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4508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docx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征

中共区委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时期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区委围绕“打造市中心区、构建和谐新区”总目标,以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主线,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实践,进一步理顺了基层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化解了一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加快转型阶段,社会结构发生较大变动,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将集中显现,各类社会矛盾呈现新老交织、多发易发的特点,化解征地拆迁、回迁安置、市场搬迁、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任务繁重,加强重点群体服务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等方面面临新挑战,这些都对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部署,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创新,着力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以“枢纽、创新、低碳、人文”为导向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区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穿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让群众共享社会管理创新成果。

——坚持方法创新。

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总要求,加强实践探索,注重方法创新,坚持抓点带面、整体提升,努力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切实增强社会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

围绕社会管理和民生领域的重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加强民情联系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块抓条保。

坚持“以块为主、条块联动”,强化各街镇社会管理的主体职能,强化各部门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职能,整合力量、理顺机制、完善体系,有效化解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切实提高服务群众、解决问题能力。

——坚持协调推进。

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优质均等发展,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实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协调并进。

二、总体目标

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围绕我区“十二五”时期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战略目标,我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目标是:

(一)社会管理体系成熟。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党委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整合、政府与社会互动成效明显,“块抓条保”机制运作顺畅,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强化,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层服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二)社会关系稳定和谐。

经济社会平稳转型、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群众合法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社会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健全社会管理源头治理体系,全面促进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劳动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和谐,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社会服务优质均等。

按照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改善民生要求,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协调、服务网络优质便捷,打造充分就业城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新市人、拆迁群众以及生活困难群体的服务救助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前列,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化水平。

(四)社会环境文明有序。

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监管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城市综合管理机制,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安全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人的城市化,提升城市文明,形成具有区特色的人文环境,打造安全、安宁、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主要任务

根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目标,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按照基本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的要求,现阶段我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完善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体系。

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各类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增强基层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主体功能,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1、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高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社会能力。

加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根据经济社会结构和党员流动等新变化,优化组织设置,夯实党的基层基础。

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深化“片组户”民情联系服务机制,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党员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完善党建共建工作代表会议制度,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作用,以党建引领和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强化党群共建机制,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协同党委政府做好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2、强化社区自治服务功能。

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理顺政府职能延伸与社区自治的关系,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理清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关系。

完善社区自治长效机制,积极推行“自荐海选”、选举观察员、竞选承诺及民情恳谈、事务协调、工作听证、成效评议等制度,深化居(村)务公开,广泛吸纳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协商决策。

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组织服务功能互补,探索建立社会服务购买机制,将社区主要精力集中到组织、引导和服务群众上来,不断强化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3、提升社工队伍服务群众能力。

健全完善定责定片“责任社工”机制,推广建设“责任社工”数字化管理系统,畅通民情互通渠道,及时分析社情民意,探索建立重点难点问题核销、党群干群双向互动及群众评价等机制。

建立健全社工培训培养、考核激励和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建设社工培训教育与实训基地,完善挂职交流、选拔任用、绩效评价、监督管理及学历教育补助、职业资格补贴等制度,为社工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强化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完善社区(村)干部薪酬考核制度,推广“社区(社工)群众满意第三方测评”,提高社工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和能力。

4、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研究制定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办法,理清社会组织管理归属和职能,探索建立街道(镇)社会组织管理中心,健全社会组织备案登记和重大活动申报、评估、监管等制度。

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自律与诚信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发展、依法监管与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运行模式。

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专业优势,有效承接政府转移和委托的社会服务管理项目。

支持公益慈善、居家养老、福利服务、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等组织发展,培育一批公益和便民服务品牌项目。

(二)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

围绕及时有效化解突出社会矛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1、加强基层综治中心建设。

加强街道(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配强领导力量和专业力量,明晰街道(镇)、社区(村)两级职责,强化街道(镇)综治中心舆情收集分析、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重点人群管理、法治宣传教育等功能。

试点建立疑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完善指挥、协调、督查等运作机制,有效推进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动、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

拓展延伸综治组织网络,加强社区(村)、企事业单位综治工作站建设,提高社区(村)在民情收集、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等方面能力。

开展综治维稳进市场、维稳社工到综治中心挂职等试点,进一步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2、建立健全联调工作机制。

强化基层在人民调解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落实保障措施,配齐配强以街道(镇)司法所为主体的专业调解力量,探索建立社区(村)专职调解员队伍,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建立调解室、设立调解员,充分发挥“和事佬”协会、“老娘舅”组织等群众性调解组织作用,增强社会矛盾调处实效。

建立区“诉调”衔接中心,实践“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民联调”、“访调对接”等模式,完善各类调解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

强化部门在行政调解中的主体作用,逐步探索建立交通、治安、物业等行业性、专业化调解组织。

3、加强突出信访矛盾化解。

完善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按照“属地负责、条块联动、领导联系、第三方参与”原则,坚持首问首办责任制,各级领导定期接访、下访和包案等制度。

建立突出信访问题“社区(村)监管、街道(镇)负责、部门协调、区领导联系”的责任体系,加强动态监管、定期分析、专项治理力度,着力化解征地拆迁、回迁安置、市场改造、项目建设等领域信访问题。

推广信访代理制和导访、陪访等“一线工作法”,积极引入社会组织、法律服务等第三方力量,搭建沟通协商调处平台,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提高重点信访问题化解率。

