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780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45分钟作业人民版必修2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学习视点

 重点: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

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预习

一、诗的经典

1.内容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________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

句式以________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乐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3.地位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________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的魅力

1.性质

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________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主要特点

(1)采用________的创作手法,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2)句式较为灵活,有时使用________,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3.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1)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________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

(2)屈原的代表作是《________》,著名诗篇还有《九歌》《天问》和《________》等。

三、汉赋的风采

1.基本特点

赋是从________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2.发展状况

(1)西汉早期的赋,如贾谊的《________》《服鸟鸟赋》等,都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2)________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司马相如的《________》《上林赋》最具有代表性。

(3)西汉后期,________是最著名的赋作家。

东汉时期,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地位最高。

(4)东汉后期,________渐少,各种短篇的________兴起,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四、“李杜诗篇万口传”

1.唐诗盛况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

2.杰出代表

(1)“诗仙”李白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____________,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2)“诗圣”杜甫处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歌笼罩着强烈的________与鲜明的________色彩。

五、宋代词苑

1.发展状况

词是________的标志,曲调的名称有《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

2.代表人物

(1)________的词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

(2)________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其词作清新俊逸、________。

(3)________的词作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________、张孝祥的词作洋溢着悲壮激昂的爱国之情。

(4)________以其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________的集大成者。

六、元曲与市民社会

1.含义

广义的元曲,包括________和元代散曲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________”与“散曲”。

2.散曲

(1)发展状况:

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盛行于________的一种诗歌体裁。

(2)主要形式:

包括篇幅短小的________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________两种主要形式。

(3)基本特点:

音节和用韵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________和当时的新词;________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________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

(4)重要影响:

对后来的________与________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占据文坛的重要位置。

3.元杂剧

(1)基本含义:

融合宋金以来各种________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中国北方流行的________演唱,因此又称为北曲或________。

(2)兴盛原因:

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________对文化的需求,统治阶级________的需要。

(3)代表作家:

________创作出多部高水平剧目,其中《________》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七、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历史背景

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了新的气象,________日趋复杂丰富。

2.发展状况

(1)元末明初,产生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代表作是罗贯中的《________》和施耐庵的《________》。

(2)明代中叶以后,长篇白话小说创作盛况空前,代表作有《________》《封神演义》和《________》。

(3)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代表作有《________》《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和《________》。

(4)清代小说的著名代表作有吴敬梓的《________》、曹雪芹的《________》和蒲松龄的《________》。

(5)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包括《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深受________的影响。

答案:

一、1.春秋中叶

2.四言

3.现实主义传统

二、1.楚国

2.

(1)浪漫主义 

(2)楚国方言

3.

(1)屈原 

(2)离骚 九章

三、1.骚体诗

2.

(1)吊屈原赋 

(2)汉武帝 子虚赋 (3)扬雄 班固 张衡 (4)大赋 小赋

四、2.

(1)浪漫主义诗人 

(2)忧患意识 人道主义

五、1.宋代文学

2.

(1)柳永 

(2)苏轼 刚健豪放 (3)李清照 张元干 (4)辛弃疾 豪放词派

六、1.元代杂剧 剧曲

2.

(1)元明时代 

(2)小令 套数 (3)方言俗语 题材 形式 (4)诗歌 戏曲创作

3.

(1)表演艺术 散曲曲调 北杂剧 

(2)市民阶层 燕乐 (3)关汉卿 感天动地窦娥冤

七、1.社会生活

2.

(1)三国演义 水浒传 

(2)东周列国志 西游记 (3)喻世明言 二刻拍案惊奇 (4)儒林外史 红楼梦 聊斋志异 (5)改良主义运动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诗的经典

1.《诗经·皇矣》的主要内容为:

先歌颂周文王之祖太王、其伯太伯、其父王季之德,然后叙述周文王伐密伐崇、克敌制胜之武功。

这意味着《诗经》(  )

A.是一部史学著作   B.具有某些史学功能

C.文学色彩淡薄D.是一部政治学著作

答案:

B

解析:

由“歌颂周文王之祖……之德”“叙述周文王伐密伐崇、克敌制胜之武功”等关键信息可知,《诗经》折射了周朝的部分历史,具有某些史学功能,据此得出答案。

《诗经》是一部文学著作,A、C、D皆错误。

2.《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思想纯正)。

”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答案:

B

解析:

《诗经》是古代“六经”之一。

“思无邪”就是(使人)“思想纯正”,即《诗经》具有劝善惩恶的作用,B正确;A为《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符合题意;《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C说法错误;《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从时间上无法反映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D说法错误并且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

 楚辞的魅力

3.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载:

(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

……而游说之风寖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以动人主。

……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上述材料最适宜用来研究(  )

A.楚辞的源流

B.楚辞风格形成的原因

C.楚辞与《诗经》的异同

D.楚辞与君主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等可知材料是在探讨楚辞异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原因,亦即探讨楚辞风格形成的原因,据此得出答案。

4.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中所思念的“佳人”,与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中的美人都是一种托喻。

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

A.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美政”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

A

解析: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毕生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

屈原的作品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政治理想和心灵创痛。

知识点三

 汉赋的风采

5.徐锴在《曲台奏议集序》中指出:

“子虚文丽用寡,而末世学者,以为称首。

”这是对某种文体的评判,这种文体是(  )

A.乐府民歌B.传记文学

C.赋D.诗歌

答案:

C

解析:

解题关键是理解“文丽用寡”的含义,其意为辞藻华丽而用处不大。

分析选项可知,乐府民歌诗风质朴,传记文学旨在纪实,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也主要反映社会现实,皆不符合材料之意。

6.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A.经部B.史部

C.子部D.集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史知识素养。

一般来讲,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汉代乐府民歌由汉代乐府采集民间诗歌编选配乐而成,故应著录于集部。

知识点四

 “李杜诗篇万口传”

7.唐代有一位诗人,被认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

根据描述,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李白B.杜甫

C.白居易D.孟浩然

答案:

A

8.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说: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

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严诩认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壮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题要求回答“严诩认为”唐朝繁荣的原因,而不是我们的观点。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说明唐朝因为以诗赋作为科举的重要内容,提高了知识分子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知识点五

 宋代词苑

9.在一节文化赏析课上师生们讨论了如下语句: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节课是在赏析(  )

A.元曲B.汉赋

C.唐诗D.宋词

答案:

D

解析:

从风格特点看,有长句、短句,富有文学和生活气息,当属于宋词,故选D。

本题易错选A,元曲多使用白话、方言等,更加通俗易懂。

10.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

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答案:

B

解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词这种文学形式逐渐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知识点六

 元曲与市民社会

11.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答案:

D

解析:

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可排除A、B两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主要与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有关。

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直接得益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12.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如图)后人评价曰:

“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

”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是(  )

A.以自然本色为主流

B.民主思想闪现其间

C.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豪迈奔放婉丽飘逸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评价是说元杂剧的语言特点通俗易懂,类似于白话文,A、B、C、D四项中只有A项与此接近。

知识点七

 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3.冯梦龙、凌濛初是晚明主情、尚真、世俗文学思潮的代表,他们的作品是对时代的有力反映。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有“一品官,二品客”的说法;《赠芝麻识破假形》中有“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的说法;《叠居奇程客得助》中有“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的说法。

这主要是因为(  )

A.八股取士招致世人不满

B.经商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C.商品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D.文学作品夸大了社会实际

答案:

C

解析:

由“二品客”“经商亦是善业”“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等可知,他的作品强调经商并不低贱,这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时人的轻商观念有所改变。

其他三项说法错误。

14.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载:

“罗贯中本《三国志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公元184—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

”由此可见,《三国志演义》(  )

A.是一部历史著作

B.是对史实的客观描述

C.不具有史料价值

D.是以历史为基础的长篇小说

答案:

D

解析: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所述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斐松之注”,据此可知D正确。

《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著作,A、B错;C说法绝对化。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各写图一和图二的两首代表作品。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辛弃疾作品怎样的风格?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的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各反映了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

依据四大名著出现的社会背景和图七所反映的现象,简要叙述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答案:

(1)图一是李白,其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和《蜀道难》等;图二是杜甫,其代表作有《登高》和《春望》等。

(2)辛弃疾的作品风格以豪放为主。

反映了当时的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而广大人民渴望早日结束分裂局面。

(3)图三:

《三国演义》;图四:

《红楼梦》;图五:

《西游记》;图六:

《水浒传》。

原因:

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通俗文学在这种环境中蓬勃发展;②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严重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一些文人为了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写出了批判现实的作品;③印刷业的进步为通俗小说的发行创造了条件。

解析:

(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写出他们的代表作。

(2)问,结合材料的关键信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可判断,该词属于豪放派风格,第二小问结合词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展示的主题判断它们是哪一部名著,第二小问从商品经济的繁荣、政治的黑暗、印刷业的进步等方面进行总结即可。

 

课后作业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诗经》在《七月》中描述了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在一些爱情诗中又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诗经》以写实的手法描写农民的艰辛劳作、青年的爱情生活,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据此得出答案。

其他三项均不能由材料得出。

2.屈原《思美人》:

“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其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主要表达了诗人(  )

A.作为文学家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

B.现实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答案:

D

解析:

材料之意为:

怀念着我心爱的人啊,擦干眼泪而远望;无人传递我的心意而路又迢遥,有话却无法成章。

结合屈原的经历可知,此“美人”喻指楚国。

材料表达了作者意欲救国而不得之愁苦,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3.“辞藻华丽,笔法铺张,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这是下列哪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

A.楚辞B.汉赋

C.唐诗D.宋词

答案:

B

4.“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沈(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

”这说明(  )

A.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与时俱进

B.盛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领先世界

C.盛朝人才济济,唐诗风格多样

D.盛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巅峰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飘逸”“沈(沉)郁”“清雅”“精致”“真率”“声俊”“悲壮”“超凡”等可知,材料重在强调盛唐诗人众多,且风格多样,故C正确。

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

5.“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纪念一位著名词人所作的楹联,这位词人应是(  )

A.苏轼B.陆游

C.辛弃疾D.李清照

答案:

C

解析:

“铁板铜琶”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反映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6.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

C

解析:

在理解选项所列名句的基础上,联系历代文学的特色进行分析,A项是屈原的名句,B项属于唐诗,D项源于《诗经·关雎》,只有C项属于宋词。

7.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

南宋初,为避金兵,北方士绅平民纷纷来到温州,城市人口与日俱增,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

关于南戏形成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南戏产生的重要条件

B.南戏的形成得益于当时的各种艺术形式

C.南戏的产生受到杂剧艺术的推动

D.市民阶层对艺术的需求促进了其形成

答案:

C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温州商业发达,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各种“伎艺”相互影响,促进了南戏的形成,故A、B、D正确。

C项中杂剧兴起于北方,其对南戏的影响是在元朝统一中国以后。

8.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答案:

B

解析:

“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意思是元朝建立后,废除了科举考试,使得大量读书人投身于元杂剧的创作,元杂剧“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9.陈洵的《海绡说词》中载:

“南宋诸家,鲜不为稼轩牢笼者,龙渊、后邨、白石皆师法稼轩者也。

二刘笃守师门,白石别开家法。

”这说明(  )

A.宋词的各种流派争鸣

B.辛弃疾开宋词新流派

C.辛弃疾对宋词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D.辛弃疾后词派始分流

答案:

C

解析:

由“鲜不为稼轩牢笼者”“皆师法稼轩”等可知,材料主旨是南宋各派词人少有不受辛弃疾之影响,据此可得出答案。

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合史实;北宋时期词派已分流,D排除。

10.从北宋到明清时期,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正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下列属于“市民文化”范畴的有(  )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明清小说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元曲和明清小说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

而程朱理学是“二程”、朱熹等人对儒学的发展,与“市场文化”无关,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11.诗以言志,文以载道。

对明清时期的官僚制度、科学举制、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僵化的理学等,展开深入批判和揭露,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文学名著是(  )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红楼梦》D.《西游记》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理解。

A项主要是叙述东汉末年至三国归晋时的历史,与题意不符;B项主要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老百姓反对腐朽统治的历史,与题意不符;C项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以及一对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形,与题意相吻合;D项是浪漫主义作品。

12.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过程。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逐渐通俗化,与①所述恰好相反,②在题干中无法体现。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三 东坡在玉唐曰,有幕士善讴。

因问:

“我词比柳词如何?

”对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历代词话》卷五《宋二》

材料四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柳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柳永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宋词?

(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词有何特点。

苏轼又是如何发展宋词的?

(6分)

(3)材料四反映了南宋怎样的社会状况?

(2分)

答案:

(1)柳词在表现手法上形成婉约派风格。

柳永是北宋词坛上一面鲜亮的旗帜,他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与文人的意趣,不避俚俗,铺叙绘写,表达都市繁荣和悲欢离合之情。

(2)苏轼在表现手法上形成豪放派风格。

它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诗为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