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92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 岳麓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岳麓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2岳麓版必修3

所带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知识与技能:

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材料。

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老师课件展示的辅助史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4、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和学生本身体验历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分析交流:

学习本课题的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为什么?

请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

学生

分析

备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5)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6)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7)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2.学法指导

(1)本单元理论性较强,学习中可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的方法。

把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与当时国内外背景相结合,认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分析这些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从而进一步认识“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学习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要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教训加以理解体会。

(2)根据主题,收集。

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快速解读,在此基础上举办读书报告会。

编辑历史板报。

开展演讲比赛,提高多途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及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学会自主学习,可采用阅读—体会—讨论—总结整合所学内容,通过课前、课上解读教材,独立思考,提炼要点,课后阅读相关先进人物的传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等方面的课外书籍、观看电视专题片,体会中国思想界求索的艰难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

3.单元引言分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由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

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内容。

第20课西学东渐

【背景知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始注目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在中国大地潜滋暗长……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祖宗之法”已难以自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的“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瓜分狂潮的袭来,使中华民族又面临着瓜分豆剖的危局。

康、梁等维新志士把挽救民族危亡与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起来,同封建顽固势力展开了大论战,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概念阐释】

(1)“西学东渐”:

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通常分为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阶段。

本课主要指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这段时期,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学术。

思想。

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2)纲常名教:

纲常是“三纲五常”的简称。

“三纲”指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用以配合三纲,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名教”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主要指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

(1)1839年7月,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嘴酗酒行凶,打死村民。

林则徐令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凶手,遭到拒绝,义律并致函林则徐称自行处理罪犯是“按照本国之律例”。

林则徐援引了《各国律例》,揭穿了义律的谎言,维护了中国主权。

此后,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知识分子不断探索西学,他们提出的主张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学们,你了解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吗?

假如你生活在这个历史大变动的时代,为了中国的富强,你会如何做呢?

(2)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

儒家思想。

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

问题1: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

向西方学习。

问题2: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教师投影人物插图。

一、“开眼看世界”

背景: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③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在开眼看世界中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等,请看书简介两位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林则徐:

①民族英雄:

1839年领导禁烟运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

②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后,组织编写《四洲志》,了解西方情况;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技术,但多数还停留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层面上,不是很系统,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很大变化,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谋求有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兴起洋务运动,出现了体用之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什么是“体用”?

“体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实现自强求富。

19世纪60年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潮?

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当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

在如何维护清朝统治的问题上出现了倡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派,他们在继承和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基础上,大力创办洋务企业,以实践行动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对于洋务运动的具体概况我们在经济成长历程一书中已学过,一起回忆

提问:

1.洋务派提出挽救清王朝统治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实现自强和富强。

2.与19世纪40年代的西学活动相比,这一时期的西学有什么继承和发展?

继承:

主张“师夷”之长技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发展:

西学内容从军事技术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并付诸实践,兴办洋务,开展洋务运动。

3.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本质如何?

是否学习西方技术。

本质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在此基础上,提问:

综合分析洋务派西学活动的特征。

1.继承师夷的思想,由技术层面提高到学习运用阶段上。

2.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等,即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上。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

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

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

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过渡:

1、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

没有,但远远不够

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分析填表(简单处理)

代表属于什么阶层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要求在中国进行变革维新,新在哪里?

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70年代出现?

——原因

注意其两点局限性: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尽管如此,对康、梁维新思想有何影响?

——意义

维新思想的发展

过渡: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代表: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联系进化论)已经属于名正言顺的什么阶级?

2、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更具体、更系统。

请学生列举:

反对封建专制。

实行维新变法:

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补充:

1、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2、实践活动:

戊戌变法-------。

3、19世纪90年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有了质的飞跃,其政治活动震撼中国大地,究其原因?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③西学知识的广泛传播。

④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4、维新思想推动下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这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什么?

展开: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课堂合作探究】

你怎样评价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

认识思路提示:

可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和所处的时代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来考虑。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认识思路提示:

从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

洋务派再到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的主张来概括总结,认识其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感悟近代思想界求索的艰难。

【读史感悟】

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的除了林则徐、魏源外,还有我们的一个老乡——徐继畬,请同学们阅读下列史料:

徐继畬(1795年~1873年)山西五台人,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使和广西浔州知府。

1848年出版了亚洲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瀛环志略》。

尤其详细介绍了美国的立国史、政治制度,特别是华盛顿的功绩。

后来,徐继畬被削职为民。

宁波维新人士张斯桂,知道了此事,就把这事告诉了他的美国学生丁韪良。

丁韪良知道美国政府在海外征集与华盛顿纪念碑有关的物品,于是他们找来一块上等石碑,将《瀛寰志略》有关华盛顿的评论文字刻在上面。

具体文字如下:

“华盛顿,异人也。

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

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米利坚(即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1853年,丁韪良他们把这块汉字石碑送到美国,赠给了美国华盛顿纪念馆。

根据史料,评价开眼看世界的又一代表——徐继畬,思考他被削职为民的原因,并形成100字左右的小习作。

分组讨论,教师予以指导:

作为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与林则徐、魏源一样,其思想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印记,启迪人们放眼寰球,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当然也被顽固势力所不容。

按小组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西学东渐》教案3岳麓版必修3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㈡、过程与方法:

1、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2、采用设置情境、设疑解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由浅入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学习他们敢于直面现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包括两大线索:

一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二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西学东渐这节课属于第一个线索,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经历了学器物——学制度两个层次的学习,下启第三个层次的学习——学思想,因此地位相当重要。

【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对这段历史已经有所了解,尤其对促成西学东渐的政治、经济因素比较熟悉。

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任务,通过展示大量的图文材料,使学生通过解读材料,了解西学东渐的不同阶段内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难点:

如何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

展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分析其阶段性特点。

2、材料教学法:

创设图文材料,感悟思想历程。

3、问题教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早期维新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

【板书设计】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

【教学过程】

㈠、课前探究——了解思想

设计自主预习表格,让学生熟悉本课基本线索。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项目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维新思潮

期早期维新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

时间

背景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2、康梁维新思想: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主张

影响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变法通议》

谭嗣同

《仁学》

严复

《天演论》

㈡、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西学东渐。

它指的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向中国传播的过程,这一现象是在怎样的历史形势下出现的呢?

请带着这一问题来看一段视频:

视频看完后,接着展示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的图片,教师指出:

鸦片战争的炮声,使老大残弱的中华帝国开始惊醒,从这时起,先进的中国人踏上了向西方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征程。

这段历程中涌现了众多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是——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等,首先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是林则徐,他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如何理解?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课本第83页第二段。

㈢、学习过程——探究思想

第一篇炮声惊醒帝国梦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在课堂上采取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教师起引导作用。

生答: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编译了《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系统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知识。

设问:

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他是如何学习西方的?

生答:

魏源根据《四洲志》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问题探究1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影响

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人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视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鸦片战争之后: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这有助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引导人们去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的思想。

——《中国近代史》

由材料可知:

林则徐、魏源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答:

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启迪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教师过渡: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具有先进性,但缺乏实践;他们的门生、后人继承发展了他们的思想,并在实践上开展了30多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下面我们学习洋务派思想——中体西用。

第二篇中体西用学科技机器生产图富强

设问:

首先哪位同学解释一下中体西用这个概念?

生答:

中体西用是指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设问:

通过这两幅图片,思考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生答:

内忧外患。

教师过渡:

为了更有效地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提出这一思想,但却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4页前两段大字、小字内容,指出两派论战的异同点及其影响。

生答:

不同点——洋务派主张用西方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而顽固派排斥西方技术,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两派的论战,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教师总结:

两派的根本目的一致,都是维护清朝统治,只不过方法不同。

那么,中体西用这个办法怎么样?

是否巩固了清朝统治?

我们一起看问题探究二。

(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般从两个方面评价、认识一个历史现象——积极和消极,作用和局限。

问题探究2评价中体西用

材料一:

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技术书籍被大量翻译,江南制造总局每年译介西书达120多种,平均每三天即译介一种,真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伴着西学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甲午战前,一些主要的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了。

——XX文库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生答:

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局限——洋务派只看到中国科技的落后,未认识到制度也同样落后。

教师过渡:

中法战争的结局,充分暴露了这一思想的种种弊端。

早期维新派看到了这一点,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并提出了自己的思想——早期维新思想。

大家看问题探究3第一问——

第三篇维新变法立宪政救亡图存兴中华

问题探究3维新思想的贡献

材料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1)与洋务派相比,早期维新思想有哪些进步之处?

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合教材回答)

生答:

早期维新思想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进行商战,还要实行君主立宪。

影响:

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教师过渡:

19世纪末,伴随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更加系统、完善,形成康梁维新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维新人物,认真阅读课本,探究思想主张,汇报研究成果。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主张

影响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变法通议》

谭嗣同

《仁学》

严复

《天演论》

教师点评:

大家积极踊跃,每个小组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再接再砺,我们一起归纳他们的共同主张:

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思想上,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其中,康有为的思想比较有特点:

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把本来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平等思想的人。

请问: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这种做法?

(教师进行引导分析)

生答:

减少变法阻力,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材料二:

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同样热血沸腾的维新派却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敌人的谴责、否定上,而是冷静地提醒人们看到敌人的长处,提出要向敌人学习,确实难能可贵。

正如梁启超所说:

“今天所谓爱国之士,苟其事有利于国者,则虽败己之身,裂己之名,尤当为之。

”此种爱国,才是更纯

粹、更深沉、更清醒、更理性、更负责、更有效、更值得敬重和提倡的爱国主义。

——天涯问答

(2)由材料可知,维新思想和维新派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他们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答:

为了救国救民而敢于向敌人学习的这种勇气和魄力,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这体现了维新思想的爱国性。

我们应学习他们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直面困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师提升:

“中国被日本打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向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面对奇耻大辱,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群情激奋,社会各个阶层纷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在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竟“公然”提出像日本学习,竟然甘冒骂作“亡国奴”的罪名,毅然决然提出向日本学习,学习他们的制度,这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