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导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779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绘本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绘本导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绘本导读.docx

《绘本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绘本导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绘本导读.docx

绘本导读

绘本导读

1.《妈妈的礼物》

 这是一本让成人反思、能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书。

瞧瞧,书里好多人都因为孩子闯的祸而遭了殃——打翻花架撒落一地的鲜花、撞翻的模特儿、跌倒的女士、打开的鸟笼惊飞的群鸟、被掀翻的糖果球滑倒的面包师和跌落的蛋糕、摔倒的男人女人和摔落的鞋子……也有惊恐、伤心、埋怨,但没有人去指责、谩骂、纠住不放。

大人们读过这个故事之后,他们终于明白,那些时常发生的、由孩子引起的、看起来混乱异常却又无法解释的意外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很多时候,当意外发生的瞬间,大人们就像那个蛋糕师或者时髦女郎一样,被挡住了视线或者是没有注意身后。

还真要感谢睿智的古德通过《妈妈的礼物》这个故事,让我们大人真切地看到并反思,这些被我们常常错过的、忽略的自己参与的关键片段呢。

是的,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感受,但我们一定不可以攻击孩子。

孩子们的成长真的需要时间,需要宽松的环境和理解的、宽容的、平等的成人朋友。

它还是一种孩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和反省自己行为的媒介。

因为孩子们在这本书中读到了自己——“哈哈哈,这不是我吗,一个总爱闯祸的家伙。

”这下孩子们心里可塌实了:

“原来闯祸的不是我一个呢!

”每个小孩子都是这样跌跌撞撞长大的吧?

“老师,我想让妈妈读这本书,让妈妈知道,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淘气的孩子呢!

”是啊,不让孩子犯一些被大人看起来很明显的错误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基本上都是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成长起来的,这很正常。

“献给全天下的妈妈……祝您生日快乐!

”我真希望全天下的妈妈都能得到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然后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在欢笑后也许会望着你,也许会抱着你,也许要与你重温某些片段。

那是孩子在了解与探索、那是孩子在试图得到一种确认,来自与父母共读的快乐,是孩子最具体的确认,确认父母对他的爱也像小姐弟的妈妈对他们的爱一样;那是他们在通过阅读来学习,学习对人的宽容、理解和尊重。

那真的快乐极了,和孩子一起阅读吧!

画面特点:

《妈妈的礼物》每两页后就有一个大跨页,跨页的画面丰富极了,画面述说的故事既清楚明白,又生动有趣。

能引导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为没有文字的大跨页搭配旁白,讲出属于自己的开心的故事。

孩子们可是编故事的高手呢,你可千万别在孩子讲故事时横加干涉,那多让孩子扫兴啊。

让孩子自己幸福地读吧,他们读几遍你就能听到几个属于他们的不同的故事。

姐姐:

无论是在花店、服装店、露天市场,又或是蛋糕店、鞋店,小姐姐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看中的物品。

关于这些物品是否能成为最棒的礼物的专注思考,让她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

就像袁晓峰老师在名家推荐里说到的,当孩子们专注于自己所热切关心的事情的时候,她们很容易就会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忽略甚至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古德多么贴切地抓住了孩子的这一心理,通过小姐姐的眼神和动作,形象地表出了她的急切心情。

(表情与专注)

在看看蛋糕店外面的画面,当小姐姐一如既往地自言自语时,小弟弟的神情仿佛是想要把之前发生的事情告诉她,可是专心的姐姐仍然没有察觉到这些。

弟弟:

一直和小姐姐紧紧相随的小弟弟呢,除了面对姐姐不停变换的选择无所适从以外,更是被小狗的一举一动以及周围突然发生的混乱情况搞糊涂了。

看看蛋糕店外面的画面,当小姐姐一如既往地自言自语时,小弟弟的神情仿佛是想要把之前发生的事情告诉她,可是专心的姐姐仍然没有察觉到这些。

黛安娜•古德对于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看看小姐姐专注忘我的表情,小弟弟担忧莫名的神色,加上小狗出于忠诚好动的天性好心帮倒忙的情景,故事中人物被描画得活灵活现。

