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阅读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9241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当代散文阅读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散文阅读1.docx

《当代散文阅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散文阅读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散文阅读1.docx

当代散文阅读1

“当代散文阅读”正在进行

考点指津

【回眸展望】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说明在第三部分“考试内容及要求”的“甲、必考内容”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指出,“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并解释说,“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进而指出,“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

从多年的高考命题看,散文阅读仍是考得较为多的一种形式。

从考查的点来看,主要涉及理解、鉴赏文中的形象、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

选材——2009年江苏卷考的是张笑天的《上善若水》、山东卷考的是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广东卷考的是张炜的《耕作的诗人》等,这些作品或者朴实无华,或者富有诗意,或者抒发人间真情,或者畅谈人生真谛……这些人生感悟类、生活感悟类的散文,大多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着作者对人生、使命、责任、善良的认识、思考、呼唤。

展示着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活美好、关注社会发展的博大情怀。

这样的炫彩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绝佳的教育性,而且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因此,就选材的方向看,2010年的高考,新课标省份的考查还会坚持这样“选”下去。

题型——命题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再进一步加大,这一类题型的分值已经明显增加了。

同时,试题更加主观,散文的阅读基本取消了多项选择题,开始向“上海题型”转变——即有以前的“简答题+选择题”的形式转变为“简答题”,原来选择题的位置让给了主观题,有的甚至换成了小作文式样的题目。

笔者以为,2010年的高考中,这一点会更加鲜明。

【必要意识】

散文阅读中,重点要注意引导大家树立几种意识:

一、整体意识,要尽可能地细读全文,充分感知全文,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把握文章主旨;

二、题干意识,要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是怎么问的,也即命题指向哪里;

三、语境意识,要注意分析题中句子或词语出现的具体语言环境,挖掘隐含的意思;

四、整合意识,要学会根据具体试题要求整理、归纳、概括、重组,进而形成比较全面的答案。

有人把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归纳为八句话:

先读原文晓大意,再审题目作标记,文题对照定范围,抓住关键再提取,提取之后需整合,经过验证再确立,语言转换不可少,答案简洁又明晰。

这八句话,基本上涵盖了散文阅读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实在的。

【得分技法】

散文阅读是高考试题中分量较重的一块,赋分一般为20分左右,且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因此,这首大题往往能拉开较大的距离,考生在这道题上的得分情况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散文阅读题,进而获得高分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纵观全文,整体感知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

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平时训练就要学会随手为文章标段,概括每段大意,要学会寻找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等,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具体做法如下: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做题目之前,必须先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意,对文章有个整体认识,要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

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兔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

一般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通过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谢谢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欲速则不达。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整体感知,是高考也经常考查的。

“结合文中对××的描述,谈谈你对××的理解。

”考查的就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深入分析,理清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

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文章的结构进行设题,来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

例如“文章是围绕××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本文以××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考查的都是思路。

三、品味语文,鉴赏写法

散文的语言具有浓烈的文学性,有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等特点,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语言的含意和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对散文语言特点的把握,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技巧一般是从修辞的角度把握,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

对写作方法的考查多从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两个方面把握。

具体来说,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现手法则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铺垫、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

品味语言,鉴赏写法,是高考对散文考查比较多的方面。

如“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正面的句子。

”考查的是对散文语言的鉴赏。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

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考查的也是表现手法。

四、依据原文,整合答题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

答题,最重要的原则是“依据原文”。

按照不同的类型可以归纳为三种。

1、直接来自于原文。

这样的题目常常是归纳概括信息或者是对词语、句子、语境的理解等。

2、利用原文的信息进行修改得到答案。

这样的修改常常是概括几个段落的中心组成一个句子或者几条信息,把抽象的句子换成直白的说法等等。

3、是需要学生自己组织答案的。

除了可能出现在题目最后的那道“半开放题”(依据原文的某个地方谈谈你自己的观点或验证观点的材料之类的题目,“半开放”体现在一半来自原文的理解归纳,一半来自学生对材料的认识),答题常常是知识的迁移,往往是依据原文回答知识点,例如表现手法、修辞等。

另外作答还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

因为考试阅卷的时候通常是通过查找俗信息点给分的,信息点相对来说多些才有可能多得分。

因此答题一定要分要点,要让阅卷人看出你的答题思路。

一般地说4分题,要有两个要点;6分题,要有三个要点。

最后,还必须强调一点:

阅读能力不是知识,不可能一听就会,也没有什么是包打天下的绝招,能力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提高。

如果自己不去认真做题,不去体验阅读思考的过程,只记老师讲的答案,想投机取巧,阅读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

【误区警示】

匆匆读题,对要求不能深入明确要求,答题时往往会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忽视了命题者安排题目顺序时的整体构思——从命题的一般原则上说,题目有一个从易到难的梯度,应该从前到后步步推进。

