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246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docx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

引言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的作家在自己的方言土语中汲取营养并且获得成功。

方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地域特色,它的鲜活和魅力的个性。

[1]

我们所熟悉的电影《手机》,就是刘震云用四川方言和河南方言进行的创作,还有《疯狂的石头》中的重庆方言,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使用山东登州方言的代表作家莫言和张炜,分别写出了《红高粱家族》和《古船》,山西味浓郁的作家赵树理写出了《小二黑结婚》这部极大体现山西生活风貌和习俗的小说。

这些都是一些成功运用作家所熟悉的方言写作的例子。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地区的方言都是这么的著名,尤其在文学、文化领域。

因为有些地方的方言发音比较有特色,所以写出东西来受到很大的关注,像陕西方言、四川方言和北京方言等,就经常地以文学的形式出现,向人们传播着这个地域所具有的文化。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值得谈论和关注的方言莫过于描写晋陕乡村的作品和京味题材的小说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陕西方言进行创作的作家。

陈忠实的《白鹿原》用的是关中方言,而路遥、史铁生则是通过对陕北方言的运用写出了如《平凡的世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章。

这些陕籍作家对于方言的运用已经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于是一部部展现于小说中的富有陕北文化气息的活生生的人物被读者们感知和记忆。

本文在这里挑选了在陕北作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路遥的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来进行尝试性解读,对《平凡的世界》中陕北方言的提炼使用进行剖析,并且分析陕北方言在小说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在小说创作中较早运用陕北方言的是根据地作家那些陕北题材的作品。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铜墙铁壁》、《种谷记》,欧阳山的《高干大》等小说,都有对陕北方言的采用。

[2]但是在这些根据地的作家作品中,陕北方言仅仅是以大众化的、口语化的形式被采用,而描写乡村所具有的地域特性、农村生活的陕北趣味性,并将陕北方言提升为一种文化的作家作品并不多见。

但是到了近二三十年在路遥等陕籍作家的倾力描绘之下,陕北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才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兴趣。

早期的陕北方言小说的创作大多数只有在人物的语言中使用了少量的方言,在文本之中主要还是尽量向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来靠拢,。

柳青的《铜墙铁壁》,杜鹏程的《保卫延安》都是在语言的运用中尽量使用方言以求表现出人物的地域特点。

路遥曾将柳青视为陕北方言写作的前辈和学习的榜样,因为我们可以看出路遥的创作深深地受到了柳青的影响。

“由柳青、王坟石到路遥等写陕西乡村的作者,笔调毋宁说是相当‘文’的,文字极雅驯,写人物话语使用方言尚且节制,叙描用的更是所谓‘知识分子调子’。

”[3].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陕北方言的创作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在小说中,他不管是在词汇的应用上,还是在语法的特点和修辞上,都与陕北方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将陕北方言的特点和陕北的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地展现给了读者。

一《平凡的世界》中的方言词汇

在《平凡的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陕北特色,并能反映陕北地质风貌和人们生活习俗的词汇,这些词汇的大量应用使得小说的陕北味儿更加的浓郁。

在《晚清小说史》中,阿英曾说过:

“方言的应用,更足以增加人物的生动性,而性格,由于语言的关系,也更突出。

”[4]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写的陕北农民,通过农民的陕北口音,陕北土话语,使得一个个人物神情毕现,如上面所说的,因为陕北方言的自如、合理运用更好的表现出了陕北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世界。

1.1陕北方言名词

路遥在描写《平凡的世界》的陕北农村时用了很多陕北所专有的名词。

1.1.1反映陕北特有的地貌、事物的专有名词

反映出陕北的山川地貌特点的有“圪崂”、“山峁峁”、“崖洼洼”等;陕北的农村庭院又有一些专属词“脑畔”、“门楼”、“硷畔”等;骂某个人常用“龟子孙”、“爬熊”等;称那种如王满银一般不着家的人为“逛鬼”;还有描写陕北土窑洞的词汇“锅台”、“窑掌”、“脚地”、“灶火旮旯”等。

这些词汇非常富有陕北的地方特色和意味儿,向我们展示的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貌以及陕北人民的生活环境,很好地增强了小说的陕北文化的意味。

同时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有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新奇感,倍感亲切和逼真。

