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235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7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首先请大家想一想,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

矮多少?

比划一下。

(多生说)

2.我想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你们有没有办法?

预设:

用尺量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1.真是不错的想法,可是古代的时候没有尺子,那古人怎么来测量长度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请大家仔细观看动画,待会请同学来说你发现了什么?

2.这里的一庹,一拃,还有脚长都是测量时的标准,这个标准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什么呢?

就是长度单位。

3.动画的最后,两个人都在测量布的长度,但是他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吵起来?

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预测:

测量的标准要一样

4.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我们来猜一猜并说说原因。

(2)动手测一下,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提问测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

不能中间有空档。

5.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6.交流汇报:

 =1\*GB3 ①课桌的长是几拃?

②讨论: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3\*GB3 ③那现在你们觉得爸爸和儿子的测量结果怎么样?

④追问:

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7.统一长度单位。

①.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②.归纳总结: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现在,我想测量一下食指的宽度,要用到什么工具?

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

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⑴.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⑵.数字

①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起点)

②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⑶.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我们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板书:

厘米cm)

2.认识厘米。

⑴.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⑵.认识1厘米。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②学生汇报找法。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③教师归纳:

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现在,请大家拿出手,用两个手指比划一下, 1厘米大概是多长。

都好了吗?

定住,不要动,和直尺上的1厘米比较一下,准确吗?

不够准确的调整一下,都好了吗?

放下,我们再来一次,1厘米大概多长,用手指表示一下。

(2)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3)我说1厘米你想到了什么物体?

好,现在我们就来给1厘米拍个照,看着食指,它的宽度大约就是1厘米,看着它,然后闭上眼睛,脑子里有没有出现1厘米?

再看一次,现在闭上眼睛,有了吗?

(4)一个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多少?

两个食指的宽度?

三个?

四个?

5厘米相当于几个食指的宽度?

6厘米?

7厘米?

4.认识几厘米。

师: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拿出尺子,找一找,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呢?

概括:

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

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

(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

(0~8厘米)  问:

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

(0~4厘米)  问:

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

(0~5厘米)  问:

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

(3~12厘米)  问:

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

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附送:

第一单元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

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

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

(提示:

左、右小组分开测量。

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

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

(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

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

(取整数)

 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

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

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

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

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

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

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

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

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

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

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

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

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第四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

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

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

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

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课后反思:

 

2019-2020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

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

(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

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

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

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1、例2

(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

在个位写几?

十位呢?

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

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

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

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

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

(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

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3、14页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之后,巩固加强计算

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

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题目:

27+34、34+36、61+9、83+7、32+48、23+67(同桌分做3题,同时请学生板演)

二、课堂练习

同学们喜欢去公园吗?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都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们,今天就让我们去人民公园检验计算能力。

1、出示公园门牌,首先进公园要买票,如果说你和爸一起去。

(成人票:

36元。

儿童票18元)你们一共要花多少钱?

谁能根据买门票和事编一道应用题?

2、公园里开设了野生动物领养区,因为现在野生动物得不到保护,受到了人类的随意捕杀,如果你有爱心的话,你可以任意领养两只小动物,每个动物都有标价

3、你想买哪只汽球?

算对上面的得数,这只汽球就是你的

三、课外作业:

课本13页第4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对应用题形

成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知数学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应用题的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5+34 54+33 61+9 78+2 64+7 35+22 77-12 56-5 36-10 19-9  47-17 39-7

二、应用题练习

1、出示题目:

表演新疆跳舞,需要女生28人,男生14人,一共需要多少人?

(先请一位同学读,再请全班读)

怎么列式?

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应用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条件和问题)

找出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2、出示图:

球鞋45元  足球34元

谁先来给大家说说题目的意思?

谁能根据刚才的那道题,利用上面的条件也编出一道应用题?

列式计算

3、解决课本15页的第10题,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请四人小组一起讨论解决。

三、课外练习

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教学重难点:

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

你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申办吗?

问:

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多少票?

(或者:

其他城市比北京少多

少票?

2、让学生一边问一边列式

如: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二、新课

1、讨论:

56-22怎么算?

A、口算

B、列竖式

2、请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怎样把竖式写在算术本上?

在黑板上示范

3、学生四人小组互相提问,并列竖式解答问题

学生展示

三、练习

课本19页的做一做,每一题。

自己独立完成,请学生到黑板上做。

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