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0605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能力监测试题

一、语文基础(24分,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间jiàn  黑白相间   亲密无间  居间调停

B.挨āi     挨门逐户   挨打受骂  延挨度日

C.劲jìng   疾风劲草   强劲有力  刚劲正直

D.舍shě  舍我其谁  不舍昼夜  魂不守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眷顾   雄纠纠   魂牵梦萦   笑容可鞠

 B.缄默   催化剂   集思广议   赏心悦目  

 C.荟萃   文绉绉   金碧辉煌   博采众长

 D.肯求   检字法   力挽狂澜   目不暇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登上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B.他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和色彩演绎人生。

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D.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放慢了速度。

C.《水浒》生动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D.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5.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大义担当。

B.有位哲人说过: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阳光、空气、水和笑容。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

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6.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比喻)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拟人)

   C.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不是。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设问)

   D.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反复)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说故事的人要针对人性的好恶来安排情节,始终抓住听众的兴趣。

②如果故事很长,则这种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功夫尤其重要。

③说故事面对的听众则比较复杂,听众的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

④谈天和说故事是有差异的。

⑤谈天是和“谈得来的人交谈”,无须费许多心机去吸引对方。

A.⑤③④①②    B.⑤④①③②  C.④⑤③①②   D.③⑤④②①

8.下面情境中,小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小林晚上要参加少年宫组织的一项活动,放学后打电话告诉妈妈准备晚饭。

A.你马上给我准备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

B.妈妈,你必须早一点准备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活动,别耽误我的事。

C.妈妈,你能早一点准备晚饭吗?

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

D.快点给我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

二、文本阅读(76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诗的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回归的喜悦。

B.诗的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精神。

C.诗人用“白日斜”这一自然现象,象征韶光易逝,表达别离之苦。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一道小河  (冰心 )

一道小河,

平平荡荡的流将下去,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的流将下去,

只经过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10.下列对上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坦然面对生活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诗歌用以实写虚的手法,通过“小河”联想到人不平静的一生。

C.诗中用河流的“平平荡荡”比喻生活中的平坦,用“曲曲折折”比喻生活中的坎坷。

D. 诗歌用清新、明快、华丽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11-14题。

(16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乙】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①薪樵②,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③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买臣笑曰:

“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妻恚④怒曰:

"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

”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选自《汉书·朱买臣传》)

【注】①艾:

同“刈”,割,砍。

②薪樵:

木柴。

③呕:

同“讴”,唱。

④恚:

愤怒。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或地方    B.造饮辄尽:

C.衔觞赋诗:

酒杯                  D.即听去:

听见   

12.对甲文的分析,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先生”是个只有“号”隐姓埋名的人,他闲静少言,却有许多志趣。

B.文章多用否定句,说明作者与世俗格格不入,突出了他的高洁志趣和高尚人格。

C.“好读书,不求甚解”,说明他喜欢读书,不求深入了解,囫囵吞枣。

          

 D.“赞”中说“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上文的“不慕荣利”

 相呼应。

13.陶渊明、朱买臣对待贫困和富贵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4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10分)

灶头画

①灶头画是民间艺人用水彩、水粉等颜料绘制在农家柴火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和花边纹样,又称“灶画”、“灶壁画”。

 ②据资料记载,灶头画大约起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距今将近1500年了。

在江南农村,“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

 

③灶头画主要绘制在灶身、烟箱、灶山、灶帽上。

灶头画相传与供奉、祭祀灶神有联系,一般以吉祥喜庆为主题,主要有神像、历史故事、山水风景、动物植物等题材,常见的图案有“迎财神”、“拜灶君”、“松鹤延龄”、“鲤鱼跳龙门”。

民间艺人依灶而画,适形造型,随笔运行,一气呵成,不讲究所绘景物的造型是否准确,只求大红大绿、大吉大利,以寄托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④灶头画结构主次分明。

主体画面有单幅和多幅之分,单幅灶画构图完整、造型简单;多幅画面组合时,大小有别,错落有致,图文并茂。

灶头画的花边纹样也很有特点,它既是单幅的边饰,又是多幅画面组合的通联图案,尤其是通过各种回纹式的、水波式的、竹节式的装饰,将不同内容的画面衬托得鲜艳夺目,一眼望去像是多景式集中展示的壁画。