1.1.2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人称或事物的专有名词

把正午时分称为“亮红晌午”;称妻子为“婆姨”;称年青人为“后生”;称不争气的人为“爬熊”;称爱说笑爱热闹的人为“红火人”;把不精明的人称为“半吊子”;称过于忠厚的人为“磁脑”。

在《平凡的世界》中称小孩儿为“娃”,碎脑娃娃,憨娃娃等等,无论是谁的娃娃,人们都以自己的娃娃视之,也不管娃娃多大了,即使是如孙少安这样的强人,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在困苦之中最需要的是孙玉厚的安抚,一声“娃”,叫出了陕北人的质朴,表明了父亲对孩子无限的爱。

男孩子称为“小子”,女孩子则称为“女子”,即使是在责怪孩子时,如玉厚无奈于闺女兰花对王满银的傻傻的爱,只是一句“这傻女子”“死女子”,在责怪之中饱含着浓浓的爱意。

我们发现,也许是因为路遥的精心提炼,《平凡的世界》里出现的方言土语词汇,非常明显地体现的是陕北的纯真和质朴方面,这就是《平凡的世界》要向我们展示的陕北的特有的文化品格。

读到这些方言词汇,其中农村(双水村)所透出的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描写,使我们仿佛置身双水河畔,纵横的梯田,连片的庄稼地,黄土地上清丽的农村世界,那带着天真的质朴,令人感到酸楚,也使我们遐想其中的美好。

这些能打动我们的陕北魅力,来自于路遥的方言魅力,也来自于方言的文化内涵。

1.2陕北方言的形容词

表达意外、得意、吃惊、无奈、不满等情感称为“把他的”;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谓之为“五麻六道”;形容捣蛋、扯皮、添乱、使坏等意思用“拧龇”;表达货真价实的意思用“硬正”;疲劳称为“熬”。

“烂包”,“糟了、坏了、倒塌、无法维持的意思”[5],描写少安家的光景时多次提到“烂包”。

如“而眼前发生的又并不是一件小事。

姐夫不仅使一家人蒙受耻辱,而且罐子村他家的生活越烂包,他这里的家庭也就要烂包的更快些”让我们感到一阵阵的心酸,一个这么勤劳的家庭,摊上这么一个“逛鬼”姐夫,生活更加受到拖累,饥饿感时时地冲击着少安一家的胃。

这样又使我们联想到这块穷苦的土地上的一次次的灾难,一次次的不幸。

仅仅一个方言词汇,竟然引起了我们的感同身受,不能不说是这个方言词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还有“挣命”一词,也多次出现,表示“拼命、努力”的意思。

少平为了摆脱农村的生活,只身一人,走城里揽活,过着居无定所,在外还要承负家庭的责任,他想通过自己的“挣命”为父亲抠几眼窑洞,这是他的愿望。

正是因为带着这样的信念,当他走进煤矿的时候,面对时时的生命危险和不堪的挖煤生活,他才能够勇敢的坚持下来。

一个词汇,竟然如此的传神的表现出少安的艰辛和他坚强的意志,以及陕北人所具有的一切朴实。

表现力如此之强,可见路遥对陕北方言“个性”的有意识的运用,在刻画人物性格,描写典型的细节上,表现情态意趣等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艺术化了的语言。

1.3陕北方言的动词:

参加红白事称为“赶事情”;支持不住叫“立不定”;互相说话叫“拉话”;将海阔天空,好似喷口水似的聊天叫做“谝”……

“泥窑”——这人手巧,杀猪、泥窑、垒锅灶,匠工活里都能来两下,他生养的两个儿子金富和金强,象土匪一样蛮横。

“泥”在这里是粉刷的意思。

从这个用词我们不难想象到陕北的特色:

陕北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地区,人们的建造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基础之上,当窑洞建造之后,需要用和的泥在表层涂抹一遍,然后再更加细腻地涂一遍,为的是其表面上看起来更加的美观,所有的工序用到的最重要的材料就是泥。

