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0258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25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央行-金融监管十三五规划Word下载.docx

第六节 加强金融监管问责 30

3

第四章 优化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31

第一节 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31

第二节 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 33

第三节优化金融机构布局......... 33

第四节 严格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 35

第五节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

·

36

第五章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38

第一节 健全金融要素市场定价机制. 38

第二节 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市场...... 39

第三节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 40

第四节发展外汇市场 41

第五节 发展衍生品和黄金市场 42

第六节 拓展保险市场保障功能. 43

第六章 建设高层次开放型金融体系........ 45

第一节 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 45

第二节 加大金融市场开放力度 46

第二节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 47

第四节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48

专栏1:

人民币国际化最新进展 49

第五节 有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50

第六节 深化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 地区金融合作…51

第七节 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52

4-

第七章 强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 54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法治体系...……..........….…·

54

第二节 统筹建设和监管金融基础设施.......….·

55

专栏2:

国家金库工程 56

第三节 完善统一规范的账户与支什体系·

57

第四节 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58

第五节 推动征信市场和信用评级规范发展 59

第六节 加强金融科技的研究与应用 60

第八章 完善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 62

第一节 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2

第二节 发展普惠金融体系….....….……·

65

第三节 发展宪善科技金融..... 69

第四节 鼓励发展绿色金融.. 70

专栏3: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71

第九章 筑牢金融风险防控处置体系.... 73

第一节 积极穗妥防范处置近中期金融风险....…·

…73第二节 完善风险防控处置长效机制. 75

第三节 加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 77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79

第一节 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79

第二节 建设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81

第三节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82

—5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

… 83

第五节 建立完善规划评估机制. 83

6

第一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在党中夹、国务院领导下,金融部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金融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宏观调控机制日益完善。

不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区同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

宏观调控工具不断丰富,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不断增强。

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逐步建立。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强社会预期引导,为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金融领域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取得进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率政策传导机制不断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汇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

市场酣置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金融机构内在激励和外在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顺利推出。

推进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外

7

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建设。

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出台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万案。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币跨境支什系统投产运行,有力支持了人民币跨境使用。

第二代支什系统、中夹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建成运行,中夹银行清算和结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出台非银行支什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促进业务创新,规范业务发展。

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合理分工、相互补充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

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稳步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保障的效率提高。

金融市场开放取得进展。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顺利开启,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进一步提升。

发起创办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

外汇储备 保持在3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首位。

金融安全维护成效显著。

金融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监管专业化水平提高,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增强。

成功应对了国内金融市场异常波动,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力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金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金融结构仍不协调,以间接融资为主的

-8-

社会融资结构,导致高杠杆率背景下经济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二是金融机构微观治理效率有待提高,金融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承载创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型企业、承载共享发展理念的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金融冶理体系仍具有显著的转型经济特征,宏观调控中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并存。

四是金融业开放度仍然不够,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门槛偏高,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战决胜阶段。

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既面临重要机遇,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巳进入重要机遇期。

从国际着,产业技木革命面临突破,可能引发国际分工、产业布局、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与我国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是难得的机遇窗口。

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深刻调整,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为标志,新兴市场经济体地位上升,将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国内着,我因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增速在王要经济体中处于较高水平,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实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金融业,正在推

—-9

动新兴金融业态崛起和传统金融业转型升级。

我国金融改革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持久深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民粹主义思潮出现,地缘政冶冲突加剧,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巳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供求关系日益趋紧,培育新比较优势的要求更加紧迫。

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并反映于金融领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压力仍然较大,实体经济风险和财政金融风险存在相互交织传递的可能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必然对金融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节指导思想

全面赁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以马克恩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支撑引

10

领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_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

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的结构调整功能;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金融服务民生保障水平。

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共生共荣。

-—-坚持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全面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预警能力和管控水平。

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核心目标,坚持预防为先、标本兼冶、稳妥有序、守住底线,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抵御风险能力。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完善中夹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有效运用、创新和发展适应现代金融市场运行特点和规律的风险管理工具,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坚持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为动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金融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以市场为王导、适应现代会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适应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创新金融冶理,改进监管和服务万武,营造良好金融

- 11-

生态。

有序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开放竟争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创新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一坚持以加强法治建设为保障。

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竟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金融法律制度,鼓励金融业依法合规创新。

加强金融法治顶层设计,增强金融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开展金融法冶宣传教育,加大普法力度,保护各类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

一坚持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

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金融系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金融工作中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第三节战略目标

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发挥决定性作用,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开放,构建平衡高效、开放创新、安全稳健、法冶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全面提高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法冶化、信息化水平,全面实现金融业冶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一着力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市场化。

以更加规范有效的市

- 12-

场机制更好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充分发挥竞争性市场机制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金融要素市场定价机制,实现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建工结构多元、功能齐全、覆盖面广、更有深度、更加国际化和富有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提高市场体系运行效率,金融市场的资本资产定价交易功能趋于完善,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2020年末,债券市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提高到100%左右。

统筹发展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形成治理完善、运行稳健、服务高效和充满活力、创造力、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

形成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国冢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的力度,建设科技金融体系,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促进特惠型扶贫金融发展。

一着力推动更加全面的金融国际化。

形成能够有效服务于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金融业双向开放新格局,提高我匡经济金融匡际竟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协同推进扩大金融业开放、冗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减少资本管制”三驾马车”。