而没有文字叙述的跨页图画呢,都是人仰马翻的意外现场,古德通过夸张唯美的画面形式把这一幕幕情景细节表现得生动热闹,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感。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看到这些画面时都会忍不住放声大笑了。

语言特点:

几个孩子一起读,他们会抢着读那些文字——这本书的文字没有成套反复的叙述,只有姐弟俩稚气简单的对话,孩子们读这本书就像在读自己的话一样轻松有趣。

跨页无字的创编空间。

对于很多年幼的孩子来说,周遭世界的一切都是懵懂未知的,而在这一时期,妈妈是孩子们心中最重要的中心。

如果孩子们能有机会向母亲表达自己的爱意的话,我相信,很多孩子都想把他们能看到,能得到的最好的东西,送给他们的妈妈。

黛安娜•古德真是懂得孩子的心,所以她才能写出孩子想的、说的、做的,才能画出孩子眼中看到的。

《妈妈的礼物》这个故事,再一次通过一个独特的角度,将孩子们心中这种对妈妈无条件的热爱稚趣盎然地描绘了出来。

让我们也向黛安娜•古德学习吧,懂孩子的心,去与孩子更好地沟通,和孩子一起成长。

2.《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和《妈妈的礼物》两本图画书,是黛安娜.古德自写自画的代表作。

古德的图画中能够显示出她丰富的游历经验及多元的知识含量。

同时,她创作的画面又总是流露着强烈的现代感,清新利落的笔触令她的作品具有一种鲜活雅致的气息,无处不在的细节刻画也是古德作品中值得玩味的一大特点。

画面特点

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一书中,姐弟两个在每一个页面里都变化着身形体态,眼神表情也随着环境人物的更换,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这些变化配合着文字,将孩子们对于成人的真实感受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大多数时候,孩子们并不理解大人之间因身份、地位、职业、贫富所造成的区别,可是孩子却能最直接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直感。

故事的结尾处,筋疲力尽的警察最终帮助孩子们找到了妈妈。

可当他看到这位妈妈仅仅是一位衣着朴素、行色匆忙的普通女性时,露出了诧异的神情。

此时此刻的读者呢,肯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在孩子们的眼中却是绝对的完美优秀,只因为,她是妈妈。

我们注意到妈妈离开前的那一页,她让孩子坐在行李堆的旁边不要动。

就在她转身离去的时候,古德精心安排的戏剧性变化开始了:

搬运工尽职尽责地开始工作,而“奉命”与行李待在一起的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儿,直到身边的景象发生了明显改变的时候,才意识到走失的危机。

情急之下的孩子们忘记了妈妈的叮嘱,接下来,警察根据孩子高度抽象的形容,带领孩子环游巴黎寻找妈妈的故事进程,就显得是十分符合情理了。

古德的图画构思在平面空间里制造出了电影蒙太奇一般的戏剧效果,实在令人叹服她的机智。

这一机智的设计也将这部作品转化成一本可以和孩子进行互动的图画书。

当你和孩子共享这个有趣故事的时候,一个现成的游戏就藏在书里面:

和孩子一起找一找,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

语言特点:

全书共有三个跨页来表现火车站内的全景。

众多的“群众”角色在这一场景里出现:

南来北往的乘客,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都围绕着故事的发展被刻画得细致入微。

尤其是人群中出现的孩子们,无一不灵动活泼,在画面中起到了与姐弟俩相互呼应的点睛作用。

车站里交谈的男女,街边喝咖啡的人们,努力工作的劳动者和购物看戏的贵妇轮番登场,让我们似乎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真实生活气息。

优雅闲情的消遣与奢华矫饰的社交,擦身而过的邂逅与甜蜜相随的情感、纷繁辛勤的劳作与视若无睹的冷漠,诸多世态人情在古德定格的画面上一触即发。

为孩子的创编与表达创设了很大的空间。

 

