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065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01.doc

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鉴定复习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教育、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和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概念、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守则、职业道德评价、职业道德修养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基本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鲜明的职业性,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较强的适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职业道德的鲜明职业性特征(职业性)

职业道德源于职业生涯,反映各行各业的职业特点,鲜明地表达着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

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持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乃至形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举止做派上的不同特点.

从业人员只要按照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去做,不仅能实现本行业的职责和利益,而且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多样性)

由于各种职业独特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方式,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其职业道德的内容要求也有所不同。

同时,即便在同一职业领域,每个职工具体工作岗位和业务活动不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在形式上也是具体、灵活、多样的,它既可以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明的守则公约、严肃的纪律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具体的工作条例、注意事项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简单鲜明的标语、口号、誓词等表现出来。

职业道德的适用性特征(较强的)

职业道德是依据该职业的特殊生活、工作内容、工作任务、责任和要求逐步总结归纳而形成的。

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因为职业道德总是同一种专门的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适用范围和对象上,不是普遍的、无限的,而是特定的、有限的,它只适用于专门从事本职业的人。

□职业道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容易为本行业人员理解、接受、掌握和践行,这充分显示了其较强的适用性。

职业道德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相对的)

由于职业有不断发展和延续的特征,人们在某种职业的长期实践中,会形成某种特殊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传统以及职业意识和语言,不仅其技术世代延续而且其管理员工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这种心理和习惯往往在一种职业中相传。

职业道德的内容、结构虽然在不同的社会中会有变化,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职业道德的作用

职业道德主要用于调节职业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规范人们在一定的职业范围内的思想和行为,以人的一生和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重大影响,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品质的劳动者,促进事业发展;2、调整职业关系,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3、有助于个人的提高和发展,在职业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4、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作用1

职业道德能激发从业人员履行职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和增强职业良心,珍惜职业荣誉,努力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从而自觉地工作和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作用2

职业道德具有调节的功能作用。

(三个调节)一方面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约束行为,促进团结与合作;◇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明确怎样负责;再一方面能够调节职业外部,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使之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用3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和愿望,而自身价值则是通过工作、事业成功来反映和实现的。

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作用4

职业是个人与社会交往的交汇点,职业行为是个人与社会进行交往联系的基本方式。

职业道德修养的概念

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业人员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在职业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以及应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

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外在客观条件的因素,即职业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活动实践、职业道德评价等,另一个方面是从业人员内在主观上的修养,这是一种自律行为,关健在于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

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论

职业道德修养必须紧密结合职业道德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元素就是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职业道德行为最大的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而培养人良好习惯的载体是日常生活。

在职业道德修养领域中善恶之别,泾渭分明。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谦虚好学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不断修养的过程。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论指导是以科学文化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

只有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才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它是落实职业道德原则、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条件。

(3)、在实践中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

职业道德修养离不开社会实践,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从业人员成才的基础,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人们职业道德的修养效果如何,是否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也只有回到职业生活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4)、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自我修养,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工作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

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灵活多样,如写日记进行自我修养,还有抄录、收集、自制的名言、格言、警句等。

(职业守则)

劳动保障协理员的职业守则是什么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执行政策注重落实;

热爱本职钻研业务,保持勤奋求实创新;

以人为本乐于奉献,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工作配合;

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劳动保障协理员严格执行政策的要求

一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政策精神,掌握政策。

二是要结合实际,严格执行和落实政策,想方设法破解难题,把工作做到实处。

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是劳动保障协理员的责任和义务,是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作特点

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作特点就是执行政策,注重落实。

劳动保障协理员乐业的要求:

做到热爱本职,爱岗敬业。

热爱本职,爱岗敬业。

热爱本职,是指热爱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做到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以恭敬、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专心致志。

爱岗敬业体现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激发敬业行为,,树立乐业的态度,落实勤业行为,是每一个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职业行为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所作所为,对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的热爱,必然体现在日常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上,把乐业的思想通过职业行为表现出来。

劳动保障协理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必须这两个方面做起,以“辛苦我一人,造福千万家”的崇高精神,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劳动保障协理员勤业的要求:

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劳动保障协理员要想做到勤业,就必须懂政策、懂业务、做到热心、细心、脑勤、嘴勤、腿勤,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

勤业,是指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所谓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就是要对自己的责任负责,该自己做的,一定要做实做好,不该做的事,违反职责的事,坚决不做。

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人,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人,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严格执行岗位规范,按政策办事。

劳动保障协理员精业的要求:

做到钻研业务,求实创新。

精业,是指对本职工作业务纯熟,精益求精,力求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工作成绩尽善尽美,不断有所进步、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创新,是责任心与进取心的统一,是扎实调研与大胆改革的统一,是长期积累与敢于突破的统一。

劳动保障协理员要保持勤奋好学、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创新工作理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开创新局面,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乐业”“勤业”“精业”是相辅相成的。

乐业是热爱本职的前提,是一种职业情感;勤业是热爱本职的保证,是一种优秀的工作态度;精业是热爱本职的条件,是一种执着完美的追求。

劳动保障协理员以人为本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要求

做到文明礼貌,售后服务

劳动保障协理员理解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的讲话精神上来,以方便服务对象为目标,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简化手续,规范服务标准和服务操作,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更好地完成新阶段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历史重任。

在服务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热情周到,主动真诚;其次,要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群众的位置上来考虑和衡量。

□奉献社会,是指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贡献给人民和社会,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服务群众是实实在在的事,是“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在职业道德上的直接体现。

□交往讲究礼貌,举止讲究文明,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守则的重要内容。

劳动保障协理员顾全大局的要求

工作上相互支持配合

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作是最基层的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识大体、顾大局,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放到集体中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从大局出发,以集体为重,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劳动保障协理员团结协作的要求

团结协作是劳动保障协理员事业成功的保证。

劳动保障协理员要有合作意识,有善于与他人团结协作,相互默契配合,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劳动保障协理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要求

(1)”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以律已,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良好习惯.

(2)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守则,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3)严禁以权谋私,利用职权“吃、拿、卡、要”,利用岗位之便搞等价交换、相互利用,甚至权钱交易,拉关系、走后门等。

接受群众监督,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维护法律尊严,洁身自好,坚决抵制一切不正之风。

遵纪守法的含义

遵纪守法,是指遵守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遵守各行业、各部门制定的职业纪律。

廉洁奉公的含义

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不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第二章劳动就业基本知识)

就业的概念

就业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依法从事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经济活动.

就业人员

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属于就业:

(1)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2)有职业而由于临时疾病、事故、劳动争议、休假、旷工或气候不良、设备损坏临时停工等原因而没有工作.(3)雇主和自谋职业的人员,包括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工厂,从事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没拿报酬,也是就业。

就业的特征

就业的实质是劳动者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者就业需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力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2)在法定劳动年龄内。

我国目前的法定劳动年龄范围是16周岁至60周岁(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3)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而不是义务劳动。

(4)这种劳动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并且是合法的劳动。

就业结构的概念

就业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有就业人员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数量和分布比例,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方针的内容

就业方针是指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有关就业问题的重大指导原则,是制定就业政策的基本准绳。

当前我国的就业方针是: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指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他们发挥就业潜能和提高职业技能,依靠自身努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尽快实现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是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就业,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

政府促进就业是指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通过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公平就业;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创造就业条件;通过就业援助,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就业矛盾

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当前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同时并存,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就业的主要形式

就业形式是指按照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不同结合方式所划分的就业具体形式。

主要有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灵活就业、弹性就业、自谋职业和境外就业等。

失业的概念

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劳动者有工作能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

一般来说,我国的失业人员指的是登记失业人员。

即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

主要包括初次失业人员和就业转失业人员两部分人。

初次失业人员是指从未就业、目前正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包括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各类学校毕业生中未能升学、参军、被单位录用的人员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其他从未有就业经历的人员。

就业转失业人员是指原已就业,但因各种原因又失去工作,目前正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包括因劳动合同期满或企业倒闭等原因而失去工作,现又面临再就业问题的失业职工,失业的个体、私营等企业的从业人员。

失业的特征

失业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从理论上讲,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劳动者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其主要特征:

一是失业人员具有从事正常社会劳动的行为能力。

虽在法定年龄,但不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不是失业人员,如精神病人、伤残不能从事劳动的。