忽视了上下题之间的关联——正确做法是:

把握各题间的相互关联。

(读文-读题-审题-阅文)。

 

题型分辨不清,不能因题制宜。

做题时不能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

审题中不能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未得到充分发掘,不能从题干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难以确保准确答题。

不会看赋分基本规律,合理搭配答案——比如,一般来说,4分的题目,答案要点一般不止一点,往往有两点,6分往往有三点。

盲目应对开放性试题,简单地认为“言之有理即可”——事实上,在语言组织上要注意点面结合,避免抽象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表述。

真题举隅

【09天津卷】

老屋

楚岩

①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②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

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

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

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

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

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

儿女们累的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③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

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

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

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

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

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房。

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

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④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⑤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

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

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

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⑥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

啊!

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见的马赛克,光彩照人。

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

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

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

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

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

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⑦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⑧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

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

“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

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

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⑨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18.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4分)

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

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分)

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

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分)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

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18.【答案】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

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

【考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情感和态度的评价

【解析】“如同鸟儿的归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老屋的感受,可以联系语境,加以理解。

通过语境中的“厮守”、“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这些信息,可以作者对自家老屋的情感。

“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是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老屋的变化,表达作者对老屋变化的感慨。

可以借助语境中的“苍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以及后文对老屋的感受等信息加以理解。

【思路点拨】散文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来抒发,所以要注意理解形象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而且要结合语境,从文章整体上理解。

19.【答案】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

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引起下文。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语言特点和写作思路思路

【解析】第五自然段的划线句子描绘了儿时嬉戏的情景,从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的童趣,“光着屁股”“戏水”“放牛”“戽水捉鱼”“慢悠悠晃悠悠地回家来”等细节表现出淳朴自然纯真,快乐悠然自得的情趣。

语言表达的特点可以概括描绘语言的特点和风格,生动形象,充满动感,风格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结构中的作用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思路点拨】这道题的考点相对较多,要注意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要点,语言风格和写作思路。

20.【答案】句意理解:

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

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表现手法:

对比。

【考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概括文章的主旨,文章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虽然只有两问,但是却包含着三个层次的要点。

“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使用比拟的手法描写社会发展之快。

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这些信息也给出提示。

文章的主旨可以通过文中的很多议论抒情的语言信息加以分析。

表现手法的判断注意到文中的老与新,可以判断出“对比”。

【思路点拨】这道题的难度主要在于主旨的分析。

分析文章的主旨要注意作者在文中对刻画的形象的感情态度,从而把握主旨。

21.【答案】AE

【考点】考查对文章的综合赏析

【解析】B项中对表现手法的鉴赏,修辞项不准确,句中与永乐比拟的手法,不是比喻和你人。

虽然有“仿佛”但是喻体没有出现,不能算作比喻,没有赋予物人的感情和行为,不是拟人。

C项对主旨的鉴赏,其中“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不合主旨。

D项也是对文章主旨的鉴赏,其中“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与主旨不符。

【思路点拨】对文章的综合鉴赏,分项考查,难度不大,只要能够把握全文的主旨、写作思路以及表现手法就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09重庆卷】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

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

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

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

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袖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装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

然而它是怎么来的?

是做什么用的?

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

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

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

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

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处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

袖是汉代发明的,有了袖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冬小麦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

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

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

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

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

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

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

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

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

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

它做一天和尚撞一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

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

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

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4.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

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5.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6分)

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17.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6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

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解题指导】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分析句子的含意,离不开“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此题就是要求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来把握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含意,第三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一句对本题含意的把握有参考作用。

本题第一句中“日子一好”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衣食无忧,“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表层意思是人们喜欢瓷器、把瓷器当作工艺品欣赏,深层含意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第二句“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要重视“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两个词所寓含的意味:

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15.答案:

(1)从陶器到瓷器  

(2)从实用到艺术  (3)从粗陋到精致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需要学生对指点段落的内容思路进行分析,对内容要点进行提炼浓缩。

答题时要力求简明。

解答此题,对题干“演变”理解要到位,是指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

结合文章第③④自然段“瓷器”的发展,此题就容易作答。

16.答案:

(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解题指导】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

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

考生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

从行文的层次看①②是第一层提出话题,③④⑤是第二层分析话题,⑥是第三层点题;然后再进行内容归纳概括就相对容易了。

17.答案:

(1)分析:

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

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

(2)评价(略)

【解题指导】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与评价。

【09浙江卷】

魔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1)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

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

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2)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

我是初次远离家乡。

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

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3)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

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4)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

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

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5)“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

”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

“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

”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

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6)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

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

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7)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8)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

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

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

“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

真的!

(9)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

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10)“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

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

……“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

”贝格斯太太继续说:

“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

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11)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

“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

”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

“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12)我困惑地摇了摇头。

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

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