3.《我妈妈》

这是一本画面中处处充满幽默趣味的童话书。

这种幽默感除了用各种动物来比喻妈妈的才能和性格外,还有对著名人物的模仿,例如,描述“我”妈妈是航天员时,模仿是美国首次登上月球的航天员阿姆斯特朗;描述“我”妈妈是电影明星时,模仿的是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

如果熟悉这些图片来源的话,读起来会更加“可乐”。

绘画特点:

在画面中藏着细节,给孩子发现的快乐和阅读的自信,可以说是很多图画书惯用的方式。

安东尼•布朗也尤其擅长在图画中隐藏一些小东西,让读者在看图的过程中,增加寻宝的乐趣。

每位妈妈都有一颗爱孩子的“爱心”,可这是比喻性的说法,而安东尼•布朗真的用具象的、鲜红的心不满全书——“我”妈妈的睡衣上有、她做的蛋糕上有、连远远的高楼上也升起一个爱心避雷针。

这个“爱心”一方面是凸显“我”妈妈的爱,另一方面也能在阅读时给孩子莫大的发现快乐。

画家自己也说:

“我喜欢在插画里,加点小东西。

读者第一次阅读时,常会忽略这些细节,可是重复翻阅时,就会有新的发现。

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

有趣的是,这些细节往往是孩子比大人先发现,是因为孩子是图像阅读,大人是文字阅读,如同松居直先生在《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中所说的一样,不识字的孩子“不会放过图画里的任何细节来设法了解画里的含义,或找出故事的主角”。

所以,如果是父母和孩子共读《我妈妈》时,我建议父母可以让孩子找一找画面中的细节,而不要按自己阅读文字的速度匆匆翻完,剥夺孩子欣赏和寻找的乐趣。

语言特点:

在文字语言上暗藏幽默。

《我妈妈》看上去都是简短客观的描述,有的地方仍然的暗藏幽默,例如,说“我妈妈是个神奇的画家”,画面呈现的却是妈妈正在化妆,其中的机趣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同时让读者在图画与文字之间自由穿梭于想象和现实、熟悉和陌生之间,带给了大小读者无尽的乐趣,这或许是安东尼•布朗几乎囊括了所有图画书大奖,成为全球图画书“票房”保证的重要原因吧。

 

4.《让我安静五分钟》

这是一本总让人看了开心,图文相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图画书,也是一本能摸到每个妈妈的心的绘本。

既能引起妈妈的思考,又能引起孩子的自省:

妈妈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1987年《让我安静五分钟》勇夺美国《父母》杂志最佳幼儿图书奖,并入选了1986年童书奖。

从少女进入少妇,最大的转折点不在结婚,而在育儿。

凡是养育过孩子的人,看到此书,大概鲜有不露出会心一笑的。

早餐桌上的狼藉、撒了一地的玉米片、倒在小象头上湿淋淋的碗盘、倒滴的牛奶……家庭主妇的早晨于此展开,超级绝望却又充满虎虎的生气。

即使想眼不见为净,也是欲逃无路:

书里的大象妈妈,头上卷着发卷,口袋里揣着报纸,手里捧着丰盛的早餐,只愿逃到一个孩子找不到的地方,享受五分钟的安宁,即使是浴室也像天堂。

然而,三只小象却睁着无辜的双眼,一字排开地一路追随,泡在浴缸里的妈妈,拗不过孩子的苦苦哀求,刚开始,他们想和妈妈分享他们的快乐:

又是闻笛、又是听故事,接着,他们开始参与妈妈的快乐:

要求看报纸上的漫画,吃盘子里的蛋糕,甚至爬进浴缸里。

长期被干扰而没了自我的妈妈,最大的愿望,不过是独自安安静静地过五分钟;而孩子最热切盼望的,却是热热闹闹的分享,最好一分钟也不放过。

混乱中洋溢着童稚瞎热心的温暖,心烦意乱和浓得化不开的爱,纠缠在色彩斑斓的图画中。

五分钟的安静!

