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1407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备考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为什么?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原因:

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辨析题

150多年以前并没有马克思主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漫长历史中一样取得了无数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世界上许多人也没有学过或者并不信奉马克思主义,有的还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实践中也可以取得成功。

还有些科学家信奉唯心主义哲学,信奉宗教,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是否明马克思主义无用?

认真分析并做出回答。

【答案】第一,规律是客观的,符合规律就会成功。

第二,马克思主义以前以往的人们对规律的某些因素和成分早就有所认识。

第三,不了解、不相信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在实践中也能得到成功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人们的情况实质上一样。

第四,尽管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但这种成功所经历的弯路要多得多,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遇到的风险要大得多。

第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办事,也可能犯错误。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的伟大的变革。

【答案】①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②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3、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河流“对吗?

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

【答案】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

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

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

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唯物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也是对立统一关系。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有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两者相连接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启示如下:

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性与可能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基本观点:

①否定是自我否定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5、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为什么说人口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答案】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其次,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最后,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

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6、简述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

【答案】基本形式:

①生产活动:

实践的第一种基本形式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它是人类根本的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阶级斗争):

与生产实践同时发生的另一种基本实践形式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为阶级斗争实践。

③科学实验:

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越来越重要的实践活动。

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

②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主体自觉地进行的能动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7、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世界对吗?

为什么?

【答案】

(1)实践是认识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不对。

客体与客观的区别是:

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对象,并非一切客观事物;而客观则泛指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客体包括精神客体,而客观作为与物质同等的概念则不包括精神的东西。

二者的联系在于,一切客观事物都可能成为客体,客体具有客观性。

8、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答案有待补充)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和各个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主体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

②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

③感觉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由于不同的认识主体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背景知识、认识角度等,这就制约了不同主体的认识方向,从而出现对同一个客体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

总之: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9、.真理的检验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因: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以,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实践的这种特点,是它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也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11、简述生产力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相应原理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辩证关系如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相应原理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

12、如何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分析科学乐观主义和科学悲观主义的异同。

理解:

A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B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C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

科学乐观主义和科学悲观主义的异同(答案不确定,有待改动)

13.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案有待改)。

简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案:

从人民群众的定义而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从人民群众的历史意义与作用而言:

(1)唯物史观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

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名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如何理解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答案: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5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商品二因素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总之,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

16.如何理解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是为社会,为别人提供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

(答案不详)

 

17.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负作用)及表现形式。

答案: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负作用;其一,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其二,产生唯利是图,出现两极分化;其三,产生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

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18.剩余价值生产前提是什么?

机器人创造剩余价值吗?

答案:

前提:

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不能,原因如下:

19.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剩余价值的分配。

答案:

实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分配:

分配的方式取决于所有制。

 

20.简述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之间的联系是:

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扩大,从而可促进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同样为加快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积累、积聚和集中,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加速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不仅追加资本有机构成会因为使用新技术装备而提高,而且原有资本有机构成在更新时也会因为利用新技术装备而提高,这两种情况都必然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二者的区别是:

(1)资本积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加,而资本集中是现有资本重新组合,社会资本总额没有增加;

(2)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其速度较慢,而资本集中不受这一限制,其速度很快。

2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成正比。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

固定资本比重与总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

流动资本比重与总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2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答案:

新变化主要表现: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阶级、阶层结构和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新变化主要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化的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23.对经济全球化全面的理解。

答案: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的全球化,出现了所谓“全球性产品”和“全球性公司”。

第二,贸易的全球化。

第三,金融的全球化。

第四,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产生消极后果。

(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垄断资本运动和扩张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

24、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

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和历史规律的高度,从客观上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具有其他剥削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它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其次,它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保证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了劳动人民内部和各族人民的政治平等,保证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再次,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社会主义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表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的科学性和感召力。

说明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真理的深刻认同。

当然,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变为现实,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

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社会主义遇到了暂时挫折,就对其悲观失望从而动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150年多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曾经多次经历过低潮阶段,每次都出现革命斗争沉寂、反动势力猖獗局面,每次都有人抛弃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立场,但每次也会有共产党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顽强奋斗,使社会主义新进入高潮。

历史的发展的曲线往往会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延伸,国家出现的暂时性历史曲折教育了人们,使人们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再次崛起和健康发展积蓄了力量,创造了条件。

历史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汹涌澎湃的大潮会冲破一切旋涡和逆流的阻挡,奔腾不息。

社会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辉煌的胜利。

25、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案: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背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就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中国,虽然落后,但也是相对落后,而不是绝对落后。

当时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工业生产力水平在总体上居于世界的位次上。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并没有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否则,抛开历史辩证法,用简单化的公式去解释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历史就会永远是斯芬克斯之谜。

同时,社会的变革最终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社会革命的发生则是各种社会历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对于社会的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观点来看,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中国,革命的主观条件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所以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自上而下地凭借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剥夺剥夺者,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这同样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6、简析共产主义的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案: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