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176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docx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439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6周高考模拟检测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些年,大家都热衷(zhōnɡ)于搞新作品创作,却不知一部优秀作品的形成往往需要寂寞的等待、反复的打磨(mó),真正的创新往往都是“一不小心”成就的。

B.几年前,曾默默无闻于皖南群山中的手工“桑皮纸”一时间声名雀起,它环绕着璀璨(càn)炫目的光环,各种闪亮的头衔纷至沓(tà)来——“贡纸”“拯救国宝的钥匙”“深山中的千年绝技”……

C.惊蛰(zhé)后的第一声蛙鸣,极像时令的“揭幕鼓”。

猝(cù)响在煦暖的阳光中,或微温的夜色里,是颇能让人恍悟出季节的更叠和变迁的。

印度人曾以“这雨季最潮湿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初闻蛙鸣时的愉悦和欣喜。

D.土地从来不辜负我们的敬畏。

它敞开敦(dūn)厚的胸膛,用血肉之躯豢(juàn)养出小麦、玉米、红薯、水稻等农作物。

所有的这些生命都在土地里生根发芽,并一代代延续着人们根据意愿赐予它们的姓氏和名字。

答案 A

解析 B项雀—鹊。

C项叠—迭。

D项“豢”读huà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人在世上是不能没有朋友的,如果一个人活了一辈子连一个朋友也没有,那么,他很可能怪癖得离谱,使得人人只好敬而远之,或者坏得离谱,以至于人人侧目。

不过,一个人又不可能有许多朋友。

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

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

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

[乙]根据我的经验,真正的好朋友也不像社交健儿那样团头聚面。

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确实是双方互相地推崇备至啊!

我们身上都有一种感觉,当我们初次与人相识时,只要一开始谈话,就很快能够感觉到彼此是否相投。

当两个人的心性非常接近时,或者非常远离时,我们的本能下判断最快,立刻会感到默契或抵牾。

[丙]“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的感叹就足以说明,两个人能否成为相濡以沫的朋友,基本上是一件在他们开始交往之前就决定了的事情。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侧目B.主宰

C.推崇备至D.感觉

答案 D

解析 根据语境判断,应用“直觉”。

直觉:

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感性认识。

感觉:

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直接反映。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B.乙C.丙

答案 C

解析 应删去问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网上书店虽有价格优势、长于互动共享,但终究缺少实体书店的购物体验,举办面对面的“读者沙龙”颇为不易,用户黏性因此成为短板。

B.这次改革要以百姓的需求为目标,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增加好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也包括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C.即使是一个小灯泡,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单纯地用来照明,于是希望它更加智能,除了有多种灯光色彩,还可以播放音乐、闹钟定时等。

D.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几场严重雾霾席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相应的讨论话题刷屏微信朋友圈,凸显了老百姓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深度关切。

答案 A

解析 B项“调整”与“产业升级”搭配不当,可在“产业升级”前加上“促进”。

C项“于是”运用不当,可改为“而是”。

D项语序不当,不是“讨论话题”而是“话题讨论”。

5.请根据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德式工匠精神的特点,不超过35个字。

(3分)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600多年。

德国工匠的“慢工细活”打造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

对德国人来说,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

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

像“螺丝大王”伍尔特,创立企业时才几名员工,现在扩展到几万名员工。

它的成功在于自始至终坚持生产“单一”产品——螺丝。

作为一家世界领先的商用车品牌,MAN拥有超过百年的悠久历史,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是它永葆活力的重要原因。

从1915年生产出第一辆MAN卡车,到2012年发布欧六TG系列卡车,再到2014年发布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旗舰产品MANTGXD38,它从未停止过发展的步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德式工匠精神是一种稳健、专注,同时又注重创新的制造精神。

(或:

德式工匠精神是一种讲究慢工细活且持久专一又不忘发展的制造精神。

解析 解答语段压缩类题目,可先给语段分层,再分别概括各层大意。

该语段一共三段,第一段讲德国工匠进行创造时讲究稳健,或者说讲究“慢工细活”;第二段讲德国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专注;第三段讲历史悠久的企业同样注重创新和发展。

