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574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端午日备课参考苏教版

苏教版七上端午日·备课参考

一.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1)沈从文(1902——1988),中国作家。

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

苗族。

他出生于风景如画的湘西凤凰县。

小学毕业后14岁就按照当地风俗到地方当兵,先后当过文书、班长等职位。

以后接触了五四新文学,1923年独自到北京,读书不成,开始写作。

他少年流浪,后名声大起,在大学里担任教授,成为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有《边城》《长河》《阿黑小史》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他写作的时候,几乎不带有政治观念,看重的仅仅是不同的地域文明。

因此,沈从文的作品,在当时就与众不同,他的作品使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2)季羡林先生忆沈从文

我觉得,在所有的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

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

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

他出身湘西的一个破落小官僚家庭,年轻时当过兵,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

他完全是自学成家。

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

湘西如果没有像沈先生那样的大作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没人了解的土地。

……

就在这一吃饭时,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要解开一个用麻绳捆得紧紧的什么东西。

只需用剪子或小刀轻轻地一剪一割,就能解开。

然而从文先生却抢了过去,硬是用牙把麻绳咬断。

这一小小的举动,有点粗劲,有点蛮劲,有点野劲,有点土劲,并不高雅,并不优美。

然而,它却完全透露了沈先生的个性。

在达官贵人、高等华人眼中,这简直非常可笑,非常可鄙。

可是,我欣赏的却正是这一种劲头。

我自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土包子”,虽然同那一些只会吃西餐、穿西装、半句洋话也不会讲偏又自认为是“洋包子”的人比起来,我并不觉得低他们一等。

不是有一些人也认为沈先生是“土包子”吗?

选自《悼念沈从文先生》

2.关于端午节

(1)端午节:

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流传于汉族和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时在夏历五月初五。

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腾图祭俗;也有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的。

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除灾疫,去毒虫。

南方各省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

(2)所谓“龙舟”,是指将船身制作成龙头龙尾的形状,中或搭有彩棚,船中前后都竖有绘上龙形图案的旗帜。

船手持桨坐两侧,船头有鼓手。

竞渡时,船手随鼓声节奏,合力划桨。

其时江面上会出现龙舟一片,你争我赶,蔚为壮观,成为各地端午的一大盛景。

(3)关于端午节的诗

甲、《端阳诗》

端阳时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茶。

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筋捣蒜拌黄瓜。

一方白肉连皮啖,两尾黄鱼带漂叉。

烧酒醉来无物解,平桥脚下买枇杷。

(pípá)

乙、《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丙、《观竞渡》(唐)储光羲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习棹江流长,迎神水雾开。

标随绿云动,船逆青波来。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二.本课字词

(一)字

1.给汉字注音

峒(dòng)蘸(zhàn)擂(léi)鹳(guàn)泅(qiú)

2.辨字形(注音组词)

燥zào:

干燥戍shù:

戍边,卫戍区

躁zào:

急躁戎róng:

戎马生涯,弃笔从戎

澡zǎo:

洗澡戊wù:

戊戌

噪zào:

噪音戌xū:

戊戌

3.多音字

shù数学

数shǔshù数数

shuò数见不鲜,lǚ屡见不鲜

(二)词语解释

莫不:

没有不。

雄黄:

一种矿物,成分是硫化砷shēn,橘黄色,有光泽。

伶俐:

灵活。

呐nà喊:

大声喊叫助威。

不拘jū:

不论。

好hào事:

喜好,这里是热心做事。

好hǎo事:

好的事情。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中心。

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乐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四.结构分析

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是顺叙,即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

第一段,描述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看赛龙船的欢腾场景。

是全文的重点,主要写了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和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

交代了当地端午日的习俗后,介绍了划船的地段和终点,为下文写龙舟竞渡作了铺垫。

“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了酒画了个王字”,既显示了过节的喜庆气氛,又展示了民风的淳朴,并显出虎虎有生气。

“上午11点左右,全茶峒的人就吃了午饭……莫不倒锁了门”,真是迫不及待,全家出动,家家如此。

“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上层人物也不例外,大家同庆端阳,真正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

三个“莫不”,活画出湘西民风、民俗的特点。

第二个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制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表明准备充分,一点也不马虎。

“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暗示了竞争的激烈。

赛龙船时,作者运用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写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龙船场面的热烈气氛。

“梁红玉老鹳guàn河水战时擂鼓”的联想,催人遐思那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激烈战斗场面,进一步渲染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

第三个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虽然只有两句话,但气氛同样热烈感人。

第二段,记叙赛龙舟后人们水中追、捕鸭子的情景。

首先,交代了放鸭河中的目的是“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接着“绿头长颈……,颈脖上缚起了红布条子……”,色彩鲜艳,很好地突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最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热烈、欢腾的嬉戏场面:

“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这不亚于龙舟竞渡的激烈程度。

第三段,点明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毕。

表明节日欢乐时间久,而且使读者欣笑着掩卷遐思。

是呀,读到“人和鸭子的竞赛”时,谁能不暗自发笑呢?

综上所述,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五.阅读讨论

1.端午节的民俗可写的很多,有的为什么课文没有提及?