所以,不管是用工还是选料上来说,称为“泥窑”再贴切不过了,用“泥”字“泥窑”,实在是十分地贴切。

文学来源于生活。

几十年的陕北生活成了路遥小说题材和地方语言的最为丰富的来源。

这些来自《平凡的世界》中的方言土语词汇全部来源于他们生活的地域的日常生活和交际用语。

而这部小说是以典型的陕北生活为背景的,大量使用陕北方言词汇,显得自然、和谐、顺畅。

因此《平凡的世界》里的自然和谐之美就体现了出来。

1.4语气助词的运用

读了《平凡的世界》,感觉里面的感情特别浓,尤其是在读到出现语气词的句子之时,这是路遥在运用陕北方言进行创作的一大特色。

文中大量地出现了语气词“哩”和“呀”。

普通话写作中,表陈述、疑问、感叹的句子的助词,一般是使用“吧”、“吗”或“啊”等词,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却大量使用了“哩”和“呀”这两个可以使陕北味道更加浓郁的词。

这是《平凡的世界》词汇运用的一大特色,路遥大量使用这种语气色彩浓郁的词汇,把我们也带入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之中,使得小说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

1.4.1语气助词“哩”

⑴“你还没吃饭哩?

”润叶问她二爸。

⑵兰香说:

“姐姐让我在这里照门哩……”

⑶“你怎敢晚上一个人住在这?

再说,这家里有什么金子银子要照哩?

那几个破盆烂

碗,白给贼娃子都不要!

走,咱上去把门一锁,回家去。

⑷“二哥,看!

那不是姐夫?

推车子的那个!

看,还是爸爸给姐夫往车子上装土哩……”

你成这个熊样子了,还能什么哩!

⑸“谁也没死!

都活着哩!

”少平大声说。

⑹“那你姐……你姐……哭谁哩?

⑺“姐姐,你不要急躁,事情总有我哩!

你看你眼睛都肿了。

千万不敢伤身子,你还要拉扯猫蛋和狗蛋……那两个娃娃哩?

比如第⑺句,少安从外地回来到了家里时得知姐夫被劳教后,姐姐为此事伤心不已,一下伏到了少安的肩膀上哭出来,⑺是少安劝慰姐姐说的话,连续出现两个“哩”,陕北方言土味儿浓烈,读来亲切、自然,而且感动,在陕北这样贫穷的农村里,一个家庭的重担,对一个贫困的农民来说只能是扛在自己二十三岁的肩膀上,就这样告诉家里的亲爱的人,就这样坚强地扛下去。

1.4.2语气助词“呀”

⑴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⑵这口猪可是他们家的命根子呀!

⑶“姐,没什么事我就走呀……”

⑷“爸爸,我回来劳动呀。

⑸可一旦长大了,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会有多大的差别呀,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别!

⑹在这穷乡僻壤,没什么稀罕吃的,红枣就象玛瑙一样珍贵。

那季节、可把多少人的胃口撑坏了呀!

有些人往往枣子打完后,拉肚子十几天不能出山……

⑺他说他要在家乡找个媳妇,参加农业生产呀。

⑻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儿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在现代汉语中是需要用“啊”或“啦”的助词,路遥却用了一个“呀”。

这是路遥对于他生活几十年的陕北农村的用心体验后写出的语言,这是原味儿的陕北话。

“呀”的运用,给了我们一种不同的陕北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们置身在了陕北这片土地之上。

二《平凡的世界》中陕北方言写作的语法特点

2.1叠词的运用

《平凡的世界》大量使用了叠词,重叠的使用使得词汇、句子更加具有陕北韵味。

小说中叠词的形式主要有ABB式,BAA式,AABB式,BBAA式等,另外有种特殊的叠词形式A格BB式,在这里我将会对ABB式和A格BB式进行分析讨论。

2.1.1ABB式:

小说中出现的ABB式的叠词主要有有名词性、形容词性和动词性。

名词性的有:

黑口口、崖洼洼、小口口、俊蛋蛋、土窝窝、痰丝丝、烂碴碴、小篮篮。

名词性的ABB式叠词,名词后一个字重叠,更加地专注于名词的特点,使得词语的特点更加的鲜明、生动和形象。

形容词性的较多,有:

冷森森、热烫烫、红艳艳、皱巴巴、汗淋淋、毒辣辣、亮闪闪、汗津津、毛茸茸、黄漠漠、潮润润等。

动词的后一个字重叠了,放在适合的语境里面使词语形象化了,这样就扩大了词语的作用,即扩大了在文章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动词性的有:

拉手手、亲口口、西瞅瞅。

动词性的ABB式具有亲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现对几个叠词的表现效果进行分析:

⑴土窝窝——少安就在窑旁边戳了个小土窝窝安身。

⑵汗淋淋——他把旧制服棉袄的襟子敞开,露出一件汗淋淋的褪色桃红线衣

⑶亲口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们到圪里走!