提炼三段的关键词是稳健、专注、创新。

把这三个词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6.欣赏下面这幅题为《长寿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的内容。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漫画的寓意。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漫画右上方是一本很厚的书,上面写着“阅读”字样。

书页变形为面条状,左下方一位老者拿筷子夹起面条。

(2)阅读有利于人生。

解析 

(1)描述漫画内容需要写出画面中的主要形象,包括人的形象和物的形象,比如本题中需要描述书的形象、老者的形象。

此外,漫画为了表达某种寓意,通常会变形、夸张一些画面内容,比如本题中书页的变形。

这些都是描述漫画的必要内容。

(2)漫画中夸张变形的部分,往往就是漫画的寓意所在。

本图中作者将书页变形为面条状,一位老者正在用筷子夹面,容易联想到“精神粮食”一词,而人物是一位老者而非年轻人,可见其一生不断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获得益处。

所以答题时谈到阅读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礼仪。

在宴会中,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

花象征着喜庆与荣耀,我国古代汉族男子与女子均可簪花,以花为美并不是女子的专利。

杜牧有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咸通年间,唐懿宗大宴新科进士于曲江,“乃命折花一金合,令中官驰至宴所,宣口敕曰:

便令戴花饮酒,无不为荣”,可知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种社会风尚,不会引起非议。

不过,簪花在唐代宴会中有没有成为固定礼仪,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没有看到士人簪花的影子。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更为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

《宋史·礼制》就说“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中饮更衣,赐花有差”。

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

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

宋真宗以后,御宴簪花开始盛行起来。

御宴簪花礼仪在宋徽宗朝进一步推广,徽宗巡游之时,“卫士皆戴花”,赐宴过后,回宫途中“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

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花三个环节。

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随着《正安之乐》的响起,整个宴会已达高潮。

这时皇帝宣布赐花,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给各位官员。

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

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

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

宴会结束后,御宴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被视为对皇帝不敬,“违者纠举”,并要受到惩罚。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可分为鲜花与人工花两种。

宋代宫廷宴会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

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徽宗朝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的是“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成,“极其珍藿”;其次是罗帛花,用于春秋大宴,“甚美丽”;再次是绢帛花,材质最为普通,只在接待辽使时使用,目的是“示之以礼俭”。

随着簪花成为一种正式的礼仪,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

例如最初御宴官员在谢花时可以不离开座位,真宗时期改为集体于殿庭中跪谢,意图在于强调君恩浩荡。

再如高宗对赐花数目的规定繁琐,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

南宋以后,簪花逐渐淡出宫廷,至明清时期男子已不再簪花,“俗惟妇女簪花”,大致已与今日无异。

(有删改)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宋代的宫廷宴会中,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它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这在当时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礼仪。

B.杜牧的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资料显示,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种社会风尚,但是否已成为固定礼仪不得而知。

C.咸通年间,唐懿宗大宴新科进士于曲江,遣中官驰至宴所传敕令命戴花,这是朝廷重视簪花的发端,南宋以后簪花逐渐淡出宫廷。

D.花是喜庆与荣耀的象征,我国古代汉族男子与女子均可簪花,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有鲜花与人工花两种,而御花多为人工花。

答案 C

解析 “这是朝廷重视簪花的发端”无中生有。

作者举唐懿宗命戴花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唐代男子有簪花现象,并没有说其是“发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中饮更衣,赐花有差”,这表明在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更为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

B.宋真宗时期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宋真宗当时正大搞天书封禅,以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

C.宋真宗以后,御宴簪花开始盛行起来,他巡游时,“卫士皆戴花”,赐宴过后,回宫途中“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

D.簪花作为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通常情况下,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簪花有三个环节,即赐花、簪花、谢花。