二是失业人员有工作要求,但受客观因素影响未实现就业。

没有工作要求的人员不是失业人员。

三是虽然劳动者从事一定的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失业的主要类型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异而导致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3)、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戒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造成失业。

(4)、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5)、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边际劳动力生产力等于或者小于零的现象。

(6)、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而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造成的失业。

失业率

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失业人数与从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的比,它反映在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从而反映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

它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水平和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用公式表示:

失业率=失业人数/(从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目前我国的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率,它等于城镇失业人数除以城镇从业人数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

城镇从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城镇从业人员各种所有制单位的全部劳动力。

□非农牧业人口,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存户口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

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主要区别:

一是前者(失业率)对失业人员的统计范围包括进行失业登记和未登记的所有失业人员,而后者(城镇登记失业率)只限于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二是前者对失业人员通常只限定最低年龄,而后者对失业人员限定为法定劳动年龄内。

城乡统筹就业的主要内容

(1)、城乡劳动者就业衽统筹规划和管理

(2)、建立为城乡劳动者服务的公共就业报务体系

(3)、建立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权益的劳动用工管理体系

(4)、逐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对妇女就业有哪些法律、法规

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和以后历次修改的宪法。

1992年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

1995年开始实施的《劳动法》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

1988年国务院颁发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1990年劳动部发布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1993年劳动部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健工作规定》

1994年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残疾人就业的方式

残疾人就业方式主要包括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等。

促进大学生就业主要措施

(1)、拓宽就业渠道

(2)、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3)、认真做好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4)、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困难人员范围

2008年《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再次扩大了就业困难人员的范围,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其他特殊群体(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实现就业的途径

由于就业困难群体年龄大、职业技能差、文化水平低等情况,实现正规就业比较难,他们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公益性岗位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各类灵活性就业岗位(鼓励引导企业吸纳)等。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1)经济发展

(2)技术进步(3)经济体制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1)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人口是从供给方面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人口因素从三个方面影响就业,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

(2)教育与培训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能力的主要途径。

就业服务的的概念

就业服务是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是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服务的主要功能:

是向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帮助,包括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和招聘信息发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市场人力和求职时间,提高供求双方选择的成功率,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就业服务的种类

就业服务包括两类,一类是公共就业服务,一类是职业中介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的体系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由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和创业指导、失业保险经办,以及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等工作机构组成。

免费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项目,还接受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体承办失业登记、就业登记、录用备案、档案管理等管理事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是向社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职能机构,代表政府向全体劳动者免费提供基本的就业服务、向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向用人单位提供人员招聘等就业业务,并担着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劳动就业相关事务经办等项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

(2)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提供的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

(1)就业政策法规咨询

(2)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3)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4)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5)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业务(6)其他公共就业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

(1)招聘用人指导服务

(2)代理招聘服务(3)跨地区人员招聘服务(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专业性服务(5)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6)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开发的其他就业服务项目。

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广开就业门路

(2)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再就业(3)改进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4)加强对就业的管理和失业的控制(5)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概念和沿革

积极就业政策是指我国政府坚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我国积极就业政策主要通过3个文件和一部法律来体现,即中共中央、国务院2002年12号文件,国务院2005年36号文件,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2008年5号文件。

积极就业政策的任务和目标

我国当前就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以下几点:

(1)强化政府责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3)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4)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5)加强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

(6)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

(第三章社会保险基本知识鉴定点)

社会保险的概念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险的构成要素

社会保险包含如下构成要素:

社会保险的主体是国家,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对象是全体劳动者,以劳动权利为基础;目的是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保障其基本生活;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经济手段,提供物质帮助。

社会保险产生的背景

社会保险产生的过程就是适应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与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社会保险分类

由于社会保险所承担的风险是劳动者丧失收入的风险,在实践中表现为劳动者在其全部生命周期内遇到的各种失去收入的风险,包括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风险,因此,社会保险通常分为五类,即养老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

强制性、预防性、补偿性、福利性、共济性、责任分担。

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

1、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权利与义务相对应,3、公平和效率相结合。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是社会保险制度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参保者只有履行了法定义务后,才能享受各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