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032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周高考模拟检测Word下载.docx

6.开场白是演出或其他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

好的开场白需要语言简洁生动,饱含情感。

请为《朗读者》栏目中主题词“那一天”的节目写一段开场白,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120个字。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坚守中国文化和引进西方文化,这两种观念的拉锯战已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论述的潜在轴心往往是以下四个概念: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传统、现代。

理论家习惯的组合多半是:

将中国文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将西方文化与现代相提并论。

这是相互批评的两套辞令,使人们对“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或者“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耳熟能详。

然而,这种争论似乎存在盲区:

为什么许多人不习惯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联结起来?

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的现代进程不是一个最大的历史事实吗?

这种状况至少表明,隐含于中国文化内部的推动历史的创新能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必须承认,儒家学说中隐含的复古倾向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

孔子推崇尧舜,提倡周礼,周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之后,以古人为楷模更是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集体无意识。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超稳定”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不存在创新的基因。

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批评家曾经对文学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做出了种种论述,例如“通变”的思想,例如“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惟陈言之务去”。

有些时候,中国古代批评家采用的理论策略是,借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例如始于唐代的古文运动。

韩愈等文学家倡导先秦两汉的古文、力图突破雕琢的骈文,开创更适合时代特征的文风。

这种理论策略与欧洲的文艺复兴异曲同工。

相对于批评家的观念表述,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的创新意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如果没有不可遏制的创新冲动,中国文学不可能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发展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可能留下一部如此灿烂的文学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我们向古人学习什么?

这个问题是对今天的理论家的考验。

许多人觉得中国文化就是“传统”乃至“复古”的化身,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古人身上的创新能量。

一个奇怪的例子是,一些文化名流对于简体汉字十分不满,他们以倡导繁体字作为向文化传统表示敬意的方式。

然而,纵观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从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或者草书,简化文字是古人的一项长期工作。

日益复杂的社会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文字交流,而缓慢的书写速度成了明显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一次次地大胆改革文字。

令人惊奇的是,每一种新型文字都在古人手里发展出优美的书法艺术。

如果无法觉察古人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动,如果只能模仿一些古人遗留的外在形迹,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掌握文化传统的精髓。

(选自《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着能够推动中国历史的创新能量。

B.儒家学说中的复古倾向加大了“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

C.没有不可遏制的创新冲动,中国不可能拥有一部灿烂的文学史。

D.倡导书写繁体字是向文化传统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超稳定”的重要原因是儒家学说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之后,以古人为楷模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B.中国古代批评家曾经对文学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做出了种种论述,这些理论表述的重要作用是激发了作家的创新意愿。

C.韩愈等文学家倡导的古文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都采用了“借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的理论策略。

D.古人一次次地大胆改革文字,有效解决了书写缓慢的问题,因而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文字交流,而且每一种新型文字都发展出了优美的书法艺术。

9.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我们应从古人身上学习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女法官的泪水

奚同发

刘大爷走进那间两面流水檐的平房时,索小叶已在那个办公室当了七年的小镇法庭庭长。

与以往不同的是,刘大爷面对热情让座的索小叶却摇头摆手说:

不坐,不坐,小叶法官,跟我出来一下嘛!

行!

女法官说着双手整理一下头发,把放在桌头的大盖帽拿起来,戴端正,跟刘大爷出门。

左腿跨出门槛,右腿还在门里,眼前的情形让她大吃一惊。

院里站着一个个树桩似的小伙子,少说也有三四十人,个个身强力壮,而且不像往常庄稼人那样穿得松松垮垮。

刘大爷说话时嗓音有些沙哑,态度却异常坚决:

小叶法官,你可不能走呀。

索小叶一头雾水:

我到哪儿去啊?

刘大爷说,乡亲们都知道了,都在传,你要调走哩。

他们找到我,让我一定把你留下。

我知道,你三十多岁,要相亲哩,咱这儿有的是好小伙。

你看,刘大爷用手一指院子说,这是我从各村找来的,你随便挑哪个都行……

索小叶的脸“腾”一下红了,一时间不知如何开口,心里翻江倒海,五味涨潮,双眼噙上泪花子……

原来,几天前索小叶与外地来的同学在镇上小饭馆吃饭,同学给她介绍对象,并说对方有能力把她调到市里。

这事被乡亲听到,就传开了。

索小叶当法官的小镇,依山天成,其权力范围有很大一部分延伸到山的深处。

加上经济不发达,穷乡僻壤,几乎没有一个法官可以干三年以上。

索小叶却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村民们已习惯了有事就找索法官。

针对村民的官司,索小叶尽量庭外调解,以减少当事人的花费;

就是开庭,也常常是带着书记员把法庭搬到农家的小院或炕头。

断案环境一变,案子办得顺利多了。

农村乡邻,鸡零狗碎,哪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呀!

