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690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整章教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4.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出课本P78的问题,可用多媒体演示题目描述的行驶情境.

1.理解题意:

客车比卡车早1小时经过B地,从这句话中可知客车、卡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2.能否列算式求出A、B两地之间的路程,要求能够解释列出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3.提出问题,如果用字母x表示A、B两地的路程,根据题意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式子?

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把题中的数量用表格形式反映题意:

路程(km)

速度(km/h)

时间(h)

卡车

x

60

客车

x

70

  2.学生回顾方程的概念,探讨、列出方程,并说出列得方程的依据.

3.讨论列出方程表示的意义,并对比算术方法,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与列算式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4.反思:

这个问题中除了A、B两地的路程是一个未知量,还有没有其它的量是未知的?

如果还有其它的量是未知的,能否用字母(或未知数y)表示这个未知量,列出与前面不同的方程呢?

学生分组讨论.

5.将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表格列出:

路程(km)

速度(km/h)

时间(h)

卡车

60

y

客车

70

y-1

  6.探讨:

①列出关于y的方程;②解释这个方程表示的实际意义(或列出这个方程的依据);③如何求题目问题:

A、B之间的路程.

7.总结以上列出两个含不同未知数x、y的方程的方法:

①以路程为未知数,则根据两车行驶时间的关系列方程.②以行驶时间为未知数,则从两车行驶路程的关系列方程.

8.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

阅读课本P79.

9.举一反三:

分别列算式和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决下列问题:

(1)某数与它的的和是8,求这个数;

(2)班上有女生32人,比男生多,求男生人数;

(3)公园购回一批风景树,其中桂花树占总数的,樟树比桂花树的棵数多,杉树比前两种树木的棵数和还多12棵,求这批树木总共多少棵?

三、初步应用

1.例1:

课本P79例1.

例2(补充):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

“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比a小9的数;  ②x的2倍与3的和;

③5与y的差的一半;④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①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②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二、自主尝试

1.尝试:

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P79的例1.

2.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

(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4.讨论:

问题1:

在第

(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问题2:

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它的未知数为x吗?

5.建立概念

(1)概念的建立:

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

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

一个未知数;“一次”:

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23-x=-7; ②2a-b=3;

③y+3=6y-9;④0.32m-(3+0.02m)=0.7.

(2)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课时小结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x=3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  )

A.3x-1-9=0    B.x=10-4x

C.x(x-2)=3D.2x-7=12

2.方程=6的解是(  )

A.-3B-

C.12D.-12

3.已知x-5与2x-4的值互为相反数,列出关于x的方程.

4.某班开展为贫困山区学校捐书活动,捐的书比平均每人捐3本多21本,比平均每人捐4本少27本,求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

如果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请列出关于x的方程.

3.1.2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3.渗透“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1)3x-5=22; 

(2)0.28-0.13y=0.27y+1.

(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

(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

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实验演示:

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的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课本P81图3.1-1的方法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

2.归纳:

请几名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

3.表示:

问题1:

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说明:

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

问题2:

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

如果a=b,那么a±c=b±c.

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

4.拓展:

观察课本P81图3.1-2,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

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

  问题3:

你能再举几个运用等式性质的例子吗?

5.应用举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例1:

课本P82例2

分析:

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

”,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的形式.

问题1:

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

问题2:

式子“-5x”表示什么?

我们把其中的-5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你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5x=20转化为“x=a”的形式吗?

例2(补充):

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

“这条裤子需要多少钱?

”妈妈说:

“按标价的八折是36元.”你知道标价是多少元吗?

要求学生尝试用列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教师给出示范.

三、课堂练习

1.分别说出下列各式的系数:

3x,-7m,,a,-x,.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5=6;  

(2)0.3x=45;

(3)-y=0.6;(4)y=-2.

3.七年级3班有18名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求七年级3班的学生人数.

四、课时小结

谈谈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1课时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0年,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

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课本P86问题1:

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设问1:

如何列方程?

分哪些步骤?

师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计算机x台;

(2)找相等关系: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3)列方程:

x+2x+4x=140.

设问2:

怎样解这个方程?

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

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即

x+2x+4x=(1+2+4)x=7x

老师板演解方程过程:

略.