只要五分钟。

在这儿,五分钟也颇有深意。

五分钟既凸显短暂安静的可贵,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母子若即若离的关系,若超过五分钟,做母亲的,也不见得能得到真正的安宁。

五分钟,恰恰好!

既安静又安心。

每一位母亲都知道,一个正常的孩子如果超过五分钟不来烦人,大约不是生病,就是正在酝酿另一场大规模的破坏!

因此,大象妈妈只有属于自己的三分四十五秒!

在犹自冒着热气的茶杯间,大象妈妈两手支腮、翘起二郎腿,终于脱离了先前无可奈何的表情,怡然自得地用鼻子翻阅着报纸,享受着偷闲的轻松,而三分四十五秒因为有些不足,更显得弥足珍贵。

阅读与思考

跟随着大象妈妈的镜头转换,每一位妈妈都会如此亲切地发现了自己最最真实的育儿画面:

淘气的孩子们把早餐时刻艺术地定格为娱乐的游戏场景!

杯盘狼藉的场面竟然令妈妈不忍心去责备他们。

小小的捣蛋鬼们成了妈妈“甩”不掉的“影子”,不是吗?

并不太大的浴室居然成了孩子们轮番演出的舞台;

莱斯特“紧追不舍”的献演台词柔情得竟然令妈妈不能够去拒绝;

萝拉“毫不罢休”地抛出“公平”论调,固执得令妈妈没机会不答应;

最小的弟弟也“不甘示弱”,一古脑儿把所有自己能搬来的玩具全都甜甜地送给了妈妈,妈妈又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呢?

难道过分吗?

这一帮孩子只不过想多陪亲爱的妈妈一会儿,哪怕是一小小会儿,哪怕就算是梨膏糖那样,多“黏”妈妈一会儿又有什么不对呢?

妈妈微颦的眉宇、无奈的叹息、欲罢不能的回避、不易察觉的笑意,都在一时间如坠落的水晶般纷纷化作一个又一个幸福而无比晶莹的音符,凌乱却不失欢欣地跳动在每一个读者的眼帘里,挥之不去的是浓浓的亲子之爱,植下的更是深深的舔犊之情。

每一次翻阅这本书,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

画面上跳动的难道不是孩子们自己吗?

被密密地、软软地包围着的难道不是孩子自己的妈妈吗?

这里的一切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家吗?

孩子的嘴永不停歇,不是哭闹,就是告状,要不然就是不断地索取食物,不想让他吃的,他拼命追着讨;想要他吞下去的,他却成天让你追着跑!

现在很多孩子不会对“母爱”有成人一样的理解和体会,这并不重要。

只要打开这本书,孩子们都会爱上大象妈妈、爱上大象的家,从一张张工笔精致的图片中,如果孩子们能够细细体会画家想为童年留下记忆的种种努力,能够体会妈妈的爱的同时学习爱妈妈,这就足够了。

5.《朱家故事》

《朱家故事》这本书更着重于呈现问题,并非生硬地为读者示范解决之道。

毕竟,文学不是生活手册。

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文学的想象中受到启发?

能否在艺术的虚构中思考人生的真实?

阖上书本,我们在阅读中得到的启发与思考仍在真实生活中不断延续……

安东尼·布朗,被认为是极具原创性和批判性的图画书创作者,这本书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大胆地阐示他对家庭文化、性别平等的立场。

他的作品所运出的是超现实主义画派的手法,以严谨准确的绘画技巧描绘日常景物,却故意将这些熟悉的平凡事物用错位、重置等手法组合成具有暗喻意义的符号,揉合写实与奇幻,指向表象背后的真实,让我们看到“前所未见的奇景”,产生强烈的震撼效果。

例如本书的封面,就讽刺味道十足——封面上画的是妈妈背着爸爸及两个孩子的画面,画者在此隐喻全家人把重担都压在妈妈的身上,其他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唯有妈妈弯着腰,没有一丝笑容。