答案 C

解析 “宋真宗……巡游时……”错。

原文是“徽宗巡游之时,‘卫士皆戴花’……”。

9.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宋代簪花之礼的发展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宋真宗时期,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宋徽宗时期,簪花之礼进一步推广,巡游之时,卫士皆戴花;簪花之礼对现实权力逐渐强化。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

由文章第三段“宋朝时期,男子簪花……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可知,答题区间为文章后四段。

然后从中寻找关键语句,如第三段中的“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御宴簪花礼仪在宋徽宗朝进一步推广”、第六段中的“高宗对赐花数目的规定繁琐,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等。

最后对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分点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大雪纷飞的日子

阿 成

①今年的冬天是黑龙江近二十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三十摄氏度,大雪一场连着一场。

就是这样一个酷寒的天气,就是这般浑厚无涯的大雪,朋友打来电话,乐滋滋地说,我请你到乡下吃杀猪菜。

②杀猪菜是黑龙江人的最爱,尤其是前辈们,对杀猪菜始终情有独钟,以至衍成了一种别样的梦想、另类的狂欢。

当然,吃杀猪菜,普天之下,最佳的舞台是在乡下,倘若乡里有人家杀年猪,那便是乡党的盛大节日了,所有的人都会应邀到杀猪人家大啖一番。

场面之火爆,气氛之热烈,香气之浓郁,天公亦动容也。

③这天一大清早,朋友就开着他的吉普车来了,车窗上布满冷霜。

我虽穿了两层羽绒服,却仍觉冷飕飕的。

雪路上的车一律甲壳虫般地爬着……车子终于爬出了城,驶上了二级公路。

这蜿蜒的路面上全是厚厚的冰,厚厚的雪,我亲眼所见,前方一辆超长的大货车上坡时,在冰雪路上痛苦地拧来拧去,艰难爬行,颇有命悬一线的样子。

朋友并不认路,导航仪上也找不到那个乡名。

不过,吉人天相,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道上拐进去之后,一问路,居然蒙对了。

这就好,这就好。

此刻已进入丘陵地带,道可道,非常道也。

俨然爬山,一如越野的竞赛,左拐即右拐,右拐遂左拐,两边的雪色农舍也随着丘陵起起伏伏,如在雪海中航行一般。

④终于到了“八拜”乡,接着,吉普车拐进一条更窄且倾斜着的雪路。

风起雪扬,顿时一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感觉袭上心头。

⑤我们去的那家院子很大,有两只凶恶的大狗见了吉普车便狂吠。

我们将车停在院子一隅。

一下车,冲入眼帘的便是那口垒在院子当中的大铁锅,野灶由陋坯垒成,大锅悍然屹立其上,锅底下几根粗大的糙柴烧得正好,风吹火势,呼呼兮,捧锅而燃。

锅里面正嘟嘟地炖着满满的酸菜五花肉、狰狞棒骨和紫色血肠,热气腾腾,傲然兮不可一世。

娘亲哪,这纯粹的土法烹饪真是久违啦!

⑥几位被让到屋里。

而今的农村乡宅真的是好多了,虽然横看竖看,依然是乡下的风情,但城里人有的家电之类的东西也一应俱全。

入乡随俗,几位脱鞋上炕。

东北的火炕就是好啊,热热乎乎,顿时城里人的矜持与警惕一扫而光了。

人只有半卧在火炕上才知道此时此刻您是多么的需要火炕啊!

⑦原以为就我们几个来吃杀猪菜,但是看到好几间屋子里都摆了桌子,才知道杀猪人家请了不少客人,我们不过是一桌中的半桌而已。

抽烟抽烟,拱手拱手,喝茶喝茶,谢了谢了。

跟着,各式杀猪菜就上来了。

屈身一看,有喝白酒的护心肉、拼酒的拆骨肉、款客的“五花三层”、牛哄哄的大骨头棒、奸诈可爱的肥肠、干腻奇香的手掰肝儿,以及传统的酸菜粉条炖冻豆腐,满满一大桌子上就一个素菜——拍黄瓜。

女主人说,啤酒怕喝着凉,俺事先倒放在了火炕上一溜,热乎热乎再喝,好。

随便一款放到口中一嚼,哥,真香啊!