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可以在上述过程中标上箭头和框图.

设问3:

在以上解方程的过程中“合并”起了什么作用?

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三、拓广探索,比较分析

学生思考回答:

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2x=140.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140.

课本P87例2.

问题:

①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用x表示其中任意一个数,那么与x相邻的两个数怎样表示?

③根据题意列方程解答.

四、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课本P88练习第1,2题.

2.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

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解法,师生共同讲评.)

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成-1,2,-4,8,-16,32,……,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960.求这三个数.

五、课时小结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

合并和系数化为1;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2课时 用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P88问题2: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二、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

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2.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本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

3.列方程:

3x+20=4x-25…

(1)

设问1:

怎样解这个方程?

它与上节课遇到的方程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

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设问2:

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

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

(2)

设问3:

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归纳: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设问4:

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练习课本P90练习第1题.

2.解下列方程:

(1)3x+5=4x+1;  

(2)9-3y=5y+5;

(3)3b+4=5b-6;(4)7-6x=-2x+3.

四、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讨论学习课本P90例4.

2.将一块长、宽、高分别为4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的圆柱,它的高是多少?

(精确到0.1厘米)

3.课本P90练习第2题.

五、课时小结

1.今天你又学会了解方程的哪些方法?

有哪些步骤?

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2.现在你知道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吗?

3.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又有何共同特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

第1课时 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会解带有括号的方程.

2.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找相等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审题、解题,且达到对一个题目举一反三的程度,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当方程的形式较为复杂时,解方程的步骤也相信更多些,那么如何解带有括号的方程呢?

二、分析问题

1.出示课本P93问题1: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1)题目中涉及哪几个量?

这几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以列表形式反映题意:

月平均用电量(kW·h)

总用电量(kW·h)

上半年

下半年

全年

15万

  (3)用未知数表示其中一个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可以列出几个不同的方程?

(4)小结:

有两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两种不同的方程,以月平均用电量为未知数,则以总用电量为相等关系列方程;以上半年或下半年的总用电量为未知数,则以月平均用电量为相等关系列方程.

(5)解列出的方程,并解答.

2.合作探究:

课本P94例1.

3.合作探究:

课本P94例2:

(1)提供信息:

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2)设未知数,找相等关系,解答问题.

4.课本P95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1.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本节课中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点收获.

四、巩固练习

1.解方程:

3x-2[3(x-1)-2(x+2)]=3(18-x)

2.杭州西湖建成后,某班40名同学去划船游湖,一共租了8条小船,其中有可坐4人的小船和可坐6人的小船,40名同学刚好坐满8条小船,问这两种小船各租了几条?

3.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七年级同学每人搬六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七年级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4.学校田径队的小刚在400米跑测试时,先以6米/秒的速度跑完了大部分路程,最后以8米/秒的速度冲刺到达终点,成绩为1分零5秒,问小刚在冲刺以前跑了多少时间?

五、布置作业

课本P98习题3.3第1、2、6、7、8题.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

第2课时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解含有分数系数的方程.

2.进一步提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

2.去分母时符号的处理.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P95问题2:

(1)小组合作探究,列出方程.

(2)x+x+x+x=33的解法有几种方法?

每种解法的依据是什么?

解法1:

将方程左边通分得:

x=33,

即x=33,x=33×,x=.

解法2:

将方程两边都乘42去掉分母,得:

28x+21x+6x+42x=1386,x=.

(3)比较两种解法.

二、合作探究

解方程:

-2=-.

(1)如何去分母?

依据是什么?

(2)方程两边都乘10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3)交流解题过程,指出问题,并强调注意事项.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

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因校长叫他听一个电话而离开教室.

调皮的小刘说:

“让我试一试”,上去添了“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

有同学反对:

“这太简单了!

”但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各自试了起来……

请同学们尝试着尽可能多地补全此题,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各自的做法.

举一反三:

(1)为庆祝校运会开幕,七年级

(1)班学生接受了制作校旗的任务.原计划一半同学参加制作,每天制作40面.而实际上,在完成了三分之一以后,全班同学一起参加制作,结果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半完成任务.假设每人的制作效率相同,问共制作小旗多少面?

