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8978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docx

RJ人教版初二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电子教案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反思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了解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思考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与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讲述孙中山为辛亥革命做的准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同盟会的成立

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内涵及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中山陵)“一生就是屹立的一座中山陵,我有幸登上你生命的终点。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

其生前在紫金山曾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图片展示:

认识孙中山

2.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思考孙中山求学时的人生理想是怎样的?

提示:

《史记》上有两句话:

“上医医国,其次医人。

”范文正公也说过: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孙中山选择学医,其学医的目的,是将政治与行医并行,作为救国救民的手段。

3.视频链接:

多媒体链接视频——少年孙中山

4.材料引入:

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

故曰:

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欧洲其能匹哉!

——出自1894年1月,孙中山所写《上李鸿章书》

5.教师讲述: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改革建议,遭到拒绝。

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6.学生发言:

阅读教材归纳,深知自上而下的改革行不通后孙中山早年进行了哪些革命活动?

提示:

时间

革命活动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准备发动广州起义,建立革命据点

1895年10月

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

目标导学二: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一)同盟会

1.教师提问:

《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那么这一时期为拯救民族危亡,有哪些人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讨论)

2.图片展示:

认识革命者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及其著作;代表性的革命团体

3.材料引入:

材料一:

革命者,国民之天职也;其根底源于国民,因于国民,而非一二人所得而私有也。

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

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私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是则革命者、除祸害而求幸福者也。

——邹容《革命军》

材料二:

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4.问题思考:

他们的著作有何共同思想?

提示:

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5.材料引入:

近得孙文自美洲来书,不久将游日本,孙文于革命名已大震,脚迹不能履中国一步,盍缓时日以俟其来,以设会之名奉之孙文,而吾辈得以归国,相机起义,事在必成。

6.教师讲述:

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得革命者产生了将各革命组织联合起来的愿望。

此时,孙中山名声最大,于是以他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党的呼声出现了,中国同盟会也由此应运而生。

7.学生发言: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国同盟会的基本情况。

提示:

时间

1905年8月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

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刊物

《民报》

性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三民主义

1.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指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什么?

各有什么内涵?

(学生讨论)

2.教师总结归纳: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对应内容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思想内涵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地位

前提

核心

发展补充

3.教师提问: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相比兴中会的政治纲领有哪些进步性?

提示: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凸出了要建立一个民国政府,同时还强调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4.教师讲述: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学习西方的革命活动。

他们撰写文章、组织革命团体,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此后,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早年革命事迹,要凸显“三民主义”思想理论建立的进步性和曲折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列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明白事件发展的因果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列表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增加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性、逻辑性,让学生在理解中牢记历史知识。

第9课 辛亥革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

辛亥革命。

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革命志士的奋斗

1.学生发言:

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

结果如何?

提示:

起义名称

时间

领导人

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

刘道一、蔡绍南

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

1907年夏

徐锡麟

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

1907年

孙中山、黄兴

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黄兴等人

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教师讲述:

讲述黄花岗起义概况

3.视频链接:

多媒体链接视频——黄花岗起义

4.教师提问:

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5.图片展示:

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

思考:

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提示:

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目标导学二:

武昌起义

(一)武昌起义

1.材料引入:

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

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

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

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

2.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

提示:

保路运动兴起;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

3.阅读图片: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讲述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提示:

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0月10日)→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10月11日),黎元洪为都督→各省纷纷响应,一半以上宣布独立

5.视频链接:

多媒体链接视频——武昌起义(电影《辛亥革命》)

6.教师提问: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提示:

说明革命潜伏着危机。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师讲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各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从而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学习。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

末代皇帝是谁?

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

多媒体链接视频——孙中山获选临时大总统

3.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标志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措施

①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②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4.教师强调:

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

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5.展示史料: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6.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学生思考回答后)

7.教师总结:

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推行与友邦“益增睦谊”的外交政策,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出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

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目标导学二: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

多媒体链接视频——《走向共和》

3.教师展示:

《清帝退位诏书》

4.教师强调: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5.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大致过程。

6.问题思考:

从袁世凯窃取政权的过程和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两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帝国主义的支持干涉、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以及袁世凯耍弄政治权谋等。

目标导学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图片展示:

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2.教师强调: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以法律的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3.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权利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立法权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行政权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司法权

司法独立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教师强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始了中国的新纪元。

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内、对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仍将负重前行。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建立民主政治,巩固革命成果的过程,其中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通过向学生展示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各种历史资料,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

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通过改进,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

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评价袁世凯”的活动,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

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

“先生之死,天下惜之。

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

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

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

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

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

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

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

《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

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

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

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

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

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

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

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提示:

“洪宪帝制三部曲”

谋正式总统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民党

谋终身总统

③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谋帝制

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举行登基大典

3.教师讲述:

《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袁世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职位的世袭权。

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

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时机。

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教师小结:

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最后通牒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各个城市的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各大城市还开展了救国储金活动。

无论从地缘分布的广度,还是从参加人数、阶层的众多来说,这样举国一致的群众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目标导学三:

护国战争

1.材料引入: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2.教师提问:

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什么态度?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人们又作怎样的反应?

3.教师讲述: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和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4.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护国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护国战争过程。

5.教师提问:

袁世凯最终结局怎样?

提示:

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6.问题探讨: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提示:

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行,必然为人民所唾弃。

目标导学四:

军阀割据

1.教师讲述: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2.教师提问:

结合教材,总结归纳北洋军阀的派系、领导人、控制区及依附国家。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依附国家

直系

冯国璋、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皖、浙、鲁、闽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英、美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英、美

3.学生讨论:

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采取什么样的统治?

有何影响?

4.教师归纳:

(1)原因:

社会根源:

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

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统治:

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3)影响: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三、课堂总结

本课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军阀之间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是新编教材中新增的一课,主要讲述的是袁世凯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复辟行径,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斗争。

在本课中,我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形式,凸显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增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语言更加简练得体等,希望通过平时多听课、多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