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936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3

《历史教学设计》第三篇案例篇

第一章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导语】教学设计的中心最初是由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通常的表述是“一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

本书中对此试作出以下的定义:

教学设计的中心是所有其他目标所指向的,在教学结构上处于中心地位的,所有教学环节都为之服务的特定教学目标。

当教学设计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作为中心时,也被称为教学设计的灵魂。

◆什么是以情感目标实现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表述中的最后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是以激起学生心底的震撼、感动以及促成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或改变为指向的。

如果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无论是知识的铺垫还是对知识的认知方法的指引运用,都以对学生的情感触动为最终指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节课是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全课的中心。

◆为什么要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中心?

有些教师认为情感目标不仅在目标书写的时候是最后一个目标层次,而且从教育理想上来说,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

以此为中心的设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在情绪上的投入,可以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有益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教师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

◆什么时候适合这样做?

进行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中心的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教师的口头、表情与肢体语言是否是具有感染力与煽动力的?

·教师是否能够准备足够的激起学生情绪反应的材料?

·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是更乐于接受情绪的感染还是智力的挑战?

·本节课试图指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能与学生原有情绪顺利衔接?

·本节课的教学是否没有太大的知识、方法层面的教学任务压力?

·本节课是否可以找到适当的进行即时课堂评价的手段?

·在本节课中为了情感目标的实现而必须作出的知识与方法上的牺牲是否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学生在未来是否有可能遇到反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冲击?

以上因素并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也没有进行重要性的优先度排序,仅仅作为教师进行备课时的参考,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以上因素中,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本课可能是不适合以情感熏陶为设计中心的(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只要有一条就够了),教师应当考虑其他层面的目标。

岳麓版必修三《文艺复兴》教学设计

广东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

②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③能够较好地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

④能够结合作者经历或作品背景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析文艺复兴的背景,进一步掌握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通过探究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作品的内涵,初步理解结合作者经历、作品背景理解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的了解与对文艺复兴作品的感受,认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历史价值。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我的太阳》

由帕瓦罗蒂《我的太阳》引起对意大利自由、浪漫、艺术、文明的色彩联想。

展示:

意大利人挖掘并修复雕塑。

使当时意大利人感到震惊的希腊雕塑《拉奥孔》。

过渡:

我们现在看到这座雕像感到震惊吗?

不一定感到震惊。

但是,当年的意大利人为什么会对这座雕像感到震惊呢?

为什么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

这就要追溯到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去体验当年意大利人的感受,去追问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兴起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一、探源文艺复兴

(一)探思想之源——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

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4世纪,史学界称之为“中世纪”。

那时,欧洲是一个基督教神学无处不在的宗教世界。

那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

请看视频《文艺复兴前的欧洲》:

“文艺复兴前的欧洲社会处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之下,那时人们的生活是完全以神为中心的。

各个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麻木地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

“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之初著名的神学家,他教导人们:

由于人类的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的一生就是要受苦的,不可以有任何的欲望与情绪。

“这是中世纪的一群苦行僧,为了救赎自身的罪孽,他们不断地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

“相比这些人,另外一类人的下场更加悲惨,那就是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

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异端’。

他们会被专门审判异端的机构——宗教裁判所——羁押,受到鞭打,甚至是处以火刑,著名的科学家布鲁诺、伽利略都是受害者。

(以上解说词为教师自行编写,并配以相应画面,视频时间:

1’24”)

看完视频,请看幻灯片上的这些词汇,你们觉得哪些可以用来形容中世纪人们的生活?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这些词汇大致勾勒出中世纪时期,人们在宗教神学的束缚下,麻木、窒息的思想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看到了从地底下挖出的古代罗马、古代希腊时代的雕塑作品,看到了这些作品体现出的自然的人性,就唤醒了人们渴望复苏人性,尊重人性的精神要求。

由于当时还缺乏成熟的思想体系,所以人们就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诉求,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那么,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呢?

这是由于当时的意大利,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与现实条件。

(二)探现实之源——资本主义萌芽中的意大利

通过两段材料分析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含有明显的反商意识,也连带禁止商业文化带来的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的倾向。

14世纪,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材料二:

在基督教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

一些意大利学者开始研究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和文化手稿,……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

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到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通过阅读,请思考:

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主要有哪些原因?

