MP4播放器、激光影碟机)

14.视频信号:

全电视信号呢或图像信号。

包括:

亮度、色度、同步、消隐信号等,是中频信号,带宽为6MHz。

视频模拟信号:

复合视频、分量视频(y/c分量、RGB分量、色差分量)音频信号:

指由话筒将声音转换而成的电信号。

有单声道和多声道。

电视中的伴音信号频率在20Hz~15kHz之间。

射频信号:

指视频和音频信号经高频调制后的信号,一般用于广播电视发射和接受。

,也可在闭路电视电缆中传输,但要经过调节器调节。

由于调制的频率不同,射频信号的频率也不同,于是产生了频道。

我国广播电视频率48.5~958MHz.

15.彩色电视制式:

NTSC制,正交平衡调幅制,由美国研制,主要在美、日、韩、加拿大、中国台湾使用;PAL制,逐行倒相制。

由德国研制,主要在德、英、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SECAM制,场顺序制,法国研制,主要在法、俄罗斯、东欧的一些国家。

16.在教学中使用MP4播放器时,应选质量稳定、兼容文件格式比较广泛的。

17.多媒体:

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载体中两种及以上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

特征:

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超文本和超媒体。

第三章数字化媒体素材的获取和利用

18.媒体素材:

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素材五大类。

19.声音:

类型:

数字化的声音信号分为两类:

一是采集各种声音的机械振动而得到的数字文件,即波形文件(可以很好表达原始声源的效果,但存储空间较大);二是用于记录电子数字乐器声音的MIDI文件(表达能力有限,无法表现自然声音,回放质量受声卡性能的限制)。

MIDI音乐的数据不,二是以数值形式存储的指令。

存储:

WAV格式:

是波形文件的一种存储格式。

文件拓展名是.wav;MIDI格式:

拓展名为.mid。

MP3格式:

拓展名为.mp3,是对波形文件进行压缩形成的,能够以该质量、低采样率对数字音频文件进行压缩。

CD格式:

是波形文件的一种格式,文件拓展名是.cda。

WMA格式:

以减少数据流量但保持音质的方法来达到更高的压缩率目的.可防盗版。

利用:

在课件中用作背景音乐、情景资料、信息提示。

20.图形:

矢量图:

是通过一组指令集来描述图形的,这些指令描述构成一幅图的所有直线、圆、圆弧、矩形等的位置、维数、大小、颜色和形状。

优点是:

存储空间小,分辨率完全独立,在图片放大缩小时不会受到影响,但它使用数学方程式来描述图片,运算较复杂,图片色彩现实比较单调和生硬。

一般通过矢量图绘制软件和图形处理软件如Coreldraw、Illustrator、Photoshop等制作矢量图。

WMF格式。

位图:

即位映射图,是由描述图形中各个像素点的强度与颜色的数位集合组成的。

优点是色彩显示自然、逼真。

但存储空间相对较大,尺寸转换中会失真。

一般通过扫描仪、摄像机、数码相机等输入设备获得。

PSD格式。

21.图像:

图像就其信息来源来看,分为动画图像和视频图像。

图像获取:

摄像机按照记录信号的形式分为模拟型和数字型。

DV和SONYD8规格是数字型;VSH和8mm是模拟型。

第四章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22.多媒体课件:

特点:

作用的领域应该是教学领域;其成品多是软件。

组成:

一方面它用于教学,应具有3个要素:

教学内容、学生类型、教学策略;一方面它是一种软件,具有软件的系统结构:

数据、控制、人-机交互接口。

结构:

指课件中各教学信息的逻辑化和程序化关系及教学控制策略的组合。

线性结构:

学生按顺序接受信息;树状结构:

学生沿树状分支展开学习活动;网状结构:

学生按照内同单元学习;复合结构。

分类:

按课件开发和研制来分:

基于课堂教学策略的课件:

将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设计寓于课件中;电子作业支持系统:

具有及时学习或即求即应学习功能;群件:

支持群体或小组合作化学习;积件:

由结构化的多媒体教学素材或单元知识组合成的。

按课件中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活动组织方式:

固定型课件:

固定程序式教学课件。

将各种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组织成一个个框面,作为“程序教学”基本单元呈现在屏幕上,按预定路径来实教学活动;生成课件:

按模型方式随机生成许多同类型的例子和问题的课件。

可调节型课件:

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取教学信息和学生信息制成的课件。

智能型课件:

设计各种因材施教的认知模式,通过人机对话计算机自动检测学生学习能力和状态。

按课件功能:

课程式课件;课程辅导式课件;测试训练式课件;实验模拟型课件:

用于演示实验和对学生的操作实验仿真的课件;管理型课件:

主要用于收集、分析、诊断学生学习情况。

按教学方式:

个别指导式;训练和操作式;咨询式;游戏式;模拟式;问题解答式。

23.多媒体创作工具种类:

基于卡片或页面类型的创作工具:

提供了一种可以将对象连接于页上面的工作环境。

常见的有PowerPoint,金山演示等;基于时序的创作工具:

提供媒体对象出场的起始时刻和表演持续时间的手段。

常见的是Flash,Director。

基于图标事件类型的创作工具:

将数据按对象和事件的出现顺序来组织,并以流程图为主干,将各多媒体信息元素及控制按钮等一个个放置在流程图中。

具有代表性的软件是:

Authorware。

24.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课件:

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策略的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软件。

25.多媒体课件设计步骤:

教学需求分析: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开发可行性、需求状况等的分析。

即为什么选择这一教学内容,是否可行,需求状况如何。

选择教学内容;析课件设计可行性;分析课件需求。

教学设计:

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和设计媒体,选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大纲或训练的要求来确定。

确定教学策略:

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需要的工具盒最佳途径。

选择教学媒体:

课件中多媒体的类型可分为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

分析知识结构:

就是要了解教学内容中知识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顺序。

结构设计:

课件结构所表现的是在编程中按课件设计及教学设计要求建立起来的各多媒体元素间的逻辑关系。

应考虑到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

26.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课件制作所要完成的工作是利用课件制作技术将前期的教学设计及课件结构设计进一步采用软件的方法实现,完成课件作品。

包含3方面工作:

多媒体课件界面元素的制作:

指多媒体课件中用到的各种按钮、图标、菜单等,它们一起构成多媒体课件界面,进行着课件与使用者之间的交互。

可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

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和制作:

需要用到大量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课件的编辑合成与调试。

27.多媒体课件的评价:

是对课件开发后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并能有效的达到课件开发的目的进行评估的重要环节。

多媒体课件评价的内容:

一般包括课件的功能功能评价和教学评价。

功能评价:

将编制好的课件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践,按教学过程结构设计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试用可以发现错误和不足并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课件的教学评价:

根据学习评价理论,收集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课件的使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得出对课件的评价。

评价分类:

形成性评价:

指在课件开发过程中,收集大量有效数据并根据相关数据做出分析判断以便向课件开发者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他们改进和完善课件制作。

贯穿于整个课件开发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总结性评价:

指在课件开发过程结束以后,通过课件的试用和课件之间的比较,或课件与某种评价标准的比较,对课件的价值作出判断、划分等级,给决策者提供建议。

评价标准:

三级评审模式:

一审由评审工作人员检查程序的可靠性、稳定性、筛选掉不合格的软件;二审由学科专家组成,制定多媒体课件评价标准并给予加权和量化,根据评价标准全面的评价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使用性等五个方面的价值;三审由各方面专家汇总评价意见确定评价等级。

28.网络课件的设计及制作:

网络课件:

是一种根据预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经过教学设计,以网页形式组织多媒体信息元素来完成制作行并运行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软件。

特点:

跨时空性、共享性、交互性、时效性、媒体性。

设计及制作:

开发原则:

要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要符合网络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要具有简单方便的操作及明确的导航。

小型的网络课件开发:

经历五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教学设计、结构设计、内容设计)制作阶段(多媒体素材制作、网友制作集成)测试评价阶段、发布与应用阶段。

第五章信息化教学设计

29.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方法等众多要素构成有机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规划和安排。

30.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

是将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系统的运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的、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

内容:

对学什么和教什么进行设计:

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既包括对学校或某个专业的课程的组合及结构进行设计,也包括对某一单元或一节课的组合及结构进行设计。

对用什么学和用什么教进行设计;对怎样学和怎样教;对学得怎样和教的怎么样进行评价。

31.理论和思想和基础:

素质教育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创新教育观念。

3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一般教育心理学上把教学内容分为认知(事实学习、概念学习、技能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分为: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教学目标的确定。

33.制定教学策略:

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形式和方法。

教学活动程序:

主要包括准备活动、学生参与、测验及补充活动等教学事件。

目前常用的有:

传递:

奥苏贝尔认为他是学习新知识效率最高的形式。

引导:

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

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

示范:

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情景:

适用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

媒体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按其完成的作用,一般分为事实型、情景型、示范型、原理型和探索型。

具体作用有: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创设情境,引发动机;提供示范,正确操作;呈现过程,形成表象;设疑思辨,启发思维;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也是改进教学设计方案的依据,是一种全程评价,存在与整个教学中。

34.教学评价:

含义:

根据教学目标,运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与学的过程、结果及其中资源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

功能:

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和教学功能。

种类:

按评价功能分:

诊断性评价(如摸底考试、问题分析);形成性评价(课堂测验、教学检查);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教学评估);按评价基准分:

相对评价(高考);绝对评价(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自身评价(过去与现在的变化情况)。

按评价方法分:

定量评价(考试分数);定性评价(评语总结)。

原则:

客观性、指导性、科学性、整体性。

35.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最根本的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常指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评价。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教学评价方法:

试卷;档案袋评价;量规评价(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

第六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36.含义:

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37.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8.方式: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作为个别辅导工具;提供资源环境及信息加工工具;交流和协作工具;研发工具;与课程全方位整合。

39.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的支持下形成的一种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关于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分类:

基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视听演示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维格教学模式-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

确定培训技能,提供示范;进行维格教学);基于网络的资源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模式(电子邮件、聊天室、BBS讨论区、Blog网络日记、Wiki维基网络写作工具)

40.视频展示台操作过程

一、根据多媒体教室综合演示系统的基本组成一一对应检查相关设备的信号连线:

1、计算机—控制器—VAG分配器—液晶投影机之间的RGB信号线;

2、计算机—控制器—VAG分配器—计算机显示器之间的RGB信号线;

3、视频展示台—控制器—液晶投影机之间的信号线;

4、DVD机—控制器—视频展示台—液晶投影机之间的信号线;

5、计算机—控制器—扩音机之间的信号线;

最后,确认设备是否处于关机状态。

二、接通总电源,按信号的流向自前向后依次开机。

三、调整液晶投影器和屏幕的位置;调整液晶投影仪的镜头聚焦和镜头变焦;再调节液晶投影仪控制菜单选项中的“亮度”、“对比度”和“饱和度”参数和“阶梯校正”。

四、利用控制器的信号输出按钮选择输入信号“RGB”为通过控制器RGB端口输入的计算机信号。

五、控制器的信号输出按钮选择输入信号“VIDEO”为通过控制器VIDEO端口输入的视频展台信号,并调节视频展示台的聚焦按钮和变焦按钮。

六、控制器的信号输出按钮选择输入信号“DVD(VCD)”为通过控制器DVD(VCD)端口输入的视频信号。

七、图像播放结束后,按信号的流向反方向依次关机,最后切断总电源。

41.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四节细菌、真菌和病毒

班级:

2009级4班课时:

3教学设备:

多媒体、黑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对比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的,增强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

3.认识与人类有关的细菌、真菌和病毒性疾病,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

二、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解表

课目名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学习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细菌、真菌和病毒

1.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

识记

记住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

2.细菌、真菌和病毒的营养方式

识记

掌握各种营养方式的概念并体会其对于繁殖的意义

理解

3.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殖方式

理解

掌握各种生殖方式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应用

4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

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关系并关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应用

教学重点

细菌、真菌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识记

利用多媒体视频与图片讲解,让同学们掌握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难点

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

利用多媒体视频与图片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用表

知识点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资料来源

使用方法

1

投影

图片

直观展示形态结构

网络

展示

2

黑板

板书

便于学生抄写记忆

教材

书写

3

投影

视频

直观感受生殖方式并联系生活

网络

播放

4

投影

视频

升华课堂主旨,让学生更热爱自然

网络

播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复习旧课,进入新课

【引入】:

在自然界微生物中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的,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而我们今天学习的真菌,肉眼就能够看到,但也有少数的是肉眼看不到的。

真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一类生物,像细菌一佯,对自然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在学习真菌之前,让我们复习一下细菌的形态结构。

【提问】:

细菌是单细胞个体还是多细胞个体?

--(单细胞个体)那真菌呢?

--酵母菌和霉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真菌。

我们首先学习酵母菌。

(5分钟)

2.讲授新课:

我们每位同学的小烧杯内都有一小杯酵母菌培养液。

在两天前我们在糖水中加入了一点"发面",并且放在温暖的地方。

现在发面中的酵母菌在糖水中繁殖起来了。

我们现在把培养液制成装片来观察。

观察时用碘液染色。

--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