如:

《端阳诗》

端阳时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茶。

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筋捣蒜拌黄瓜。

一方白肉连皮啖,两尾黄鱼带漂叉。

烧酒醉来无物解,平桥脚下买枇杷。

这是讲端午节喜庆的小吃,“剥粽蘸糖当早茶”。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是讲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

《观竞渡》(唐)储光羲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习棹江流长,迎神水雾开。

标随绿云动,船逆青波来。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这是为纪念屈原举行的龙舟竞渡

我们先明确一下本文的中心,再看作者的选材。

作者是要展现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要表现茶峒人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所以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重点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

这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本文剪裁详略得当,这是我们要很好学习的。

2.读《端午日》之后,觉得沈从文的语言风格好像与众不同,你能举例说说吗?

沈从文当过多年的大学写作课的教授,他对自己作品的语言是非常注意的。

本文就是明证。

如课文要求背诵的一节文字: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进退。

这篇散文重在介绍当地的民风民俗,作者对“桨手”等人一概没有过多的介绍,只是简要的交代了“带头的”喜庆的装束。

这些话非常简洁,简洁到不能去掉一个字。

作家还用文言的表达方式,如“缓促”、“进退”等,使文章的语言既精练又典雅。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我们对语言的学习,更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六.探究•练习

(一)作者说:

“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如果你也在场,甚至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

有什么感受?

1.为自己喜欢的船呐喊助威:

快点,快点!

加油,加油!

……

2.深有所感:

“他们齐心合力,动作整齐划一,才领先了一点,胜利靠团结呀。

3.由龙舟划船的齐心协力,想到了班集体的团结向上,想到了祖国的明天。

4.……

(二)课文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

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写外貌的:

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写动作的:

持、划,拿、挥动、指挥,敲打、调理。

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抓住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表现了龙舟赛上,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突出了龙舟竞渡的热烈和激动人心。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给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峒()蘸()泅()鹳()

nà()喊不jū()喜hào()léi()鼓

2.辨字形(组词)

燥zào:

戍shù:

躁zào:

戎róng:

澡zǎo:

戊wù:

噪zào:

戌xū:

3.多音字(组词)

shùqiào

数shǔshù翘

shuòqiáo

二.阅读分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认真思考并回答后面问题。

《观竞渡》(唐)储光羲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习棹江流长,迎神水雾开。

标随绿云动,船逆青波来。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1)大夫是指,楚水指。

(2)从诗中我们知道了龙舟竞渡的初始目的是,后来人们又希望它能带来。

(3)哪些诗句最能表现龙舟竞渡时的气势?

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上午11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角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个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成朱红颜色长线。

平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1.请用//在选文上分层,并分别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分两层:

(1)

(2)

2.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3.你能说说茶峒百姓看划船的场面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吗?

4.你能说说作者这样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吗?

三.写作

中国有三个主要的传统节日:

第一是春节,第二是中秋节,第三是端午节,仿写沈从文的《端午日》,也写一篇描绘春节或中秋节喜庆场面的文章。

要求:

字数不超700字,要体现沈从文的《端午日》一文中,1——2个写作特点。

[附]:

沈从文的《端午日》一文的写作特点:

1.选材详略得当。

2.精彩精练,独具匠心的场面描写。

3.简洁、精练富于风趣的语言。

4.准确、精妙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峒(dòng)蘸(zhàn)泅(qiú)鹳(guàn)

nà(呐)喊不jū(拘)喜hào(好)léi(擂)鼓

2.辨字形(组词)

燥zào:

干燥戍shù:

戍边,卫戍区

躁zào:

急躁戎róng:

戎马生涯,弃笔从戎

澡zǎo:

洗澡戊wù:

戊戌

噪zào:

噪音戌xū:

戊戌

3.多音字(组词)

shù数学qiào一头翘起

数shǔshù数数翘

shuò数见不鲜,lǚ屡见不鲜qiáo翘首

二.阅读分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认真思考并回答后面问题。

《观竞渡》(唐)储光羲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习棹江流长,迎神水雾开。

标随绿云动,船逆青波来。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1)大夫是指屈原,楚水指汨罗江。

(2)从诗中我们知道了龙舟竞渡的初始目的是纪念沉江而死的屈原,后来人们又希望它能带来秋季大丰收。

(3)哪些诗句最能表现龙舟竞渡时的气势?

答: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上午11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角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个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成朱红颜色长线。

平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1.用//在选文上分层,并分别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分两层:

(1)写茶峒人到河边看赛龙舟。

(2)写赛前准备、赛手配制及比赛的热烈场面。

2.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答:

表现了人们迫不及待的心情。

3.能说说茶峒百姓看划船的场面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吗?

答:

突出了隆重、热闹、喜庆的气氛。

4.你能说说作者这样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吗?

答:

是非常有必要的交代,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

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

观看的人并不是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参与者,河岸边与河面共同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赛场面。

三.写作

中国有三个主要的传统节日:

第一是春节,第二是中秋节,第三是端午节,仿写沈从文的《端午日》,也写一篇描绘春节或中秋节喜庆场面的文章。

要求:

字数不超过700字,要体现沈从文的《端午日》一文中,1——2个写作特点。

[附]:

沈从文的《端午日》一文的写作特点:

1.选材详略得当。

2.精彩精练,独具匠心的场面描写。

3.简洁、精练富于风趣的语言。

4.准确、精妙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