墙纸上的图案也由花变成了猪头。

勤劳的妈妈容易养出一群懒猪。

画面特点:

安东尼的图画,主要原因是他在每张图画里头都隐藏了许多小细节,可以让读者去发现,仿佛在玩有趣的寻宝游戏一般。

然后再透过这些图像,再与所读的故事相结合,就能充分享受阅读图画书带来的乐趣。

朱太太修车的结局,也似乎有深层涵意。

开场时,车子属于朱先生的“势力范围”,而事实上,驾驭和修理汽车这类与机械有关的工作通常容易被认定是属于男性的专长,然而故事的最后,朱太太不但重整了她的空间,在工作范畴上也跨越了僵化的性别界限。

再者,对于公共交通设施不便的地区,汽车代表了个人行动的力量和自由。

朱太太修好了原本被形容为“很好的”汽车,也像是在宣告她把这个原本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问题重重的家庭也“修理”好了。

书中逗趣儿的图像不是只有娱乐或装饰的作用,同时表达了故事的涵意。

例如书中的两处细节——墙上的两幅名画:

一幅是荷兰画家佛兰斯·哈尔斯的《笑容骑兵》,原作里面神采飞扬的骑士被画成了猪头猪脑;另一幅是英国画家托马斯·甘斯伯洛的《安德鲁斯先生与夫人》,其中安德鲁斯先生变成了猪头、女主人则消失了,这些都呼应着本书故事的发展。

版面的设计与编排,也为这个批判性的故事搭起表达情绪和观点的舞台。

故事前半部分图画中的朱太太总是以朴素灰暗的身影出现,甚至看不清她的面部,并且她总在昏黄色调的框格里埋头苦干,与昂首鲜亮的男性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然后,她潇洒的身影出现在故事的转折点,以宛如拯救者的姿态对比跪地求饶的男性。

紧接着是她眉目清楚的正面,冲破画框的形象,画面中还增添了一点红色。

最后,在无边框限制的页面上,她穿着红衣展现笑容,看起来自由而有活力。

图像语言与情节发展紧密相连,丰富多变,同时又以严谨而规律的形式铺陈出画面之间稳定的节奏感,使整本书的情节在图文的配合下发展得淸晰又流畅。

语言特点:

这本好书不只有好的图像,文字也处处用心。

角色的出场介绍,就运用了对比的技巧来破题。

书中的三位男性角色每天上“很重要的”班和课,却完全不能自理生活,也是一种反讽。

朱太太做完一大堆家务,然后去“工作”。

家务不算工作吗?

这似乎暗示,家务劳动因为没有“上班”所创造的市场经济价格,常被歧视和轻视。

6.《我讨厌妈妈》

看看这个书名吧,谁敢真的把这句话对自己妈妈说一遍:

“妈妈,我讨厌你”?

可是,有没有人勇于承认,在心里的某个地方,的确有几次发生过一个让人害怕的想法:

“妈妈,有时候我真的不喜欢你”?

书名就出人意料,甚至会吓一跳。

我们的绘本阅读,都是引导孩子爱爸爸、爱妈妈,怎么这会儿反其道而行呢?

看封面,这就是一只交叉着手臂、高高地竖起耳朵,撅起小嘴巴的气呼呼的兔子。

到底妈妈犯了什么错,让小兔子这样讨厌呢?

看看封面,一只小兔子交叉手臂,气呼呼地盯着桌上的饼干,红鼻子不知是天生的还是被气红的。

到底妈妈犯了哪些错,让小兔子这么讨厌呢?

打开环衬,里面护封,看见有一个向里折的折口(又称勒口),上面印着与这本书相关的重要内容(作者介绍以及作品简析)。

再看环衬,黑底黄色的勾勒画,展现了电视机、床、椅子、玩具等一些孩子生活的日用品。

再看扉页,奇怪――小兔子在找什么呢?