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落实准入前匡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着力完善金融制度环境,提高金融机构匡际化水平,促进境内外金融市场深度融合。

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匡际化,2020年末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我国本外币全部跨境收支

13—-

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构建并完善以市场化、可持续性、互利共赢为特征的投融资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促进金融资源全球布局,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着力创新高效安全的金融信息化。

顺应科技与金融渗透

融合趋势,实现金融科技(Fin-tech)研究领先发展,广泛应用千并全面提高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冶理效率和水平。

鼓励金融机构发展业务系统、技木测试、信息安全等云服务,探索基千“云”构建风控、征信、反洗钱等行业公共服务应用。

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创新,探索金融业以及金融与政府、医疗、教育、财税等领域数据共享模式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中 夹银行数字货币发展。

加强区块链基础技术、量子保密通信以及人工智能技木在金融领域应用研究。

推进智能值守机器人的应 用。

研发应用金融科技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工具,探索基千大数据等技术的穿透式监管和智能监管方法,提升佥融监管效能。

研究制定金融业云计算风险评价、准入及退出机制、数据安全保护、业务连续性管理以及风险安全防控等政策。

一着力推进完备统一的金融法治化。

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是构建高度市场化金融体系的基本保障。

推动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金融法律制度规范体系、高效的金融法冶实施体系、严密的金融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金融法治保障体系。

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竟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金融法律制度,鼓励金融业依法合规创新。

加强金融法冶顶层

-14

设计,增强金融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又明执法,开展金融法治宣传教育,加大普法力度,保护各类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币场体系。

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依法行政建设,加大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解决执法偏软偏松问题,提高违法底本,增强执法威慑力。

健全涉众型金融纠纷案件诉讼机制。

开展金融法冶宣传教育。

一一着力实现金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高金融冶理体系和冶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王义制度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与更加币场化国际化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更加稳健、平衡、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中夹银行货币政策决策和传导机制,发挥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创新金融调控方式,增强政策的协同性。

进一步理顺中夹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以强化中夹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为核心,加快完善符合现代金融特点和我国国情、统筹协调、高效前瞻、专业化和市场友好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和监管规则,加强金融标准建设,实现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对所有金融机构、业务、店动及其风险全覆盖,消除监管盲区,提高监管效能。

改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15

第四节主要任务

力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法冶化、治理体系和治理骰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落实金融发展新理念,按照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目标,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法冶建设为保障、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以金融领域八大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

健全金融调控体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冶理现代化、科学有效的中夹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完善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

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酕合,完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明确宏观调控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的定位和分工,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实现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对所有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全覆盖。

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全面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金融监管部门职责0 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合理界定中夹与地方金融管理职责分工。

优化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布局。

完善权利责任对等、股权结构优化、激励约束相容、

-16-

风险控制严格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金融机构战略转型,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市场体系运行效率。

加快发展结构

多元、功能完备、制度扎实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金融要素市场定价机制,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从扩大参与主体、丰富产品种类、完善交易机制、深化市场功能多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市场建设。

建设高层次开放型金融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协同推

进扩大金融业开放、完善y[率形成机制和减少资本管制,推动金融业双向开放,放宽境外金融机构准入限制,支持有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我国经济金融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强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金融基础设施。

从建立健全金融法冶环境、信息系统和市场支持系统等多方面入手,推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改革与互联互通,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和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统一规范的账尸与支付体系,推动征信市场和信用评级规范发展,稳妥推进新兴信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推广应用。

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甘,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共生共荣。

加大金融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的力度,优化

—-17-

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完善对小微企业、

“三农”和偏远、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

发展完善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生态又明建设的金融支持。

筑牢金融风险防控处置体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稳妥防范处置近中期金融风险,完善风险防控处置长效机制。

加快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防范体系,建立金融危机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

19-

第二章 健全金融调控体系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建立健全冶理现代化、科学有效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和传导机制,发挥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

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组合,进一步完善价格型调控机制作用,提高中夹银行利率引导和调控能力,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创新金融调控方式,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性,强化信贷政策定向结构性调整功能,理顺中夹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金融调控框架以及调控万式向更加市场化的万向转型。

第一节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

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进一步突出价格稳定目标。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继续深化利率L率市场化改革,发挥金融价格杠杆在优化资产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探索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优化金融资源的投向和结构。

建立健全冶理现代化、科学有效的货币政

策决策和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科学性和前瞻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建工健全权责明确、信息完整、政

策及时、执行有力、传导顺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明确政策目

标、评估、工具、实施、传导和冶理架构。

将更多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为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统筹用好各类政策工具,更加灵活、全面、有效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更加压重防范跨市场跨区域以及跨境风险传染,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经济和价格总水平稳定,宏观审慎政策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补充强化,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从根本上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第二节 改进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

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

坚持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按程序向党中央报告,重大宏观经济政策事项由党中夹讨论决定,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货币政策决策咨询体系,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发挥好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的重大决策支撑作用,完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增加专家委员比例,延长专家委员任职期限。

优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完善中央银行独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外部监督。

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更加汪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加强预期管理,充分考虑银行、证券、保险市场波

21-

动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合理把握政策力度和节奏,避免各领域短期波动导致叠加共振。

完善市场沟通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第三节 完善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

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更加突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关压资产价格变化,处理好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

冗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