(经济、阶级、思想、地理)

预设答案:

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阶级上,出现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上,重视人的生命与尊严;地理上,昔日古罗马遗址,东西方文化交汇地。

意大利确实是具备首先产生文艺复兴,并向欧洲其他地区扩散文艺复兴的条件。

(三)小结:

文艺复兴的概况

放视频: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意大利国宝到北京》(视频时间:

1’03”),填空和填表: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诞生了巨人的时代。

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薄伽丘、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莎士比亚,正是他们天才般的创造力,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引领人们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走向了尊重人性,崇尚自由的近代社会。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这场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二、感受文艺复兴

首先,让我们走进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谈》。

薄伽丘是一个富商的私生子,从小就具有叛逆精神。

父亲希望他经商,他却酷爱文学艺术,创作了被称为“人曲”的伟大作品——《十日谈》。

《十日谈》多次被教会列为禁书。

下面,我们来听一个选自《十日谈》里的故事,来探究一下这部伟大的作品为什么在当时被列为了禁书?

(一)薄伽丘与《十日谈》从禁欲苦行到顺从人性

1.简介薄伽丘与《十日谈》

薄伽丘(1313—1375)出生于佛罗伦萨富商家庭,其代表作是《十日谈》,小说描写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书名《十日谈》。

2.视频《一对父子的故事》(《十日谈·第四天·故事一》)。

提问:

父亲将女人形容为“祸水”、“绿鹅”是受到什么观念的束缚?

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独独看中了“绿鹅”(女人),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明白了,《十日谈》在当时为什么被多次列为了禁书,原因正在于——薄伽丘通过这个故事,嘲讽了宗教神学的伪善与荒谬,引导人们要摆脱中世纪禁欲苦行的束缚,顺从人性。

 

除了文学家薄伽丘,在打破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中,还有两位伟大的画家,他们独辟蹊径,直接从宗教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发掘出了人性的精神内核,将现实世界的真善美注入到了宗教人物的艺术形象之中,化腐朽为神奇,起到了通过宗教形象,弘扬人性的作用。

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就是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

(二)拉斐尔 从压抑人性到人性回归

1.简介拉斐尔:

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三十七岁离开人间。

他继承了父亲的绘画天斌,最擅长画圣母圣子图。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拉斐尔圣母圣子图。

2.呈现拉斐尔《圣母圣子图》。

再同时呈现中世纪和拉斐尔的《圣母圣子图》。

引导:

表情有什么不同?

背景有什么不同?

情感状态有什么不同?

产生不同的原因?

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表情严肃,没有母子间的那种温情。

而拉斐尔体现出自然的美,母子间的亲情。

因为中世纪对人性是压抑的。

拉斐尔通过他的画作希望回归自然人性。

老师每次看到拉斐尔的这幅图都会很感动,我总在想是什么力量促使拉斐尔画出这么具有感染力的《圣母圣子图》?

拉斐尔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

正是画家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使你们看到他的笔下的圣母,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他笔下圣子,充满了对母爱的依恋。

这种人间的母子情感,正是拉斐尔特殊经历、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文艺复兴的巨人大多都有一些特殊的经历,同学们不妨动手去查查资料,这对于你们更好地欣赏他们的作品是有帮助的。

 

欣赏完拉斐尔的画作,我们再来欣赏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

(三)米开朗琪罗 从麻木顺从到追求自由

1.简介米开朗琪罗:

在采石场边长大的米开朗琪罗,从小就和石头和凿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是他用手中的凿子,从石头雕刻出了“青春的凛然”和“生命的珍贵”,这就是他那流传至今的惊世之作——《大卫》和《摩西》。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两幅作品。

2.《大卫》《摩西》(图略)

简介:

《大卫》——古以色列犹太国王,传说是一个杀死入侵巨人的英雄。

《摩西》——拯救在埃及做奴隶的犹太人先知,也是一个英雄。

同学们,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从他们的眼神和神情中)

力量、希望、勇气

人物为什么会散发出这样的气质?