(三)推动拆迁过渡群众向城市转型。

围绕加快“人”的城市化目标,注重思想引导,加强服务管理,解决保障与发展问题,使拆迁过渡群众加快融入城市,共享城市化发展成果。

1、统筹推进安置房建设与回迁安置。

围绕“又好又快建设品质农居”目标,落实各建设主体责任,抓好报批、建设、配套、验收等重点环节,努力缩短拆迁群众在外过渡时间。

严格安置房建设规范,深化品牌房产公司代建制,提升建筑和配套环境品质。

研究完善安置政策,综合考虑、全面吸取群众意愿,落实“一项目一方案”,稳步推进回迁安置。

支持、鼓励拆迁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全程监督安置房建设,及时加强沟通,增进理解,确保征迁安置良性运作。

2、规范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

建立安置房建设与物业管理衔接机制,严格落实物业配套,提升物业管理硬件条件。

完善职能部门行业监管,街道(镇)、社区(村)属地负责的职责体系。

按照“因地制宜”、“以民主促民生”原则,积极探索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模式,鼓励实施品牌化、专业化物业管理,支持社区化准物业管理,健全物业管理各项工作机制。

创新物业服务模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研究个性化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物业服务监管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水平。

3、强化社区(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

坚持“公平优先、普惠优先”,继续深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使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股)民。

进一步理顺股份合作社内部体制,推动“三会”在参事、议事、决策和监督等过程中规范运转,保障股民依法参与合作社事务权利,推动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逐步推进“居社分离”,加大经济薄弱村社保障力度,促使村(居)委会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集体资金资产管理,进一步深化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推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村级财务收支审计、村级财务公开等制度规范化、长效化发展,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市场化交易机制,落实10%留用地开发管理各项规范,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利益。

4、加强教育引导与服务。

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积极打造符合群众需求的社区文化品牌,着力塑造独立、自主、进取的市民精神,推动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转变。

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扎实开展充分就业城区、“创业型街道(镇)”创建,深化“一卡一员一平台”建设,支持以创业带就业,鼓励实现社会化就业。

加强拆迁群众在外过渡时期联系服务,持续开展“送温暖”“送清凉”活动,及时帮助解决阶段性困难和实际问题。

(四)加强外来创业人员和困难群众服务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着力解决外来人群、生活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等需求。

1、完善外来创业者引导服务。

整合政策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努力回应外来创业者对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的需求,加大创业融资、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等方面扶持,为外来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强化“新市民”意识,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培育各类创业先进和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引导外来创业者融入区、扎根区。

加强日常联系服务,充分调动外来创业者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2、强化流动人群管理服务。

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和工作体系,落实协作共管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范化、人性化。

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等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集人口服务、场所管理、消防管理、社会资源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强化流动人口集聚区域服务管理,推广出租房屋等级化管理,积极实践外来人志愿服务模式,延伸流动人口服务站点,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公共服务力度,营造安全稳定的居住发展环境。

3、加强困难群体帮扶救助。

大力实施新一轮改善民生政策,加强困难群体动态信息管理,全面落实困难救助、医疗、保障、居住、就业、就学救助等扶持,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

深入开展以“春风行动”为主载体的帮扶活动,完善“1+X”帮扶体系。

积极培育慈善组织,拓展慈善募捐渠道,鼓励民营企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和服务引导,提高融入社会能力,发挥工青妇、关工委、行业协会、志愿组织等优势,构建社会各方参与社会救助的格局。

(五)强化公共安全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以“平安区”建设为载体,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能力,推动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打、防、控、管”一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

1、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坚持“零容忍”理念,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诈骗、盗窃等侵财型犯罪。

按照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一体”管理模式,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一体化建设。

深化“数字巡访”模式,整合群防力量,推行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

在出租私房、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加强技防物防建设,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巩固防控阵地。

全力推进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形成人机互动的全方位、全天候管控模式。

推广“心防工程”建设,开展“心防工程”进学校、单位、企业等,扩大覆盖面,增强工作实效。

2、加强重点部位安全管理。

健全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监管责任,突出建筑工地、危化行业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有效预防各类事故发生。

加强食品药品领域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加大薄弱环节整治力度,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严格落实校园安全防范专门力量,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交通、防潮、防火、防灾等安全管理,统筹抓好各类公共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

3、加强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应急处置的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探索“110社会联动”工作,切实提高全区应急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三色预警”的属地责任体系、征地拆迁和市场改造的法人责任体系、各类指挥部综合体的责任体系,完善维稳、信访、公安联动机制,健全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网络,全面落实责任,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4、完善风险预警评估机制。

推进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点项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公开听证、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等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监督、追究机制。

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置,重视网络社情民意的回应,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

在抓好社会管理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同时,一如既往地将社会建设作为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来抓。

始终坚持“适度超前”理念,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谋划建设一批具备区域辐射功能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全面推动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发展。

按照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改善民生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质,率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公民道德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文明教育,提升城区文明水平。

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区域创新活力,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区,为科学发展凝聚强大的社会力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党委要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完善社会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支持人大、政协开展调研视察,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第一责任,认真研究工作意见,加强社会管理力量统筹,着力解决重点问题。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社会管理工作实绩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社会工作能力。

(二)强化保障。

适应社会服务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社会建设资金需求,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针对社会管理实际需要,加强人财物保障,推进社会管理硬件设施建设,充实基层综治、公安、司法、民政等社会工作力量,切实增强社会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营造氛围。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意义,营造全民参与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

坚持抓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设立年度社会管理创新奖,完善项目评估推广机制,及时总结推广面上经验做法,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