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041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3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9页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轼词作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

“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他又以此比拟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狂风巨浪中掀舞。

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

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

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昵昵儿女语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

“琴诗何者最善?

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

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祐年(1087)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

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亲昵地切切私语,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

“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渺幽远之致。

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

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

正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

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

  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

“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

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

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

“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

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

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采的描绘,但又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我们不妨将韩愈的原诗照录于此,请读者诸君对苏词和韩诗加以比照:

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

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同时也使人联想到:

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

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醉翁操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

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

然有其声而无其辞。

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

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

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的,非天成也。

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

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此作是为琴曲《醉翁操》所谱写的一首词。

醉翁,即欧阳修。

《醉翁操》,是太常博士沈遵据欧公庆历中谪守滁州时琅琊幽谷所闻天籁之声,以琴写之,谱制而成的琴曲。

苏轼此词,即是专门为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谱写的。

词中写鸣泉及其和声,能将无形之声写得真实可感,足见词人对于大自然造化之工的深切体验。

  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

琅然,乃玉声。

《楚辞。

九歌》曰: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

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

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

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

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

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

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

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

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

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

童颠,指山无草木。

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

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

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

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

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

接着二句亦然。

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

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

故郑文焯曰:

“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

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

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

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作者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

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

  ●满庭芳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

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

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

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荆南某地访东坡,得以与东坡会晤,此作乃得以诞生。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

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

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

“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

语中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

“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

“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霄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