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1026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docx

教育学高分绝密版

【名词解释/判断/选择】

1.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

①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

它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在最有组织的场所—学校—中进行的。

3.人的社会化:

是指人类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技能、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4.学校教育的特点(或与其他教育的区别):

目的性,系统性,科学性,适时性,持久性,全民性。

5.教育方针:

是国家从战略和时代的高度,根据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教育工作制定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6.教育目的:

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7.德育:

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来说的,它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8.德育的内涵:

一是政策层面,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来界定德育的内涵;二是德育论层面,依据德育的本质属性来界定德育的内涵。

9.德育过程的特点:

多端性,即一项具体的德育活动,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处切入。

10.智育:

是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能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美育:

也称审美教育。

是以陶冶情感、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12.劳动技术教育:

主要是指在普通学校中进行的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培养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必要的通用劳动技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的教育。

13.职业技术教育:

又称事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素质的教育。

14.学制:

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具有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在阶级社会更具强烈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的一直,为他们的利益服务。

15.教师:

是经过专业训练,受社会委托,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育人任务的专业工作者。

16.教学: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教材等为中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这种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

17.教学疾病:

指教学系统在内外异常因素的作用之下,教学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特征发生异常变化,系统功能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以致产生不良影响与消极作用的不正常状态。

教学疾病往往以病态的教学行为和变异的形态结构表现出来。

【选择/判断】

一.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教育

a.原始社会:

教育是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未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

无专门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无文字书籍,基本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原始。

具有全民性,无阶级性b.奴隶社会:

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

学校的产生与文字的发展典籍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及国家的出现紧密相连c.封建社会:

学校体制趋于完备,教育对象稍有所扩大。

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和严格等级性d.资本主义社会:

确立义务教育制度,以发展和壮大国力为目的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由资产阶级控制,为资产阶级服务e.社会主义社会:

同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地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我国古代的《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系统总结了古代儒家的教育经验,比较全面的说明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等问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

他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则和感觉论出发提出直观性原则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教育学体系,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美德行”,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被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

这一阶段的教育学,对教育学问题的论述,从夸美纽斯的经验描述,逐渐过渡到赫尔巴特的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的理论说明。

英贵斯宾塞1861年出版《教育论》,他是注明的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认为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一词,1903德国另一位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对实验教育学进行了系统阐述。

二人共同信念是必须赋予教育学以真正科学的性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以杜威为倡导者和主要代表的进步主义教学流派,批判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教育家巴格莱等人为代表的新传统教育学派,批判现代教育学派忽视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强调读书才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

如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

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它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杨贤江是中国教育界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是《新教育大纲》。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P155)

19、20世纪之交的“废科举兴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建立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现代学制的发端。

1903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现代学制之始。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颁布《新学制》。

后又不断修整。

直至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和施行,国务院没有颁布新的国家学制系统。

十年文革时包括学制在内的整个国民教育事业无不遭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一系列法律和行政规章的制定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建立学位制度和完善培养研究生制度,特别是教育法的制定和施行,不仅使我国的学制改革重回正轨,而且对包括学制在内的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从法律上作了系统全面的规定。

【大题】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P6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教育兴国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德育置于首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其次,要继续深化对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加强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化,不断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才能适应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众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以适合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德育过程是“内化“与”建构“相统一的过程(P77)

“内化“理论强调德育是一种以一定人类价值文化为背景的系统活动,肯定了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和目的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内化“说将德育过程理解为单方面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转化,忽略了德育对象在道德生成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德育过程在实质上应该是一个内化与建构相统一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1.内化的含义:

是一种过程,显示了某种价值逐次地成为个体一部分的过程2.掌握交往规则。

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3.学会社会适应。

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1.德育的建构观。

一切心理结构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德育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品德建构过程2.道德的建构过程3.品德结构的形成(三)两者是统一的

四.美育

美育的任务:

1.体验美的能力。

审美感知是审美体验的开始;审美联想是审美体验的发展;审美想象是审美体验的深化;审美评价是审美体验的理性深化2.表现美的能力。

学生表现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对美的体现与创造。

美来自于自由的创造,是自由的象征,是人的感受力认知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力意志力创造力的总和及确证。

美育的内容:

1.自然美(雄伟/奇异/秀丽)2.社会美(人/劳动产品/生活环境)3.艺术美(典型性/纯粹性/统一性)

