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866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docx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公开课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1、测量刘翔110m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

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小组分组实验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

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教学反思:

三、板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

v=s/t 

三、实验器材:

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

四、实验步骤:

五、收集数据的表格: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

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

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

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物态变化

活动体验:

(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归纳总结:

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

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探究点二熔化和凝固

1.概念归纳

(1)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例如:

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

为烛液等。

(2)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例如:

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

岩。

例子:

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棒化成水:

熔化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凝固

(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

先熔化再凝固

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

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

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

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组装实验装置:

把硫代硫酸钠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

往烧杯里倒入冷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图中只画了一套装置,另一套装置完全相同)。

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

(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40℃开始计时,每隔0.5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

(1)对海波及石蜡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

(3)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

记录:

实验中的数据。

表一 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温度/℃

41

43

44

45

46

47

47

47

47.5

48

51.5

53.5

55.5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

液态

表二 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温度/℃

52

55

58

61

62w

63

65

66.5

69

72

74[

83

状态

固态

粘稠状态

液态

学生交流思考:

海波及石蜡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状态的变化一样吗?

分析论证:

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

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

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

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

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

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探究点三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

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海波的熔化图象        石蜡的熔化图象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

(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

温度怎样变化?

吸热、放热情况如何?

归纳交流:

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

(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海波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得出结论:

(1)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

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学生讨论交流:

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凝固;

(4)凝固过程放热。

学生观察课本图3.25甲、乙两幅图线,并分别比较与图3.24图线的区别。

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特点: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知识扩展:

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金刚石

3350

1064

0

3410

962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5

660

固态酒精

-117

各种钢

1300~1400

327

固体氮

-210

各种铸铁

1200左右

232

固体氢

-259

1083

海波

47

固体氦

-272

探究点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逆向思维:

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

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

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

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固态

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

2.固体

3.晶体熔化条件

同时具备

4.晶体凝固条件

同时具备

四、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是热学中比较重要的课,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熔化、凝固是两个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晶体和非晶体性质间的不同,还要学会作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整个过程的引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在课前就做过了实验操作过程,本节课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根据数据我们会画出一幅曲线图,然后让学生对海波曲线图分析,学生很容易会发现海波有一个平稳阶段,然后开始学习海波的熔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