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35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考点归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绝对感觉阈限:

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21.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受能力。

22.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23.适应:

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24.暗适应: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变化。

25.明适应: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26.观察: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7.记忆: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28.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

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

29.保持:

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

30.遗忘:

遗忘就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31.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像、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像、观念的心理过程。

32.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33.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4.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

它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35.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词语、符号来思考问题,固又称之为语词逻辑思维。

36.聚合式思维:

也叫集中思维。

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7.发散式思维:

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38.常规思维:

它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9.创造思维:

这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40.抽象: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41.概括:

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42.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43.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44.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5.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6.心境:

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47.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48.应激:

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49.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

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50.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1.动机: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52.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为"

自我效能感"

53.言语: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54.言语:

55.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56.技能: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成为技能。

57.习惯: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58.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59.技能的迁移:

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60.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61.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62.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

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63.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64.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65.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66.液态能力:

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67.晶态能力:

晶态能力是指受后天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68.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69.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70.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71.气质:

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72.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73.场独立型:

人的认识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独立型。

74.场依存型:

人的认识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属于场依存型。

简答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

2.发展性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3.系统性原则:

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4.教育性原则:

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性原则。

2.边缘系统

在大脑半球内侧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于大脑与间脑交替处的边缘故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附近皮层及有关皮下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边缘系统。

它的功能是:

1.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2.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3.参与记忆活动,4.感觉的整合。

3.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心理现象有进一步意义。

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共同规律。

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

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

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

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

二者也有不同之处:

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明确:

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确。

2.强化是否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

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3.反应方式不同。

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在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通过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4.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

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2.定比间隔强化

3.定时间隔强化

4.不定比间隔强化

5.不定时间隔强化

5.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

意志过程则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

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类。

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6.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7.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第一是成熟。

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第三是社会经验。

第四是平衡。

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因素。

8.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提出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该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关系。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注意、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集中等特点。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该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该阶段儿童思维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

9.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它可以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10.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运动知觉的产生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如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等。

运动知觉分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11.对比(感受性变化规律之一)

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统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统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叫继时对比。

12.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2.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话。

3.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的品质。

4.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13.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身材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

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

14.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 3.识记方法 4.材料的数量

15.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

首先要及时复习。

其次是间时复习。

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

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一方面通过尝试回忆,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从而使复习更有目的性,以便在难点上多下功夫。

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对于不太长的学习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

但若学习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

4.复习形式的多样化

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

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

尽可能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听、读、写结合起来复习;

把所学材料加以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等等都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

16.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

思维与感知觉一样,均属于人的认识活动。

感知觉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反映事物个别属性、整体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

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还在于感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思维则是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7.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

1.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2.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3.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上述三种水平的分析与综合,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18.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掌握又叫概念获得,是个体对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一是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

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9.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人的知觉特点2.定势3.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4.个性差异

21.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

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

22.创造思维的过程

1.准备期2.酝酿期3.豁朗期4.验证期

23.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

2.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3.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

4.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5.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24.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主要是借助于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的。

1.综合,想象的综合就是把各个生活领域和各种生活现象中的不同方面或特征组合在一起。

2.夸张,夸张就是改变事物本来的特点,并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或强化。

3.典型化,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去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4.拟人化,拟人化即把人的特点加在外在事物上,使事物人格化。

25.马斯洛需要层次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

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

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

但是,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式的。

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26.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

总的说来,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

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

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27.意志行动及其特点

意志行动是受意识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

意志行动的特点主要有:

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8.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个体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动、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方面进行归因。

只是不同的人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归因时,以上几项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不同。

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

因素源,稳定性,可控性。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

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29.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就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地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2.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3.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4.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30.注意的功能

第一,选择的功能第二,保持的功能第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31.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32.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第二,合理组织活动第三,培养间接兴趣第四,排除干扰

33.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愈大;

反之,注意范围则愈小。

第二,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第三,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

经验愈多,知识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34.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

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

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第二,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

第三,要与分心现象做斗争

35.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目。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第二,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

第三,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36.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把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

注意的转移从生理机制上看,是大脑皮层上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第二,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第三,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第四,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7.双重加工理论

双重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

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

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38.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形式,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

对话言语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言语,它与交谈双方当时的情境相联系。

第二,对话言语是一种简略的言语,交谈双方只用简单的语句,甚至用个别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在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上不完善和不严谨,但不妨碍双方进行交谈。

第三,对话言语是一种反应性言语,是对话双方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及对方的言语而进行的,不是有计划地言语行为。

39.独白言语

独白言语是一个人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

独白言语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独白言语是一个人独自进行的发言,而其他人则作为他的听众,是水平较高的口头言语。

第二,独白言语是预计性和开展性的言语,要预先考虑听众的情况,明确发言目的,系统组织发言内容,准确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它要求说话者用词确切、发音清晰,符合语法和修辞的要求,注意语流、速度和语调的变化,并适当辅以表情和手势,以便加强言语的表现力。

40.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人们凭借某种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言语。

书面言语也是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随意性;

第二,开展性;

第三,计划性。

41.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第二,言语结构具有不定型性,即言语高度简略。

42.技能的标志

第一,准确性第二,动作的速度与自动化第三,多余动作的减省第四,灵活性

43.智力技能的特征

第一,观念性第二,内潜性第三,简缩性

44.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第一,识别课题类型。

若能识别课题属于哪一种类型,就能运用相应的智力技能进行解答。

第二,把握住全部情况。

要洞察课题的本质关系,不能只抓住个别因素,而要整个地把握全部情况。

第三,拜托旧经验的影响。

45.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