七年中,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多的是。

她不走,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她不会跟别人说,也不能跟别人说。

索小叶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书记员做起,由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后来参加考试的优异成绩,很快成为审判员。

当法官,是她儿时的梦,农村的童年给她留下了太深的烙印。

邻居上访被警察打死在派出所里,虽然行凶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判给他家的经济赔偿,一直因为派出所缺少经费而不能执行。

一位身躯如弓的老人,从此踏上漫漫的上访路,一床黑乎乎的被卷外裹塑料布走南过北,让人心酸。

当时年幼的索小叶咬牙,立志长大要做一名法官,虽然如愿了,但她的理想很快被破坏了……

那是一个让她感到无比屈辱的过程。

看完卷宗,经历几年的职业训练早已能平静如水的她怒气冲天地把材料摔在案头:

严惩!

脑海里飞快地以各条款法律量刑。

这时电话响了,是市委副秘书长打来的。

对方暗示她这个案子不能判有罪,而且说这不是他本人的意思,是谁谁的意思。

她的大脑乱起来,第一次面临艰难的选择:

一边是法律的公正;

一边将影响到她未来的发展,甚至是这个案子后她的直接命运。

最终让她崩溃的是她无法回避的制度。

虽然想顶住,但由于院长的压力,三人的合议庭两位陪审员以二对一的比例,压倒她的意见。

作为审判长,她不得不第一次流着泪去写判决书,几次把笔摔了,又不得不捡回来,这是她的职责,不仅要写,还要找理由,把这个她本来反对的结果写得有理有据。

作为一名法官,自己竟然受到法律的伤害……最终选择离开,在得知小镇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来了。

在这个小天地里,她才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

怎么可能走?

她能到哪里去?

望着刘大爷,索小叶哽咽着说:

都回吧,让大伙……都回吧……

老人像做错了事似的,结舌说:

看……不上,再,另寻……

她强忍着泪说:

回吧,让大家回吧……我不走……

说出最后一句最关键的话,她摇摇手回到办公室,顺手关了门。

腿发软,背倚门,泪水肆无忌惮地奔泻而下,已听不清小院里的人是如何离去的……

这是索小叶当法官后第二次流泪。

果真一诺千金,她在小镇上生活了近二十年,一直没有出嫁,49岁因病而逝。

临终时她说:

真的舍不了小镇,就让小镇作为我最后的家吧!

此前,小镇从来没有立碑的习惯,但是大家在进镇的路口为她立了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

石碑正面,因大家争执不休,不得不写成“闺女姐姐妈妈”三个并列竖排称谓,下面才是“法官索小叶”,但是老人们还是玩了个心眼儿,前两个字写得稍大,由于每年清明都有人用金粉为字一层层上色,进镇的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闺女。

(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

10.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11.结合文本,概括索小叶不愿离开小镇的原因。

12.小说是如何叙述索小叶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13.主人公索小叶是可敬的,但她的一生也让人觉得可怜,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索小叶“可敬”和“可怜”的原因。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辋川图》记

刘因①

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盖维平生得意画也。

癸酉之春,予得观之。

唐史暨维集②之所谓竹馆、柳浪③等皆可考,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也。

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掩,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

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固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呜呼!

古人于艺也,适意玩情而已矣。

若画,则非如书计、乐舞之可为修己治人之资,则又所不暇而不屑为者。

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

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文其身,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其紊乱错逆如是之甚也!

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大节,将处己于名臣乎?