(2)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便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3)将上述两题加以比较,有否相通之处?

可否一题多解?

并探究设未知数的技巧性.

三、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P97例3,解下列方程:

(1)-1=2+;

(2)3x+=3-.

交流解题过程,强化注意事项.

四、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P98练习.

2.解方程:

(1)-=2;

(2)-y+5=-.

(3)=+1;

(4){[x(+3)+5]+7}=1.

4.一部稿件,甲打字员单独打20小时可以完成,甲、乙两打字员合打,12小时可以完成.现由两人合打7小时,余下部分由乙完成,还需多少小时?

5.碧空万里,一群大雁在飞翔,迎面又飞来一只小灰雁,它对群雁说:

“你们好,百只雁!

你们百雁齐飞,好气派!

可怜我是孤雁独飞.”群雁中一只领头的老雁说:

“不对!

小朋友,我们远远不足100只.将我们这一群加倍,再加上半群,又加上四分之一群,最后还得请你也凑上,那才一共是100只呢,请问这群大雁有多少只?

6.某城市平均每天产生垃圾700吨,由甲、乙两个垃圾处理厂处理.已知甲厂每时可处理垃圾55吨,所需费用550元;乙厂每时可处理垃圾45吨,所需费用495元.甲、乙两厂的工作时间均不超过10时,请你设计一个问题,并请你的好朋友解答.

五、课时小结

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小结:

1.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2.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母最小公倍数的目的是什么?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 产品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产品配套问题、工程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2.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

弄清题意,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解下列方程

(1)10x-4(3-x)-5(2+7x)=15x-9(x-2);

(2)3(2-3x)-3[3(2x-3)+3]=5;

(3)(x+1)+(x+2)-3=-(x+3).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问题1(课本P100例1):

某车间有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安排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练习1:

某水利工地派48人去挖土和运土,如果每人每天平均挖土5方或运土3方,那么应怎样安排人员,正好能使挖出的土及时运走?

问题2:

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两个或者做盒底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两个盒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那么能否把这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

请设计一种分法.

(想一想:

如果一张白卡纸可以适当的剪裁出一个盒身和一个盒底盖,那么,怎样分这些白卡纸,才能既使做出的盒身和盒底盖配套,又能充分地利用白卡纸?

练习2:

(1)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制盒底43个,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有100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以既使做出的盒身和盒底配套,又能充分地利用白铁皮?

(2)某车间每天能生产甲种零件120个,或者乙种零件100个.甲、乙两种零件分别取3个、2个才能配成一套.要在30天内生产最多的成套产品,问怎样安排生产甲、乙两种零件的天数?

教学过程:

问题3:

课本P100例2:

整理一批图书:

由一个人做要40h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h,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h,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1.逐句阅读题目,熟悉题中已知条件,回答问题:

(1)由一个人要做40小时完成,这句话的作用?

(2)根据题意,整项工作分成几部分?

(3)借助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2.根据线段图,题目反映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设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4.例题变式练习:

(1)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h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h,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6h,完成这项工作的,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2)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h完成,现计划由2人先做4h,然后增加若干人与他们一起又做4h完成了这项工作,问增加了多少人?

三、归纳总结

1.归纳: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2.学生独立练习:

(有困难的个别指导)

(1)课本P101练习第2题

(2)货车早上6:

40从A城出发,15:

40到达B城,一辆客车上午8:

00从A城出发,14:

00到达B城.求客车追上货车是什么时刻?

提示:

①由已知条件如何表示出货车与客车的速度?

②当客车在途中追上货车时,两车的行驶时间有什么关系?

行驶路程有什么关系?

③以什么量为未知数,什么量为相等关系列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后又如何求解题目问题.

强调:

弄清货车与客车出发时间的先后,与到达时间的先后,以理解题意.

四、课时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解决配套、分配等问题方面你获得了哪些经验?

这些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课本P101练习第1题,P106习题3.4第2、3题.

课本P106第4、5题.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2课时 销售中的盈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商品盈亏的求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实际生活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弄清商品销售中的“进价”、“标价”、“售价”及“利润”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商品销售中的盈亏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