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046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缘政治学讲义2.docx

地缘政治学讲义2

地缘政治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国家的地理宿命

二、何为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

三、地缘政治格局约束下的国家战略选择

四、现代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章地缘政治结构与理论

一、结构

二、民族国家的扩散

三、地缘政治学与一般体系

四、均衡、动荡与世界秩序

第一章:

绪论

一、国家的地理宿命及其抗争

1、来自中国历史的故事

2、来自全球大国的故事

3、世界不是平的——从地理的角度重新理解世界

地理视角下的政治与外交、地理视角下的全球产业布局

全球化并未导致地理的终结,而是产生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体系

要问有关未来的问题,最好的立足点其实就是大地。

文化与地理的力量,可能在某个时刻战胜一切,而一个人为的边界是不符合自然的,所以也特别脆弱。

二、地缘政治学定义

1、各种定义

鲁道夫·契伦:

将国家作为地理有机体或空间现象的理论,1899年

卡尔·豪斯霍夫:

是新的关乎本国利益的国家科学……,关于空间决定一切政治过程的学说,它以地理作用广泛的基础,尤其是政治地理。

其他学者。

其一,一种人文地理与应用政治学相结合的研究;其二,从空间或地理视角出发的国际关系研究。

科恩:

对在以地理环境与视角为一端和以政治过程为另一端的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分析。

2、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几个阶段

其一,争夺帝国霸权。

拉采尔1844-1904:

认为国家的生命来自于人类与土地的联系,他对空间与位置的地理法则的思考,对边疆的扩张等进行了分析。

麦金德1861-1947:

基于陆上交通的改进提出了”枢纽区域”或”心脏地带”的概念,强调陆权,特别是对世界最大陆地心脏的统治将成为世界统治的基础。

提出:

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统治了世界。

马汉1849-1914:

仍然以亚欧大陆为世界中心,分析了陆权国家的局限性(特别是俄罗斯),从海洋运动的便利性强调了海权的重要性。

对马汉来说,那些凭经巴拿马运河及苏伊士运河航道可到达的广泛地区,是世界权力的关键所在。

而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冲突的关键地带在地处亚洲的北纬30到40度之间,在这里,俄国的陆权与英国海权相碰。

他预测世界统治权会落在围绕欧亚大陆的重要基地的英美联盟手中,美英德日联盟终有一天会为对抗俄中而结成联盟。

这些观点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转变,放弃了孤立主义,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力量。

鲍曼1878-1949:

世界大战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面对世界上的人群还存在基本的区别这一事实,为了不同的目标,应该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联盟或调停组织,推进合作计划,推动这个国际角色轮换,无序、动荡和危险的世界向和平的新秩序迈进。

契伦1864-1922:

率先提出了地缘政治学这个概念,将其定义为”以国家为对象的科学”,是理解国家的五个学科(其他四个为经济政治学、、人口政治学、社会政治学和权力政治学)之一,而且是这些学科的主干。

在理论上他接受了拉采尔关于有机体国家的观念,认为国家的自然环境为权力单位提供了追求“势不可当的进步法则”,从而使得政治过程是由空间决定的。

其二、德国地缘政治学

在一战中的失败使得解德国人更加关注它所面临的地理困境或者说地理宿命,战后德国的重重危机也促使了从地理角度重新思考国家的未来。

产生了以豪斯霍夫(1869-1946)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

在其理论中,国家是拥有自己生命的空间细胞(如地区、城市等)的集合体的有机体理论,生存空间和绝对统治成为口头禅,强调土地、空间和经济甚至比种族更重要。

德国向东、西两线的扩张也成为逃脱地理困境的必然,控制苏联和摧毁英国海上力量是德国获得世界统治权的关键,而控制了泛欧地区就能迫使苏联就范。

主张德、俄、日结成泛欧亚大陆从而统治世界。

通过赫斯的关系,豪斯霍夫团队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希特勒,成为其纳粹理论的重要内容。

其三,美国的地缘政治学

二战期间,作为少数执着于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者,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矫正了麦金德关于”心脏地带”的理论,在麦金德的启发下,得出了与之相反的战略性结论。

在他看来欧亚大陆沿岸地区,频海欧洲地区、中东地区、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因其人口、资源等条件以及它们对内陆出海通道的占用而成为控制世界的关键。

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德国统治世界对全球的危害,必须通过英美与苏联联盟才能阴止德国取得对欧亚大陆海岸线的控制权。

但该理论的弱点也在于——没有一个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国家有能力将这些边缘地区或国家组织起来,原因很简单,它们既易遭受心脏地带国家,也易遭受沿岸国家的侵扰和攻击。

同时,尽管海上交通工具和运输效率极大地提高,但内陆交通线,即使是在边缘地区之间仍然极其重要。

如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

其他理论家

雷纳1942年指出,通过空中常规航线的开辟,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已经与横跨北极冰原地区的英美地区的心脏地带相连,形成了在北半球内部的一个新的扩大的心脏地带,这个地带不仅是统治世界的权力中心,同时还拥有整个极地世界内陆的空中、海上和陆地道路的便利。