五.保证入学,制止辍学,严谨雇用童工和实行“两免一补”

2001年起对农村家庭贫困生实施,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并对住宿生实行生活补贴。

六.教学与教育:

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是个大概念,包括学校培养人的全部工作,而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条基本途径;教学不同于智育: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能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教学不等于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教学工作还包括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检查与评定等重要环节。

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1.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3.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八.中学生的教育。

应尊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的得到发展。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纪的教育5.加强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重视生命科学教育并把它作为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九.教材P53的案例分析。

十.道德学习的主要方法

(一)体验感悟

(二)情境感受:

是以情绪情感要素为操作切入口,通过创设情境直接刺激感官,激发情感,产生觉知体悟的一种学习过程。

作为一种道德学习的方法,其核心是创设情境,引导体悟。

(1.艺术情境2.人为情境3.现实情境。

十一.智育过程之掌握知识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环节。

(P91图)

感知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多种感觉器官直观地认识客观对象的外部特征和属性,在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参与下,在大脑中形成该客观对象的鲜明表象。

理解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对感性只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对认识对象的理性认识。

理解是对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环节。

只是的巩固是指围绕对获得知识的持久记忆所进行的认识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一环。

应用知识是指依据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应用只是于实际,可以形成技能、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十二.心理健康教育

功能:

1.发展性功能。

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功能2.预防性功能。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性功能。

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有序化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面对各种困惑与问题的方法,坚强的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挫折和考验3.补救性功能。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性功能。

针对学生已经产生的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排除心理困扰,使其重新自信的面对生活。

内容:

1.学习心理辅导。

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抱负水平、认识自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技能及应试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等2.心理健康知识。

主要包括了解心里的实质、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调试方法等3.生活辅导。

包括情绪辅导、交往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及性心理辅导等。

十三.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活动课程。

十四.教学方案设计的一般程序。

1.确定本单元或本科的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教学起点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检测试题6.制定教学策略7.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和实施形成评价9.修正教学方案。

十五.新课程的六大特色

1.课程目标现代化2.课程结构多样化3.课程内容生活化(针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4.学习方式主体化5.教学评价多元化6.课程管理分权化。

十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保障条件。

(一)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的作用。

1.两种不同的观点:

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学生主体的发展是教师主导作用成效的体现4.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二)建立良好的呃师生关系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保障条件。

1.理解学生2.以身作则3.深入细致的工作4做好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工作。

十七.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

(一)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素养一般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二)专业技能: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取得教育教学效果所具有的潜在可能性,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可分为:

(1)了解学生的能力

(2)加工设计和表达教育内容的能力: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关键重锤敲,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3)组织管理协调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教育直觉想象能力和即席创作能力、移情体验能力等。

(三)专业态度:

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十八.教学主体的发展性。

(P219图)

具体表现在:

一是教师主体的发展,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学反思的同步发展,教师的实践智慧不断养成,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自主权不断加强,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二是学生主体的发展,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发展,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是师生主体的互动发展,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指导启发促进的责任,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是此消彼长动态变化的过程。

十九.教学过程的原则之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补短,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尽可能获得最佳发展。

其要求是:

1.研究了解与科学诊断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基础2.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因的保证3.“大面积丰收”与培养尖子相结合是因的目标。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要求是:

1.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主动探究精神3.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十.常用的教学方法(重点掌握前三个)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练习法。

二十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摸索学法,编写教学计划2.上课: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积极性高3.课外作业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二十二.教学疾病的类型

按照性质来分可分为1.道德性疾病:

与教师的道德认识水平、思想品德修养、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以及个性品质等有关。

2.心理性疾病:

与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自我监控、调控能力、轻度的人格障碍等有关。

3.技术性疾病:

为技能型缺乏所致。

二十三.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

是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以外,由学校有关人员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自助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校外活动:

是由校外教育机关和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学生自愿参加,在课余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意义:

1.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适应学生多种需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4.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十四.班级的常规管理

1.主要内容:

①班级工作程序常规②班级档案制度常规③工作职责常规④学习生活常规,包括班级学习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劳动等各方面的常规⑤传统活动常规⑥家长工作常规

2.注意事项:

①统一标准,持之以恒②抓住重点,一以贯之③实事求是,灵活创新④教师引导,有序提高⑤全员参与,自主自治。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还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3.协调各种教育力量4.正确评定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