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407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docx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

试析社会主义发展的简要历程

天津市小王庄中学路秋环

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大约分为四个阶段。

从思潮到运动到制度。

社会主义的社会含义是指社会化的劳动,是指人们有广泛的社会化的劳动的意思。

第一阶段是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一共经历330多年的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第一小阶段是16世纪初到17世纪,背景是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产生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加速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残酷地剥削工人,而且用血与火或使用暴力手段,强迫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脱离,在英国爆发“圈地运动”,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了《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始,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在1623年出版了他在监狱写成的《太阳城》,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另一位创始人,这两部著作的特点都是以文学游记的形式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批判了私有制,虚幻地描写了一个财产公有、劳动产品归公、按需分配、不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不存在货币的理想社会。

德国领袖闵采尔则提出了暴力革命推翻现政权,建立太平天国的理想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二小阶段是18世纪,背景是蒸汽机的出现,使封建资本主义进入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6世纪到18世纪末使封建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帝国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电,20世纪50年代电脑计算机的出现资本主义进入社会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资本主义才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

摩莱里的代表作是《自然法典》,马布利的代表作《论法制或法律原则》、巴贝夫则继承了闵采尔的革命传统,主张发动人民战争,用暴力推翻旧政权,建立革命专政,然后经历一个过渡时期,逐步建立一个理想的平等的“共和国”。

这个时期空想社会的特点是以较严密的法理论证代替了“乌托邦”的文学描写。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三小阶段是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发展的最高阶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机器大工业完全代替了手工劳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尖锐,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

圣西门在1802年发表了他的第一本著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初步阐述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1803年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合协》一文,标志着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的初步形成,欧文在1820年前后写成的《致拉纳克郡报告》一文,标志着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1824年欧文在美洲购买了3万英亩的土地进行名为“新合协”的共产主义公社的试验,参加者达一千人,只办了四年,1824年欧文经营劳动公平交换市场,用劳动券代替货币进行劳动交换产生了贫富,两年后被迫关门。

(马克思正吸收了这一点,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三无社会,既无商品、无交换、无市场)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无情的批判;对未来的社会进行了积极的主张和建议。

所以列宁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先声”。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是它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未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也就是说没有找到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

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1917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阶段。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发表了他的共产主义纲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这一阶段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七十二天的巴黎公社。

政权由工人选举产生,工人拥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罢免权,而且不搞三权分立,把三权统一于巴黎公社委员会,搞议行合一(以后的苏维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继承这一制度),国家的领导人对下级负责而不是对上级负责;国家领导人的最高工资不能超过熟练工人(当时法国熟与不熟工人的工资差5倍,最高工资6千法郎,最低工资1千2百法郎)马克思认为只有这样领导才能成为社会的公仆,才能取消特权阶层,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认为这两点是巴黎公社的最伟大成就。

马克思预计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英、法、德等国家,而且取胜,取得胜利的英、法、德等国的工人阶级再支援东欧各国的工人阶级、被压迫人民进行革命,然后胜利的欧洲各国工人阶级再支援亚非拉等世界各族被压迫人民进行革命。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初(1917年)到20世纪70年代(1978年)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马克思预计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欧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但事实却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爆发了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中薄弱的一环。

因为在俄国既有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又有地主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有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所以1917年2月爆发了2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形成两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一个是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当时党内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等到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而列宁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先夺取政权,然后再发展生产力,于是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学说,十月革命以后,面对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的叛乱,1919年列宁被迫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加速实现工业国有化,把大中小工矿企业一律收为国有,连五个人以下的小企业也收为国有,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生产、统一安排产品分配;取消商品生产,禁止自由贸易、实行贸易垄断制,建立消费公社,一切个人消费品一律归国家供应;实行强制性的普遍劳动义务制,16岁—50岁的共公民都要义务劳动,否则政府处理按战时法令治罪。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环境下曾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但他又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实际的思想水平,是新生的苏维埃濒临灭亡。

在这种条件下列宁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从1921年3月起,改行新经济政策。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雇工再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同时实行租让制,就是国家把无力经营的企业、矿山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打破由国家垄断商业贸易的局面,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变物物交换,1921年夏天起改行货币交换;调整分配制度,制定新的工资条例,废除平均主义的食物供给制,代之以货币工资,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贯彻按劳分配;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在工业中推行经济核算制,推行工业托拉斯化,适当地扩大地方的权限,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制;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领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经济政策实行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列宁预计新经济政策要实行20年,可是1924年,年仅54岁的列宁英年早逝。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伟大功绩是实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在30年代,1926年斯大林开始急于向资产阶级进攻,形成了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经济体制:

推行简单化的公有制形式。

马克思和列宁都用国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提法,斯大林则用宪法的形式把这两种公有制形式固定下来,而且他认为前者是公有制高级形式,后者是公有制低级形式,后者要镶嵌着过渡,斯大林排斥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存在,而且出于对科学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认为住房不能私有;片面地经济发展战略。