因此北极地区作是为枢纽性移动的战场,是心脏地带以至于控制世界的关键。

谢维尔斯基1950年的世界地图以北极为中心,西半球位于极点的南面,北面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北美洲的空中统治区域,也是它的资源与制造业储备区是拉美;苏联的空中统治区则在南亚、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而那些北美与苏联空中统治区域相重要的地区,即英美地区、欧亚大陆地区、频海欧洲地区、北非以及中东是”决定区域”,由此控制空中,就等于控制了全球。

其四,冷战—国家中心与普遍主义视角

A以国家为中心的地缘政治学。

以国家为中心主要是强调关键国家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形成了以下一些理论和观点。

遏制理论。

凯南基于苏联对心脏地带的控制和扩张主义的政策基调,提出了遏制理论,并使之成为杜鲁门主义的对外政策基础和中心原则,随着这一遏制战略的逐步显示出缺陷,西方改变了局限于对沿心脏地带边界一线欧亚大陆国家进行遏制的举措。

多米诺理论。

布利特1950年提出,必须防止苏联力量通过中国向东南亚扩散,也支持遏制政策超过东南亚及中东破碎地带,扩大施用到非洲之角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与古巴、南美以及南亚等地,这些区域最终成为美苏争霸的主战场,肯尼迪和尼克松政府以此将战略重心转到阻止共产主义向第三世界的扩散

大局观理论。

基辛格于1979年引入,从而将地缘政治学改造成了全球力量均势政治学的同义词。

大局观以将世界各地冲突地点都与苏联相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基础,认为美国卷入任一个别冲突都需要从其对整体的的超级大国均势的影响来着眼,西方在某一地方的无能都将减损它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名声或地位。

该理与论为越南战争,也为与苏联关系的缓和及与中国达成和解提供了理论支撑。

布热津斯基则强调了遏制与阻止苏联的关键是对”关键国家”的控制。

所谓关键国家是地理位置重要,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如……。

B普遍主义的地缘政治学。

它建立在普遍主义或整体主义世界观以及地理空间的动态性质基础上,强调多中心的世界体系,单一的以经济为基础的世界体系和环境、社会决定的地缘政治学。

科恩指出在一个按各种动态均衡力量演进上一个灵活多变量演进着的体系之内存在着一个灵活多变的由地缘战略辖区、地缘政治区、破碎地带、民族国家以及亚国家组成的等级体系。

克龙提出了一个由10个按等级排列并具有历史和文化基础的地区性集团组成的地缘政治体系。

世界权力天平的重心正在由欧洲和西方向太平洋转移,太平洋地区将成为大国角力的主战场。

泰勒与沃勒斯坦则建立了一个以全球经济秩序为基础的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南北冲突或者说资本主义核心区与边缘地区的冲突是整个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

另外,也有法国学者将地缘政治学与生态学及广泛的环境问题,以及与世界贫困和资源耗竭等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废除国家和重建相互合作的全球体系的重要性。

其五,后冷战时代----竞争还是调和

福山。

在冷战后,其《历史的终结》把西方的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主义看作历史的终结点;近些年则看到威权主义在俄罗斯和中国得以复兴的态势,提出俄罗斯与中国将成为西方世界难缠的对手。

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冷战结束意味着一个以美国全球霸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的诞生。

卡普兰的无政府主义地缘政治学将世界分解为富裕的北方和贫困的南方,认为南方,特别是非洲注定会陷入无政府和混乱,只有美国才有能力让世界体系稳定下来,阻止专制潮流的扩散,勇敢面对伊斯兰的反现代主义。

政治性地缘政治学倡导将西方的力量投入中欧和东欧,以削弱俄罗斯西边心脏地带的地位,向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渗透并挑动中国反对俄罗斯。

布热津斯基强调美国霸权取决于在”欧亚大棋局”的三个地方能否取得领先优势,西方或欧洲;南方或中东和中亚;东方或中国与日本。

亨廷顿则从文明的冲突理论出发,西方对东方的领先地位可以通过分割和离间其他文明达成,而文明之间的断裂层将成为各种文明相互竞争和冲突的主战场。

结论

作者赞成以现实为出发点的地理学的地缘政治学建立在多极性与多层性的基础上。

它依据的是世界各要素和各层次的持续不断扩散以及它们的地缘政治发展。

全球城市网络的兴起、国际社会运动的壮大将对国家和地区政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由此急剧展开的地缘政治重组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中国、东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频海欧洲等等地区的分化重组将形成新格局。

 

第二章地缘政治结构与理论

本章主要讲述由地理与政治力量互动形成的地缘政治结构以及引导结构内部发生变化的发展过程。

一、结构

地缘政治结构由地缘政治模式与特征组成。

模式是指地缘单位的形状、规模和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将它们联在一起的种种网络。

特征指政治地理节点、区域以及边界或分界线,它们构成了地缘政治单位的独特性。

地缘政治结构按空间层次可以划分以下等级:

地缘战略辖区;地缘政治区;民族国家、高度自治地区、准国家、最低层次或微观层国家这之内或之间的领土部分。

它们分别构成了地缘政治的宏观层、中观层和微观层。

在上述结构之外,还存在破碎地带、压缩区、门户区、汇合区。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为不同的地缘政治结构的形成提供了舞台。

而海洋和大陆这两种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所演绎的文明迥然不同,造成了经济、社会人文、精神的分野,也对地缘政治结构的形成影响深远。

海洋文明的特征具有便捷的交通,降水充足,温度适宜;海上贸易发达、移民众多,经济专业化进程较快,更加开放,政治也更加开明。

大陆文明的特征是远离公海,气候相对极端,相对封闭,与外界联系相对困难,经济上更加自给自足,政治保守而倾向于集权和独裁。

2推动地缘政治结构形成的两股力量—离心力和向心力

离心力是政治分裂的动力,它努力将不同背景政治制度、语言、文化或宗教的民族、种族或族群从领土上分开,并通过具有明确边界的空间给予界定和保护。

向心力则促进着政治团结,推动着国家之间在商业、军事国防,或与别国结成联邦等领域形成统一的地区性行动。

两种力量决定了全球失衡或全球均势,也就决定了国家与国家,国家内部各区域地位的升降变化。

3地缘政治特征

历史核心或原子核。

国家起源或国家观念诞生的地方。

首都或政治中心。

引领人民行为的政治和象征活动的中心。

具有地理上的中心性,或防卫性,或具有向外扩张和延伸的跳板作用。

核心区。

人口与经济活动最密集区域,是国家经济最发达的部分,通常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区域。

有效国家领土和有效地区领土。

人口适中而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

是潜力区域和未来力量的标志。

空旷地区。

边界。

这里往往是冲突的来源。

非主流部门。

包括国内少数民族分裂地区以及地区当中的孤立或”无赖”国家。

它远离核心区,缺乏经济便利,但也往往资源富集,其成果也往往流向国家中心。

地缘政治特征的发育程度以及由其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模式是决定地缘政治辖区或地区的成熟阶段的基础。

而地缘政治结构通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建设过程而形成,尔后,又被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地缘政治力量重新铸就。

地缘政治边界沿着物理、文化、宗教及政治裂纹形成,而这些边界随着政治中心之间权力重心的转变而改变,新的边界会沿浮上表面的裂纹形成。

4结构层次

地缘战略辖区。

地域广大,具有全球影响力,服务于重要大国、国家,以及它们所包括地区的战略需要的地方。

它通过对战略要地和海上航道的控制黏合在一起。

区分地缘战略辖区的首要因素是它由”海洋性”或“大陆性”形成的程度。

由此业已形成三个地缘辖区—海洋辖区、欧亚大陆辖区、东亚辖区。

地缘政治区。

大多数地缘政治区是辖区的一部分,它由地理相邻性以及政治、文化、军事互动相连接,可能的话还由历史迁移、民族融合以及共同的国家诞生历史而连接,因此各地缘政治区具有不同程度的稳定性。

海洋辖区包括濒海欧洲地区、中北美洲地区、亚太沿岸地区;欧亚大陆辖区是心脏地带的俄罗斯地区。

东亚辖区包括中国和印度支那半岛。

而南亚地区是三大辖区之外的一个地缘政治区。

破碎地带。

它是战略导向地区,既在内部深刻分裂,又夹在地缘战略辖区大国之间的竞争中。

这些区域变动不居,边界也是流动的。

目前包括中东破碎地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

历史上和未来这种地带的变化将是明显的。

民族国家。

全球化并不是一股独立的力量,它是民族国家体系的女仆,影响到国家政策,但不会到削弱民族主义的程度。

本书作者认为世界是围绕着空间上依层次等级体制排列的核心区域而组成,其功能根据这些核心的权利和范围而变化。

全球交易体系的主要核心是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中国,而第二核心层包括众多的国家,由此可以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商业性的世界秩序将会持续存在。

国家权力的等级。

第一等级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它们构成三个地缘战略辖区的核心层。

印度则是一个独立地缘政治区的核心。

第二等级国家用由地区大国组成。

其影响范围越过其各自地缘政治区的大部分。

其排名可能经由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指标加以评估。

门户国家和地区。

二、民族国家的扩散

附属地区争取独立的欲望和现行主权国家的分裂是导致民族国家扩散的原因。

三、地缘政治学与一般体系

将地缘政治世界看作一个一般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政治结构与其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模型,这些相互关系产生了地缘政治力量,它们塑造地缘政治体系,再搅乱它,然后引领其走向新的均衡。

为此,运用社会学、生物学以及心理学理论中的阶段研究方法是有益的。

根据这些知识,地缘政治结构的演变有以下阶段:

无差异和原子状、区分化、专业化和专业化整合阶段。

四、均衡、动荡与世界秩序

运用亚当斯密的均衡思想,均衡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一个暂时稳定状态,均衡必然是动态的,是变革和混乱相互交织的过程。

由均衡状态所代表的秩序必然是变动不居的。

如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的混乱发生的地理位置已然不同,战争、大规模移民、各种难民、气候变化等等因素都影响着动态均衡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