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844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docx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导论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使得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人们正确解释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伟大变革。

第一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与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把握相伴相随、同生共长。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认识方式和水平各不相同。

因此,了解人文社会学科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1、人类认识社会的第一种方式:

“神话”方式

神话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

那时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力很低,主要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行认知,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讲故事”等方式流传。

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天启真理”至高无上,领悟上帝的旨意成为社会认识的主要目的,神学与经典诠释成为中世纪社会认识的主导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类智慧与人的自主意识。

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发展和壮大,人类理性逐渐觉醒,先后兴起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要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实质上是要创造和张扬资产阶级文化。

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家们要求人们以理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取代神权,高扬理性与个性,提倡创造和践行,这是人类本性的一次重新塑造和思想的大解放。

启蒙运动进一步彰显了理性的作用,弘扬了社会批判精神,为资本主义和近代工业社会开辟了发展道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成为其重要的思想成果和学科范式。

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兴起,其实证性研究方法也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使得社会科学逐步分化并朝着实证化方向发展。

自然实证主义的有效性使人们相信:

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凭借实证化的研究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实证认识方式是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对于促进社会历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有重大历史意义。

理性的过度张扬带来了对于非理性因素的忽视和压抑,引发了对于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和个性等等的特别关注,这为社会认识中的人本主义的认识方式提供了可能。

人本主义把个人作为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主张从独特的个人出发来理解人以及人的世界,哲学必须把人的生存问题作为根本问题。

人本主义哲学,如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人格主义等,强调人的非理性而反对理性,把理性置于非理性的统摄之中。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它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

自然科学在人类科学研究、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人文学科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它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是其主干学科。

人文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社会科学形成于近代,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它们在科学的研究社会和改造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就学科定位而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别较大而与人文学科相近。

本书所说的社会科学实际上亦包括人文学科在内。

人类文明的进步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而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构建、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规范,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达到提升社会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人类文明发展行进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

社会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自我认识方面的进步。

社会科学研究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的意思。

《墨子·天志》篇把以“规”度量圆形之法称作圆法,把以“矩”度量方形之法称作方法。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西方,“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由“Κατάμήκοςτης”(沿着)和“Οδική”(道路)两个词组成,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在科学的探索活动中,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规范、原则、程序等等,最终影响甚至决定着主体对客体把握的广度、深度和正确程度。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

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是由它们研究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同一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而且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别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

在当代,科学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愈来愈呈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以往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客观实际而形成起来的,它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尽管在社会认识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狭小的生产规模限制了人们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使得它们在总体上不可能给社会历史以真正科学的说明。

即使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也难以避免地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正是马克思主义开启了社会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吸收人类几千年思想文化中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唯心主义就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被驱逐出去了。

如同达尔文发现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观的这种深刻变革,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

列宁说: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它在人类社会认识史上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路从未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产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以理论体系不断的自我更新和研究方法不断的自我改进,科学揭示社会历史在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第二,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到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活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分散、零碎的社会现象看作社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第四,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

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任何社会现象都应当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

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要着力分析各阶级、阶层之间具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探寻不同阶级、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和对立。

第五,发展性原则。

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每一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

研究社会现象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再现社会现象的过程及其本质。

我们既要重视对社会系统进行稳态研究,又要重视对社会系统进行动态研究。

第三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其与时俱进,是自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人类思想史的结晶,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人与群众等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

列宁说:

“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主要流派。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积极的方面来看,它有许多积极的成果,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和操作层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的科学体系。

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面貌,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恩格斯说: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缜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4、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5、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因此,立足人的实践活动研究社会,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解释人类历史的方法,“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在上述三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在上述三种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实践活动具有主导的作用。

人的生存依赖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人们要生存,需要吃穿住行,为此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人们的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

所以,人类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实践的活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人们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使外部世界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

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只有立足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一。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从实践的需要出发,我们“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论研究的价值。

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的生长点,也是理论的出发点。

没有实践需要,不可能有理论的产生。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实践的需要不仅是理论产生的基础,也是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

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落后于实践和时代的理论,便不可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

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节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的过程,就是超越经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过程,就是从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过程,就是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

邓小平说: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

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是宝贵财富。

只有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的“两起两落”,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真正认识了中国革命的规律,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拒绝研究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十足的狭隘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十足的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真正的原则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末尾,是它的结果。

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就必须做到观察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

”。

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要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而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

列宁说: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

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

”搜集材料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愈丰富愈好。

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第三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只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

某一认识即使不能被一时的实践证实或证伪,最终也必将被无限发展的实践所证实或证伪。

从最终的、本源性的意义上来说,实践标准具有唯一性,这是确定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可靠性的意义上来说,实践标准具有权威性,实践最终能够检验出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所谓不确定性,首先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实践都无法摆脱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列宁说:

“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其次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即不断发展的过程。

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过程。

为此时此地之实践检验是真理的论断,在彼时彼地就未必是真理。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