⑧几位正吃在兴头上,突然又拥进来一伙人,七长八短,或肥或瘦,个个的身上都喷着雪地的寒气,再加一桌!

看官,您可记得春运时候的火车吗?

拥挤之状就是如此。

虽然彼此并不认识,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坐下坐下,满上满上,不及款叙,开造!

呱叽山响,酒声吱吱。

虽然说现代人的保健意识强了,可是身临其境,无法自拔,便自我安慰说,没事儿,就一顿。

⑨吃足了,便起身先撤了。

这一撤,屋子里的后来者顿时解放般地宽松起来。

来到屋外,见院子里人来人往,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下,竟有穿短袖的小伙子大摇大摆地去院角处的厕所方便。

但车子往外出就困难了,后来的车子已把我们的车堵在了里面,于是,两个只穿着单衬衫的小伙子开始指挥调度。

我不禁感慨起来,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啊!

⑩临走时,杀猪人家让我们捎上一个亲属家的小孩。

行驶的车上,我问他,小朋友,你怎么走了哇?

他说,我以为有意思,其实没意思。

然后他又问我,叔,你认为有意思吗?

我说,太有意思了。

他说,哦。

(选自《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0.概括“我”认为“太有意思”的内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土法烹饪猪肉、东北火炕、很香的猪肉等当下城里已经罕见的农村景象、事物;

(2)村民们豪放、粗犷的性情,村民的热情好客、自在随性等农村的人情、风气。

解析 先锁定答题区域,“我”认为“太有意思”的内容在⑤—⑨段,然后分段概括每段的中心。

第⑤段主要写纯粹的土法烹饪,第⑥段写东北的火炕就是好,第⑦段写各式的杀猪菜,这些农村景象都给“我”“太有意思”的感觉;除此之外,第⑦⑧⑨段还写到农村人的热情好客、豪放粗犷,这也给“我”“太有意思”的印象。

11.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插入回忆杀猪菜的盛况,丰富文章内容;

(2)为下文描述烹、吃杀猪菜造势,营造别样、热闹的氛围;(3)暗示杀猪菜在现实生活中的没落;(4)含蓄地表达了“我”对以杀猪菜为代表的农村传统习俗的怀念之情。

解析 第②段是插叙内容,回答时,要考虑插叙的作用;同时它又是考查段落的作用,故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内容上这一段插入了过去杀猪菜的盛况,下文是写这次“我”看到的杀猪菜的热闹,所以可起到为下文造势的作用,也含蓄地流露出对杀猪菜在现实生活中的没落的伤感以及“我”对这种农村传统习俗的怀念之情。

12.有人认为题目改为“杀猪菜”更恰当,你怎么看?

为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原题好。

(1)“大雪纷飞的日子”,为故事设置了具体背景,使“杀猪菜”事件更有氛围;

(2)用寒冷反衬,突出主体事件的“热闹”;(3)“大雪纷飞”富有诗意,更具美感;(4)题目不一定是全文的核心,而且从小说的内容看,农村景象、人情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如用“杀猪菜”,反倒可能局限了文章的内涵。

(示例二)“杀猪菜”好。

(1)烹、吃杀猪菜是小说的重要事件,体现了农村的景象和习俗,以之为题非常贴切;

(2)“杀猪菜”有新奇效果,对读者更有吸引力;(3)“杀猪菜”是全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4)“大雪纷飞的日子”语意指向较模糊,难以让人快速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解析 “大雪纷飞的日子”这个标题给人形象的画面感,读这七个字,感觉一阵冷意席卷过来,是属于环境的描写,它是主体事件的背景。