即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农业过轻,就是说,重工业寻求自身发展,而忽视轻工业、农业的支持、服务,使得市场长期商品短缺,供应紧张,挫伤了劳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斯大林从马、恩关于未来的三无社会的设想出发,认为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计划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直到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才有限度的肯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消费品领域保留商品生产的必要性,但是他又指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消费资料的价格由政府定价,因此,消费品只具有商品的外壳,而不具有商品的内涵;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到1914年,苏联已经设立了39个人民委员部、作为经济管理机构,全国的各企业、集体农庄从物资供应、工资、基建投资、税收都由这些部实行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政治体制:

权力过分集中党的领导体制。

1925年斯大林强调“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会”,“全会决定一切”,“政治局是拥有全权的机关,除了中央全会以外,它是高于一切中央机关的”。

这就否定了党纲中关于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规定,列宁在世时,每年举行一次党代表大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中央全会,从30年代到斯大林逝世这20多年,仅召开过三次党的代表大会,23次中央全会;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企不分党指挥一切,包办一切。

斯大林担心苏维埃的作用过大会造成对党的压力,消弱对党的领导,因此他说“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党的原则性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者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这就把党包办一切从理论原则上肯定下来,形成了党的个别领袖发指示作决定,国家权力机关象征性表决通过;盛行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

1922年4月,斯大林担任总书记以后,个人权力日益膨胀。

1914年5月后,他就集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揽了党、政、军三大权力,形成了斯大林一个人说的算的政治局面,由于个人崇拜的发展,斯大林对政治上的反动派采用肉体消灭。

从36—38年,被斯大林错杀了百万人;实行干部委派制,指定接班人制和干部终身制。

表现为上一级任命下一级,等级受职,层层委派,即使选举也是等额选举,流于形式或者先委派后选举追认;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机制。

列宁在世时,分别设立了工农检查院,党中央监督委员会,列宁规定,党中央监查委员会和党的中央委员会是平行的,共同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工农检查院(相当于反贪局)是国家监查机关,是人民委员会的一个部,到了23年4月,列宁建议将党中央监查委员会和检察院合并,因为国家各级领导人也就是党的领导人,然而到了1934年联共十七大以后,斯大林改变了列宁的做法,将工农监查院改为国家监察部,隶属于政府,把党中央检查委员会降半格,让它隶属于党中央委员会,这样全党很难有效地置于监督之中。

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在苏联建国初期或者非常时期,曾经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它的致命缺点是很难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导致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原因有: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时洞察到时代主题的巨大变化,没有及早调整发展战略、改革僵化体制,苏东各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曾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由于各国党的领导人未能及时察觉,20世纪70年代,时代主题的变化,也就是和平与发展代替了战争与革命,仍然固守着军备竞赛,支援世界革命的传统战略不放,求稳怕乱,固守僵化的旧体制不改或改革不利,因而长期以来科技和生产力上不去或发展慢,经济建设没有搞好,人们生活改善的慢,再加上社会主义民主不足,党的建设没有搞好,党内干部官僚化、特权化、严重脱离群众,终于被西方和平演变过去。

二战后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苏联、蒙古、朝鲜、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古巴,因为没有彻底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没有适当的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过早过急得向社会主义过渡,急于实现共产主义,导致社会主义在11个国家失败。

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生产力仍然呈现不同层次的状态,这就决定了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又决定了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从政治上看,我们确认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但是在很多具体组织制度上有待进一步改革。

从思想上看,我们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的指导地位,但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影响依然存在。

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相比较还相差很远。

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这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此,党对于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

即认识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由此决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只能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

这一认识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中得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这里又涉及到制定政治路线的另一个前提,即如何看待、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每走一步都会遇到新的挑战。

比如,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遇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其中最典型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

邓小平从1979年就开始谈市场经济,说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中,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市场经济的。

马克思的论述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以是还不能接受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全党在这一问题上才逐渐达成了共识。

由此可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发展阶段,按照一般的社会主义原则去泛泛地谈论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可能走出一条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的。

马克思、列宁不可能为他们逝世多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验的设计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就需要我们冲破长期以来的“左”的束缚,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公式、概念或定义出发。

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从鲜活的现实中,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的理解,用新的时代内容去充实、发展马克思主义。

比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新概念的确立,就给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更新了内容。

在充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作为思想解放的伟大成果,我们的各项建设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

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的全面的理解,没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我们就不敢、也不能在新的现实面前迈出一步,更不要说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了。

正如邓小平所说: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都表明,正确的思想路线是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党的领导成功的基础。

但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因为,现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才能是党的政治路线符合实际,才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是上具有重大意义。

这个理论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原则,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集中在发展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时代特征论、一国两制论等八个方面。

其核心是它的发展论,即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加速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是邓小平毕生的追求,是他思考问题、部署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要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不朽的灵魂,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是他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