提炼结论。

原来,米开朗琪罗如此出神入化地雕刻了这样两个英雄人物,其实是想表达追求自由的信念!

而我们看到作品背后的这层含义也是通过首先了解作品本身的背景知识。

这也是欣赏作品的一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类似的活动中,注意到这点。

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了文艺复兴时期三位巨人的文学艺术成就。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之中,还有一位伟人,他不单是伟大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当人们一提到他的名字,就自然地与神奇、睿智联系了起来,这位神奇、睿智的长发老人——就是达芬奇。

(四)达芬奇 从盲从迷信到追求真理

1.简介达芬奇:

达芬奇让人感到神奇、睿智的地方,首先来源于他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那摄人心魄的微笑。

2.展示《蒙娜丽莎》(图略)

同学们,从《蒙娜丽莎》的微笑和蒙娜丽莎形象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

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个自然、清纯、恬恬、幸福、神秘的贵妇形象,她来源于人世,超脱于人世。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专家还有这样的解读:

“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

你悲哀吗?

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

你快乐了吗?

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同样的光明同样的快乐。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达芬奇的神奇、睿智并不仅限于他的绘画成就,而让人称奇的是,他对自然科学的许多探索和建树,催生和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展示:

达芬奇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和探索。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摄人心脾,除了达芬奇的艺术天才,还得益于他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正是由于达芬奇注重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在这幅画中得到体现,使他的画作自然逼真、栩栩如生。

格言:

“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

得出结论:

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还是工程师、科学家。

从他的成就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从盲从迷信到追求真理的发展历程。

15、16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逐渐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

一时间,欧罗巴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英国,一颗明星冉冉升起,他就是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

(五)莎士比亚从神权至上到人性至美

1.简介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戏剧天才莎士比亚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喜剧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悲剧作品。

哈姆雷特是古丹麦王国王子,哈姆雷特求学回国后,发现父亲已被叔父害死,叔父篡夺了王位,还强娶了他的母亲。

哈姆雷特决心复仇,杀死奸王……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表达对人的赞美和对人性的反思。

现在,我们来体会一段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

2.展示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让学生朗读: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想!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提出问题:

从哈姆雷特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赞美人,肯定人,肯定人性。

教师:

从神权至上到人性至上。

(五)段落小结:

文艺复兴的精神

上面我们通过对五位文学家,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感受到了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核。

结合并读出五点结论。

现在我们来归纳一下,什么是文艺复兴?

什么是人文主义?

展示人文主义的总结:

核心是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否定神的绝对权威,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

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肯定人追求现世财富、幸福、享乐的权利;反对宗教束缚下的麻木顺从,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反对蒙昧与迷信,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

人文主义精神,使欧洲人重新以人的眼光定位自己、探索世界。

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掀起科学革命的牛顿。

于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建立,人类文明迈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同学们,前面我们探源了文艺复兴、感受了文艺复兴,完成了我们今天的学习过程。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学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文艺复兴——你心中的文艺复兴是什么呢?

请把你今天的认识,写在老师发给的卡片纸上。

三、回味文艺复兴——我心中的文艺复兴

教师:

表述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文艺复兴的伟大在于人的精神觉醒,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思想上,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学生活动:

写出认识,表达认识。

结语:

法国文豪雨果曾经说过:

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大家要记住,正是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心灵,宣扬了人的理性,人类才步入了今天这个思想解放、行动自由的现代社会。

◆本书意见:

对本课设计的赞扬:

一些教师认为,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教学手法多样、丰富,在内容上,既有细微的对文艺复兴艺术家生平的简介,也有明确的知人论世方法的指出,而最后的互动参与环节则把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同提升到了理性认知的层面。

就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说,本课是充分的。

对本课的批评:

一些教师认为这一设计在知识、方法层面的目标上牺牲太多,使得本课缺少历史课应有的思辩性。

有些教师认为应当补充有关中世纪黑死病方面的内容,正是黑死病的肆虐,使得欧洲一部分人被迫反思人生,从而有了在思想上突破宗教框架、走出中世纪的可能。

一些教师提出了应当补充其他被他们认为在讲授文艺复兴时不可或缺的内容。

也有些教师认为这样的设计方式存在低龄化的倾向,更适合用于初中教学。

进一步认识:

首先,完美无缺的教学设计是不存在的,但是,任何一份可以被认为是“好”的教学设计都应当具备明确的目标,而且能够设计出合理地充分实现目标的教学环节。

所以,无论是在进行设计之初还是对一份完成的设计进行评价的时候,目标设定是否合理以及教学环节是否充分围绕设计环节展开并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就是两个最重要的评价尺度。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对上面这份教学设计的赞扬与批评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环节进行的。

支持者更多地注意了教学设计对目标毫无偏离的贯彻,而批评者则更多的认为目标设定本身还不够合理。

在教师以从目标出发或者从问题出发这两种殊途同归的设计思路进入起点的时候,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这也是在上面这份设计中表现得很突出的一个问题:

学生究竟会得到和失去什么?

由于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的制约,因而教师几乎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种尴尬:

每提高一个教学目标的层次,就要降低另一个或一些目标的实现水平。

尤其当教师试图设计出一份拥有能够让课堂变得鲜活而具有感染力的灵魂的教学设计时,这种尴尬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在上面这份设计中,教师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如何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历史价值”这一目标上,并将这一目标上升到全课灵魂的高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所必需的知识准备是对于文艺复兴背景的感性的认知,对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较充分的认知(从掌握水平上来说,对前者应达到识记鉴别,对后者达到领会诠释的程度),初步理解从作者生平、作品背景来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

如果学生能够对中世纪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以及文艺复兴前意大利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当然很好,但是却有可能超出40分钟的课堂的承载量。

如果强行增添这些目标的话,有可能造成最终教学中心的改变或者偏移。

所以,无论这份设计牺牲了什么,在教学的中心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仍然是一份相当成功的设计。

◆如何进行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在类似的设计中,重要的不是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而是课堂气氛的营造。

设计的前半段必须做好充分的铺垫,并形成节奏感。

有经验的教师会利用有节奏的连续的短流程教学(3到4个流程,每个流程控制在3到4分钟)来保持学生的情绪,并利用语言、材料的变化使学生的情绪逐渐接近适合引出高潮的状态。

在类似的设计中,课堂的后半部分成为重点。

这一部分的教学环节的分割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在前述的设计中,教师利用五个人物从五个侧面彰显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积极价值,反复强化学生对人文主义的认同感,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并借助一个课堂即时评价的方式将学生积蓄起来的情感充分地释放出来。

最后,教师以富有情感的华丽语言结束教学。

在类似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贯穿始终的对于学生情绪走向的控制,如果学生的情绪从一开始就朝向了教师预设的方向,而且中途不发生偏差,那么,经过最后的高潮之后,学生将会对这节课所带来的情感经历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前述的设计中,教师在导入部分就对人文主义定下了肯定的基调,利用音乐、画面、语言造成学生对欧洲中世纪的反感,从而使基调得到强化。

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利用限定性选择、语言的暗示反复强化了文艺复兴的进步形象,从而使后半部分对人文主义的正面解读呼之欲出。

而最后的即时课堂评价中的教师示范也是一种很巧妙的技巧,在教师进行示范的情况下,学生一般会按照教师示范的轨迹做进一步发挥而很少会反其道而行之。

由于整节课需要在同一种情绪下进行,如何防止学生出现疲劳感就成为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在前述设计中,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手段:

动态视频,带有评论性的叙述、讲故事、静态画面的对比,讨论……几乎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使用一个新的样式,以求有效地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从实践效果来看,这样的做法是相当成功的。

◆风险须知

在以下情况下,教学可能会遭遇挫折:

·学生可能是较冷静而不易被调动情绪的;

·学生可能已经养成了不断进行质疑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学生可能具有能够将情感引向非教师预设方向的背景知识;

·学生可能甚至不能达到为了最终的情感体验所必需的知识与方法的目标;

◆一些尝试

仍以本课为教学内容,完成一份以形成“认同文艺复兴,走出文艺复兴”的较复杂的情感为目标的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