斯亦不足议者。

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

如颜太师④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则不知其作何状。

其时事可知矣。

后世论者喜言文章以气为主,又喜言境因人胜。

故朱子谓维诗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

程子谓绿野堂⑤宜为后人所存,若王维庄虽取而有之可也。

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凡可以为百世之甘棠者,而人皆得以刍狗之。

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

予以他日之经行,或有可以按之以考。

夫俯仰间已有古今之异者,欲如韩文公画记,以谱其次第之大概而未暇,姑书此于后。

庶几士大夫不以此自负,而亦不复重此,而向之所谓豪贵王公或亦有所感而知所趋向焉。

三月望日记。

(有删改)

 ①刘因(1249—1293),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宋元之际著名理学家、诗人。

②维集:

指王维的集子《王右丞集》。

③竹馆、柳浪:

同属辋川别业。

④颜太师:

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安禄山叛乱,他起兵抵抗。

⑤绿野堂:

唐代裴度的别墅,旧址在今河南洛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思所以文其身    文:

文饰,修饰

B.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虚:

不真实的

C.或有可以按之以考按:

考察,研求

D.三月望日记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指出《辋川图》在绘画史上不同凡响的地位,接着写它带给观者的感受。

由此可知,《辋川图》技艺十分精湛。

B.文章第一段在肯定《辋川图》的地位后,转而写画的“移人”作用,不着痕迹地由画过渡到人,由“画之观者”过渡到画之作者,为后文议论做铺垫。

C.作者对王维失节之后仍以名臣自居的行为进行了否定,并援引颜真卿等人的事例,形成鲜明对比,认为王维在“陷贼”期间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政治风气不合,不值得称道。

D.文章由画及人,由事及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隐而显地表达主旨。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以“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奉劝“士大夫”和“豪贵王公”,彰显写作目的。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大节,将处己于名臣乎?

译文:

(2)庶几士大夫不以此自负,而亦不复重此,而向之所谓豪贵王公或亦有所感而知所趋向焉。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

梅 花

[清]王允皙

茆①屋苍苔岂有春?

翛然②曾不步逡巡。

自家沦落犹难管,只管吹香与路人。

梅花开到九分

[清]叶燮

亚枝低拂碧窗纱,镂月烘霞日日加。

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怜处士已无家。

 ①茆:

同“茅”。

②翛(xiāo)然: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9.两首诗同是写梅,但侧重点不同。

王诗抓住梅之时的特点来写,而叶诗则抓住梅之时的特点来写。

(2分)

20.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及手法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材料一: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问知。

“知人。

”樊迟未达。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21.两则材料给出了“仁”的不同内涵,材料一是;

材料二是。

22.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可得出孔子怎样的教育理念?

请加以评价。

(四)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问君西游何时还?

,雄飞雌从绕林间。

(李白《蜀道难》)

(2),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报任安书》)

(5)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杜甫《望岳》)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解读古典文学名著角度趋向多元,往往赋予其新思维、新角度:

从《儒林外史》中发掘“营销学”,从《西游记》中学习“管理学”,从《红楼梦》中研究“公关学”“服饰学”,从《三国演义》中汲取“策略学”,从《老子》中探寻“投资学”“养生学”……

你如何看待当下古典名著阅读的新思维、新角度现象?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

 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精析

1.C [A项“挣”读zhè

nɡ。

B项灼—卓。

D项“炽”读chì

]

2.A [“直言不讳”指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

此处不合语境。

3.C [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

4.D [A项“完善”与“效率”搭配不当,“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应改为“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因为”。

C项成分残缺,应在“战略”后加“的实施”。

5.起因条件:

不法侵害现实存在

时间条件: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主观条件:

具有防卫意识

对象条件:

针对侵害人防卫

限制条件:

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6.(示例)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那一天”。

那一天一定是让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

也许是十九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

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

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

今天就让我们和一位又一位朗读者一起,来回顾那一天。

7.D [原文“他们以倡导繁体字作为向文化传统表示敬意的方式”中的“他们”是指“一些文化名流”,本文作者对这些文化名流的这一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

8.C [A项中的“人们”扩大范围,原文是“相当一部分人”。

B项“这些理论表述……创新意愿”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相对于批评家的观念表述,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的创新意愿”,只是通过比较突出作家的创新意愿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D项“古人一次次……因而产生了……”因果倒置,原文中“日益复杂的社会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文字交流”是推动古人改革文字的原因。

9.①审视古人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动的方式,发现古人身上的创新能量;

②学习他们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0.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地表现了索小叶当时的羞涩和感动。