重叠表示的是程度的削弱。

⑴句中ABB式词语为名词,从现代汉语语法来讲,名词本身并不能重叠,即使是重叠也只是语素的重叠,比如:

爷爷,奶奶,弟弟,妹妹等。

而“土窝”用了重叠“土窝窝”,使得词语本身的语气较和缓,这样就让我们感觉到了作者的感情成分的融入。

⑵句中ABB式为形容词,使得表现更加地生动和贴切。

⑶句中ABB式为动词,“口口”重叠作后缀,使其更具有感染力。

2.1.2A格BB式

在小说中,还有一种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叠音词,这种重叠手法很具有陕北特色:

A格BB式,“格”本身无意义,在这里词嵌起到增强表现程度和调节音节、节奏的作用。

文中出现的A格BB式有:

绿格铮铮、绿格茵茵、笑格嘻嘻、白格生生、苗格条条、蓝格莹莹、绒格墩墩、软格溜溜、黑格油油、白格生生、花格弯弯、苗格条条、红格艳艳、水格灵灵、白格生生、弯格溜溜、亮格哇哇,共计17个,其中有的A格BB式还多次使用。

⑴这人轻闲得三天两天就赶集上会,又喝的是蜂蜜水,光景日月绿格铮铮,他不能叫谁能哩?

在这里,日子过得好用了“绿格铮铮”,此时金光亮多少年来终于翻身了:

地主的帽子摘了,儿子当了兵,弟弟又给他捎回来两箱子意大利蜂,日子开始红火了,腰杆也挺直了,一个“绿格铮铮”把他此时的得意的神态刻画的是真真切切。

⑵这灵香头发黑格油油,脸白格生生,眼花格育育,身材苗格条条,就像那水漂莲花,风摆杨柳卜……我看见,灵香俊得像天上的七仙女下了凡!

她梳了两根麻花辫子,穿着红绷子衫;那红绸子呀,红格艳艳,水格灵灵,把人眼都照花了……

这两句连用A格BB式,引人注目。

在这里揽工汉说出这种话来,可以表现出他对于姑娘的喜爱和向往。

这两句话是在少平在城里揽活的时候从一个揽工汉嘴里所描绘的姑娘,对于这些整天充斥着劳累和痛苦的人来说,这种对于姑娘的向往,真真实实地体现出了当时揽工汉的情态和心情,历历在目。

 

三《平凡的世界》中修辞的运用

3.1陕北方言味儿浓郁的信天游

谈到《平凡的世界》中对陕北方言的应用,就不得不注意一下小说中的陕北所特有的信天游。

信天游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表现效果。

3.1.1信天游定义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山曲儿”。

顾名思义,顺天而游,信马由组,海阔天空。

陕北信天游歌曲是陕北人民群众天才的创造成果。

陕北人民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产物。

[6]

唱信天游的人通过切身的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把发生在自身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要把自身的感受,或是悲伤或是欢喜,贴切、生动地通过歌唱表现出来。

在歌唱之中或是触景生情,或直抒胸臆,抑或是托物言志,但总是会把一切感受真真实实地表现出来。

“这些在《平凡的世界》中大量应用,路遥在写人物语言时运用的陕北信天游,表现了善被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大大强化了小说的地域文化意味,读来本色自然,天然无雕饰,又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能极大地牵动人心,为小说增色不少。

”[7]

3.1.2《平凡的世界》中信天游的特点

1.叠词的使用。

在《平凡的世界》中的信天游大量使用了陕北方言中的叠词,叠词的使用可以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感,具有更加生动和直观的表现力,这样就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陕北方言中单音节名词、动词以及量词大都可以重叠,这些重叠词在民歌中大量出现,有些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语法意义,但在民歌中所起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内涵。

[8]

⑴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个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惟有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那个)兰花花好……

在⑴中“青线线”、“蓝线线”、“兰花花”“实实”这几个叠词的使用,把此时的王满银对兰花的喜爱表达的淋漓尽致,如他所说“真是爱死个人!

