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970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限时训练

题组一专项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

掌刑狱案件审理。

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

“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

指入京为官。

解析:

“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答案:

D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即位:

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解析:

A项,禅位:

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答案:

A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解析:

“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答案:

B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

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如《师说》中有

“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

“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答案:

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

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

“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答案:

C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女口《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

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解析:

“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

答案:

D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解析:

“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谨,“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答案:

D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解析:

“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答案:

B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解析: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答案:

C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如《赤壁赋》中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解析:

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答案:

D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兔”,借指月亮。

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

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D.

“谨

“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

庠序之教。

解析:

“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答案:

B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

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解析:

“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

答案:

D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解析:

“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答案:

C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如《论语微子》:

“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解析:

“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

C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解析:

“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答案:

A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

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

解析:

“黔首”并不是“尊称”。

答案:

D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解析:

“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答案:

B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

如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

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解析:

“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答案:

C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解析:

“‘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答案:

C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解析:

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答案:

D

题组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19分)

》,避乱家居。

太祖

今海内鼎沸,豪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

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

安进曰:

••

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明公渡江,神武不杀,

人心悦服,应天顺人。

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太祖问曰:

“吾欲取金陵,

••

何如?

”安曰:

“金陵,古帝王都。

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太祖曰:

“善。

”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以习为太平知府。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

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

“四人者

何如?

”对曰:

“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太祖多其能让。

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

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

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援兵至,陈友定败去。

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

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

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

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帝曰: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

术。

安曰:

“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帝曰:

“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

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安顿首曰:

“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

御制门帖子赐之曰: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

第一家。

”时人荣之。

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

“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曰:

“闻之道路。

”帝大怒,立黜之。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阙,帝以命安,谕之曰:

“朕渡江,卿首谒军

门,敷陈王道。

及参幕府,裨益良多。

继入翰林,益闻谠论。

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安辞,帝不许。

至任,政绩卓著。

其年九月卒于官。

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

帝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2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B.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C.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D.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解析:

可根据对称句式以及虚词“者”“则”“而”进行断句。

(正确标点: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

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

如此者,未有不亡。

卿言甚当。

答案:

D

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

“耆”意为年老。

“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

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解析:

“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答案:

B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安学养丰厚。

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

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

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

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解析:

“擅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表述错误,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答案:

B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5分)

译文:

⑵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

“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5分)

译文:

答案:

(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

(关键词句:

“谕”意为“告诉、传达”,“顺逆”意为“顺从叛军”,“婴”意为“绕、围住”,“谕以顺逆”倒装句式,各1分。

句意1分)

⑵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

“陶安怎么有这样的

事?

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关键词句:

“隐过”意为“私下的过失、不为人

知的过失”,“诘”意为“反问、盘问”,“宁”意为“怎么、难道”,各1分。

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周易》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

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

陶安进言说:

“如今天下大乱,

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

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

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

”太祖问:

“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

”陶安说:

“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

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

”太祖说:

“好!

”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让李习任太平府知府。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

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

“这四个人怎么样?

”陶安回答说:

“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

”太祖赞

许他能谦让。

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

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

后因事受牵连,陶安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

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

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

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人,陶安不同意。

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供奉他。

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

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

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

皇帝说:

“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

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

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

你说的很恰当。

”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

陶安说:

“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

为害。

”皇帝说:

“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

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

”陶安叩头说:

“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

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

皇帝盘问说:

“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

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那个御史回答说:

“我也是道听途说。

”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职位空缺,太祖将此授命给陶安,告诉他说:

“我渡过长江,你第一个到军营,并陈述王道。

至U加入幕府后,朕受益匪浅,后来,进入翰林院后,朕更加听到正直的言论。

江西饶州地面,安抚百姓没有谁比得过爱卿。

”陶安辞谢,太祖不答应。

到任上后,政治业绩显著。

当年九月逝世在任上。

疾病恶化时,他还草创《上时务十二事》。

太祖写文章祭奠陶安,追封他为姑孰郡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