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往下翻,看看妈妈到底有多讨厌。

这时的孩子们,或许更象是判案的法官,想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看小兔子的遭遇。

故事书刚开始的两页,光是小兔子不高兴发脾气的样子。

正义的孩子们,或许会觉得小兔子做得不对。

到了第三页,小法官们就会站到小兔子这一边来了:

妈妈星期天早上赖床,不准备早餐给他吃。

嗯,这个妈妈真讨厌!

再往下翻,呀,妈妈就知道自己看电视剧,不许小兔子看卡通片。

哈,小法官们想到自己家时的情形,好象我们的妈妈也是这样。

对,举双手赞成:

妈妈真讨厌!

行,你看你的电视剧,我玩我的水枪,咱们井水不犯河水,这总行了吧。

可惜,妈妈说生气就生气:

听到了洗手间的水声,急急地走过来,一手拎起我的衣领,把我拽出了洗手间,一手还握紧了拳头,鼓起了腮帮……真是个讨厌的妈妈!

吃饭的时候、出发的时候,他就知道催我快点,可自己碰到熟人,却会聊个没完!

讨厌!

讨厌!

讨厌!

最让小兔子没面子的:

妈妈常常忘了洗袜子,害他穿着昨天穿过的袜子上幼儿园。

是啊,这个妈妈越想越讨厌,于是小兔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罗列着妈妈种种罪状。

所以,我讨厌妈妈,我不要这样的妈妈了,我要走了!

一个人!

走得远远的,远远的……

这是多么孩子气的念头啊!

可是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呢?

再想想眼前的这些孩子们,他们是不是也会有这些方面向我们“抗议”?

当小兔子说“再见了,妈妈”时,劳累的兔妈妈睁开了眼睛,并起身看那扇紧闭的房门。

可是不到一分钟,门又开了一条缝,是谁进来了呢?

哦,是借口忘记带球的小兔子又折返回家,撒娇地扑进妈妈的怀里。

原来,小兔子讨厌妈妈其实是爱妈妈的另一种体现。

或者是小兔子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依赖,来确认妈妈对自己的家。

画面特点:

让孩子们注意观察一下。

整个故事的时间,经历了多少时间?

妈妈枕头下的闹钟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这是发生在星期天早晨短短的二十多分钟的故事。

最后一页,画面上挂着小兔子的三双袜子,一定是妈妈听到了小兔子的抱怨,醒来之后干的家务活。

再看封底,这里有一张桌子和散落的饼干屑,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个一脸不高兴的小兔子了。

可以说,作者把故事讲到了封底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

我相信小兔子对妈妈的抱怨是真实的,因为妈妈平时对孩子的爱,细微而具体,孩子可能感受不到或者觉得理所当然。

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对大人的“不是”却常常记得很清楚,甚至可以说得比小兔子还多。

所以,我希望和孩子共读这本书的父母,不要哈哈一乐了事,可以用书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问一问孩子:

你觉得爸爸妈妈有什么“讨厌”的地方?

你觉得有哪些事情会让你感谢妈妈?

只有孩子认识到父母的不易,他才会珍惜父母的爱。

作家准确把握了孩子的细腻心思,不只故事精彩,图画也有迷人之处。

本书的色调以大片淡蓝色为主,配合白色、淡黄、铬黄和黑色色块强调画面的重点,并且暗示空间。

颜色刻意不均匀涂抹,感觉很随意,却形成丰富的纹理变化。

黑色的轮廓线时断时续,有时被色块遮掩,有时颜色变淡,使画面更显活泼,再搭以表情相当生动的主角人物,让感情的氛围活跃于画纸上。

不习惯的读者甚至会觉得画面有点“脏”,可画家正是用此方法来传达出全书需要的稚拙感受。

语言特点:

简明扼要,直白的就像生活中的自言自语,在不经意间引导孩子学会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自然而然的宣泄了负面的情绪,原来,小兔子讨厌妈妈其实是爱妈妈的另一种体现。