11.①索小叶在小镇里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

②小镇人对索小叶的喜爱和关心感动了索小叶,她不舍得离开。

12.①小说以刘大爷找到小伙子们为索小叶相亲引出对索小叶的故事的介绍,吸引读者阅读。

②插叙索小叶立志当法官的原因和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当法官的屈辱经历,使故事情节完整,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结尾概括介绍了索小叶终身未嫁在小镇工作,并介绍了小镇人为她立碑的事,侧面烘托了她高大的形象。

13.“可敬”的原因:

为了真正实现自己当法官的梦想,一辈子坚守在偏僻的小镇,为小镇乡民服务,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

“可怜”的原因:

身为以法律为武器伸张正义的法官,反而被法律伤害;

为了留在小镇,牺牲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且英年早逝。

14.B [“虚”意为“空出”。

“虚左”指空出左边的座位。

古代以左为尊,“虚左”表示恭敬之意。

15.A [A项均为兼词,于此。

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D项介词,用/连词,因为。

16.C [“与当时的政治风气不合”错,由原文“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可知,王维的做法合乎当时的政治风气。

17.魏晋以来/虽或为之/然而如阎立本者/已知所以自耻矣/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以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

18.

(1)难道是他的自负原本就使他的认识水平仅限于此,却不知道世间有大的气节,会把自己置于名臣之列吗?

这也不值得讨论了。

(2)希望士大夫不要凭画画自负,并且不再看重绘画这门才艺,同时希望以前的那些所谓王公贵族或许也能有所触动而知道该推崇什么样的士风。

参考译文

这幅《辋川图》在唐、宋、金的画谱里都有收录,品论写评语的人认为只有宋朝画家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能够用来与之相比,这大概算是王维平生得意之作。

癸酉年的春天,我有幸能够观赏这幅《辋川图》。

唐代历史著作和王维集子里所说的“竹馆”“柳浪”等都可以在画作中得到考证,其中的一个时而与王维对坐谈话,时而一起乘船漫游的人,可能就是裴迪。

画面上江山雄伟奇丽,草木滋润秀美,让人(对画)流连,持卷细品以至忘了掩卷,胸怀开阔从而萌生在那里构筑庐舍度过晚年的想法,却不知道(画中的)秦地早已不是我们国家的领土了。

外物能够让人心旌摇荡,观赏画的人正是如此,而那画画的人以此自我娱乐时,原本就应该是用尽心思而不知道疲劳的。

啊!

古代的人对于技艺这类事,不过让自己顺心合意懂得欣赏情趣罢了。

至于绘画,它不像书写、计算、音乐、舞蹈那样可以当作修养自身管理他人的依托,一般人而又没有时间甚至不屑去钻研它。

从魏晋以来,即使有人钻研过它,但是像阎立本这样的人,已经知道它引发自取其辱的原因。

王维凭卓越的才能取得显贵的官位,并且天下的人又把他看作高人,他同时安然地用前身是画家来自居,他的人品已不值得称道了。

但是假如他把绘制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的细密心思,转移到思考如何来修养自身的问题上,那也就不至于落到陷于叛贼之手却不愿意主动牺牲生命,苟且免祸却不认为可耻的地步,他(思维的)混乱悖逆竟到了这样严重的地步!

难道是他的自负原本就使他的认识水平仅限于此,却不知道世间有大的气节,会把自己置于名臣之列吗?

我只认为能在那时的朝廷中享有巨大声名,让豪贵阶层恭敬相迎,让亲王们以师友之礼相待的,就是这样能写诗会画画、背弃君主侍奉逆贼的王维一类人。

像颜真卿那样苦守孤城,匡扶大义,忠诚超过所有同时代的人,留下的功业激励万古后人的人,(朝廷)却不知道他是什么样。

那种政治局面可想而知了。

后代谈论文艺的人喜欢说文章以气为主,又喜欢说自然环境因为所住的人而增加美感。

所以朱熹说王维的诗虽然清雅,(却气势)萎弱缺乏骨力;

程颐认为裴度住过的绿野堂应该被后人好好保存,至于王维住过的辋川山庄即使拿来占有它也是可以的。

人大的气节一旦有缺失,所有的东西均一败涂地,凡是能够自认为是值得百代传扬的甘棠一样的纪念物,却被别人当作刍狗看待。

那些用高超的文艺自我标榜的人,也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