”同时也表现了“逛鬼”王满银不计前嫌,开朗、乐观的性格。

兰花听了这个段子,心里自然乐滋滋,“兰花脸涨得通红,跑过去用他那老茧手在王满银的后脑勺上拍了一巴掌”,心中充满着幸福的喜悦。

爱的表达自然且真挚,信天游功不可没。

⑵说下个日子呀你不来,

硷畔上跑烂我的十眼鞋。

墙头上骑马呀还嫌低,

面对面坐下还想你。

山丹丹花儿背洼洼开,

有什么心事慢慢价来……

⑶你要拉我的手,

我要亲你的口;

拉手手,亲口口,

咱们到圪崂里走!

在⑵、⑶中,也都用了ABB式词汇重叠,“山丹丹”、“背洼洼”、“拉手手”、“亲口口”。

在《平凡的世界》中,每次信天游的出现都是极为合乎当时情境的自然运用,而且ABB式在民歌中的直接使用,它们或摹声,或摹动作,表现直接且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比兴手法的运用。

在信天游中,一般是在上句来起兴、作比,而在下句点题。

比如,⑴中“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彩”起兴,而“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个人!

”作比。

这些不管是陕北方言的话语还是陕北的信天游的灵活运用都源于路遥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对于方言的把握可谓是得心应手,自然贴切,生动形象地呈现了生活的美丽、苦难与真实,展示了陕北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

3.2文本中修辞的运用

在《平凡的世界》的文本中路遥还使用了不少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大多以陕北农村的事物作比,以陕北人的思维方法和心理活动作真真实实的陕北式的思考,这样更增加了小说的陕北地域文化特色。

在这里仅对小说中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格进行分析。

3.2.1比喻

⑴洗澡时正好下井的工人还没上来,一大池水就他们两个人,少平直把他哥的脊背搓得象水萝卜一样红。

⑵这些日子以来,这家的主事人金俊武元气大伤,两只火耿耿的铜铃大眼,已经失去了一些挑战的意味。

“水萝卜”、“铜铃”都是陕北特色的一些事物,在这里作比,因为是陕北方言式的文章,所以更加地增添了句子的陕北方言味儿,这就是《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陕北方言写作特色,处处体现的都是陕北的地域特色、陕北的文化意味。

3.2.2夸张

⑴父亲借下一河滩帐债娶过了二妈,并且连住的地方也让给二爸家了。

⑵润叶很快明白,向前的确对她和惠良敏感了。

于是哭着对他说了惠良和丽丽的事,惊得这个要寻无常的人嘴巴张得象窑口一样大。

⑶现在她为了他,亲自跑回来,找到他门上,他却象一个贼娃子一样躲在这山里,不见人家。

“河滩”、“窑口”、“贼娃子”都是陕北耳熟能详的事物,这就是陕北人的思维方式。

鲁迅先生曾说:

“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

”[9]路遥根据自己对陕北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将这些陕北事物经过提炼,用到了修辞之中,使我们感觉到“趣味津津”。

3.2.3比拟

⑴第一批成砖呱呱叫出窑后,三天内就销售一空。

⑵铁匠铺的一扇门闭着,另一扇门开了一条缝,看见里面红光闪耀,大锤小锤响得如同炒爆豆一般。

这两句用的都是比拟的修辞手法,比拟手法的使用使得作者对事物的描写和表达更加的形象和生动,使读者有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捕捉到事物的意境,体会其深意。

另外,这两句话还能真切表现出陕北人的说话的习惯性思维,所以路遥的描写能让我们联想到这就是一副完完全全的陕北生活画面。

3.2.4通感

⑴爸爸心里象猫爪子抓一样,死不能死,活不能活啊!