  

⑤灶头画除了特殊的文化表征,还有与众不同的技术工艺。

  

⑥在颜料调制上,灶头画大多使用水粉或水彩,基本色为红、黄、蓝三原色。

为使颜色鲜艳且能渗入灶壁不流滴,嘉兴民间艺人摸索出一种特殊的颜料调制方法,即在各色颜料中掺入白酒进行调制。

作画时颜料因酒精的挥发,很快渗入石灰灶壁。

这种在水粉或水彩中调入白酒的技法,已广泛运用于灶头绘画中。

⑦在绘画技法上,灶头画通常采用湿壁作画,就是在灶壁石灰尚未全干的时候开始作画。

这样画上去的色彩容易渗入潮湿的灶壁,色彩与壁面混在一起,日后随着灶火的烘烤加热及自然挥发,灶壁面渐干,灶上所绘的图画、纹样历经十载二十载不脱落、不褪色。

这种画法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一种壁画画法——“湿壁法”十分相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⑧灶头画是江南民间壁画艺术中的瑰宝,是我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煤气灶逐渐取代了传统柴火灶,灶头画逐渐被印有吉祥图案的现代瓷砖所取代,灶头画艺人也越来越少。

政府与民间正在积极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抢救与保护灶头画艺术。

如今,灶头画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盐博物馆“泥香室”陈列的灶头画图片,成了对当地青少年进行民间艺术教育的活教材。

(选自2016年2月《作文网》)  

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灶头画历史悠久,在江南农村流传很广。

 

B.花边纹样是灶头画的次要部分。

C.灶头画依灶而画,题材单一,内容单调。

 

D.灶头画艺术体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

1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灶头画以吉祥喜庆为主题,不讲究所绘景物的造型,只求大红大绿、大吉大利。

B.在绘画技法上,灶头画通常采用湿壁作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灶头画逐渐被印有吉祥图案的现代瓷砖所取代。

D.灶头画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民间正抢救与保护灶头画艺术。

17.灶头画“与众不同的技术工艺”具体是指什么?

 (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12分)(二选一)

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

——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

    “看羊年春晚,最累的是手。

”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

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

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类似的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

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

网易的网友爱“写诗”、微博的网友爱“转发”、微信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

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转基因争论的群殴到姚贝娜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

“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不用往回走50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

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

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

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

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   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我们这艘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吞噬和倾覆。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每天平均要查看100多次智能手机,吃饭、地铁、聚会、等候,一切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甚至等红灯的司机都常常会争分夺秒拿起手机。

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

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

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

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研习。

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

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关于召集会议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近年来在很多网络社区里成为热议的话题。

更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依它行事其实并不容易。

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今天的“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巨,今非昔比。

这对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

精调音准、跟上节拍,才有最美和声。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群相处的规则。

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选自2015年2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8.下列对“媒介素养”阐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网络舆论场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也培育很好的媒体素养。

B. 媒介素养既是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也是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

C. 媒介素养既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D. 涵养媒介素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更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

19. 下列生活现象不属于“新集体生活”的一项(      )。

(3分)

A.人们借助网络上的各种媒介发表看法,发泄情绪,可以说人声鼎沸。

B.网络舆论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有关部门的判断力和执行力。

C.人们现在几乎已经抛弃用笔写字的习惯,都是在键盘上完成工作。

D.有时,在网络上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

2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概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

请从中任意选出一个词,结合本文内容写一段话,说说你是如何在“新集体生活”中实践。

(6分)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

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

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

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

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

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

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

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

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

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

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

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

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

《大学》里说: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告诫过我们: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

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

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

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

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

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

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2015年4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观点: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第⑤段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阐述了“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这一观点,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D.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19.“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

下列材料中不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

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20.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

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6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18分)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

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凉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甩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淳。

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

“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

昨天不还是四块吗?

”那人瞟了父亲一眼。

“昨天是昨天。

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

”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

”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

”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

“拿去吧!

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

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

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

”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爹,你冷不冷?

”等走远了,我问父亲。

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

“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

”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

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

“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

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