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501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docx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考点一教学与智育之间的关系

考点预测

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

A.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B.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C.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答案:

C

考点归纳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意义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考点二小学教学的任务

考点预测

简答题:

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

考点归纳

小学教学的馁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考点三教学过程的特点

考点预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常常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情境或者设置模拟情境,这主要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 )的特点。

A.知、情、意的统一B.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C.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答案:

C

考点归纳

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有: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考点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考点预测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

A.领会知识B.巩固知识C.引起学习动机D.运用知识

答案:

A

考点归纳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一领会知识(中心环节)一巩固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知识。

第二部分

考点一小学教学设计的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八个基本要素,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对象分析:

①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水平;②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③分析社会背景。

(2)教学内容分析:

①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③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

(3)教学目标的制定: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教学策略设计

(1)运用教学策略:

①新知导入起点要低;②学习新知前要进行旧知识的复习;③注意训练的广度、梯度和深度。

(2)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依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设备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等而定。

(3)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

教学媒体指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

合理运用组合媒体,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措施。

3.教学评价设计

(1)形成性评价设计:

形成性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M@-、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设计:

总结性评价属于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考点二教案的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十二项:

(1)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2)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3)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4)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5)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6)教学难点(说明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7)教学方法(说明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8)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9)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10)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盼内容);

(11)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12)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考点三各类课型教案编写的要点

1.新授课教案的编写要点

(1)设计好复习引课的内容。

(2)写明新授内容的逻辑层次。

(3)写明有效措施,便于突破难点

(4)进行适当的巩固小结。

2.习题课教案的编写要点

(1)设计好设问的问题和时机。

(2)写好方法性总结。

(3)明确启发引导思维的方向。

3.复习课教案的编写要点

(1)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2)对症下药,实施补救。

4.实验课教案的编写要点

(1)写明要求。

(2)写清问题及处理方法。

第三部分:

点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的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牛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青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渎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渎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T:

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考点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课程的设计思路

(1)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

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2)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3)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4.课程的总目标

通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牛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考点三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1.课程的基本理念

(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第四部分: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教学反思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1.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反思把课堂教学作为认识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

使教师、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教学过程,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通过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得以解决。

3.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理性的分析,删繁就简,去粗成精,不断地改进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水平。

4.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

教学反思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自我发展的能力,然后再回到教学实践进行新一轮反思,不断循环、不断提高。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教师主导性充分发挥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

教师的教学反思既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

增强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促进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五部分: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而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会在后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个别教学制最显着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以,在个别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学的学生。

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

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

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按学生能力、成绩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美、英、法、德等国家实行的分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分组教学最显着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高水平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低水平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分组教学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

对同一年招收编班的学生必须充分调查摸底,不要以片面的主观印象匆忙分组,学生个体之间在道德情感、行为习惯、智力状况、年龄身体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综合分析,观察其发展情况。

第二,制订个体教学计划。

为了保证某学科中的“分组教学”有计划地进行,事先要对每个学生确一个较为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使在教学中按照各组要求的共同点进行集体教学和各组要求的不同点安排分组学习。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设置弹性要求,但必须保证基本要求的完成。

第三,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实施“分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品质,既要做到爱心和责任心并存,同时又要有过硬的教学技能。

例如,备课要面向各类学生,各组活动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路,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时间分配、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上也都要有区别、有讲究。

第四,深人钻研教材教法。

“分组教学”为了兼顾不同类型的学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的难度。

所以,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做到根据教材采取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B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l920年提出的,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

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它们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第六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它的主要特点是。

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

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

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

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

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

心智活动。

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

其次。

知识学习的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

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给学生学习以巨大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

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

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

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

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第七部分: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二)教学的内涵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其特点如下: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

教师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

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

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

所谓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无论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改革.都要坚持加强双基教学而不应有所削弱,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所谓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

只有注意发展性教学,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操作,进行推理、证明,去解决创造性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人们的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和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但对小学生来说.教学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也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发展。

所谓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教学特别要注意教学卫生,要求学生在坐、立、阅读、书写和其他学习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护学生的视力,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保持旺盛的精神,发展健康的体魄。

(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在教学中的审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