或者是小兔子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依赖,来确认妈妈对自己的家。

故事讲完了,相信孩子们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

 

7.《逃家小兔》

这是一个爱的“捉迷藏”的语言游戏。

不要小看了这本出版于1942年的图画书,它的作者可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玛格莉特和克莱门特!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把它评为“1966–1978年‘好中之好’童书”,还附上了一段推荐词:

“在兔子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于韵味的奇妙对话,构成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今后这本小书可能会成为不朽的幼儿读物的经典。

” 

  事实上,在此之前,它就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了。

 

  六十多年过去了,它一版再版,2002年美国还推出了封面上贴着一个金黄色大奖章的“六十周年纪念版”。

今天,《逃家小兔》已经成为了童书中的古典。

  玛格莉特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她的儿童文学创作,就像她曾经说过的那样,是“写一本简单的书……让孩子们能有一小会儿从系鞋带一类的生活琐事的烦恼中解脱……来到一个永恒的童话世界。

  这回,她讲叙了一个小兔子和妈妈玩语言捉迷藏的简单故事。

  这个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简单到了只剩下几段对话,但就是这几段对话,却让世界上的人都为之着魔。

  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天,一只小兔子突然对妈妈宣布说他要“跑走了”——尽管后来我们知道,这并不是出于他的叛逆或是遭遇了什么委屈,他不过是想知道妈妈有多么爱他——但我们还是不能不佩服这位机智而又豁达的妈妈,她没有惊诧,甚至没有问一个为什么,而是欲擒故纵地说:

“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紧接着,一场在幻想中展开的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就开始了。

小兔子上天入地,可不管他扮成小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一块高山上的石头,还是一只小鸟,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抓住他。

最后,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我不再逃了,于是妈妈便喂了他一根象征爱的胡萝卜。

很多年轻的父母不知道怎么与孩子交流,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范例,幽默中充满智慧,智慧智中又体现出浓浓的爱。

8.《妈妈的红沙发》

《妈妈的红沙发》是薇拉·威廉斯获得凯迪克荣誉奖的作品。

在故事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借着生活中突发的状况、意料之外的事物,帮助读者从贫乏和不足当中,体现生命真正的价值,这种价值存在于亲人间紧密的情感、朋友间的相互帮助,还有一种永远怀抱希望与善意的人生态度。

身兼作者和绘者,威廉斯在字里行间散发的温暖,进一步借色彩鲜明、充满童趣的图画渲染开来。

她的画有一种平面的图案效果,不讲究空间的远近层次、人物的大小比例,也不刻意展现水彩技巧,反倒是处处保留朴拙的笔触,像是儿童画,或是素人画、民俗画的风格。

这样的画风让读者容易接近,很有亲切感,此外,相对于罗莎一家物质上的贫乏,丰富多彩的图画让我们看到他们心灵的富足。

画中最鲜艳的就是那张满是玫瑰图案的红沙发,其实红玫瑰的图案还出现在家里许多角落,以及图画的边框上,而小女孩儿的名字——罗莎,原来的意思就是玫瑰。

威廉斯特别为每个画面设计了边框,而每个边框都和故事内容或是图画的主题有关,比如罗莎去蓝车餐厅,边框就画成蓝色瓷砖;厨房场景四周的边框上出现各种厨具;火灾发生时,边框上有火燃烧;火灾过后,边框上是枯萎的花朵(对比先前画中盛开的郁金香);而说到红沙发时,边框就满是沙发上的玫瑰图案。

而威廉斯在画面的构成上看似好不经意,其实安排巧妙,比如,小女孩和妈妈买新鞋回家的那一页,母女两人悠闲赏花的姿态和下一页看到火灾狂奔的画面,就很有戏剧性的效果;而她们找到红沙发的那页,家具店的场景左右对称,红沙发出现在正中央,好像女王嫁到般,成为目光焦点。

到了最后,照片中的红沙发让一家人亲密地窝在一起,由紫蓝色的背景、星星和月亮衬托,更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