⑵金家湾那面有个什么“响动”,玉亭的耳朵都能逮得住,回来马上就给他汇报了。

这两个例子用的是通感。

通感可以引起感官的共鸣,也具有使得读者具有更加丰富的想象的余地,使描写更加形象。

路遥就是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所以陕北的方言,不管是信天游还是陕北人朴实的思维方式,都对路遥的写作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平凡的世界》中每当他写到陕北时,他好像都在用同一种的所谓的方言式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得他的平凡的世界中的所有的描写,不管是人,是花草,是言语都异常的生动、形象,朴实且真实。

 

四《平凡的世界》中陕北方言创作的意义

“方言土语的成分也不是绝对不用,只是限定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

譬如作品里某个人物的对话,要是用了某地区的方言土语,确实可以增加描写和表现的效果,这就是个特定的情况,这时候就不放使用。

又如作家觉得方言土语的某一个成分的表现力特别强,普通话里没有跟它相当的,因此愿意推荐它,让它转成普通话的成分,这就是个特定的情况,这时候不妨使用。

”[10]路遥对陕北方言的恰如其分的运用,就是在自己生活的二十几年的陕北农村中得到的方言素材,并且经过筛选,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将陕北的方言土语经过精心加工和提炼,这样在体现陕北文化意味的同时又能准确的传情达意,还使我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方言土语往往具有传神、富有张力等当代官话无法比拟的特色与韵味,使用得好,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路遥在写人物语言时运用陕北方言,烧制出了陕北方言的一些“原味儿”,表现了陕北人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大大强化了小说的地域文化意味,读来本色自然,天然无雕饰,又与人物的性格契合,具有牵动人心的力量,为小说增色不少。

[11]

《平凡的世界》在对陕北方言的运用上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看罢小说,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田晓霞等人物都是一个个的血肉饱满,我们随着他们的快乐而高兴,为他们的不幸而伤心不已,为他们的成功而欢欣鼓舞。

我们好像也真正的投身到了那个年代,好像也经历了陕北农村生活的艰辛,经历了那个不幸的年代的痛苦与苦闷,又好像也获得了能够果腹后的快乐,读到了陕北人的坚韧与努力……

《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矛盾文学奖,并得到了大批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路遥生动地展示给我们的陕北的山川河流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丰富的文化色彩,还是因为他将陕北方言转化成了自己所独具的特色的文学语言,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给了我们一种亲切的阅读感受。

所以说《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对表达出陕北地域文化和鲜亮的民间气息,都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作用。

为以后的一切方言作品的写作,尤其是陕北方言的写作提供了极其优秀的素材和极好的启示。

 

结语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陕北方言小说的代表作,为了能够很好地增加作品的黄土高原地域色彩,并发掘其中丰富的陕北文化特色,展现陕北的地域文化特点,作者从多方面着手,给我们以原汁原味的陕北语言感觉。

一方面在小说中大量地使用了陕北所特有的陕北方言词汇。

如:

“山峁峁”、“怎”、“毕了”等。

另一方面从小说的语法特点中加入大量的陕北方言元素。

比如:

具有浓浓陕北味儿的A格BB式的大量应用。

路遥还在修辞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信天游总是能够适时地出现,更增加陕北风味。

另外在文本中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这些修辞也是带有明显的陕北方言韵味。

读罢作品,感觉就像是一个陕北农村老汉以自己的方言土语在向我们讲述陕北的故事,我们也仿佛置身其中了。

能达到如此的表达效果,我们不得不说路遥在对陕北方言的使用上已经炉火纯青了。

他以自己的一腔热情倾注在作品中,并以自己对陕北方言的精心提炼,写出了这部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作品。

只因个人水平有限,所以对《平凡的世界》中陕北方言的分析实在过于浅显,希望以后能够将此文章更加完善,也期待有更多关注陕北方言,研究路遥小说方言的文章能够见诸报端,使得对路遥的小说语言研究能够经久不息。

 

谢辞

论文终于完成了,此时此刻我依旧无法平复心情,写作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给了我煎熬,给了我耐心,给了我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相信会给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莫大的帮助。

在此我首先要向我的导师刘晓颖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每次我去找刘老师,她总是会在刚下课后就开始一刻不停地对我的论文各个细小的环节给以指导,带着讲课后口干的沙哑,看着老师的辛辛苦苦,想到自己的“磨洋工”,真是自惭形秽。

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学问,什么叫认真。

还好我及时纠正了态度,虽然我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太显稚嫩,但我还是尽自己的力去把论文改到更好。

另外郭伏良老师在我开题遇到困难时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在这里一并感谢。

其次,要感谢我的母校河北大学,感谢母校为我提供的一切一切,特别是学校的期刊网,使得我在资料搜集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