而文章写的杀猪菜场面的热闹,与这七个字形成反差,是反衬手法。

文章不仅仅写杀猪菜的盛况,还表现了农村的景象和习俗。

“杀猪菜”是故事的主要事件,是文章的线索,是农村的景象和习俗的代表。

这三个字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

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说明理由即可。

13.读者多以“新奇”评价阿成的语言,从文中选择至少一处语句作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比如第⑤段“娘亲哪,这纯粹的土法烹饪真是久违啦”,“娘亲哪”,突然插入方言口语的“称呼语”替代感叹词,颇为“新奇”,这种表达显得特别乡土,让人倍感亲切,使喟叹之意、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示例二)比如第⑤段“锅里面正嘟嘟地炖着满满的酸菜五花肉、狰狞棒骨和紫色血肠,热气腾腾,傲然兮不可一世”,用“狰狞”修饰“棒骨”,又用文言虚词“兮”修饰“傲然”,都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非常“新奇”,这种表达充分渲染了“古法烹饪”动人心魄的气势。

(示例三)比如第⑦段“抽烟抽烟,拱手拱手,喝茶喝茶,谢了谢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用简单反复的手法,而且连用四个反复,不可谓不“新奇”,它“形神兼具”地表现了人们见面后相互打招呼、行礼、说客气话的行为,充分表现了客人众多、热闹非凡的情景。

解析 这道题考查语言的特色,“新奇”是指独特、与众不同。

针对其语言特色可从词语、句式(长短句、整散句、感叹句、祈使句等)、修辞、风格(方言)等方面来回答。

赏析类要结合具体语句从内容、情感和效果等方面着手。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①称。

收令与丞与簿若②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

至某也,则瞿焉,曰:

“是某也,真父母也。

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

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

吾儿时尚及见也。

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

”言已,则又慨焉,歔焉,啜啜焉,泣焉。

咄③而思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

又数之曰:

“某也,某也。

”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

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

“是某也,三老④役焉,某也者,廷掾役焉,亦载名于斯也!

”目以笑焉。

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

“是吏而盗者也。

”已,又瞋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或以告野史氏。

野史氏喟焉,曰:

“嘻!

恶用是碑也乎哉!

又恶用记乎哉!

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

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

使后之为令与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

‘某循者乎?

某良者乎?

为若思也?

某寻而常者乎?

为若笑也?

某酷者也?

贪者也?

为若怒焉者乎?

’又思之曰:

‘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瞋焉乎?

唾焉乎?

漠焉而已乎?

’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

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

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选自《华泉集》卷十四,有删改)

注 ①最:

古代考核政绩的等级,以上等为最。

②若:

和,与。

③咄:

表示惊诧的叹词。

④三老:

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眉曳筇杖        曳:

拖着,拄着

B.目以笑焉目:

眼睛

C.则出口唾焉唾:

唾骂

D.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斯:

答案 B

解析 目:

名词用作动词,对视。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

B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

C项介词,把/介词,表原因。

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侯曾经是阳信的县令,他有着直率的性格和正直的操守,他为政仁爱清明,作者相信后代百姓定会想念他,祭奠他。

B.本文大量使用了“焉”,音律上形成回环,具有韵味,生动地写出说话者神情变化丰富,写出村中父老对真正的父母官的爱戴怀念。

C.作者用较长篇幅描写村中父老见到石碑上不同的官吏的名字时的反应,以此突出他们对不同官吏的不同态度,从而引出后面的内容。

D.作者认为,以后吴侯的继任者看到石碑时,会向当地父老询问他们自己是否是清官、好官,问过之后还会反思自己。

答案 D

解析 对原文理解有误,“某循者乎?

某良者乎?

”的意思是“这个人是清官吗?

这个人是好官吗?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吾儿时尚及见也。

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小时候还见到过他。

如今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来当我们的父母官啊!

(2)大概跟这个人在大堂上坐着,自己向他跪拜的情景没有区别。

参考译文

武乡人吴侯任山东阳信县令,以政绩优异出名。

他收集了阳信县历任县令、县丞、主簿的一些人的姓名,刻在石碑上,把石碑树在县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